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临近暑假,给孩子们布置了一项作业——读三本书,其中有一本必须是四大名著之一。粗粗的问了一下他们暂定的书名,其中《红楼梦》是备选率最高的。说来惭愧不已,活这么大,教书也有好几年光景了。光知道《红楼梦》的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文采斐然。但正儿八经的,逐字逐句完整的读完一本的时候却从未有过。左不过是读书时课文里的节选。大学时在图书馆借过来翻几翻,因为辞藻的晦涩没有现代文看来轻松自在就搁浅了。但既然要求了孩子们,也不好一本不看。幸而以前在当当网凑单时买了一本,暑假在家就特意翻出来读了起来。</p><p>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读《红楼梦》就读者的眼光而言经学家看见了《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了排满,流言家看见了宫闱秘事……真正的是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鄙人当然不是什么“家”看不穿那些深刻的道理来。也猜不透细节安排的深意和巧妙。哪一句说半句留半句的巧妙,哪一句说完整的着力。小女子的视角不过是东家长西家短。谁家娶了个美娇娘,谁家生了个胖小子。东边的瓜儿圆又大,西边的葡萄红又紫,北边的风儿吹散了落叶,南边的暖阳下谁家的床单这些鸡零狗碎的琐碎事而已。所以看《红楼梦》也是只好用陶渊明的那句——好读书不求甚解。聊以慰藉自己的浅薄和无知。</p><p>正所谓风过留痕,雁过留声。既然是看了这部经典名著,多多少少是有几分收获的。正如宝玉在书所言:编新不如述旧,刻古终胜今雕。所以小女子在看时,深刻的体会到了老话的经久不衰和源远流长。虽然才看了二十几回,平时生活中朗朗上口引用的话语就不下十处。如“美中不足,好事多磨。”“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拔根汗毛,比腰粗。”“三日打鱼,两日晒网”……果真是真正的好学问都来源于生活和经年的积累。和老母亲一起生活,她讲话时最喜欢引用“老话说……”所以“老话说”几乎成了她的口头禅。故看书时难免对这些话印象深刻些,细细思索起她讲过的老话来,不觉得受益匪浅。记录几句,以表老太太教育之功。</p><p>幼年时,时间过去良久不知道具体是几岁。只记得当时在老家务农,每每农忙,收拾好了家里的稻田。老母亲总会随着村里人一起到五里湖等田地多的地方,帮别人插田割稻谷赚点食用和学费。近的地方,也要天擦黑了才回来。一日太阳还老高就回来了,没有往日的疲倦于是念念叨叨的讲起了那日的幸运。那天他们一干人帮忙的那一家原本是不打算请人帮忙的。女主人早早起来在田里收割了很大的一块稻谷,左等右等却等不到男主人下田。匆匆赶回来才发现日上三竿了男主人还没有翻身,于是一顿骂骂咧咧。见有人揽活,赌气不节约那份请工人的钱了就把稻田承包给了老母亲那一干人。老母亲评价那家的女主人时说:人嘴硬不如身硬。她做饭收拾家里干脆利落,井井有条。一大早一个人就割了不少的稻子,所以他们才可以那么快收工回家。讲完不忘叮嘱我们:做女孩子更要“身硬”,身硬了才可以嘴硬,才有底气。说男主人时才会一个字不吭。那时还不了解何为嘴硬不如身硬。但故事却至今还记得。一个女子活得漂亮,靠的是过硬的本事。</p><p>一日,拖着两娃去大王山玩。看别人两夫妻带着一个娃悠然自得,不由得感叹。不抱怀里的小不点该多好啊。老母亲马上就说老话说:年轻时候吃苦不叫吃苦,老了吃苦才叫吃苦。难不成等你们四五十岁了,再来羡慕别人家的娃再生好啊。你看,总是恰中要害。</p><p>老话说是母亲的口头禅也是她的生活智慧。今天上午得空在家翻看《红楼梦》不由得想起了老母亲的口头禅来,于是记录一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