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天镇位于山西省大同市下辖县,大同市东北端,地处晋、冀、蒙三省交界处,素有“鸡鸣一声闻三省”之称。 天镇县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居住,地形由西南向东北微倾,属温带大陆性气候。</p> <p> 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居住,周为代国领域,战国时为赵国廷陵邑,秦置延陵县,西汉置阳原、延陵二县,北魏改置广牧县,后屡改县名,唐设天成军,辽代始为天成县,金改为天城县,元仍名天成县,明代改制为天成卫、镇虏卫,明洪武年改为天城卫,洪熙元年又添设镇虏卫,清顺治三年(1646年)并天城、镇虏二卫为天镇卫,清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始称天镇县,属大同府。</p> <p> 据专家考证,天镇县古长城有四个时代的长城,即战国、汉长城、 北魏长城和明长城。汉长城遗址,位于平远头村及平远堡与怀安县西洋河交 界处,南北走向,断断续续的长约5公里左右。</p><p> 北魏长城遗址位于大营盘到平远头村南侧,呈东 西向,长城墙体迹象仅存部分残迹和几乎不好识别。</p> <p> 此段方圆几里地,地表和墙体有很多早期用过的瓦片、陶片及瓷片。</p> <p> 汉长城遗址在平远堡东2里余,南北走向5000米左右。西洋河南、北均有,长城附近有汉墓封冢。《后汉书·铫期王霸祭遵列传第十》载,东汉光武建武十三年(37)“诏霸将跎刑徒六千余人,与杜茂治飞狐道,堆石布土,筑起亭障,自代至平城三百余里。”又同书马援列传中记载建武二十一年(45)“秋,援乃将三千骑出高柳,行雁门、代郡、上谷障塞。”据上述记载,部分学者考证,平远堡东的长城,即上文所说“亭障”或“障塞”。</p> <p> 北魏长城遗址在西洋河北,双山南麓明长城南1里许阶地上,东西走向,6000米长,和明长城近似平行,当地人称“长城塄子”。《魏书·太宗纪第三》载“泰常八年(423)正月丙辰,……蠕蠕犯塞。二月戊辰,筑长城于长川之南。起自赤城,西至五原,延袤二千余里,备置戍卫。”</p> <p> 天镇明长城其走向为:西从阳高县十九墩入境至水磨口、往东经六墩、榆林口、化皮庙、白羊口、薛三墩、李二口到张仲口止,北上经狼窝山、二郎山、桦岭、桦门堡,过内蒙古南口村,进入天镇新平堡镇杏园窑、保平堡、十五墩、西马市,过西洋河至新平尔,一直往东到二十墩、十六墩、八墩、平远头止进入河北省怀安县境内。</p> <p> 玉皇阁始建明万历十一年(1584年),重檐三层,底座方形,十字拱形门洞门四开通向东南西北,是比较经典的过街阁,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p> <p>保平堡</p> <p>这个烽火台是进入内蒙古大边明长城拐点,也是分界线。</p> <p>桦林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