巜正面管教》共读感言

白晋薇

第5章当心逻辑后果 <p>  为人母后我们总在围着孩子转,孩子上学后每晚都在陪写作业的路上"挣扎",好像很久都没有属于自己的夜晚静下心来读本书了,这个暑假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作为老师和妈妈的我们共读了简.尼尔森的巜正面管教》。每晚的共读都让我们对自我进行了深深的反思,是我们还做的不够好,我们并不能和善而坚定地对待我们的孩子,在学习的路上应该努力使自己变得更好才能更好地爱我们的孩子。</p> <p>  在第四章里,我们学习了4种行为的错误目的,“寻求过度关注”、“寻求权利”、“报复”、“自暴自弃”,而逻辑后果并不一定适用于所有的错误目的,甚至可能完全不适用,所以在使用的时候,一定要谨慎,要理解孩子的行为和结果带来的长期效果。第五章是当心逻辑后果,这一章不是很好理解,智老师首先对本章进行了疏理,帮助大家更好地学习。</p><p>概念:</p><p>逻辑后果不同于自然后果,它要求一个大人——或其他孩子在家庭会议或班会上介入。重要的是,要决定哪种后果能为孩子创造有益的学习体验,鼓励孩子选择负责任的合作。</p><p>特点:有大人或同伴介入;介入一般有两种情况:</p><p>(1)消极的介入:借题发挥、被伪装起来的惩罚:宝贝,赶快写作业,写完作业,妈妈就带你去玩,否则,你就去不成了。这种介入将两个不相关的事件:“写作业和玩”联系起来了,意味着作业完不成的后果就是“惩罚”。</p><p>(2)积极的介入:解决问题:家长积极地用和善而坚定的态度介入,赢得了孩子,创造了有意的学习体验,引导孩子选择了负责任的合作,最终结束了不良行为。</p><p>难点:运用逻辑后果工具的难点,有以下几个原因:</p><p>第一,家长的错误观念:惩罚会促使孩子做得更好并成为更好的人。要想让孩子做得更好就得先让他的感觉更糟。事实上,这种依靠外部刺激纠正不良行为的方法只有短期效应,可能把孩子培养成讨好者、报复者或逃避者。事实上,孩子们在感觉更好时,才会做得更好。因此,把握好“消极逻辑后果和积极逻辑后果的“度”是很难的。</p><p>第二,家长在决定自己行为的时候把控不到位,容易滑入“爬行动物脑”的行列。即很难在孩子反复犯错误时坚持做到和善而坚定的态度。</p><p>因此,简尼尔森才说:“逻辑后果工具几乎是我的工具箱中最少用到的工具。”但这种工具在帮助孩子克服不良行为的过程中又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一旦掌握,就能实现事倍功半的效果。</p><p> 在共读中大家带着智老师的问题,边思考边学习,颇有感促。</p><p> </p><p> </p> <p>  读完这一章,我依然对“逻辑后果”这个概念还是未能理解透彻,但有2个内容给我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p><p>一句话:“决定你自己去做什么,而不是让孩子做什么”。</p><p> 我发现决定自己要做什么”对于帮助女儿为她自己的事情负责很有效。我以前总是在女儿耳边唠唠叨叨,说没有准时写作业、赖床等等。但是,我女儿对我的唠叨是没有任何的反应,她就好像把耳朵关起来一样,我非常地生气,忍不住会发火,导致亲子关系紧张。</p><p> 当我学习这章之后,我明白了,通过“决定自己要做什么”比“让孩子做什么”更重要也更有效。</p><p> 我就想起早上女儿再一次让我帮扎辫子时,我告诉女儿今天妈妈不会帮你扎,你要按照妈妈昨天教你的方法去尝试,虽然她很不情愿,但看我态度坚决自己扎好出门上课去了,我还鼓励她自己扎得非常好。</p><p>惩罚错误的四个R:</p><p>愤恨。</p><p>报复。</p><p>反叛。</p><p>退缩。</p><p> 惩罚确实是最无效的教育方式,也体现了父母在教育孩子上的无能(以前的我好无能啊!真的惭愧。)</p><p> 读了本章不管是对女儿还是对我的学生,我决定以后再也不使用惩罚的手段了,孩子们犯了错误,我们要用更多的技巧引导他们从错误中反思和学习,错误也是孩子成长的好机会。</p><p> 感谢正面管教,让我成长不少!让我们继续跟随巜正面管教》,和孩子们共同成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