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神韵

栉风沐影

<p>  湖北有一处家喻户晓的地方,亦文亦武,武中含文,这就是武当山。 </p><p> 元末明初,张三丰集大成,开创了重要的武术流派—武当派,与少林武术齐肩,北崇少林南尊武当, 武当派的影响流传至今,此乃武当山的“武”。然而,武当山又是道教名山,位列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九,为玄武修道的一处圣地。武当地名最早见于《汉书》,道经中的真武大帝据说出生于此并由此飞升,虽有附会之嫌,但元朝以来,武当山兴建了一大群道观宫殿,保存到今天,这些古建筑群集中体现了中国元、明、清三代世俗与宗教建筑的艺术成就,代表了近千年的中国艺术和建筑的最高水平,武当山的“文”毫不逊色于“武”。</p><p> 武当山遗存古建筑53处及各类文物五千余件。整个建筑群按照真武修仙的故事统一布局,并采用皇家建筑规制,有九宫、八观、十二亭、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岩庙,还有三十九座桥,被誉为“挂在悬崖峭壁上的故宫”。明代洪翼圣写诗赞日:“五里一庵十里宫,丹墙翠瓦望玲珑。楼台隐映金银气,林岫回环画镜中。”</p><p> 武当山古建筑群199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武当山的“文”同样闻名天下。</p> <p>  武当山海拔1612米。天气晴岚,碧空如洗。举目眺望,山巅的宫殿清晰可见。</p> <p>苍穹之下,傲视群山。</p> <p>  武当山古建筑群体现了道教“崇尚自然”的精神,保持了武当山的自然风貌。</p> <p> 如梦令•武当山</p><p> </p><p> 仙境峰峦缱绻,</p><p> 千壑凝眸金殿。</p><p> 幽谷喜迎尊,</p><p> 食玉餐霞常幻。</p><p> 惊叹,惊叹,</p><p> 真武三丰尘断。</p> <p>  太和宫俗称金顶,武当山古建筑群的整体布局就是以这儿为中心。太和宫建筑面积上万平方米,主要有金殿、古铜殿、紫禁城等。</p> <p>金殿,遍体鎏金,“金光妙相”。</p> <p>与日同辉。</p> <p>  紫禁城,环绕天柱峰,长345米,建在陡壁之上。</p> <p>  史料记载,永乐十七年,有圣旨下令敕建紫禁城,“其山本身不要分毫修动;其墙务在随地势,务要坚固壮实,万万年与天地同久远。”</p> <p>  历经六百年风雨,紫禁城悍然不动。</p> <p>  四周设有东、西、南、北四座天门,均为青石雕制,庄严高伟,象征天阙。</p> <p>天柱峰周围,群山逶迤。</p> <p>翠绿掩映着红墙庙宇。</p> <p>  对面奇峰凸起的山顶上孤零零的一间房子,不知是大师闭关修炼还是静闭思过的地方。</p> <p>道观,可见出家人的生活点滴。</p> <p>  看见道人玩手机,可惜未见他们舞拳脚,估计练武需要保持神秘感,常人不可窥视。</p> <p>爬山运货,挑夫忙得辛苦。</p> <p>轿夫候客,闲得昏昏欲睡。</p> <p>琼台中观。</p> <p>  下金顶,步行去南岩宫。大树参天,石道幽长。</p> <p>  这条不知是否就是张守清当年打造的东神道?</p> <p>  已经看见南岩宫,只见宫殿建在独阳岩的峭壁间,叫人马上联想到著名的悬空寺,它们都有异曲同工之妙,惊险刺激,南岩宫就是传说中的真武修仙得道之地……。</p> <p>小天门。</p> <p>  跨入小天门,左边是一座龟背亭,碑上内容係永乐皇帝为管理庙观下的一道圣旨。</p> <p>古白果树,快七百岁。</p> <p>  玄武殿,亦称元君殿,毁于1926年火灾,这座大圣南岩宫只留下36根粗大的石作柱础。现在的大殿经修复之后,耸立于二级崇台至上。</p> <p>  玄武殿后面神道,岩壁上刻有“寿、福、康、宁”四个大字,高1.5米,宽1米,出自明嘉庆年间礼部尚书夏言及弟子王禺页二人之手,但字体上难以分辨,留下了这摩岩景观。</p> <p>  南岩宫最有名的是“龙头香”。龙头香又称龙头石,青石制作,长2.9米,宽0.3米,朝向南方,直面金顶,下临深渊,横空挑出。</p> <p>龙身浮雕祥云,造型美观。</p> <p>龙头放一香炉,</p> <p>是极为珍贵的古代石雕艺术佳作。</p> <p>  两仪殿,坐北朝南,砖石结构,歇山顶式。面阔三间,长约十米,进深约四米。殿内供奉真武父母,故称“两仪殿”。</p> <p>静心修道。</p> <p>  南岩西侧向下的这座突兀山峰,耸立于青平涧山谷,陡崖绝壁万仞,凹处上建“梳妆台”,台前伸出一石,叫“试心石”,此地民间流传有凄美动人的故事。</p> <p>  此般美景,元代罗霆震在诗作《飞身岩》中写道:宝山绝顶有天宫,炉影层成小华嵩。四十二载梯级到,唱弯啸风彩云中。</p> <p>南岩宫与金顶遥遥相望,交相辉映。</p> <p>山坳里,浓荫深处一点红。</p> <p>  紫霄宫,坐落在展旗峰下。紫霄宫建于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面积约27万平方米,是武当山保存最完整的建筑群之一。</p> <p>禹迹桥,亦称金锁桥。</p> <p>入宫门,</p> <p>  赑屃驮御碑,由一整块青石雕刻而成,碑高8米,重98吨。碑体完整,镌刻精细。民间称为“龟驮碑”,但赑屃不是龟,是龙的八子,善负重,皇帝让它驮御旨,意在江山稳重。</p> <p>  登九十六级台阶,上面是“朝拜殿”。相传明朝时期,只有皇帝大臣到武当山祭祀时,才能到紫霄大殿,一般的香客只能在此朝拜真武。</p><p> 朝拜殿除供有真武像,还在两侧供奉了吕洞宾与张三丰像。武当武术的开山鼻祖张三丰在这儿有了自己的地位。</p> <p>  紫霄宫核心建筑—紫霄大殿,是现今武当山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结构建筑。红墙绿瓦,龙凤飞檐,无不体现出皇家建筑的恢宏与尊严。</p> <p>  建在三层崇台上的紫霄大殿门前,高悬三块牌匾,书写着“协赞中天”、“云外清都”、“始判六天”,这都是道教对真武大帝和紫霄大殿的崇高赞誉。</p> <p>  殿前一座铁铸香炉,高约2米,炉身係明永乐十四年(1416年)所铸,而炉顶却为明正德十年(1515年)铸造。</p> <p>  父母殿,供奉真武大帝的父母。神龛旁有一副对联:父生天天长地久,母生地地久天长。</p> <p>  世界遗产委员会对武当山有过这样一段评价:“武当山古建筑中的宫阙庙宇集中提现了中国元、明、清三代世俗和宗教建筑的建筑学和艺术成就。古建筑群坐落在沟壑纵横、风景如画的湖北武当山麓,在明代期间逐渐形成规模,其中的道教建筑可以追溯到公元七世纪,这些建筑代表了近千年的中国艺术和建筑的最高水平。”</p><p> 这段评价描述了实体的武当山古建筑群,而蕴藏于建筑群及其雕塑、绘画深处的道教信仰、文化无形地根治于信众心中,阴阳平衡、刚柔相济的太极哲理与由此而生的武当武术更是普世大众,名扬四海,故而,武当山才有了“四大名山皆拱揖,五方仙岳共朝宗”的显赫地位和“亘古无双胜景,天下第一仙山”的盛誉。</p><p> 混沌初分有此岩,此岩高耸太和山。</p><p> 面朝大顶峰千丈,背涌甘泉水一湾。</p><p> ……</p><p> 此是高真成道处,故留踪迹在人间。</p><p> 古来多少神仙侣,为爱名山去复还。</p><p> </p><p> 唐-吕洞宾</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