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饭花的回忆

耀明

<p>夜饭花亦名胭脂花,学名紫茉莉,拉丁文及英文名Mirabilis, 英文又名Marvel-of-peru, 亦叫 Four o'clocks。(因它在南美洲多在午后四、五点钟绽放而得此名)此花深藏若虚,绽放有时。天清日白,蔫头耷脑,显得病怏怏的像被太阳晒昏了头似的。日落西斜,炊烟缭绕,它悄然绽放,幽香四野。</p> <p>前几天,自家后院的夜饭花开了,紫红色的。疫情当下,自闭家门,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坐拥一抹晚霞,一壶一杯,品茗一帘葡萄藤下,醉美一园花季。清风徐来,携来一股夜饭花淡淡的幽香,沁人心脾,澄净悠然。芬芳飘散,残香犹存,想起了奶奶,想起了故乡,想起了绽放在夏日黄昏里老宅宅沟❶旁的那株童年的夜饭花。</p> <p>童年,故乡老宅的宅沟边长有一大株夜饭花,每天绽放在午后斜阳里。起初我并不在意,连它的名字都不知道。直到有一天,我问奶奶:“我们什么时候吃晚饭?” 奶奶没有直接回答我,却让我去宅沟边看看那株夜饭花开了没有,接着告诉我 “夜饭花开了,我们就该吃晚饭了。” 彼时幼小的我还真信以为真呢!“ 多神奇的花儿,竟然能管控人间的烟火!” 以至于我一连几天,旦视暮抚,已去而复顾。后来每当玩耍了大半天,饥肠辘辘回家,我都会先去宅沟边看看那株夜饭花开了没有,然后告诉奶奶该不该吃晚饭。那时候的农村记忆里好像没有钟,更没有表,人们日常活动还是延用千年古人的以日影计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p><p><br></p><p><br></p> <p>夏日里的故乡在我的童年记忆里是最美的。小桥流水蓝天下,鱼儿嬉戏碧水中。绿树掩荫,鸡鸭成群,江河汇流、交通阡陌,沃野十里,满目翠绿:薄荷、水稻,玉米、棉花和工业大蔴,味芬气馥,非一般花香之可比。赤脚走在平坦清凉的泥土路上,清新的空气中处处散发着沁人心脾的泥土香。纵目南眺,浊浪翻涌,横无际涯。江风芦苇,五山相望。白帆远影, 红霞紫烟。</p> <p>日出云霞,微光荡漾,一塘碧水,翠菱青萍。晨风吹拂,房前屋后的自留地里牵丝攀藤、瓜果蔬菜,青枝绿叶悠悠摇曳,在晨曦中慢慢伸展开来,满身滚动着晶莹透彻的露珠。鸟栖枝头,叽叽喳喳,施展歌喉。骄阳当午,蝉鸣树荫:“热死了”,“热死了” 欲罢不能,稻田里,池塘边蛙声一片,如波浪一般,此起彼伏,相闻几里,鲜有消停。午饭之后,多有静寂,偶尔还能听到蛇盘缠着蛙的咯咯声,一种蛇和蛙肌肤摩擦发出的特有的声响。每每听到这种声音我都会毛骨悚然,为那只即将死去的青蛙悲伤。夜幕垂临,星月满天,夏虫唧唧,流萤飞舞,江风徐徐,苇影婆娑,唯有沟边的那株夜饭花依然自我,静静地伫立在月夜清风里。</p> <p>源自网络</p> <p>临出国门随父母一起回归故里看望奶奶,途次老宅。经过多年的风风雨雨,老宅已显出苍老,所幸风骨犹在,出乎意料竟然没有太多的破败和潦倒,让我依稀看到童年的影子。</p><p><br></p> <p>源自网络</p> <p>若干年后当我再次踏上故土,时移境迁,一切的熟悉早已成为陌生,只有那故土难离的情怀,不停浮现的人事,已经逝去的风景依稀游走于脑海,感叹不己。改革开放,乡村城镇化的春风早已吹散了我儿时故乡的一点浅浅记忆,座座村落荡然无存,排排高楼拔地而起。老宅早已没了踪影,奶奶和夜饭花再也不在。然只要看到夜饭花,我都会想起奶奶,想起奶奶对我讲的那些传奇往事, 想起童年在故乡度过的那段时光,想起故乡的山水天地,想起我心中那株永不凋谢的夜饭花。</p> <p><br></p><p><br></p><p><br></p><p><br></p><p><br></p><p>注释:❶环绕凹字型住宅一周的沟,确切地说像池塘,一般都是上几代开挖而成,同姓家族成员居住,宅冠其姓。我们家族的老宅叫“顾家宅”,方圆几里,无不知晓。老宅沟面宽度约在十米左右,在宅前有一木板吊桥通向宅外,一到夜里,吊桥拉起,外人就不能进宅了。到我记事的年代,吊桥已不复存在,替代它的是一条宽阔的泥坝,下置一根直径约一米的水泥管。</p><p><br></p><p><br></p><p><br></p><p>图文:耀明</p><p>网络图源:2</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