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最著名的50幅画(上)

四知堂

<p><i style="font-size: 15px;">提香·韦切利奥(意大利):《圣母升天》1516—1518年</i></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世界绘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许多伟大的画家创造了不胜枚举的传世名画。这些名画极大地丰富了世界的艺术宝库,也是留给人类的宝贵遗产。</span></p> <p><i style="font-size: 15px;">席尔瓦·委拉斯凯兹(西班牙):《火神的打铁场》1630年</i></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西方世界也不例外。尽管这些名画历经沧桑,但在艺术史的殿堂上却永不褪色,散发着恒久的艺术魅力!</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现精选50幅西方名画,与诸位分享。</span></p> <p>01.野牛图</p><p>作者:马格德林人(西班牙)</p><p>洞窟岩画,距今约1.5万年(旧石器时代晚期),位于西班牙阿尔塔米拉山洞,全长195厘米。</p><p><br></p><p>此画位于山洞的顶部,一头甩着尾巴的野牛,牛身几乎全用鲜红的颜料涂成,而牛角、四肢和尾巴涂的是黑色。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作者已经熟练地运用了精确的透视法,呈现出明显的空间纵深感。据专家介绍,岩画之所以能保存上万年之久,除使用了特殊的颜料外,与洞穴的天然条件也是分不开的。</p> <p>02.捕禽图</p><p>作者:佚名(古埃及)</p><p>陵墓壁画,64*74厘米,出土于古埃及贵族内巴蒙的陵墓,约公元前1350年,古埃及新王国时期作品。现收藏于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p><p><br></p><p>在古埃及的绘画中,人物身份和地位的高低,往往以身体的大小来体现。因此,图中地位最高的内蒙巴就显得格外庞大。画中还有一种奇怪的现象:人物的头部和脖子是正侧面的,而眼睛却是正面的;肩膀和胸膛是正面的,而两腿和双脚却是侧面的。这就是古埃及浮雕和绘画中普遍存在的“正面律”。</p> <p>03.渔夫</p><p>作者:佚名(克里特文明)</p><p>壁画,约公元前1500年。位于地中海的克里特岛,大约在公元前2500年出现“克里特文明”。1967年在克里特北部小岛——锡拉岛上,考古发现此壁画。现收藏于希腊国立考古学博物馆。</p><p><br></p><p>这是“克里特文明”留给后人的一幅优美生动的图画——一位双手提着两大串海鱼的年轻渔夫。画中使用了红、黄、灰等多种颜色,对比鲜明而又十分和谐。整幅画风格柔美,线条简洁,人物形体的刻画细腻逼真。虽然仍受古埃及“正面律”的影响,但在技巧上已有显著进步。</p> <p>04.采花的少女</p><p>作者:佚名(古罗马)</p><p>壁画,高30厘米,出土于庞贝附近一座经历了相同命运的城市,公元前540—前530年。现藏意大利那不勒斯国立博物馆。</p><p><br></p><p>作品中的少女是正在采撷花朵的时序女神,其轻柔曼妙的身姿在空气中飘荡,少女右肩的衣裙因为转身采花而自然滑落。古罗马的艺术家已经能够收放自如地运用色彩的冷暖、明暗的对比,来表现形体与空间,使背影比正面更美,给人更大的想象空间。</p> <p>05.哀悼基督</p><p>作者:乔托•迪•邦多纳(1267—1337年),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现代绘画的开创者,被誉为“欧洲绘画之父”。</p><p>湿壁画,183*198厘米,是作者于1305—1308年为意大利帕多瓦的阿雷纳教堂所作的装饰壁画之一。</p><p><br></p><p>此画描写的是《新约》故事中一个最为悲哀的时刻。耶稣受刑后,苍白僵硬的尸体被从十字架上取下,头、手与双脚都需要由人托起。圣母紧紧地将耶稣搂在怀里,天空中赶来一群哀悼的天使。圣约翰万分悲痛地向后伸展双臂,完美地展现了已被荒弃了近千年的透视法。</p> <p>06.犹大之吻</p><p>作者:乔托•迪•邦多纳(意大利)</p><p>湿壁画,200*185厘米。1305年,乔托为意大利帕多瓦的斯克罗威尼礼拜堂创作的一组壁画之一。</p><p><br></p><p>“犹大之吻”是《圣经》故事之一,犹大是出卖耶稣的叛徒,他以亲吻为暗号来确定谁是耶稣,便于让随来的敌人捉拿。这一大队兵马,里面有祭司长和法利赛人的差役等,有的拿着兵器,有的拿着火把,有的拿着号角,直奔耶稣和他的门徒们。画面的中心是耶稣和犹大两张对立的面孔,画家用线条和色彩突出地表现了这一决斗场面,赞颂正义和美,鞭挞邪恶与丑。</p> <p>07.春</p><p>作者:桑德罗•波提切利(1445—1510年)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著名的画家之一,佛罗伦萨画派的重要代表。</p><p>木板蛋彩画,203*314厘米。现藏意大利佛罗伦萨的乌菲兹美术馆。</p><p><br></p><p>这是波提切利37岁(1482年)时,为庆祝劳伦佐的婚礼而创作的。整个画面以天后赫拉的金苹果园为背景,正中的维纳斯姿态优雅,显示着女性的柔美、温婉和高雅。她的右手边是“美惠三女神”,左手边是盛装的“春神”,口衔鲜花的“花神”及其情人“西风神”。画面最左边的是宙斯的儿子赫耳墨斯——众神的使者,半空中飞着的“爱神”丘比特——维纳斯的儿子。</p> <p>08.维纳斯的诞生</p><p>作者:桑德罗•波提切利(意大利)</p><p>布面蛋彩画,172.5*278.5厘米。1485年为装饰劳伦佐的别墅而创作。现藏意大利佛罗伦萨的乌菲兹美术馆。</p><p><br></p><p>蓝色爱琴海的海面上,裸体的维纳斯,玉立在一只巨大的扇形贝壳上,从海中徐徐升起。左上方是西风神泽费罗斯,使劲把维纳斯吹向彼岸——东方的塞浦路斯岛。他的情人花神正凭借风力散花,庆祝维纳斯的诞生。右边是来迎接维纳斯的春神,手中拿着一件锦袍,准备为维纳斯着装。画面上人物的体态和衣纹表现十分出色,人物与自然背景也达到巧妙的和谐统一。</p> <p>09.最后的晚餐</p><p>作者:莱昂纳多•达•芬奇(1452—1519年)出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是欧洲文艺复兴最杰出的代表(三杰之一)。</p><p>湿壁画,460*880厘米。创作于1495—1497年。现藏意大利米兰的格拉齐圣母修道院食堂</p><p><br></p><p>“最后的晚餐”是基督教传说中最重要的故事。逾越节那天,耶稣跟12个门徒坐在一起,共进最后一次晚餐,他忧郁地对12个门徒说:“我实话告诉你们,你们中有一个人要出卖我了!”12个门徒闻言后,或震惊、或愤怒、或激动、或紧张。尤其是慌乱的犹大(左四),手肘碰倒了盐瓶,身体后仰,右手抓着钱袋,满脸的惊恐与不安。</p> <p>10.蒙娜丽莎</p><p>作者:莱昂纳多•达•芬奇(意大利)</p><p>木板油画,77*53厘米,创作于1503—1506年。现藏法国巴黎卢浮宫。</p><p><br></p><p>据考证,蒙娜丽莎的原型那波里芙,1479年生于一个富足的贵族之家。历时四个春秋,达•芬奇终于完成了这幅肖像画。蒙娜丽莎的微笑,透着一种神秘莫测的千古奇韵,耐人寻味。</p> <p>11.最后的审判</p><p>作者:米开朗基罗(1475—1564年)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雕塑家、画家和建筑师,他与达·芬奇、拉斐尔并称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p><p>湿壁画,1370*1220厘米。这是米开朗基罗受命于罗马教宗保罗三世为西斯廷天主堂绘制的巨型壁画,创作于1536—1541年。现藏梵蒂冈西斯廷教堂。</p><p><br></p><p>这是一幅宏大壮丽的画作。作品中,画家塑造了400多个真人大小的、力士般的裸体巨人。画面可分为四个阶层:最上层是天国的天使,中央是耶稣基督和环绕他的门徒,下层是受裁决的人群,最底层是地狱。</p><p><br></p><p>画面下部是善恶两部分人的死魂灵,他们正受到复活后的耶稣的裁决:画面左侧描绘的是将升往天国的人群,右侧则为将打入地狱的亡魂。</p> <p>续前:</p><p>第一层左上角是天使背负十字架,这十字架是耶稣受难时用的。右上角是天使背负耻辱柱。通常认为天使都是长翅膀的,但这些是无翼天使。</p><p><br></p><p>这幅伟大的画,原来都是全裸的人体,米开朗基罗相信肉体远比衣服圣洁,更接近完美。他不喜欢掩藏在衣服下面不洁净的肉体。</p><p><br></p><p>但是,壁画完成20多年后,即在米开朗基罗刚去世不久,教皇保罗四世下令给所有裸体人物画上腰布或衣饰。受命的画家</p><p>达沃泰拉于是把壁画中所有人体的下体加了遮羞布,他也因此被人们取了一个颇有嘲讽意味的绰号——“大裤子”。</p> <p>画面的中央是基督,他的身体异常巨大,躯干宽阔,正举起右臂,宣告审判开始。</p><p>圣母蜷缩依偎在儿子——基督身边,双手合拢在胸前,无限悲悯地低头看着下界的芸芸众生。</p><p><br></p><p>为基督信仰而受难的门徒及殉道者,聚集在基督与圣母四周,他们手中拿着各自殉道时不同的受刑具:圣安德烈的十字架、圣西门的锯子、圣凯瑟琳的绞刑轮、圣塞巴斯蒂安的箭、被羊毛刷刷死的圣布莱斯、在烤肉架上被活活烤死的圣劳伦斯</p><p>……</p><p><br></p><p>圣巴塞洛缪是被用刀剥皮殉道而死的,他右手拿着刀,凝视着基督,左手提着一张剥下来的人皮,有五官,有手,大家都辨认得出,这张人皮的五官,是米开朗基罗自己的容貌。</p><p><br></p><p>这是历史上创作者最伟大的签名方式,他留在画面上的不是虚浮的荣耀与自豪,却是连哭泣嘶吼呐喊的声音都喑哑了的一种窒息人的苦闷与沉默。</p> <p>在基督的下方,有8个天使吹响号角,所有亡灵一听到号声就都醒了,听从基督的审判。</p><p><br></p><p>前面两位天使手里拿着的那书是生命册,左边是善因书,右边是恶因书。宣判后,左边的亡灵升入天国,右边的则赶下地狱。(忽然想到,这大概也是西方为什么道路上人和车都是靠左行的缘故?哈哈😄)</p> <p>画面左侧描绘的是将升往天国的人群,天使们伸出了援助之手。</p><p><br></p><p>在最底层,死过的肉体一一醒来,从墓穴、棺木、泥土中爬出来,身上还缠着灰暗的裹尸布,好像失神梦游的人。一具一具向上升起的尸体,有天使把获救的人接上云端。</p> <p>画面右侧,则是即将打入地狱的亡魂。地狱的鬼卒拉扯着受诅咒的罪人,向下坠落。罪苦的人用手蒙着眼睛,不敢看地狱的可怕景象。</p><p><br></p><p>右下角在水面的船上,向亡魂挥舞船桨的是地狱引渡人凯伦,他将坐上船的亡魂渡过阿克隆河,然后进入最右边的地狱之门。</p> <p>12.雅典学院</p><p>作者:拉斐尔•桑西(1483—1520年)意大利著名画家,被誉为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p><p>湿壁画,底边长度770厘米,创作于1509年。现藏梵蒂冈教皇宫签字大厅。</p><p><br></p><p>此画以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所建的雅典学院为背景,以古代七种自由艺术——即语法、修辞、逻辑、数学、几何、音乐、天文为基础,表现了作者对古希腊、罗马的向往以及对真理的追求。</p><p><br></p><p>大厅中,来自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和不同学派的著名学者济济一堂。居于中心的是柏拉图(左)与亚里士多德(右),一边走来一边激烈地争论着什么;台阶两侧,左边是以算术、几何、音乐、天文四个学科的创始人毕达哥拉斯为中心,右边是以几何学家欧几里得为中心,从而形成一个三角形的结构。</p> <p>13.西斯廷圣母</p><p>作者:拉斐尔•桑西(意大利)</p><p>布面油画,265*96厘米,1512—1513年</p><p>为纪念教皇西克斯特二世而重建的罗马西斯廷教堂内的礼拜堂而创作的一幅油画。现藏德国德累斯顿国家美术馆。</p><p><br></p><p>在画面中央,是从云端降下的圣母抱着小耶稣走来;左下方是公元3世纪的罗马教皇西斯廷二世,右下方是圣女巴巴拉,她是基督教早期殉道的圣者,最下方是两个小天使。整个画面呈现出均衡的三角形。</p> <p>14.沉睡的维纳斯</p><p>作者:乔尔乔内(1477—1510年)意大利,16世纪第一位伟大的威尼斯画家,是架上画的先行者。</p><p>布面油画,175*108厘米,创作于1505年,现藏德国德累斯顿美术馆。</p><p><br></p><p>画家构思独特,将人体的优美与富有诗意情趣的环境巧妙地结合起来,使这幅画在形体、色彩、线条和景色的层次上,达到了高度的统一。</p> <p>15.天上的爱和人间的爱(又名《美狄亚和维纳斯》)</p><p>作者:提香·韦切利奥(1490—1576)意大利画家,是威尼斯画派最伟大的画家,也是文艺复兴时期在色彩方面最有成就的大师。</p><p>布面油画,118*279厘米,创作于1515年,是提香的早期作品。现藏意大利罗马波尔葛塞美术馆。</p><p><br></p><p>画面中央的石砌水池边,裸体女神维纳斯正同衣着华丽的巫女美狄亚交谈着,两人各自代表着天上和人间。中间那个象征爱神的小天使,竟是一个淘气的孩童,他在专注地嬉弄着池子里的水,传达了人间的生活气息。这一切在一片优美如画的风景中展开。画面布局平稳,刻画细腻,意境恬静优美。</p> <p>续前:</p><p>观看《天上的爱和人间的爱》这幅画并不在于要了解多少故事情节,而在于它体现出的一种和谐优雅的美,给人精神上和视觉上以舒适感,同时它也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赞颂之情。</p><p><br></p><p>如果能有一个人,可以与文艺复兴“三杰”比肩的话,那么这个人,肯定是威尼斯大师提香。如果说达芬奇表现人的智慧、米开朗基罗表现人的力量和运动感、拉斐尔表现人的完美,那么提香则用漂亮的色彩和笔触表现丰富多彩的人生。他的作品有着强烈浓郁的风格:色彩极为艳丽、题材更加世俗、风景尤为优美。提香的作品,不仅对当时的画家有诸多启示,更对之后的欧洲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p> <p>16.基督受刑图</p><p>作者:马蒂亚斯·格吕奈瓦尔德(1455—1528年)德国画家,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p><p>木板油画,200*185厘米,创作于1515年。现藏法国科玛市菩提树下博物馆。</p><p><br></p><p>画作展示了基督受刑的悲惨情景,给人以震撼身心的悲剧体验。钉在十字架上的基督身体扭曲,手脚痉挛。旁边下跪的是瘦小的圣女墨大拉,左边是悲痛欲绝的圣母玛利亚,倒在圣约翰怀中;右边是施洗者约翰,他身后写着一行字:他必将充盈,我必将消亡。果然,耶稣于死后的第三天复活,这一天即为“复活节”(每年春分月圆之后的第一个星期日)。</p> <p>17.银河的起源</p><p>作者:丁托列托(1518—1594年)意大利</p><p>布面油画,148*165厘米,创作于1575—1580年。现藏英国伦敦国家美术馆。</p><p><br></p><p>画作取材于罗马神话。据神话所说,主神朱庇特为使他与人间妇女所生的婴儿获得永生,便吩咐女仆将婴儿送到他的妻子女神朱诺胸前,去吮吸朱诺的乳汁。毫无准备的朱诺惊恐躲闪间,乳汁四溅,于是在太空形成了环绕苍穹的银河。所以在英语中,银河被称为“Milky Way”。</p> <p>18.油灯前的墨大拉</p><p>作者:乔治•德•拉图尔(1593—1652年)法国,17世纪美术史上一位擅长描绘光线与阴影的大师。</p><p>布面油画,128×94厘米,创作于1640年。现藏法国巴黎卢浮宫。</p><p><br></p><p>整个画面基本处于黑暗的阴影中,只有桌上的蜡烛形成微弱的光源。墨大拉的头、膝上的骷髅头、桌上的书,正好形成一个三角,以其中心唯一的烛光吸引人们的视线,使观者被眼前这静谧的氛围所深深感染。</p> <p>19.倒牛奶的女佣</p><p>作者:维米尔(1632—1675年)荷兰</p><p>布面油画,45.5*41厘米,创作于1658—1660年。现藏荷兰阿姆斯特丹国立美术馆。</p><p><br></p><p>这幅画充分展露出光与影的效果。从窗户透进来的柔和阳光,斜斜地投射到女佣身后的白墙上,形成一片由强到弱、由明到暗、由清晰到晦涩的光晕。所有摆设都平淡无奇,却营造出一种平和、温馨的质朴美。</p> <p>20.蓬巴杜夫人</p><p>作者:弗朗索瓦•布歇(1703—1770年)法国艺术家,18世纪“洛可可”画风的代表人物。</p><p>布面油画,44*35厘米,创作于1756年。现藏英国爱丁堡苏格兰国立美术馆。</p><p><br></p><p>蓬巴杜夫人是路易十五时期政治与文化的实力人物,她出身于富裕的资产阶级家庭,最初委身为国王的情妇,后来平步青云,一跃成为政坛中的风云人物。在此画中,布歇把这位主导着西方时尚潮流的显赫夫人,画得珠光宝气,显示出雍容华贵的气质。整幅画表现出了一种典型的“洛可可”风尚。</p> <p>21.秋千</p><p>作者:弗拉戈纳尔(1732—1806年)法国“洛可可”风格的代表画家。</p><p>木板油画,81*65厘米,创作于1766年。现藏英国伦敦华莱士收藏馆。</p><p><br></p><p>画面中,在树荫浓密的花园里,一个少妇正在荡秋千。她的身后是一个拉着绳子、哄少妻玩耍的老夫,而引少妇开心的却是躺在花丛中的小伙子——她的情人。两人眉目传情,少妇还将一只鞋子抛向小伙子。而老夫却无法看见小伙子。此画代表了当时贵族的艺术趣味,格调极其低俗,“洛可可”风格由轻快变成了轻浮。</p> <p>22.马拉之死</p><p>作者:雅克•路易•大卫(1748—1825年)法国新古典主义绘画风格的杰出代表。</p><p>布面油画,162*125厘米,创作于1793年。现藏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美术馆。</p><p><br></p><p>马拉(Jean-Paul Marat,1743–1793),是法国大革命中雅各宾派的核心领导人之一。为了革命工作,他常常躲在地窖里,染上了严重的皮肤病。为此他每天得花几个小时躺在浴缸里,一边治疗,一边处理公务或进行写作。画面上表现的是马拉被刺杀在浴缸里的情景:匕首抛在地上,鲜血从马拉的胸口流出,他的左手仍握着便笺,脸上露出愤怒而痛苦的表情。整个画面庄重、严谨,人物形象突出,仿佛一尊浮雕,沉浸在肃穆深沉的哀悼气氛中。</p> <p>23.荷加斯兄弟的宣誓</p><p>作者:雅克•路易•大卫(法国)</p><p>布面油画,330*425厘米,创作于1784年。现藏法国巴黎卢浮宫。</p><p><br></p><p>这幅画不仅是大卫的成名之作,也是新古典主义画派的代表作,在法国美术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p> <p>续前:</p><p>此画描绘了荷加斯三兄弟出征前,向代表罗马王的父亲老荷加斯宣誓效忠祖国,场面十分庄严。老荷加斯身披红袍,占据画面中心,向儿子们递出三把利剑;他的前方是坚毅而果敢的青年战士们,而他的后面,是心如刀割的老妻、搂着孩子泣不成声的儿媳,以及心乱如麻的女儿——因为她是作战对方的未婚妻,不论胜负,她都将失去自己的亲人。画面鲜明地揭示了三兄弟的英勇气概,女人们的情态更加烘托出悲壮气氛。</p> <p>24.大宫女</p><p>作者:安格尔(1780—1867年)大卫的学生,法国新古典主义的最后一位大师。</p><p>布面油画,91*162厘米,创作于1814年。现藏法国巴黎卢浮宫。</p><p><br></p><p>画面描绘了一个裸体的东方土耳其宫女形象。她包着土耳其头巾,手拿孔雀羽扇,整幅画面散发着美轮美奂的异国情调。这幅画曾在当时的美术界引起轩然大波。当时的一位评论家曾对安格尔的学生说: “他的这位宫女的背部,至少多了三节脊椎骨。”然而安格尔的学生回答说:“你可能是对的,可是这又怎么样呢?也许正因为这段修长的腰部才使她如此柔和,能一下子慑服住观众。”安格尔的画将优美推到了怪异的程度,他的美学观念也深刻影响了后来的绘画大师,如德加、毕加索等。</p> <p>25.泉</p><p>作者:安格尔(法国)</p><p>布面油画,163*80厘米,创作于1856年。现藏法国巴黎卢浮宫。</p><p><br></p><p>画中少女的造型在整体上遵循了古希腊雕刻的原则,但更加细腻微妙。少女天使般的脸上有着一丝若隐若现的笑意,而美丽的青春胴体则将她的纯洁、典雅、恬静、清纯和生命力融为一体,这个形象足以与拉菲尔笔下的圣母相媲美。</p> <p><i style="font-size: 15px;">卡米耶•毕沙罗(法国):《蒙马特大街冬天的早晨》1897年</i></p><p><br></p><p>(未完待续)</p><p> ——2020.8.9.于枣香居制作 8.16.发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