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花识花——鸭跖草

漫步

夏末初秋清晨,闪着露珠的绿叶上,鸭跖草的碧蓝小花看起来温暖而清新,正如日本童谣诗人金子美玲所写:“鸭跖草开着蓝花,小路上露珠闪闪,光着脚踩啊踩着,往前去吧。” 鸭跖草——属鸭跖草科、鸭跖草属一年生披散草本。因其叶片像竹叶、花瓣像蝴蝶的翅而又取名“淡竹叶”、“碧竹子”、“翠蝴蝶”。<br>   鸭跖草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碧蝉儿"。宋代杨巽[xùn]斋的《咏碧蝉儿花》:“扬葩簌簌傍疏篱,薄翅舒青势欲飞。几误佳人将扇扑,始知错认枉心机。”这诗里的碧蝉儿花有三枚花瓣:两枚蓝色如翅状上扬,一枚白色下弯。青蓝色上扬的花瓣如同展翅欲飞的蝉翼,因此当篱笆旁的碧蝉花开放时,引得美人以团扇扑之,却发现并不是虫儿,而是野花。这就是鸭跖草。 <p>  我们知道鸭跖草的“跖”[zhí]是脚掌的意思,可是它长得并不像鸭掌,那么“鸭跖草”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呢?</p><p> 从网上查到,“鸭跖草”名字的由来,有一个奇特的传说:</p><p> 相传楚国郢[yǐng]都有一个人,勇敢有胆略,他将刷墙用的白色粉涂抹一点在自己的鼻头上,又有一匠人与他配合,猛然一斧斩落,恰好将楚人鼻头上的白粉砍掉,鼻子却没有丝毫损伤。再看这位楚人,面色坦然,全无惧意!苏东坡将这个故事称为“郢人之鼻斫[zhuó]”(斫,读作“卓”,意为用斧头砍)。唐宋时期世人见到有一种野花,中间花瓣带一点白色,好似将鼻头抹上白粉的楚国人,因此称之为“鼻斫草”。“斫”字后来又被讹传为“跖”,读音为“直”(因在吴越一带,两字发音相近),于是将错就错,这种野草也被叫做“鼻跖草”了。又因为这种野花常常长在潮湿的溪边河畔,水边的鸭子喜爱将这野花的鲜嫩茎叶当作食物,因此就被叫成了“鸭跖草”。直到如今,鸭跖草也是这种植物的中文正式名。</p> 鸭跖草是一味常见的中草药,性味甘、淡,寒,归肺、胃、小肠经。可清热解毒,利水消肿。用于风热感冒,高热不退,咽喉肿痛,水肿尿少,热淋涩痛,痈肿疔毒。<div>  如果被毒虫恶犬咬伤,将茎叶揉烂出汁,敷于伤处,可具解毒消肿之效。提取出的汁液在古时也被医家用于治疗毒疮,无论咽喉肿痛还是痔疮,取鸭跖草幼苗汁液涂抹疮上,都颇有效。民间亦有将鸭跖草幼苗与红小豆煮水饮用之法,可去酷暑疫热。</div> 鸭跖草既有药用价值,也可食用,早在明代朱橚[sù]主持编撰[zhuàn] 的《救荒本草》中就有收录:“竹节菜:一名翠蝴蝶,又名翠娥眉,南北皆有,叶似竹叶,微宽短,就地丛生,撺节似初生嫩苇节,稍间开翠碧花,状类蝴蝶。其叶味甜。”<br><br> 鸭跖草的茎直立或基部匍匐生根,多分枝,长可达1米,下部无毛,上部被短毛。叶披针形至卵状披针形,互生。总苞片佛焰苞状,绿色,与叶对生,折叠,展开后为心形,边缘常有硬毛;聚伞花序,下面一枝仅有花1朵,具长8毫米的梗,不孕;上面一枝具花3-4朵,具短梗,几乎不伸出佛焰苞。两性花或者稀雌雄同株,花瓣3枚,上面两瓣为深蓝色,较大;下面一枚为白色,较小;雄蕊有6枚,是异形雄蕊,其中两枚较长,与雌蕊近等长。萼片3枚,膜质,近圆形,长约5毫米,内面2枚常靠近或合生。 鸭跖草的花朵最吸引人的是它的蓝色花瓣,花朵本身很小,但是它的两枚蓝色花瓣却相对显得很大。两枚深蓝色的花瓣高悬张扬,下方还“藏”着一枚白色的小花瓣,如果不仔细找,可能发现不了它呢。还有它们的三枚萼片,其中两个比较大,明显,而另一枚萼片,也要花点功夫来找它。 鸭跖草的雌蕊,很普通,没啥特别的。 鸭跖草的最奇特之处是它的6枚雄蕊,形态、大小、功能不同。其中三枚艳丽的黄蝴蝶状雄蕊,仅仅承担了广告功能,它们的目的是吸引传粉者,但是不产生花蜜,昆虫在这里可以获得花粉。因为鸭跖草明白,天上不会掉馅饼,想要获得,先要付出。所以,要吸引昆虫上门服务,必须要给它们尝点甜头。 而另外三枚雄蕊又表现为两种不同的形态,有两个比较长,几乎与雌蕊一样长了,带着长长的卷须,很容易发生混淆,另外有一个雄蕊稍微短一点,形态上面也不同,呈现明显的U形,这三枚雄蕊才是鸭跖草花朵里的主角,专门生产有活性的花粉,承担传宗接代任务。当昆虫埋头大吃艳丽的黄蝴蝶产生的花粉时,昆虫的腹部、翅膀上就会沾满来自卷须上的花粉。昆虫在下一朵花上继续进餐时,就为鸭跖草完成了异花传粉。 鸭跖草是常绿植物,生于路旁、田埂、山坡阴湿处,我国大部分省区均有分布。它的适应性很强,但也有弱点,怕阳光暴晒,因此它的花期短,从花开到花败,也就一天时间。花遭日光曝晒后即枯萎,花瓣蜷曲,只留下鸟嘴状的半圆形苞片,古人称之“结角尖曲如鸟喙”。这鸟嘴一样的苞片,能够一直保留到果实成熟之后,李时珍称其中的种子“灰黑而皱,状如蚕屎”。虽形态不够美观雅致,但是种子的成熟之法,却蕴涵着天然智慧——每一枚苞片之中通常有两朵花开,结出两枚果实。通常一枚先熟,待种子纷纷掉落,相隔五七日,另一枚果子才迟迟成熟。倘若先熟的种子被虫鸟所食,后熟者或可避开风险。 鸭跖草的两枚蓝色花瓣,因易被阳光摧残,故而尤为珍贵,民间巧匠趁天光初亮、露水未退时,将那些鲜嫩的花瓣采下,捣烂为汁液,可以当作蓝色颜料用于绘画,也可染制手工艺品。明朝时,鸭跖草染色的彩羊皮灯风靡一时。如今江南亦有艺人,以鸭跖草花的汁液制作淡蓝色亚麻布,别具风情。——因可用作染色,故而鸭跖草又有别名“蓝姑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