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小时候,住七浦路我家前楼的邻居陈艳秋阿姨比我母亲长几岁,绍兴人,长得一表人才,身材窈窕甚是靓丽,但她家境贫寒,很小时被父母送人当童养媳,那夫家却又矮又丑,压根儿不般配 。凭着她的天赋和不甘现状的性格,硬是吃尽苦头学戏出道,只身跑来上海闯荡,曾在晨光越剧团里唱小生。</p> <p>上世纪50年代初,陈艳秋与李蓉芳合作在上海皇宫剧场、宁波剧场、长江剧场等场地,主演了《碧血花》、《双玉蝉》、《天女花》、《一缕麻》、《孟姜女》等新剧目。1954年后,陈艳秋又在合众越剧团与任伯堂、徐逸秋等合作主演了不少剧目。图为陈艳秋主演的越剧《一缕麻》、《孟姜女》节目单。</p> <p>陈艳秋视我母亲如同姐妹,每当有新戏,必请母亲带着我去在天潼路上的戏院,坐前排看她的小生唱腔。有时我母亲有事外出一会,她就请他的好友照看我,并給我买上东西吃。我的小名“阿良”就是她給叫出来的,而老家的人仍习惯叫我“志良”。看的什么戏,我已全然记不得了,但我对戏剧、音乐的领悟,却是与之不无关系的。</p> <p>母亲对我说,陈艳秋有个蜜友,是个中学女教师,也是她的戏迷,她俩相爱相处,情深意切,形同夫妻,却以闺蜜相称;她俩同居一偶,艳秋舞台扮小生,家里成丈夫,实为沧桑不幸所致。</p> <p>那女教师已有家室,不知为何与丈夫分居,跑来同舞台上的“小生”相伴,以致丈夫不堪忍受“空室”,久尔忿而分手。图为我儿时在七浦路的旧居。</p> <p>陈艳秋与绍兴农村的男人生过一个儿子,那男人时而会带着儿子来上海找她,陈艳秋只得差人给他们买上车票,塞点钱送上车,把他们打发走。她何尝不想甩脱那场噩梦般的婚姻,去追求两性相爱的幸福生活,却自始自终无法摆脱“童养媳”的桎栝。那时候,象陈艳秋一样的艺人,在舞台上看似光鲜艳人,但台下都有着各自的心酸和苦楚。图为海报中的剧照,右为陈艳秋。</p> <p>文革中,母亲回访过几回旧里,得知陈艳秋已离开上海,跟剧团去了福州,以后她俩也再没见过面。其实陈艳秋的远走高飞,实为逃脱不堪回首的那场“婚事”。陈艳秋在1962年时,曾随福州芳华越剧团回沪汇报演出。</p> <p>那时我家已离开七浦路,错失了一次见面机会。不知艳秋阿姨现在是否健在,身处何方?有个叫“阿良”的小朋友,还没把你忘记!下图为我母亲昔时照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