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主义与教育》这一本书的作者是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社会学家杜威所写的。他被誉为“哲学家们的哲学家”、“创立美国教育的首要人物”。他写了一系列的教育学著作,其中,《民主主义与教育》便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这本书比较抽象,难于理解,下面我将从以下几点来写我读完这本书的一些皮毛要点。<br><font color="#ed2308"> 环境的重要性</font><br> 常言道:“如鱼得水”。水是鱼的环境,因为水对鱼的活动、对鱼的生活是必需的。如果鱼离开了水,便无法生存下去。那么,我们人类,如果离开了适宜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也就无法生存下去。环境,能通过个体的种种活动,塑造个人行为的智力和情感的倾向。在当今社会中,作为一个社会人,平日里与别人有联系的,但如果不考虑别人的活动,就不能完成他自己的活动,因为,这些活动是实现他的各种趋势的不可缺少的条件。在学校中,作为一名学生,他便处在学校这一个环境中。而学校环境又与前面的社会环境有所不同,它的职责在于平衡社会环境中的各种成分,保证使每个人有机会避免他所在社会群体的限制,并和更广阔的环境建立充满生气的联系。这便是社会环境与学校环境这两者的重要性。另外,我举一个自己的例子加以佐证环境的重要性。在本科期间,我学的是外语。老师一直鼓励我们多去一些外语角与外教沟通交流,这并不是单单与外教打好关系,更重要的是我们拥有了这样一个学习的环境,能够提高我们的外语口语听说能力,因此这便是环境的重要性,周围的气氛和精神是主要力量。<br><font color="#ed2308"> 教育的本质</font><br> 杜威对于教育的本质的看法,恐怕是他的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吧!初试的时候,我已经初步了解到他论教育的本质,即“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与改造。”在他的这一本书中,对于教育的本质,写得更为详细,更为具体。下面,我将写一写自己初步的感悟。首先是“教育即生活”,我在第一点中已经大致写出了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重要性,杜威是极为关注这两点与儿童生活之间的关系;其次是“教育即生长”,书中直接摆出了一个错误的观点:“认为生长或发展乃是朝着一个固定目标的运动”。儿童的生长是多方面的,有的人擅长于写作,有的人擅长于解数学题,而有的人则擅长于美术写画,这都是灵活的,并不是固定在那里的。因此,杜威指出,在教育上,必须要考虑到儿童的本能或先天的能力,如果过分地去强调训练和其他方法,牺牲个人的理解力,那么就容易养成机械的技能。这也与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的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相得益彰,教育和教学本来就该去适合儿童发展水平和兴趣的要求,这样才能因势利导,加速人才的成长。最后是“教育即经验的改组与改造”,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一个小男孩看到蜡烛闪闪发亮的火光,忍不住去触碰了一下,当他感受到痛的时候,立马就把手缩回来,这时母亲告诉他这是火,是不能用手去碰的。母亲简简单单的话语,包含着对孩子的教育。小男孩受到了教育,这个受教育过程就是使他不断地取得个人的直接经验,也即是小男孩的经验不断得到改组与改造的过程,下次再看到火光,便不会再直接去触碰它,因为他自己获得的经验告诉他这样会感到痛。<br> 以上是杜威对于教育的本质,最核心的三点内容。另外,他还批判了一些错误的观点,例如,批判了“教育即预备”、“教育即展开”、“教育即官能的训练”等一些错误的观点。<br><font color="#ed2308"> 论教育的目的</font><br> 所谓目的,是指行为主体根据自身的需要,借助意识、观念的中介作用预先设想的行为目标和结果。最初出现的目的不过是一种试验性的草图,努力实现这个目的的行动才能测验它的价值。而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并非指教育真的没有目的,而是指不应在教育过程之外设置目的。教育过程之外往往是教师和家长强加于学生身上的外在于学生的教育目的。杜威在书中明确指出,教育本身并无目的,并且一个良好的教育目的必须有这几个特征:第一,一个教育目的必须根据受教育者的特定个人的固有活动和需要;第二,一个教育目的必须能转化为与受教育者的活动进行合作的方法;第三,教育者必须警惕所谓一般的和终极的目的。的确如此,受教育者是发展中的活生生的个体,在学校里,教育者既然要将自己制定的教育目的转化为受教育者的个性,就不能不考虑他们身体发展、心理发展的过程与规律。因为受教育者不仅是教育活动的对象,而且还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因此,教育目的需要去尊重儿童的愿望,使他们从教育本身中感受到乐趣。<br><font color="#ed2308"> 主动的作业</font><br> 杜威提出“从做中学、从经验中学”的观点,要求以活动性、经验性的主动作业来取代传统式书本式教材的统治地位。他提出在学校里,没有一些游戏和工作,就不可能有正常的有效的学习。我们可以发现,在如今的学校中,特别是在小学,课堂中往往会有教师组织一些游戏,例如语文课中的角色扮演,数学课、劳动课中的动手操作,等等。这些都是活动性、经验性的主动作业,目的就在于使学生能够获得手工的技能和技艺的效率,以便他们的智育的结果和社会化倾向的形成。书本固然是有用的,但是不能单单将学生困在书本的世界里,而是要鼓励他们拿起自己的双手,去做动手实践,那才是真的“从做中学、从经验中学。”<br> 以上4点是我读完这本书后的一些所思所感,另外书中还有一些内容,我会再仔细地去体会,并做好相应的读书笔记。<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