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留园 2

马稼春

2、东部游览线路:  <div>五峰仙馆——汲古得修绠——揖峰轩——东园一角——林泉耆硕之馆——待云庵——冠云峰(浣云沼、冠云亭、冠云楼)——冠云台(佳晴喜雨快雪之亭)<div>进入以庭院取胜的留园东部景区<div>以五峰仙馆为主体的建筑庭院组合,在鹤所、石林小院至还我读书处一带,多个小空间交汇组合,门户重重,景观变化丰富,是园林建筑空间组合艺术的精华。</div></div></div> 一座小院,地面是冰裂纹的铺地,很大一片地上是湖石石峰和石笋,显得十分雅致。<div>“五峰仙馆”是东部的主要建筑。<br></div><div>五间九架硬山顶,高大宏敞,有“江南第一厅堂”的美誉。<br></div> <div><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br></div> <div>中间由湖石堆叠成三层台阶,</div><div>俗称“山阶”,取“连登三级”的口彩。</div> <div>留园的主人非常喜欢石头,搜罗了大量的石头在馆南堆叠了五座小山峰,</div><div>取李白的“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之意而命名。<br></div><div>馆前厅山是写意的庐山五老峰,</div><div>层状结构,玲珑峭削,藤挂峰石,松咬岩中,天然趣味。<br></div> 五峰仙馆前院借助南高墙做大型壁山处理,五峰逶迤连绵。<br> 这里的“厅山”被公认是苏州古典园林各处“厅山”中规模最大的一座。 <div>花台上松柏虬枝,花木应时开放,峰石兀立其间,</div> 可谓是步移景异,宛在自然山林中。 山有东西两洞,可循石径盘曲而上。 <div><br></div><div><br></div> 五峰仙馆南面是一排雕花落地长窗。 因堂南假山按庐山五老峰形态营造,题名“五峰仙馆”。<div>五峰仙馆坐北朝南,面阔五间,装修精美,为江南旧式厅堂之佳构。<br></div> 五峰仙馆是苏州有名的鸳鸯厅之一。<br>一排雕刻精美的屏风、飞罩、挂落和纱隔将大厅一分为二,南厅约占全厅的四分之三,是宴饮会客的地方。 <div>五峰仙馆原来的梁柱都是珍贵的楠木材料,<br></div><div>苏州人称它为“楠木厅”。</div> 穿过东西两边的飞罩,都可进入五峰仙馆的北厅。 <div>北厅很小,是主人和宾客品茗闲谈的地方。<br></div> 北厅有苏州状元陆润庠的著名长联:<br>读《书》取正、读《易》取变,读《骚》取幽,读《庄》取达,读《汉文》取坚,最有味卷中岁月;<br>与菊同野,与梅同疏,与莲同洁,与兰同芳,与海棠同韵,定自称花里神仙。<br>五部经典、五字精髓,可谓善读书者。<br>对句借花喻人,五种名花、五字神韵,以附五峰,琳琅在目,清香满口,花美人亦美。 五峰仙馆的西北边,有一座圆形的大理石座屏。<br> 它的直径有1.4米,出自云南大理苍山之上。<div>石上的天然纹理构成一幅逼真的山水画,上方还有一团石晕,就像是云中之月。<br>它还有实用功能,当石屏干爽时,天气晴朗;当石屏泛潮时,天气将雨。</div> 五峰仙馆的北院三面是曲廊,曲廊墙上也嵌有“留园法帖”。 <div>这里比较安静,游人不多。</div><div>在这里静下心来细细地欣赏这些碑帖。</div> <div>后部小山前,有清泉一泓,境界至静。<div>院中点缀了几处湖石。<div>其中有一座石峰形状酷似一只踞坐的猕猴。<br></div><div>人坐厅中,仿佛面对丘壑。<br></div><div>北院的湖石假山中还有一眼池水,一两片落叶飘浮在水面上,清澈的水中可见自由自在游弋的锦鲤。<br></div></div></div> 五峰仙馆西侧,有一间明亮宽敞的书房。<div>这就是“汲古得修绠处”。</div><div>汲古得修绠入口处山石布置。<br></div> 长窗、花窗、漏窗,既能采光,又能观景。<br>特别适宜在这里静下心来做学问。<br>书房的梁上悬挂着匾额:“汲古得修绠”。<div>书房和它的匾额十分匹配。<br><div>出典是唐代韩愈的《秋怀》诗“归愚识夷途,汲古得修绠”,将知识比作古井,将自身的修为比作取水的井绳。</div></div> 五峰仙馆的东面有一个门洞,上面的砖额是“鹤所”。 这里并没有养鹤,只是因为“仙鹤”在中国古代有隐逸的意蕴,无非是表达与世无争的一种心境。<br> 鹤所的建筑既像廊,又像轩,也没有华丽的装饰,看起来很低调。<br>它西面的空窗将五峰仙馆的厅山纳入画框中。 <div>一只两面借壁的亭,一方砖雕门额“静中观”。<br></div> 只有心静下来才能领会这里的妙处! 五峰仙馆的东面有一个与其风格迥然不同的小院——石林小院。<div>石林小院的设计布局别具一格,是一组相对封闭又巧妙相连的院落。</div> 院中有一座石峰,<div>宋代大儒朱熹在《游百丈山记》一文中有这样的描写,</div><div>“前揖庐山,一峰独秀”,</div><div>峰名、轩名呼之而出。</div> 走过“静中观”,来到“揖峰轩”。<br>揖峰轩过去曾经是书斋,“琴棋书画”是“文人四友”,是他们文化素养的表现。 院落以揖峰轩为主体建筑,<div>里间红木藤面的炕,大理石挂屏,四季花卉小挂屏,一股浓浓的书香气息。<br></div> <div>中间的庭院中,奇峰异石、绿树修篁安排得错落有致。<br></div> 小院中央立着石峰。<div>如果你有充分的空间想像力,会发觉石峰上部恰似一只苍鹰,而石峰边上的一块太湖石,恰似一只黄犬。</div> <div>轩前庭院中立湖石峰,环峰四周为回廊。<br></div><div>曲廊的墙壁上镶嵌着一方方“留园法帖”。</div> 回廊与院墙将空间划分为7个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院中院(天井), 置湖石、石笋,栽翠竹、芭蕉, 置湖石、 置石笋, 置湖石、芭蕉, 空间虽小,布局灵巧,景观雅丽,景深无限,妙趣横生。 通过廊、窗沟通彼此,构成多幅画面, 石林小院的南面是半间小屋,一侧是曲廊。<div>这里被称作是“洞天一碧”,</div><div>据说这里就像是洞天福地中的一块碧玉,</div><div>所以起了这个名字。</div> “洞天一碧”<div>这个名称跟这里的空窗有关。<br>往外望去是碧绿的芭蕉。<br></div> 揖峰轩的东面,穿过回廊。<div>有一个洞门,砖雕门额上是“东园”二字。<div>过了这个洞门,就来到留园东部以冠云峰为中心的一个大庭院。</div></div> 穿过石库门。<div>门上是“东山丝竹”的砖雕门额。</div><div>里面是一个大园子。</div><div>这个大园子就是“东园一角”,</div><div>这里原来是园主盛氏的住宅,还有一座光绪年间建造的大型戏厅。</div><div>“东山丝竹”这个匾额的意思从此而来。</div><div>抗战时这里的建筑遭到破坏,成为一片废墟。</div><div>后来才建成这样以植物景观为主的园。</div> 园中鹅卵石铺地,点缀着几座太湖石峰。 <div><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br></div> 卵石路边,几块湖石,正是石桌石凳。<div>在这里品茗赏花,也是一件雅事。</div> 苏州古典园林讲究高低错落。<div>在修复留园时,从别处移来一座八角形的亭子,安放在园子一角的低矮假山上。<br></div> 园子的西面有一处洞门。<div>门额是“东园一角”。</div> 园子的东北角就是有名的“不二法门”。<div>“不二法门”是一种佛教的意境。</div><div>“法门”是“入道”的途径,</div><div>“不二法门”就是参悟佛理的唯一途径。</div> 园门是一个圆洞门。<br>它的北侧是一座半亭,掩映在修竹丛中。<br>沿壁东西都有走廊,可通往“待云庵”和“林泉耆硕之馆”。 林泉耆硕之馆是一座精美宏伟的建筑,<div>是留园东部除五峰仙馆之外的另一座主体建筑。<div>这是一座四面厅,四周走廊围绕。<br></div>它还是一座鸳鸯厅。</div> 林泉耆硕之馆的南北两面都是雕花的长窗和半窗。<br>上面的木雕有“渔耕樵读”等情景和吉兽祥禽等图案,<div>很值得细细欣赏。<br></div> <div></div><div>南厅正中屏风上是清末的《冠云峰图》。<br>匾额是行书“奇石寿太古”五字行书。<br>想来是祝寿时所题。<br></div> <div>作为鸳鸯厅,南厅的梁柱、地砖、陈设、采光都与北厅有明显的区别。</div><div>男厅一般建筑华丽,梁架扁方,且精雕细刻;</div><div>而女厅则比较简朴,梁架用圆木,没有什么雕饰。</div><div>图为“女厅”内部。<br></div> <div><br></div><div><br></div> <div>南北两厅由屏风和雕刻精细的月拱门分开。<br></div> <div><br></div><div><br></div> “鸳鸯厅”是一种重要的园林建筑形式。<div>鸳鸯本是水鸟名,因为它们雌雄偶居不分离,所以中国民俗中常把配对的事物用“鸳鸯”称之。</div> 鸳鸯厅有以下特点:<div>第一,我们从外边看只有一个屋顶,但里面却是两个屋面;</div><div>第二,外边看是一间房,里边是两个厅;</div><div>第三,两边的功能也不一样,有男厅、女厅之分。</div><div>图为“男厅”内部。</div> 北厅正中屏风上是清代俞樾所题写的《冠云峰赞有序》。<div>从屏风两面雕刻的内容可以看出,这座厅堂完全是围绕冠云峰这座奇峰建造的。</div><div>屏风上面是小篆书写的匾额“林泉耆硕之馆”。</div> “林泉”指山林泉石,<div>比喻隐居休息游玩的地方;<div>“耆”指年老的意思;</div><div>“硕”指有名望的人;</div><div>“馆”是四通八达的地方。</div></div> 连起来讲就是:<br>这里是德高望重的社会名流聚会的地方。 <div>人在其中,完全可以想像当年高士名流欢聚一堂,赏石作诗,浅唱低吟的盛况。</div> 北厅是观赏冠云峰的最佳位置。 冠云峰边有一个小池塘。<div>池塘南面与林泉耆硕之馆前的平台相连,方方整整;</div> <div><br></div><div><br></div> 冠云峰是北宋时“花石纲”的遗物,采自洞庭西山缥缈峰,本来也是要运到汴梁宋徽宗的“寿山艮岳”去的,因来不及运走而留了下来。<div>峰高6.5米,完美地体现了太湖石“瘦、皱、漏、透”的特点。</div> <div></div><div>如果说冠云峰是一首诗,它就是这首诗的“诗眼”;<br>如果说冠云峰是一幅画,它就是“画龙点睛”的“睛”。<br></div> 也有人认为这座石峰像观音菩萨,因此称作“观音峰”。<div>随着人们走向世界,更有人称冠云峰是天然的“维纳斯”女神。</div> <div>池塘北面与冠云峰相接,用湖石砌成不规则的弧形,与边上的峰石花木风格一致,独具匠心。<br></div> 太湖石<div>质地的凝重坚实,<div>姿态的轻盈灵动,</div><div>外刚内柔,阴阳相济。</div></div><div>冠云峰、岫云峰等峰石旁皆有植物衬托,</div><div>以凸显峰石之峻峭、劲拔。<br></div> 池塘名叫“浣云沼”,很文艺的一个名字。<div>在池中锦鲤游动泛起的涟漪中,是峰石倒影,还是云影映池?各人自有自己的理解。</div> 浣云沼东面是园主参禅礼佛的地方。 因为园主别号“待云”,所以这里也就叫作“待云庵”。 <div><br></div><div><br></div> 冠云峰东面的湖石堆上有一座六角亭,专为赏峰而建,因此题名“冠云亭”。 冠云峰以“浣云沼”作为衬托,在它的左右植岫云和瑞云两峰作为陪伴。<div>冠云楼岫云峰旁的紫薇一树璨然,缤纷烂漫。</div> 冠云峰、瑞云峰、岫云峰就是著名的“留园三峰”。 冠云楼与林泉耆硕之馆隔峰相望。<div>是为了观赏冠云峰而建造的。</div> 东侧有室外假山石磴可登楼。 冠云楼是一座二层楼房。<br>西侧有室内楼梯可上二楼, 冠云峰的西南,冠云台临沼而筑,与冠云峰东北的冠云亭遥遥相对,形成一组对景。 冠云峰的西南,冠云台是一只正方形的亭子。<div>亭下靠水的石基上,攀满了绿色的爬山虎。<br></div> 冠云台三面空透,供人观赏冠云峰。 <div>冠云台的西墙圆洞门上方有匾额“安知我不知鱼之乐”。</div><div>出自《庄子·秋水》中庄子与惠子那场闻名千古的辩论。<br></div> 穿过冠云台的圆洞门,迎面是一排六扇扇隔,绕过扇隔,便来到一座轩亭。 <div>这就是“佳晴喜雨快雪之亭”。<br></div> 匾额是集书圣王羲之在《快雪时晴帖》中的字而成。<div>“佳晴喜雨快雪”本是指对农作物有利的天气,<br>现在用来指这里的景色不管春夏秋冬,<br>不管阴晴雨雪都是美好的。<br></div> 这座亭轩东面以扇隔和圆洞门与冠云台相隔。<div>南北两面是墙,墙上挂有四条大理石挂屏。</div> <div>这座亭轩只有西面敞开,将人们的视线引向留园北部的那一片田园风光。</div> 树荫中露出一个圆月洞门, 门上方是一方行书砖额“又一村”。<div>当然是出自陆游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div><div>“又一村”之名,再切题不过了。<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