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读后感

林华荣

<p><br></p><p>&nbsp;&nbsp;&nbsp;&nbsp;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先生踏遍祖国大地和冒着生命危险贴地穿越数万里考察后给我们送来的一道道精美的散文盛宴!通过一篇篇精美的散文,带领我们穿越祖国山河,引领我们亲近自然,亲近历史。《文化苦旅》分成中国之旅,世界之旅,和人生之旅三部分。</p><p>&nbsp;&nbsp;&nbsp;&nbsp; 《文化苦旅》的重中之重是中国之旅,余秋雨先生跋涉过黄河长江,趟过都江堰,欣赏雍容大度、气势磅礴的都江水,还走近了一个以浚理、消灾、滋润、灌溉都江堰为己任的大功臣李冰。走过杭州,追思苏东坡、白居易。走过道士塔,探访过莫高窟,充斥着遗憾与无奈。看过黄州赤壁,来到避暑山庄。走进新疆,走进喀什,走进宁古塔。那是流放官员,流放难民的地方。走进山西,更是颠覆你的想象,原来历史的山西这么富有!在平遥西大街还有中国第一家“日昇昌”的旧址。原来“走西口”有这么美丽的故事。对渤海国废井冷眼的惋惜,表达对中华历史的惊叹;……种种情感交织在一起,这“苦”就自然出来了。</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记忆中的牌坊是:“贞节”的代名词,是苛刻的标准。女人亡夫之后,必须“从一而终,寡而不嫁”,守着牌坊过日子。当我们都在斥责封建制度过于苛刻,过于死板的时候。余秋雨老师通过《牌坊》一文,让我们对牌坊有重新的认识。原来并非所有的牌坊下面都埋着“贞洁烈妇”,她们在封建的世界里无法存活,但她们的父母又无法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女儿毫无过错却只好死去。于是有那么一些父母不惜花重金买棺材,请人做牌坊,为的是掩人耳目,为的是光耀门楣。余秋雨通过盗墓贼的口道出了实情。也让我们重温了那段历史,看到了封建家庭中的那些家长们一方面在极力的维护封建礼教,一方面又在悄悄地打破礼教。于是半夜的小船、简薄的行装、无人的棺木、装扮的大殓……以及送别的小船。所以我们渐渐明白:乡间为什么留有这么多无言的牌坊,却又涌来那么多陌生的美丽,尼姑的美丽,乡村教师的美丽。她们正在解冻自己,也为乡村解冻……</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道士塔》不是为了纪念任何人,而是为了留下让中国最可耻,做了对不起莫高窟的罪人——黄圆箓!这个小人物,这个文盲,却是莫高窟的当家人。他手持中国最灿烂的文化,可他又不明白莫高窟的价值。那精美的壁画,那生动的彩塑,那珍贵的佛经文书。都被王道士当做费纸给卖了。于是九千多个经卷,五百多幅绘画,二十九个大箱子的稀世文物。被王圆箓卖了区区三十英镑,还乐滋滋的站在路边恭敬相送。这个小人物,让历史吐出重重的叹息。这就是莫高窟守护者与守护对象之间产生了文化等级上的巨大的落差,这是一个可怕的黑洞。我曾在脑海中一遍一遍地问自己:如果王圆箓是个学者,那该多好呀!也许莫高窟的历史就该改写了。如果说王圆箓的罪是因为无知,才让我们恨的咬牙切齿,又无语凝噎。那蒋孝琬,那个对中国文化有着广博知识的蒋孝琬,那个能读懂千年文物的人就该遭受世人唾弃,他就该下十八层地狱方能解我心头之恨。</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结束了漫长的中国之旅,作者又开始了遥遥无期的世界之旅。世界之旅,虽然只收录了《鱼尾山庄》、《北极寒夜》、《远方的海》三篇文章。但从字里行间我读到了余秋雨的那份执着,也读出了作者为了考察中华文明遗址所受的苦和所遭的罪了。当读到:每次历险考察,万里大漠间一夜夜既不同又相同的家。漂移中的家最能展示家的本质,危难中漂移最能让这种本质刻骨铭心。当读到他的妻子生病时,无药无医,求告无门时,夫妻又是怎样度过难关时。当看到李明学、张欣夫妇为了潜水事业,那种默契配合时,一对对文化“苦侣”又浮现在我的眼前。</p><p>接下来,是人生之旅。余秋雨先生走过了大半个世界,也走过了大半个人生。大半个人生,遇到了许多人许多事,这些人这些事经作者之手,在作者笔下被写出来,有多了一份苦了。苦的是谢晋;苦的是巴金;苦的是黄佐临;苦的是自己的母亲。又苦的是祭笔;又苦的是寒边西域;又苦的是天人对话。这“苦”就意味深沉了。</p><p>谢家门孔,家有瘫儿,一对老夫妇。不需他人怜悯同情,一个男人,一个丈夫,一个父亲,托起重担。巴金先生,跨过世纪,活过百年,看尽人间沧桑,见证社会变迁,个人荣辱坎坷折射国家历史。</p><p>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这是我们励志的口号!可是对于考察文化的余秋雨来说,读书即是旅行,身体和灵魂永远都在路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