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刚提起笔写这篇文字时,突然想到文艺界老前辈夏衍说过的一句浅显而又深刻的话:“不读书,做什么?”这就是说,在人的一生当中,还有比“读书”更重要的事情吗?如果你想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必须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p><p class="ql-block"> 细想一想,我的工作生活经历或者说“成长”过程,的确与读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记得中学毕业后,已经参加工作的大姐,经常从本地图书馆借阅小说之类的书拿回家里看。当时,因家里想让我考大学,不让我接近小说之类的“杂书”。所以,每当大姐早晨去上班时,总是将厚厚的书籍藏在自已的枕头下。而放假在家无事可做又不想看枯燥无味教科书的我,就偷偷地将那些诸如《三侠五义》、《红楼梦》、《水浒传》、《青春之歌》、《林海雪原》、《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与黑》等等书籍统统阅读了一遍。因为喜欢读文史方面的书籍,又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所以上学时我特爱写作文,而且几乎每篇作文都能让语文老师拿到课堂上作为范文读。但是,偏科也使我最终没能考上大学。</p><p class="ql-block"> 参加工作后,我的阅读范围扩大了,除了读业务书、文学历史书以外,我还订阅了许多杂志。象《青年文摘》、《读者》、《当代》、《安徽文学》、《收获》、《演讲与口才》等等,所有这些都让我开阔了视野,产生了业余写作的冲动。1986年,我通过全国成人高考被安徽工商干校阜阳职工中专班录取,进行了为期三年的半脱产式学习生活。其间,我除了搞好工作和学习以外,拿出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读书,以弥补自己没有受到的高等教育的缺憾。象《路遥文集》、《基督山伯爵》、《蝴蝶梦》、《简爱》、《第三帝国的覆灭》、《莎士比亚全集》、《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国简明哲学通史》等等,让我的精神世界获得了极为丰富的营养。在阜阳学习期间,我撰写的许多通讯稿件分别被学校《教学通讯》及亳州电(视)台刊登和播放。1989年毕业时,我还饱含着对老师和同学们依依不舍之情,写下了一首长诗《写在毕业前》,被山东省《树惠》杂志刊发。</p><p class="ql-block">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读书者只是走别人的思想路线,而写作才是走自己的思想路线。把一切书都当作资料看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那书就读好了,文也作好了。”我个人的感觉,读书是为了交流和提高,而写作则是交流的具体表现方式。 </p><p class="ql-block"> 我被任命为所长后,以写作作为沟通交流的方式,为单位工作赢得了很大的支持。首先,我将自己所了解到的当地政府取得的阶段性的工作成绩,写成通讯稿件发到广播电台或报刊报道出去,获得了地方分管领导的赞许和信任,搞好了与地方领导的关系。其次,我将自己所在单位的特色工作写成书面报告稿,经常向本系统的主要领导进行汇报,使上级能够及时了解我们单位的工作开展情况,从而取得了工作的主动。而我们的《工作日志制度》和《廉政小食堂管理制度》,也被当作一个亮点,在全市工商行政管理系统进行了推广。</p><p class="ql-block"> 1994年,我调到城区工作以后,虽然业务工作及许许多多的应酬占用了我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读书的习惯却依然保持了下来。业余时间,我涉猎了一些文、史、哲方面的书籍。如《交锋》、《西方哲学史》、《文化苦旅》、《西行漫记》、《康熙大帝》11卷本等等。读书丰富了我的业余生活,特别是帮助我坦然地面对在以香琐浓艳为时尚的城市生活,能始终保持一颗平静的心态。近年来,我陆陆续续地在《安徽工商》、《安徽工商文汇》、《安徽市场报》、《亳州报》、《亳州文艺》等刊物,发表了一些工作见解及人生感悟方面的稿件,还被亳州市作协选为常务理事。所有这些,都要感谢书籍之馈赠!更为重要的是,读书使我认清了自己的不足,擦亮了观察社会的眼睛,凡事不会轻易盲从,从而能以一种平静、坦然的心态把握和接受自己的命运。清代哲人金缨说:“案上不可多书,心中不可少书,鱼离水则鳞枯,心离书则神索。”</p><p class="ql-block"> 阅读,让我静静地感知生命的丰盈和存在的快乐;阅读,让我们在阅读中充实地活着,然后在阅读中静静地老去。能阅读,真好!</p><p class="ql-block">(注:原创作品曾刊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