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学前教育之根

美友50662159

<p>  学前教育是根的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也是决定人生发展的重要基础。归结了诸多与终生发展有关的要素后,萃取了其中主要五项,谓之“五条主根”,包括“好身体、好语言、好习惯、好品格、好思维”。如果沿用一种概念,孩子的这五个方面发展很优秀,就不妨称为“五好儿童”;幼儿园要是在课程建设中把这五项集合其中,则是“五好幼儿园”。这只是属于构建评价体系的思考。</p><p>“慧根”概念,是指五条主根中的“好思维”。与其它主根一样,都属于“机不可失时不再来”都是在幼儿阶段实施教育的根本。张德文先生所讲的理论,给我的思考以很好的佐证。他是从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吉尔福特的“智力结构理论”谈起。其中一个重要的观点是,用脑科学理论把先天的脑细胞和后天的脑连接阐述清楚了,而所谓的脑连接过程用张德文先生的解释是:“在后天的学习认知和思维活动中,构成了以脑细胞为节点的‘脑互联网’。”“脑互联网”的构建就是让人聪明起来的过程。</p><p>如以电脑事例,一部刚买的电脑,尽管设计工程师已经输入了一定的“脑连接”,也具备了基本的功能,但还有许多开发空间。比如,装入一个美图编辑软件,这部电脑就变得在这方面“更聪明”了。这就像我们的学前教育,三岁之前,在家庭和父母的教育下,儿童已经有了一定的思维能力,但为了让儿童更聪明,就需要幼儿园给与最适当的教育,以进一步开发儿童的“慧根”。那么,如何开发儿童的思维能力?有这么四种信息,包括图像、符号、语义和行为,进一步谈到的是如何用大脑的功能去处理信息,这就需要构建和发展五种能力,既,思维力、记忆力、观察力、专注力和创造力。所以训练儿童这五种思维能力,不外乎就是在生活中或游戏中遵循逻辑关系,并通过设计活动内容以实现预定的训练目标。而且,我理解的是,这五种能力的训练本身就内含着思维秩序,也就是,思维——记忆——观察——专注——创造。训练的价值便是让儿童构建思维秩序,否则,无序思维之下就属于胡思乱想。</p><p>尤其在今后进入小学和中学,乃至走进社会时,遇到种种问题,需要的就是有秩序的思维能力。这就是聪明,来自于慧根。除此之外,我个人还有一个观点,就是思维前提,我叫做一切从“不理解”开始。这就是儿童的好奇和发现,是发现问题,是提出问题,是主动思维的前提。我很赞同这个观点:“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如果进一步的按照科学培养儿童的解决问题思维去训练,则效果最佳。</p><p>总之,我认为通过有效的思维训练,最终应该落实在三个维度上。第一,构建儿童的思维品质;第二,培养儿童的思维习惯;第三,发展儿童的思维能力。这样才能在儿童期抓住时机,给孩子培植一条受用终生的“慧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