<p>姿态优雅的红脚苦恶鸟</p><p>红脚苦恶鸟(学名:Amaurornis akool)是鹤科秧鸡属的中等体型的鸟类,共有2个亚种。体长约28厘米,体形大小似秧鸡。嘴短,飞行无力,腿下悬。</p><p>杂食性,主要昆虫、软体动物、蜘蛛、小鱼等;也吃草籽和水生植物的嫩茎和根。分布于布于印度次大陆及中南半岛、中国。(资料来源:百度)</p> <p>本人从小在山区长大,正所谓“在山识鸟音”各种各样的鸟儿自然认识不少。但知道“苦恶鸟”这个名字还是几个月以前的事。</p> <p>因为在我们家乡,是一直称这种鸟为“鹕鸡”的。还一直流传着一句俗语,叫“鹕鸡藏头不藏尾”,用以形容那些做事不利落、或者做了坏事露出破绽的人。</p> <p>因为它飞行能力差,奔跑的速度也不是很快,所以当遇到紧急情况时,它们往往就近找个缝隙钻进去躲藏,由于体形较大,难免藏头露尾,容易被人活捉成为笑柄。</p> <p>这几年特别爱好拍摄鸟儿,又想起这种神秘的鸟儿,查资料才知道它们是叫苦恶鸟。由于这鸟行踪诡异,偶尔碰到也是在草丛中一闪而过,哪怕你刚好举着相机,也根本来不及聚焦按下快门。</p> <p>也许是功夫不负苦心人吧,这次终于天赐良机,在一鱼塘里遇到了一对正在觅食的红脚苦恶鸟,真叫人喜出望外!</p> <p>可能是实在太饿了吧,它们正在专心捕食,对不远处的相机有点视而不见。这就是“鸟为食亡”最好的注脚吧,好在这次它们遇到的是善良的摄影人。</p> <p>言归正传。关于苦恶鸟名字的由来,让我们来看看“度娘”是怎么说的吧。</p> <p>关于苦恶鸟的中国民间许多传说,可以归纳成两大类:</p><p>一类是说这种鸟为一个苦媳妇所化,被恶家姑折磨虐待而死,化为怨鸟,所以叫起来总是“姑恶姑恶”。苏东坡、陆放翁等人都有咏姑恶诗,可见宋朝已经有了这传说。 (资料来源:百度)</p> <p>另一类传说则与这恰恰相反,说是不孝妇所化。从前,有家人养了一个童养媳。婆婆特别心狠毒辣,经常百般刁难虐待媳妇。这一天,婆婆又破口大骂媳妇,并不停毒打她,媳妇不堪折磨顶了一句嘴。婆婆一听,这还得了,竟然敢顶嘴!于是下手愈狠。不知过了多久,媳妇不再动弹。婆婆一看,已经没有呼吸了。婆婆一不做二不休,把媳妇剁成一块块放在腌肉的缸里。过了些日子,婆婆想看看情况。刚揭开大缸,一只黑色的鸟飞出来。一边扑棱着飞到了屋外,一边苦苦地悲鸣“苦啊苦啊”。这就是苦恶鸟的由来。(资料来源:百度)</p> <p>传说总归是传说。这名字究竟是怎么来的,恐怕已经无从考证。为了让大家更多了解这鸟的习性,不妨在此再摘录一段文字。</p> <p>扩展资料:</p><p>苦恶鸟属于鹤形目秧鸡科的一属。苦恶鸟的别名很多,古人称它为“姑恶”,又名苦鸟。北方人称为苦哇鸟,又称苦娃子。</p><p>它是秧鸡的一种,广东人称为水鸡。苦恶鸟是水鸟,动物学家称它们为“中国种的白胸水鸡”,是中国民间传说最多的野鸟之一。它的土名叫来叫去总离不了“苦”字,就与这些民间传说有关。 </p><p>苦恶鸟是出产在南方的鸟,从我国的福州以南,直至缅甸、印度和南洋都有,因此香港也是它们的栖息地之一。它们有时在夏天会从炎热的南方飞到长江一带去避暑。这时正是它们不停“苦苦”地叫着的季节。这也就是沿江各省发生关于苦恶鸟各种传说的由来。 (资料来源:百度)</p> <p>苦恶鸟的传说虽多,但平常总不大容易见到。这是因为它们不喜欢高飞,又不栖息在树上,而是藏身在河边或低洼地方的草丛中。虽然喜欢不停的苦叫着,但是一听到有声响,就寂然贴伏在草丛里不动,所以很难有机会见到它们。 (资料来源:百度)</p> <p>摄影: 牧歌</p><p>拍摄地: 娄底市娄星区杉山荷花基地</p><p>时间: 2020年8月14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