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石油一厂至石油十厂的前世今生

毛遂自荐

<p>原创 /抚顺石化办公室 抚顺石化人 7月27日</p> <p>(一)</p><p>石油一厂、二厂、三厂</p> <p><br></p><p>东北石油一厂(抚顺)</p><p>东北石油一厂作为中国石油炼制第一厂,在日侵时期名为制油工场,隶属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抚顺炭矿。</p><p>1909年,在“满铁”开发抚顺胜利煤矿西大井时,在靠近煤层之上覆有含油及可燃的岩石—油母页岩。“满铁抚顺煤矿”支付10万日元将西露天煤矿100吨油母页岩送往瑞典、德国进行试验,其收油率分别为2%和1.75%,遂成立“页岩干馏技术委员会”。“满铁”技术委员会又将500吨油母页岩送到苏格兰、英国、瑞典、德国等地进行不同炉型的工业化干馏试验,试验取得成功,获得建厂需要的全部数据。</p><p>1926年3月3日,“满铁”向日本政府提出建立“抚顺炭矿制油工场”,并提出了上述干馏法的特许申请,经过16个月的试验改进,日渐完善,从而奠定了抚顺页岩油工业化基础。</p><p>抚顺石化公司档案中心现存昭和二十年(1945年)满洲第九四五部队《机帆船重要取得1件申请》复印件</p><p>1928年4月,东北石油一厂前身—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抚顺炭矿制油工场成立,厂址设在抚顺大官屯。</p><p>1930年7月1日开始营业,更名“抚顺炭矿制油厂”,工厂建设初具规模,总投资为一千万日元,以生产重油、粗蜡为主,副产硫铵,粗蜡送往日本山口县德山市的精蜡公司精制。</p><p>1940年4月原制油工厂更名为抚顺炭矿建设局西制油工厂。日侵时期的抚顺页岩油工业完全控制在日本海军手里,直接为其侵略战争服务。从1931年开始到1942年是日本帝国主义掠夺油母页岩7810万吨,页岩原油228万吨。</p><p>1948年抚顺解放后,工厂先后隶属于抚顺矿务局、东北石油管理局、国家燃料工业部和石油工业部。工厂先后更名为东北行政委员会工业部抚顺矿务局制油厂、东北石油管理局石油一厂、燃料工业部石油一厂、石油工业部石油一厂。</p><p>1952年,东北人民政府成立东北石油管理局,抚顺矿务局制油厂改称东北石油一厂。</p><p>1982年3月,石油一厂隶属抚顺石油工业总公司。1994年7月,为彻底消除国家级地质灾害安全隐患,国家经贸委正式下达《印发&lt;关于审批抚顺石油一厂综合治理工程可行研究报告的请示&gt;的通知》。“石油一厂新区”建设,老区所有装置全部关停,部分生产装置搬迁到石油二厂,保留石油一厂番号。</p><p>2015年9月16日,公司决定恢复石油一厂建制。东北石油一厂现位于辽宁省抚顺市区东部,占地面积43.67万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20.2亿元;直属单位20个,主要生产装置12套,以加工蜡油为主,目前生产石蜡、润滑油基础油、抽出油3大类29个品种的石油化工产品。</p><p>目前状态:在产</p><p><br></p><p>东北石油二厂(抚顺)</p><p>东北石油二厂始建于1939年,其前身是日本人开办的“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抚顺炭矿东制油工场”。</p><p>根据日本海军部的指示,1939年4月,“满铁”提出《第二次页岩粗油50万吨生产计划》,内容如下:“抚顺煤层东半部9公里之煤层较其西半部之煤层薄,但煤层上面之油母页岩与西部同样发达。原矿可送至东洲河东侧之工厂。如每年送一千万顿原矿至干馏工场,可采取粗油5%时,则每年可生产50万吨粗油,连续生产30余年。”(摘自抚顺矿务局档案馆1939年第70号卷)。当年7月1日,“满铁”决定成立抚顺炭矿东制油工场建设事务所,计划总投资15300万日元(包括开采东露天矿),1941年开工建设抚顺炭矿东制油工场,处理能力为35万吨的页岩原油蒸馏装置。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海军缺乏润滑油,又追加了润滑油工场的设计,润滑油工场的设计于1943年完成。</p><p>1945年8月,日本军队投降前,又建成20台200吨干馏炉(三部干馏炉),并进行了局部试运。日本军国主义者投降后,东制油厂的大部分资料被日本军国主义者销毁,工程建设全部停产,工厂停产。</p><p>1948年抚顺解放后,工厂先后隶属于抚顺矿务局、东北石油管理局、国家燃料工业部和石油工业部。工厂先后更名为东北行政委员会工业部抚顺矿务局东制油厂、东北石油管理局第二厂、燃料工业部石油二厂、石油工业部石油二厂。</p><p>现存石油二厂档案室东北石油管理局文件</p><p>1982年3月,抚顺石油二厂更名为抚顺石油工业总公司石油二厂(简称石油二厂)。</p><p>石油二厂主厂区占地面积198万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83亿元。原油一次加工能力1150万吨/年,以汽油、煤油、柴油、石脑油等为主导,能生产12大类38种石油化工产品,是我国重要的燃料生产基地,也是抚顺石化的化工原料、石蜡原料、润滑油基础油原料供应基地。</p><p>目前状态:在产</p><p><br></p><p>东北石油三厂(抚顺)</p><p>东北石油三厂是我国第一个高压加氢炼油厂,它是日本帝国主义为了扩大侵略战争,掠夺抚顺煤炭资源,发现抚顺烟煤质量优良适于“液化”制取石油,强占民田掳掠民工修建的,起初取名“临时石炭液化工场”。前身为满洲铁道株式会社抚顺炭矿石炭液化工厂。</p><p>1936年5月11日,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以计业三六第5号文,呈报日本内阁总理大臣广田弘毅,提出建设煤液化加氢试验工厂的申请。</p><p>1936年6月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一方面委托日本德山第一海军燃料厂,另一方面责成其所属中央试验所(现大连物理化学研究所前身),分别进行抚顺烟煤直接液化加氢法生产人造石油的研究。同年7月19日,广田弘毅签署发出满殖字第321号指令,批准建厂,设计能力为年产轻质油2万吨,每天液化精煤100吨。</p><p>满铁总裁大村卓一向日本天皇进献抚顺碳矿石炭液化工厂(今石油三厂)生产的一次加氢液化原油</p><p>1939年2月,工厂主要生产装置相继建成,5月投入综合试运,6月21日生产出一次加氢液化原油。</p><p>1943年11月, 伪满政府、日本燃料兴业株式会社、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三家出资,在吉林组建满洲人造石油株式会社,本厂划归该社,称抚顺工场,隶属人造石油株式会社。</p><p>1946年3月20日,国民党资源委员会接收工厂,改称第二化学厂。解放后,工厂先后隶属于抚顺矿务局、东北石油管理局、国家燃料工业部和石油工业部。工厂先后更名为东北行政委员会工业部抚顺矿务局制油厂、东北石油管理局石油三厂、燃料工业部石油三厂、石油工业部石油三厂。</p><p>1982年3月,工厂更名为抚顺石油工业总公司石油三厂。</p><p>石油三厂是集炼油、化工于一身的大型二次精深加工企业,占地面积共85平方公顷。液蜡产量位居世界单厂生产能力第一位。</p><p>目前状态:在产</p><p><br></p><p><br></p> <p>作者|郑冰</p><p><br></p><p>编辑|马潇楠</p><p><br></p><p>责任编辑|马成志 李士刚</p><p><br></p><p>审核|毛军 王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