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古代“通奉大夫第”的释义:</p><p>又称“通奉第”一般指明清时期文职官员私宅。明清时期大夫指朝廷文职,通奉大夫第是旧时文官贵族私宅、宅地、府地。</p> <p>三年来曾偕友多次探访通奉第巷24号,但是每次来都遭遇大门紧闭。一是难以探考豪宅人文历史背景,二是无法进门拍摄豪宅建筑、庭院园林、假山奇石等景观照片。2020年8月15日、16日两次探访,首先在通奉第巷24号正门拍照留影。</p> <p>网络文史资料提示:</p><p>通奉第巷24号楼,建于民国年间。业主是民国时期有名“华记布店”老板,号称隐藏版的无名豪宅。西洋建筑装饰风格,别墅楼内有前后庭院,布置假山园林。</p><p>2020年8月15~16日终于从边门进入。</p><p>如图:通奉第巷24-2是边门(南门)</p> <p>叶时荣《厦门掌故》记录“通奉第”:</p><p>“通奉第”连五崎顶,接“户部巷”。清时大茶商杨某居此,营“文圃茶庄”。以销售“小种、茗种”茶叶名闻遐迩,生意兴隆不衰。子(杨砚农)继其业,人称“文圃大舍”,性喜交结官宦。每往武夷山采办茶叶,皆乘绿尼大骄,沿途官员迎来送往。“文圃大舍”(杨砚农)捐受“通奉大夫”,挂匾于门。因此称为“通奉第”,衍化为路巷名。</p> <p>【通奉第巷传说】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厦门怀德社石埕街大火燃烧,火势迫近“文圃茶庄”。传说道台、提督官员前来投乌纱帽欲镇火魔。岂料火势越发凶猛,茶庄遂成灰烬。至此生意一蹶不振,“大舍”(杨砚农)忧郁而终,宅第易主,“通奉第”乃名存实亡。</p><p>得意总有失意时:光绪二十八年(1902)这场火灾“是日被火之各行号578家,居民计之共1300余家。其被火之巨者,计文圃茶行约失货物十万余金”</p> <p>洪卜仁先生【石埕街火灾纪实】</p><p>1902年10月3日上午,石埕街(今大同路、大元路口)奇珍饼店炸芋酥。因火旺油热火焰烧屋顶,引发火灾。饼店隔壁是鞭炮店,因扑救不及爆炸。火灾飞溅引发四邻起火,蔓延到大同路、横竹路交汇处的颜料店燃烧。火势愈发猛烈,街道店铺接连蔓延。火灾历时一昼夜,火海共烧13条街(大同路.大元路.横竹路.人和路.镇邦路.大中路.升平路等),千余间店铺民房被烧成焦土,是厦门最惨重火灾。</p> <p>厦门老集邮家翁如泉收藏一张老明信片,是1893年1月24日厦门知名茶商“文圃茶庄”总经理杨砚农寄往德国向客户问候的明信片。落款:二十四崎顶.文圃行.杨砚农.这说明在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文圃茶行”已经在厦门经营。</p> <p>1895年“文圃茶行”使用的信封.</p> <p>厦门《百年影像.厦门记忆》播出一张1900年的广告明信片。上面有杨文圃.杨砚农父子二人照片。显示当年茶老板不亢不卑、悠然自得,一身富绅行头。照片右下角有“二十四崎顶.文圃茶行”字样。</p><p>《厦门老照片》图片注:杨砚农1899年与其三弟杨幼廷、四弟杨少廷。</p> <p>明信片的另外一张照片是茶行客厅摆设,红木桌上水仙飘香,岁寒三友中堂高挂。西洋台布、玻璃油灯、欧洲时钟,各物件点缀其中,真可谓时尚“中西合璧”。</p><p>文圃茶行创始人杨文圃,泉州籍,早年在武夷山办岩茶厂,经营各种武夷山岩茶。泉州港没落后,徙居厦门港埠二十四崎顶开办“文圃茶行”。他以优质品味各色种武夷山岩茶为专号,尤以“文圃小种”名扬海内外市场。收购制造各类优质岩茶,源源不断输送到欧洲。为扩大海外市场,还聘请了洋行文书兼任涉外洋务。并且让儿子杨砚农努力学习洋文、通番礼仪。</p> <p>清末时期杨砚农执掌茶行,利用茶叶纳税可视为向官府捐款政策,谋得文职“通奉大夫”三品虚銜,外出享受八乘“绿尼大骄”。每年到武夷山必坐八乘官骄,还有四差役随行护送。然而虚荣,却毁了文圃茶行。经商不守业,坐吃山也空,是富贵世家之大忌。民国初年大中路、思明西路辟建后,翘楚外销茶商数十年的“文圃茶行”悄然颓废,最后不知所终……</p><p>创业难.守业更难!回顾茶史.令人惋惜!</p> <p class="ql-block">后来“文圃茶庄”杨家大小姐,带着丰厚嫁妆,嫁给了鼓浪屿工部局华董黄省堂。1925年,黄省堂买了一块空置地皮,就是用杨家大小姐丰厚嫁妆购买的。</p> <p>黄省堂全家福,照片左边女子就是黄省堂的妻子——杨家大小姐(名字不详)</p> <p>黄省堂,是黄奕住委托的遗产执行人。</p><p>1945年,黄奕住死于上海。他曾立遗嘱:后事葬礼和一切遗产都委托黄省堂执行。抗战胜利后,黄省堂去上海将黄奕住遗体归葬鼓浪屿。处理完黄奕住遗产后,任厦门自来水公司经理(至1949年)</p> <p class="ql-block">来到通奉第巷24-2号南边门,正巧遇见居住豪宅二楼的蔡先生。我们说明来意后,受到蔡先生的热情接待欢迎。并简要介绍通奉第巷24号楼主更替,以及其祖父当年在厦门经营(绸布店)历史概况。</p> <p class="ql-block">走进南边门后,眼前一座露天三层水泥楼梯首先展现眼前。蔡先生说:这座楼梯是后期建造的,并不是豪宅楼原有建筑物。该楼建筑于民国时期(约1920年),楼建成后,19××年又转卖给“华记绸布店”蔡老板(即蔡先生祖父)。该楼易主后,蔡老板在厦门思明南路开办“华记绸布店”。店铺就在厦门思明电影院对面,即如今“慎昌钟表店”那座楼。</p> <p>慎昌钟表眼镜公司开办于1928年,对面就是当年思明戏院(后改思明电影院)。</p><p>蔡先生提示:他爷爷开办的“华记绸布店”,当年就在慎昌钟表眼镜店这座楼。</p> <p>如今思明电影院对面还有“慎昌钟表店”,广告牌上标示“厦门老字号”。</p> <p>当年同行业“三友绸缎布匹”店铺.</p> <p class="ql-block">这次有幸走进通奉第巷24号,终于见到这座三层豪宅楼。西洋式建筑物高耸挺拔,楼房主体雄伟壮观。欧式门窗和墙体构筑物上雕琢花纹图案,呈现一派“番仔楼”建筑风格。站在楼下举目展望楼冠,确实令人赞誉有加、叹为观止!</p> <p>一楼铁栅栏大门紧闭,暂时无人居住。</p><p>二楼、三楼现在基本由蔡氏后裔居住。</p> <p class="ql-block">走进豪宅大院,楼房主体前左右两边竟然是中国式小园林景观。右边小花园以盆景为主,有假山奇石陪衬。盆景花草奇葩,假山奇石醒目镌刻“选青”二字。</p> <p>右边假山奇石上镌刻“选青”二字:</p> <p>当年楼主镌刻“选青”二字,可谓寓意深长。真正意境旨趣表达,无法理解释义。如今园林呈现一片苍青翠绿,我们只能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来猜测理解。</p> <p>站在露天楼梯二层观看右边葱郁小花苑,上为雄伟豪宅楼,下面满目花卉盆景。</p><p>二楼是百叶窗,一楼花纹铁窗框窗棂。</p> <p>站在露天楼梯向左观看,豪宅楼顶、楼冠似乎更加气势恢宏。西洋式窗框图案精美绝伦,建筑风格胜于鼓浪屿老别墅群。</p> <p>左边的小花园铺设鹅卵石,墙角布置玲珑剔透的假山奇石。假山上还有座小凉亭,凉亭三字匾额、亭柱楹联字迹模糊不清。假山下摆设石桌石椅,园林式小庭院清雅幽静。如此景观别致装饰风格,堪为月夜喝茶品茗、聚友把盏饮酒绝佳之地。</p> <p>主楼左侧小花园里还有清澈见底小鱼池,水底可见红.白.黄色小锦鲤、小金鱼在悠然自在游弋。靠近门口围墙边上,简易搭盖鸽子楼。飞禽、游鱼相伴,适得其所。</p> <p>在假山小凉亭右边巨石上,还镌刻了一些文字。可惜历经沧桑洗礼,字迹已经模糊不清。唯独旁边还镌刻着“醒醉”两个大字,但是其寓意颇为费解。只能依据古人文章诗篇,自我揣摩“醒醉”寓意:</p><p>“看破凡尘俗世,自得其乐处世”。</p> <p>借用古人诗词名句,自我鉴赏“醒醉”:</p> <p>站在楼梯三层观望,西边围墙后就是定安小学。该地在清乾隆年间,就是黄日纪居住的“凤凰山庄”、“榕林别墅”。</p> <p>从二楼楼梯口走进大门,就是蔡先生家人居住楼层。在二楼西边大厅里,见到墙上悬挂当年“华记绸布店”蔡老板夫妇的遗像。蔡先生承认:这就是其祖父、祖母。</p> <p class="ql-block">大厅内还设置精巧红色佛龛,供桌上摆放供奉各种供品。由于悬挂老照片无署名,所以不敢当面询问其真实姓名。但是查阅《厦门商会档案史料选编》第16页、62页,却有《厦门绸布业同业公会》“同时新商店蔡经理”名字——“蔡重光”(豪宅蔡老板真实名字待证实)。</p> <p>查阅《厦门商会档案史料选编》:</p> <p>1904年7月,“厦门商务总会”在小走马路广东会馆里成立,林尔嘉任会长。</p> <p>趴在二楼窗口观望西边门,门框上部篆刻四个大字匾额——“仰觀俯察”。</p><p>(一)通俗狭义理解为:</p><p>仰望古典豪宅建筑.俯视园林花苑景观</p><p>(二)宏观广义理解为:</p><p>仰观苍天寰宇风云.俯察神州大地民情</p> <p>匾额右边题写时间“庚申六月中伏”,</p><p>按豪宅落成时间推算是1920年仲夏。</p> <p>款署为:“薌(芗)江南□道人書”。</p><p>“薌江南道人”或为著名文人墨客之号。</p> <p>通奉第巷24号楼雕刻装饰图案精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