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邑影像(十)•桂东篇:红色印记

飞天红叶(刘开足)

<p>  桂东县位于湖南省东南部,地处湘赣边界,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一块“红土地”,“红、绿、蓝”三原色中的红夺目耀眼,在中国革命中占有重要历史地位。1928年4月,毛泽东在桂东沙田颁布第一军规使军队纪律严明;1928年8月,毛泽东在桂东迎还红军主力实现“井岗山第二次会师”;1934年8月,红六军团在桂东寨前举行誓师大会,拉开了红军长征序幕;东边山、西边山革命根据地艰苦卓绝;陈奇、方维夏等先驱为中国革命立下不朽功勋。</p><p> 谨以此篇纪念毛泽东同志在桂东迎还红军主力重返井冈山92周年! </p><p> 照片拍摄于2020年。</p> <b>  陈奇故居 </b>位于沤江镇光明村寨背自然村。陈奇生于1904年,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积极投身革命,随毛泽东参加秋收起义,先后担任过红军党代表、团长、师长、纵队司令员、军政委,是中共桂东第一任县委书记。“朱德、毛泽东,陈奇打先锋。来无影,去无踪,红军真神通。”这是至今流传在桂东县的一首红色歌谣。1932年3月在河南新县被张国焘秘密杀害,1945年中共“七大”时追认为革命烈士。 房屋为陈奇曾祖父陈光扬担任清朝六品官时建造,1928年8月的一天,毛泽东应陈奇之邀在此吃了一餐谈笑风生的午饭。如今,由于年久失修有几间已坍塌。 <b>桂东县农民运动讲习所 </b>坐落在流源乡流源村小学内。 1927年3月,为培养农运骨干,县农民运动讲习所在流源小学内开办,邓兆雄任主任,邓定昌任副主任兼教员,为培训农运骨干做出了卓著贡献。 <b> 万寿宫 </b>位于沙田镇,建于清代,亦称江西会馆。1928年3月底,毛泽东率工农红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为策应湘南起义至沙田,师部、团部驻万寿宫,桂东苏维埃政府设于此。同年八月,红四军主力进驻沙田,前委书记陈毅曾寓居于此。 万寿宫内景,毛泽东曾在中厅主持召开工农革命军第1团负责人会议、工农兵代表会议等重要会议,研究、部署在沙田一带开展土地革命斗争,将桂东赤卫队改编命名为“湘赣边区游击队”。 著名军旅画家彭彬、高虹、何孔德于1974年共同创作的油画《步调一致才能得胜利》,由广州美院画家郑松林临摹版本悬挂于中厅,原作收藏在中国美术馆。 毛泽东曾在上殿右厢房住过8天。1928年4月2日深夜,毛泽东点着油灯起草了《三大纪律六项注意》,为人民军队建设指明了方向。 <b> 同益店 </b>位于万寿宫南边,建于清代,原有郭姓老板在此经营布匹。1928年4月1日,毛泽东头戴八角帽、身穿灰色军服,站在同益店门口,与广大群众交谈,启发、鼓动大家团结起来闹革命。 <b>  沙田戏台</b> 位于万寿宫前坪,始建于清代。台柱楹联:“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新社会建设灿烂光明”,为红军第十五军政委陈奇所作。毛泽东在沙田期间,召开群众大会,多次登台演说。同年8月初,朱德、陈毅率红军主力转移至沙田,多次在此召开群众大会,动员群众开展土地革命运动。 <b>“第一军规广场”</b> 位于万寿宫南侧,1998年兴建了由肖克将军题字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纪念碑,后扩建广场,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纪念碑基座雕塑。</h3> 在沙田颁布的“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它的颁布对统一全军纪律、加强部队思想和作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此后历经多次补充完善,1947年10月10日,毛泽东起草《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关于重新颁布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训令》。 来此接受红色教育的基层党支部组织党员冒雨重温入党誓词,传承红色基因。 <b>红军路 </b>1928年8月3日,朱德、陈毅率红四军28团、29团攻打郴州失败后转移至桂东沙田镇,28团3营官兵从沙田过沤江、穿古道,翻过南山口坳到相距约五公里的东水村宿营。此后,老百姓称这条路为红军路。 <b>  红军亭 </b>南山口坳上的一座凉亭。当年,红军就是穿过此亭进入东水。凉亭的一幅对联被传为佳话,据说,朱德率部队进驻东水后,农会主席刘继昆出一上联:四面皆空,非宅非店谁作主?朱德沉思片刻后对出下联:二头有路,是站是坐我当家。如今,凉亭是维修好了,而对联已经不在。<br> <b>红四军军部旧址</b> 位于东水村围背组东水老屋,为清代刘氏所建,颇为宽敞气派。1928年8月,红四军军部就设于此。 经过九十余年的风雨洗涤,已完全看不出硝烟的痕迹,只有这块保护牌提醒人们在艰难岁月里,这里曾是军部。 <p>  房屋几乎坍塌,军部左前侧的碉堡已经重建为民居。</p> 面对一片废墟,让人扼腕叹惜,这样重要的红色历史遗存为什么会变成如此境地。 军部旧址变成了菜园,不久,将会完全抹平所有遗迹。 只有这段用青砖砌成的照壁还顽强地立于一旁。 <b>红四军兵工厂</b> 位于东水村老河汾,与军部相隔几十米,是红军史上的第一兵工厂。当年,红军士兵与东水工农武装在这里垒起二座炉子。共同制造大刀、梭标、匕首、鸟铳等武器,熬制土硝配制火药。 一栋无人居住的普通旧民宅。<br> 中间厅堂堆满干柴,到处一片杂乱,处于失管状态。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西侧厅堂。</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东侧厅堂。</h3> 久无烟火的厨房不知是不是保留了原来那幅旧模样。 <b>红军医院</b> 位于东水村鹅公口村民小组。当年,在郴州战斗中负伤的红军战士安排在这里疗伤,军医与东水的草药郎中一起上山采药,农会组织革命积极分子护理伤员,洗衣做饭。 房屋靠山而建,相对独立,选此作医院是为了遇敌情便于撤退。 干打垒加土砖建成的房屋已经非常老旧,目前还有人居住。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曾经的红军医院现在堆满杂物。</h3> <b> 牌坊下古屋 </b>坐落在东水村牌坊下村民小组,建于清代末年。 整体建筑气势恢弘,占地面积5亩,房屋100余间。1928年8月,红四军28团第3营官兵宿营于此。 房屋成排相连,前中后厅相接,高大气派。在村中了解到,村民刘保青、刘进林的房子曾经住过红四军28团3营10连的士兵。如今村民建新房后旧房已无人居住。 刘保青带作者来到他家老屋楼上,当时士兵留下的墨迹还依稀可辨。 从字迹看,书写者的文化水平并不高,但却透露出对党的忠诚和对革命的坚定信念。 1927年9月秋收起义后,毛泽东作《西江月·秋收起义》,前两句是:“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此后,镰刀斧头标志被广泛使用,红军军旗、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旗、党旗等旗帜上均有镰刀斧头图案。1945年4月至6月,中共七大在延安召开,会场上悬挂的党旗为“镰刀锤头”样式。“镰刀锤头”组合,更能形象、准确的体现出中国共产党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无产阶级政党。 1922年5月5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隆重开幕,团在党的领导下,积极团结教育青年投入到反帝反封建斗争中。 1925年1月召开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时改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墙壁上两处石灰墙面明显缺失,刘保青介绍说这是前几年有人将红军战士的绘画剥离走了,临走时给了200元,到底是私人收藏还是政府为了保护文物不得而知。 <b>红军桥</b> 位于东水村围背村民小组,是东水村的古凉桥,过去沙田路过东水进入齐云山的必经之地。朱德在东水期间曾经在此桥上与群众下棋,利用下棋的机会宣传革命道理,号召大家起来闹革命。后来,东水人民把这座古凉桥命名为红军桥。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桂东县城唐家大屋俯瞰图</h3> 唐家大屋建于清代。1928年8月17日晚,毛泽东在江西永新县九陂村开会时,28团挑夫贺礼昌报告朱德、陈毅率领的第28、29团攻打郴州失败,已退到桂东休整。毛泽东当即决定率31团3营赶往桂东接应。8月19日到达桂东县城,与此前一天占领桂东县城由林彪率领的28团1营会合,毛泽东住县城唐家大屋。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唐家大屋。</h3> 8月22日晚,两军在桂东县城会合,23日,在这间厅堂内召开了有毛泽东、朱德、陈毅、何长工、王尔琢、伍中豪、林彪、罗荣桓、龚楚、胡少海、杜修经等人参加的前委扩大会议,总结失败的惨痛教训,决定由毛泽东担任前委书记与朱德率部重返井冈山。这次会议挽救和保存了红军主力,在我党我军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朱德、陈毅等在唐家大屋的住处。</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毛泽东在唐家大屋的住处。</h3> <b>母公祠</b> 清嘉庆年间为纪念明朝县官母崇正“生为民社系,一死不忘忠”而建,原与唐家大屋一墙之隔,现已连为一体。毛泽东在唐家大屋时,这里是警卫排驻地。 毛泽东在接应红四军28团、29团返回井冈山途中,得知驻守在井冈山的红军痛击敌军的消息,欣然作《西江月 井冈山》。 在唐家大屋旁建有“工农红军在桂东革命活动纪念馆”,人们来此参观学习,接受红色传统教育。 <b>城隍庙</b> 位于唐家大屋东南侧200米处,建于明正德年间。1928年8月,毛泽东在桂东接应红军主力期间,在城隍庙召开群众大会,登台演说,宣传革命道理,桂东苏维埃政府及农民协会即设于此。 <b>伟人树、红军回师亭</b> 1928年8月25日,毛泽东、朱德等率领红军部队在途中打退国民党顽军的阻截后于中午到达新坊乡龙溪村,准备向井冈山进发,在龙溪宿营一晚。据村中老人讲述,毛泽东在龙溪时还特意寻找他在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任校长时的一位龙溪籍学生吴先嶷,但因吴在外躲避国民党抓捕未能见面。 当日下午,毛泽东在这株古樟树下的草坪上,召开土地革命动员大会,宣讲革命道理,号召群众起来开展武装斗争。同时发动群众建立龙溪苏维埃政府和农民赤卫队。古树曾经全部树叶落尽,前些年又萌生出新枝恢复原先的青翠挺拔,人们称此树为“伟人树”。 1967年,龙溪人们为纪念这段难忘的历史在树旁坪中兴建纪念亭,称为“红军回师亭”。 <b>  龙溪苏维埃政府旧址 </b> 1928年农历8月22日(公历10月5日),在红军的帮助下,龙溪苏维埃政府在龙溪村松树下自然村吴氏祠堂成立,政府主席是吴承铿,苏维埃政府组织龙溪苏维埃赤卫队,开展如火如荼的革命活动,如今祠堂已成一片废墟。 <h3 style="text-align: left;">  只有两只石狮还立在废墟前,默默守护着那段峥嵘岁月。</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整个祠堂只残存部分墙体。</h3> 这是过去完好的祠堂,不知何人何时所拍,系网上搜集,在此感谢原作者。 <b>齐云山</b> 与江西崇义、上犹两县交界,海拔2061米,为湘南最高峰。齐云山一带称东边山,1928年8月下旬,毛泽东来桂东,与朱德、陈毅等率领红军走过齐云山地带重上井冈山,红军著名将领王尔琢就牺牲在齐云山下的崇义县思顺乡。1934年10月,红军长征后,方维夏(毛泽东的老师)、蔡会文、游世雄、罗荣、李国兴等人在齐云山建立“湘粤赣边区齐云山革命根据地”,成了湘粤赣边区游击战争的中心区域。 齐云山顶峰下不远处建有一座齐云寺,由花岗岩所砌,建筑年代久远。相传,普乐乡上庄村刘奇云医术高超、乐于助人,后得道成仙,人们在山上建奇云仙庙,山也按谐音叫齐云山。明朝理学家王阳明带兵在齐云山一带打仗时曾有诗云:...传语诸公合频赏,休令岁月亦蹉跎。想必游击队员们也曾在此停留过。 齐云山顶峰一年中有200多天在云雾缭绕中,但却见证了这一切,并永远记下了这一切。 <b>红六军团誓师西征旧址</b> 1934年8月7日,红17师、18师9700余人在任弼时等率领指挥下,告别湘赣革命根据地,从江西遂川的横石和新江口出发,于8月11日中午抵达桂东县寨前圩,12日上午,在寨前圩河滩上,召开连以上干部西征誓师大会,庆祝突围成功。会上正式宣布成立红六军团军政委员会,对全军下一步行动作战斗动员。12日晚,部队从寨前圩出发,踏上西征征途,揭开了红军长征序幕。 近年,当地政府在寨前圩西征出发地旧址建纪念广场,大型浮雕气势恢弘,人物雕像栩栩如生。 <b>扶氏宗祠</b> 位于寨前镇新桥村,距寨前圩约两公里。 宗祠建筑青砖黛瓦,古朴典雅,具有江南传统古建筑风格,是桂东县保存最完整、年代最悠久的祠堂。每年清明前后,有上万扶氏子孙来祠堂祭祀,规模宏大,热闹异常。 宗祠内宽敞整洁,保护完好,天井中的一棵古树虽然生长缓慢,但却生机勃勃。 神龛上的牌匾和对联,诉说着扶氏先辈匡扶汉室的历史渊源。 1934年8月11日,红六军团抵达寨前圩后,晚上有部分官兵宿营在宗祠内。 当晚,肖克将军也在宗祠住宿,红六军临时粮库就设于此。 <b>朱氏宗祠</b> 位于寨前镇新桥村,与扶氏宗祠相距约300米,古朴简单,保护一般, 红六军团在寨前圩时,有部分官兵宿营在宗祠内。 <b>  八面山山脉</b> 位于桂东县西、北部和资兴市东部、炎陵县西南部,主体在桂东县,八面山脉一带称西边山。因山有八面而得名,古谚“八面山,离天三尺三,人过要低头,马过要去鞍;一线猿猱路,险如蜀道难”。主峰石牛仙海拔2042米,为湘南第二高峰。八面山是革命圣地,1934年至解放初,革命斗争连续不断,是红六军团宿营地,王震曾在八面山一举歼灭国民党第九战区第五工兵团。1935年5月,红军副政委游世雄和政治部主任李国兴率湘粤赣边区红军游击支队中的一支队伍,在西边山开辟新的游击根据地。解放初期进行过剿匪。 <b>坪山里石屋</b> 不知何年所建,古道从这里经过,处在蛮人坳至八面山顶峰和资兴的交叉口,如今已经坍塌废弃。 <b>八面山古道</b> 八面山上桂东与资兴之间的古道,当年西边山游击队队员穿行此间,出没在深山密林中。 山石形成的天然隘口扼守古道,红军游击队员凭借巨石阻击过敌人的猛烈进攻。 <b>蛮人坳</b> 左边是桂东去资兴的古道,右边经桃寮去炎陵,在这里红军游击队和敌人多次展开激烈战斗。桃寮村民钟福南介绍说,原来古道两侧山上树林被敌人烧光,红军战士挖战壕阻击,但现在已被时间抹去了所有痕迹,山上树林繁盛,战壕不见踪影。 <b>桃寮村</b> 站在八面山北面山腰间看到山脚下的村庄就是四都镇桃寮村,桃寮是有名的红军村,湘赣边区游击队、湘南游击队在这一带进行艰苦卓越的革命斗争。 <b>西边山中心苏维埃政府</b> 红军游击队在桃寮成立西边山中心苏维埃政府,钟为忠为政府主席。苏维埃政府旧址坐落在桃寮村东边一侧,原来墙上有很多个射击孔,如今,土坯墙已经被石灰抹墙覆盖。 <b>桃寮村车湾</b> 红军游击队的顽强抵抗遭到国民党军队疯狂报复,钟为忠一家和杨姓、曾姓全部老少被杀光,20多栋房屋被烧,山林被毁。如今桃寮村再无杨、曾二姓,先后46人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村边车湾竹林中的土石堆是不是牺牲战士的坟茔现在没有村民能说清楚。 <b>钟为高烈士遗属</b> 在桃寮村探访时找到村中最年长者钟永发,今年已85岁。当年他刚出生,也说不清往事,但在他家厅堂中看到悬挂的“光荣烈属”牌匾。 <b>钟为高烈士墓</b> 钟永发父亲叫钟为高,于1952年在桃寮剿匪时牺牲,安葬于村边向阳山坡上。 <b>桂东英杰</b> 革命时期,在桂东县牺牲的英烈,有名有姓的就有8000余人,还有很多英烈,不仅没有留下照片,连名字也无从知晓。在“工农红军在桂东革命活动纪念馆”展厅里桂东籍的党史英杰中介绍了许多曾在桂东县战斗过的桂东籍英雄,然而,留下姓名且有照片的仅有7人。面对这面“英雄墙”无不对他们的英雄事迹和革命精神肃然起敬,激励后人奋发图强,共创美好未来。 <b><font color="#ed2308">结束语</font></b> 桂东这片红色土地,战火硝烟早已远去。如今,山清水秀、生态优良,人们幸福安康。未来的桂东必定天更蓝、山更绿,百姓生活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