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知识滚雪球?——读《认知天性》有感

啦啦啦

<p>  《认知天性》由彼得布朗所编著,首次提出人类认知规律和学习之间的紧密联系,透彻解读人类普遍的学习过程规律,推导出的最有利于大脑的简单学习法则。</p> <p>  我们想要提高学习的效果,就首先的明白学习是如何发生的,知识又是如何被我们所记忆和运用的。心理学家们把学习分成了三个关键的步骤,分别是编码、巩固和检索。</p> <p>1、编码——获得信息</p><p> 假如你要学习跳伞的知识,你站在显示器旁,看着教官解释并演示伞降着地技巧。这时候大脑正在告诉运转,它会把你感知到的东西转化成化学与生物电形式的变化,这些变化就形成了一种心理表征。所谓心理表征,是指我们大脑在思考问题时对应的心理结构。这么说还太抽象,让我们举个容易理解的例子。比如看NBA比赛,新人看球赛可能会关注库里潇洒的三分球、科比华丽的转身跳投、詹姆斯碾压式的上篮,但懂球的人可能会关注的是,因为球队战术执行很出色,给库里制造了很多空位投篮机会,给科比腾出了弱侧单打的空间,给詹姆斯传切很到位。</p><p> 简单来说,初学者往往看到表象,而长久练习后才能看到本质。不过就目前来说,人类还不能完全揭示这个过程是如何进行的。但我们知道的是,新知识的学习,往往只能是短时记忆。</p> <p>2、巩固——维持信息</p><p> 把这种心理表征强化为长时记忆的过程,被人们称为巩固。新学到的东西并不稳固,因此会轻易被忘记。这点相信很多人都深有体会,但知道并不一定做得到,做到并不一定做的对。</p><p>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曾研究指出,给定无意义的音节供受试者学习,过了12小时后,遗忘程度达到近70%。但在一定范围内,重复的次数越多,遗忘越少。而且重复的方式对记忆结果有着明显不同的影响。一种方式是所谓“集中学习”,即在短时间重复进行学习,另一种方式是“间隔学习”,即结束前一次学习后间隔一定的时间再次进行学习。他的研究结果表明,想要达到相同的学习效果,间隔学习只需7次,而集中学习竟要68次。</p> <p>3、检索——使用信息</p><p> 学习、记忆,以及遗忘会以有趣的方式共同作用。试想一下,如果让手机屏幕前的你,看一个一小时的跳伞教学视频,你会愿意吗?答案八成不会。但如果你知道明天自己就要去跳伞了,那可能这一个视频还不够。因为你一定会提前了解各种跳伞中会发生的状况及应对措施,而不是已经跳下去了,临时去学怎么应对。知道自己会去使用,可以提升学习的专注和效果。</p><p> 换个角度,哪怕一开始没学好,只要频繁的去使用,时不时的练习,重要的知识、技能与经验就不会被遗忘。2005年,作者的研究团队曾经在美国伊利诺伊州哥伦比亚市附近的一所中学开展过一项研究。他们想看看在老师教学过程中频繁穿插一些小测验,会对提高学生成绩有什么影响。这些小测验并不是正式的,成绩不计入学分。课前安排一次测验,涉及的题目是教材中尚未教过的内容。等教师结束了当天的课程,讲解完材料后,研究人员会再安排一次小测验。在单元考试前24小时,还会有一次复习小测验。当然也有一些班级作为对照组,并不安排测验。实验结果非常惊人,接受小测验的学生,比其他班级学生平均高出十多分。他们后续的研究还发现,不仅是学生,在成人当中,这种借小测验来巩固学习效果的方法依然非常有效。</p> <p>  有句俗话说得好,岸上学不会游泳,嘴里说不出庄稼。学习也远不是闷头去学就能学好的,不要桎梏于低水平的勤奋中,用心理学规律武装大脑,用科学的方法掌控节奏,唯有学会如何学习,才是实现理想的康庄大道。</p>

学习

测验

跳伞

遗忘

知识

大脑

记忆

表征

巩固

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