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两代军人】,纪念20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第二辑)

两代军人

<p>[声明:本号所有文章、图片均为原创,任何平台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违法必究!鼓励原号转发群发,如有合作意向,请联系我们。]</p> <p><b style="font-size: 15px;">  70年前的那场战争是一场不对等的战争:一方是飞机、坦克、大炮,“武装到牙齿”的美军陆战一师士兵;一方是身穿秋衣、背着炒面袋、手持“老掉牙”武器、在冰天雪地徒步行军的20军勇士。</b></p><p><b style="font-size: 15px;"> 在现代立体化全方位的战场环境下,以意志对钢铁、以勇气对烈焰,忠诚、信仰、勇敢、牺牲,铸就20军的铁血军魂:杨根思、毛杏表、寿志高、“冰雕连”……那是一座座不朽的雕像,永远耸立在天地之间。</b></p><p><b style="font-size: 15px;"> 为什么鲜花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浇灌了她!</b></p><p><b style="font-size: 15px;">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她!</b></p><p><b style="font-size: 15px;">谨以此篇:</b></p><p><b style="font-size: 15px;">纪念20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b></p><p><b style="font-size: 15px;">向20军抗美援朝战争中英勇牺牲的先烈们致敬!</b></p><p><b style="font-size: 15px;">向20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的前辈们致敬!</b></p> <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阅读索引</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A</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全国战斗英雄毛杏表(烈士)</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B</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20军军长兼政委张翼翔</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180团2连“冰雕连”</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H</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58师参谋长胡乾秀(烈士)</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L</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172团政委李树人(烈士)</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M</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20军《前锋报》记者马真划</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P</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173团6连排长、一级英雄卜广德</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178团火箭筒连“反战车英雄”潘泽民</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S</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军特务团4连5班长、一级英雄孙振禄</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20军机要科机要员、二级模范沈先宏</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T</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178团2营机枪连指导员、二级模范童家祥</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W</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177团2营教导员、一级模范王兴纪</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180团8连1排长、一级英雄魏玉德</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军特务团4连副班长、特等功臣、二级英雄万子扬</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Y</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89师师长余光茂</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173团政委应晓初</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174团3连1排长、一级英雄于泮宫</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175团3营机枪连副班长、一级英雄余新发</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Z</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176团5连连长、一级战斗英雄周厚刚(烈士)</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177团8连连长朱国钧</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178团副政委周柏生</b></p><p><br></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光荣的旗帜——全国战斗英雄毛杏表</b></p><p> 1950年11月27日夜间,朝鲜东北部盖马高原的长津湖畔,硝烟滚滚、炮声轰轰,志愿军东线战役打响。第20军出国首战对手便是号称“王牌中的王牌”美军陆战一师。60师的任务是切断下碣隅里与古土水之间美军的联系。179团在乾滋开与古土水北援下碣隅里的美军陷入一场恶战。2营副营长毛杏表带领部队先后投入两次反击战,夺占了要点。11月28日,毛杏表指挥战士勇猛反击敌人进攻,这时一颗罪恶的炮弹在他身边爆炸。毛杏表壮烈牺牲,年仅34岁。</p> <p>  1916年,毛杏表出生于浙江奉化金竹地村(今石门村)。他14岁到汉口徐坤记沙发店当学徒,满师后在上海等地做工。1942年10月,毛杏表受同村毛瑞林的启发,奔赴鄞西,参加林一新大队,在毛尹任队长的2中队当战士。1944年6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在部队作战勇猛顽强,冲锋在前,多次负伤,经受战火的磨励与考验。</p> <p>  1948年1月,毛杏表任8团2营6连副连长。在豫东睢杞战役中,8团受命攻打白凹之敌。团首长根据原先情况估计白凹守敌为一个加强连,命1营从白凹西南角突破,2营为预备队。1营突入敌前沿,从俘虏口中得悉敌人是一个整营,团部即令2营投入攻击。毛杏表奉命带领6连切断敌人白凹与邱屯间的联系。他仔细观察敌情,发现白凹东北角有六个地堡组成地堡群,控制着两庄之间的交通要道,交叉火力威胁着部队的攻击,必须把它拔除。正待发动攻击,营部传令要把6连撤回去参加攻打白凹。毛杏表考虑到地堡群不拔掉,既影响突击,也为守敌留下一条漏网的去路。他当即把这一情况汇报营部,建议先打下地堡群。经营指挥员同意后,他带领6连,与友邻取得联系,以神速动作,摧毁了地堡群,猛烈射击从白凹逃出来的部分敌人。此举,对全歼白凹守敌起了较大的作用。第二夜,攻打邱屯守敌时7团受挫,师部即调8团增援。借着敌人火力已被7团和友邻二师四团吸引的时机,8团乘虚进入阵地。毛杏表带领的6连,猛打猛攻撕开突破口,杀入敌阵,把敌人压进了房子,拼上了手榴弹,后续部队一涌而上,歼灭了敌人。接着,毛杏表带领6连配合2连向纵深发展。在通过一片开阔地时,他被流弹击中胸部,仍忍痛指挥战士们向敌人射击、投弹,不多时,他的右臂又中了三弹,因流血过多,昏倒在地,被同志们抢救下来,送进了医院。</p><p> 战斗结束后,毛杏表荣立特等功,被授予“华东一级人民英雄”光荣称号。</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亲人祭典毛杏表烈士墓</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b></p> <p>  1949年10月1日,毛杏表赴京参加开国大典观礼。1950年5月,他出席第20军首届英模大会,被评为全军一级战斗英雄。9月25日,他赴京出席全国英模大会,被授予全国战斗英雄称号。</p><p> 毛杏表是20军的一面光荣的旗帜!</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毛杏表烈士故居(宁波奉化石门村)</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冰雪长津湖,张翼翔挥刀斩“毒蛇”</b></p><p><b style="font-size: 15px;"> 张翼翔(1914年6月——1990年4月5日),湖南浏阳人。1930年参加红军,任红8军连长、副营长、营长,参加了长征。1938年6月起任新四军第四支队教导大队大队长,第2师6旅副旅长。1945年起任新四军苏浙军区第2纵队(浙东纵队)副司令员,第1旅旅长,新四军第1纵队3旅旅长,华野第1纵队参谋长、副司令员,华野第20军副军长、军长,志愿军第20军军长,福州军区副司令员,铁道兵司令员,第二炮兵司令员,军事科学院副院长(常委)等职。55年授中将军衔。</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志愿军第20军军长兼政委张翼翔</b></p> <p>  1950年9月初,20军军长兼政委张翼翔正忙于组织部队进行渡海登陆作战训练,忽然接到兵团通知,令他7日到上海参加兵团召开的军长、政治委员会议。会上,华东军区司令员陈毅传达中央军委决定:第9兵团解除渡海登陆作战训练,开赴山东兖州地区整训待命,做好入朝作战的准备。</p><p> 10月14日,张翼翔率领部队抵达兖州地区集结,进行战前准备。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来到曲阜看望部队,对第9兵团团以上干部进行了入朝参战动员。他介绍了朝鲜战场的形势,从捍卫国家民族利益和履行国际主义义务的高度,阐明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重大意义,号召第9兵团的部队要打出雄风来。</p><p> 11月1日,第9兵团奉命开赴东北地区集结。张翼翔率志愿军第20军于11月7日由辑安(今集安)等地跨过鸭绿江,入朝担任东线作战任务。</p><p> 时值严冬。第20军长期战斗在华东地区,从未经受过严寒气候,更无严寒条件下作战经验。入朝时,指战员们有的穿上了棉衣,有的还没换冬装。但20军是华东的主力部队,战斗力很强,部队很能吃苦,严格执行保密规定和伪装措施,迅速往前线隐蔽开进。15日,进至朝鲜境内柳潭里以西南兴洞地区。东线是第二次战役的一个独立方向。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为实现其圣诞节结束朝鲜战争的总攻势,以美军第10军迂回江界,以韩军第1军向图们江边急进。侵入长津湖地区的美军为陆战第1师和步兵第7师。9兵团首长抓住美军尚未发现志愿军部队集结的有利时机,决心向长津湖地区美军发起攻击,首先歼灭美军陆战第1师两个团于柳潭里、新兴里、下碣隅里之间地区,得手后再歼美军第7师第32团和美军陆战第1师增援部队。</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20军入朝前在鸭绿江边召开誓师大会</b></p> <p>  根据兵团作战意图和部署,张翼翔提出:美陆战1师摆成一字长蛇阵,利于我军分割围攻。他说,对付长蛇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它切成几段,猛击“七寸”要害处,然后分段消灭。</p><p> 根据这一战法,具体部署:</p><p> 59师以一部兵力于松落洞、广城地区阻击敌人西进和南逃,师主力攻占死鹰岭及其以北、以东地区,切断柳潭里敌人退路,协同27军攻歼柳潭里之敌;58师首先攻占富盛里地区,切断下碣隅里之敌前后联系,从东、西、南三面包围下碣隅里,然后在27军协同下围歼该敌;60师夺取古土水以北有利地形,切断长津湖地区敌人退路,并坚决阻击敌人增援,尔后相机围歼古土水之敌;89师主力在新德里地区,首先围歼社仓里之敌,尔后协同军主力追歼敌人。</p><p> 这样,美陆战1师被分割成四段:柳潭里至死鹰岭一股,下碣隅里一股,古土水以北一股,真兴里一股。美3师7团则被阻隔于社仓里。</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20军向长津湖战区开进</b></p> <p>  27日黄昏,张翼翔指挥部队从长津湖西侧向美军发起进攻。经一夜激战,与从正面实施进攻的志愿军第20军,将美军和***军分割包围于下碣隅里、柳潭里、新兴里地区。</p><p> 这时,东线战场普降大雪,积雪过膝,气温骤降,最低气温达零下30摄氏度。由于缺乏防冻经验,部队非战斗减员极为严重,空前未有的冻伤严重地威胁着部队。张翼翔与军的其他领导研究决定,以军党委名义向部队发出号召,要求指战员以顽强的毅力,发扬艰苦卓绝的精神,团结友爱,战胜严寒和疲劳,彻底歼灭美军陆战第1师;要求各级政治机关积极协助后勤部门做好部队的防冻、救治工作。他还利用战斗间隙深入部队,与战士们一起缝制耳套、棉袜、棉手套等御寒物品。</p><p> 28日白天,被围美军和韩军为摆脱被分割包围状态,开始猛攻第20军第59、60师阵地。张翼翔一面组织部队以反击、反冲击抗击美军和韩军的连续进攻;一面调整部署,完善防御体系,准备继续歼击被围美、韩军。当晚,第58师控制下碣隅里以东山地,在激战中歼美军和韩军800余人。</p><p> 29日,美、韩军又以飞机掩护,坦克开道,疯狂猛攻第58、60师阵地,妄图打开逃跑通路。紧靠下碣隅里东南角之1071.1高地及其东南小高岭,地势险要,是下碣隅里被围美军和韩军向古土里逃跑的必经之地,守住小高岭就能确保1071.1高地的安全。58师172团3连连长杨根思奉命带领3排扼守小高岭,连续打退数倍于已之美军的8次进攻。全排伤亡严重,弹药告罄,仅剩2名伤员坚守阵地。当美军发起第9次进攻时,已负伤的杨根思毅然抱起仅有的一包炸药,拉燃导火索,冲入密集的敌群,与敌人同归于尽。这位在国内解放战争时期获得华东一级战斗英雄称号的英雄连长,以鲜血和生命实现了“人在阵地在”的誓言,为配合主力部队夺取整个战役的胜利建立了卓越功勋。</p> <p>  杨根思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行为令人感动。在张翼翔提议下,军党委做出向英雄杨根思学习的决定。在阵地、部队和机关,很快掀起学习杨根思,争当英雄的热潮。英雄杨根思的名字和事迹,迅速传遍20军部队和朝鲜战场。</p><p> 战后,为表彰杨根思的英勇献身精神,志愿军领导机关为杨根思追记特等功,追授特级战斗英雄称号,将杨根思生前所在连命名为“杨根思连”,张翼翔亲自将“杨根思连”的锦旗授予3连。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授予杨根思“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一级国旗勋章、金星奖章。</p><p> 在58师激战下碣隅里的同时,60师坚守小民泰里一线阵地,也连续击退向下碣隅里增援的美、韩军4次进攻,并实施反冲击,将其包围于乾磁开南北公路一线。之后,一面施加军事压力,一面展开政治攻势,迫其投降。在军事、政治打击下,30日拂晓,美、英、土耳其和韩军240余人缴械投降,其中有美军中校、少校各1人,开创了志愿军瓦解美军的先例,体现了志愿军政治工作的强大威力。</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张翼翔将“杨根思连”战旗授予172团3连</b></p> <p>  在志愿军沉重打击下,西线“联合国军”全线退却,其东线残部遂向咸兴、元山方向撤退。张翼翔命令突击部队迅速前出至黄草岭以南上、下通里地区,阻其南逃,先后在龙水洞等地截歼敌军300余人,击毁、截获汽车90余辆,其余部在美军第3师接应下窜至五老里。12月24日,友邻部队收复元山、兴南港,第二次战役遂告结束。</p><p> 在第二次战役中,张翼翔指挥部队忍受战区严寒,克服粮弹和御寒物资奇缺等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以惊人的毅力协同友邻部队激战长津湖地区,给建军百余年、自诩为“重装备典型”的美“王牌军”陆战第1师以歼灭性打击。</p><p> 第二次战役结束之际,毛泽东专门致电:<b>20军这次入朝作战,打得比较艰苦。战役结束之后,可以到咸兴以五老里为中心进行休整,那里比较暖和。</b>字里行间渗透着最高统帅对20军指战员的深切关怀。</p><p> 对于长津湖之战的艰苦、残酷程度,张翼翔深有感触,他说:“这一仗的艰苦要超过长征的时候”。廖政国则认为:“从这么多天的冻饿来说,长征没有过。”这一仗20军冻伤1.1万余人,怎样尽快医治冻伤人员,是张翼翔考虑最多的一个问题。他主张,少数在短期内不能治好的严重冻伤人员迅速送回国内治疗,其余近万名冻伤较轻的伤员就地突击治疗。张翼翔要求各级党委和领导直接负责这项工作,号召部队中的骨干担任护理员,烹调技术最好的炊事员为冻伤人员做饭,条件最好的房子让给冻伤人员住,最好的药品和物品首先满足冻伤人员。经过两个月的精心治疗,80%的冻伤人员基本恢复了健康。</p><p> 1951年4月,20军经过休整,士气高昂,粮弹充足,进抵平康以北洗浦里地区,进行第五次战役准备。22日黄昏,五次战役第一阶段作战开始。根据兵团部署,张翼翔指挥部队迅速突破当面韩军第6师防御阵地,直插荷吾观、三台洞、道马峙等地。战至24日,给韩军第6师以重创。张翼翔奉命指挥20军协同兄弟部队迅速追歼向抱川、议政府逃窜之美军第24、25师,予其大量杀伤。29日,第五次战役第一阶段作战结束。</p><p> 由于连续作战劳累过度,就在五次战役第二阶段作战开始前夕,张翼翔突然病倒,高烧持续不退。志愿军首长得知,当即决定张翼翔回国治疗休养。</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张翼翔(左)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代表(右)手中接过授予20军的旗帜</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1951年12月11日,20军在朝鲜召开英模大会</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张翼翔(中)、9兵团干部部长谢云晖(右二)、</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20军政治部主任邱相田(右一)</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向一级英雄毛张苗(左一)等英模敬酒</b></p> <p>  张翼翔重返朝鲜战场。这时,20军已在华川、金城地区顽强奋战50余天,抗击并遏制美、韩军来自空中和地面的联合进攻,有力地掩护兄弟部队转移、集结和休整,并取得歼美、韩军2.1万余人的重大胜利。</p><p> 9月下旬,张翼翔组织部队进抵元山地区,担负海防战备和构筑野战防御工事任务。到1952年9月,圆满完成构筑宽25公里、纵深15公里有多层配置、以坑道为骨干的战术防御阵地体系。1952年10月11日,20军奉命回国。回国前夕,张翼翔在平壤受到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首相金日成的亲切接见。为表彰张翼翔在维护世界和平和朝鲜人民的独立解放事业中做出的重大贡献,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先后两次授予他二级国旗勋章。</p><p>(摘自中央文献出版社《张翼翔画传》,毛战海供稿))</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张翼翔、候征夫妇与子女张晓玲、张晓平、张军</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1976年春节于北京)</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180团:拼光了,再来!</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2连化身“冰雕连”</b></p><p> 60师老兵流传一句话:一支队善攻,二支队善守,三支队善拼!</p><p> 一、二、三支队分别指178团、179团、180团。三个团的老底子都是四明山的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p> <p>  血与火的征战煅就这三个团自己的战斗风格:</p><p> 178团擅长突破与深远穿插,经典战例有5连五马峙穿插战,连长毛张苗荣获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称号。</p><p> 179团善守,不动如山,典型战例有8连3排排长沈树根鹫峰阻击战中带领全排30人阻击美军两个营三昼夜的进攻。以伤三亡一的代价歼敌300余人。一个排就出了两位英雄:“一级战斗英雄”和“鹫峰阻击英雄”沈树根,“二级战斗英雄”和“孤胆英雄”曹光景。</p><p> 180团攻守兼备,五次战役序幕战攻击上海峰的战斗中,8连1排在排长魏玉德带领下,不到一个小时就攻占敌2个连兵力扼守的5个山头阵地,毙敌20余名,俘敌7名,缴获轻重武器一批。更重要的是及时为穿插部队打开通路。该排荣立集体一等功。魏玉德被授予“一级战斗英雄”称号。接着在阻击战中,9连坚守十三昼夜,荣立一等功。不过这个时候的180团,已是重整再造、继承传统的新180团。老180团在二次战役“长津湖之战”中几乎拼至最后一员,全团牺牲。</p> <p>  长津湖之战,我军称抗美援朝战争战略反突击阶段(运动战时期)第二次战役之东线作战。9兵团于1950年11月7日开始入朝并立即作战役展开。20军、27军隐蔽开进,夜行晓宿,严密伪装,11月17日进入长津湖地区。联合国军虽然每天都派出飞机对该地区进行空中侦察,却丝毫没有发现9兵团的行动踪迹。战后,联合国军将9兵团这一隐蔽开进称为“奇迹”!</p><p> 长津湖地区是朝鲜北部最为苦寒的地区,海拔在1000至2000米之间,林木茂密,道路狭小,人烟稀少,夜间最低温度接近摄氏零下40度,当年又是50年不遇的严冬。东线于11月27日后普降大雪,气温急剧下降达到了零下35度以下,气候极度严寒。第20军来到朝鲜之前驻扎在气候暖和的华东地区,入朝作战又过于匆忙,没有配备适合高寒地区作战的衣物。许多官兵身穿单薄的衣服进入作战状态。</p> <p>  11月26日,20军四个师进入指定攻击位置:59师、89师在柳潭里周围,目标为柳潭里的陆战一师部队,58师在下碣隅里周围,60师在古土水和下碣隅里之间。军史说在给美军陆战一师沉重打击后,20军组织严重战损的58师、60师继续阻敌南逃北援。58师172团拼组8个排,173团拼组11个排,174团拼组17个排。60师178团拼组5个连,179团拼组4个连,与180团扼守各要点。12月6日至9日,各部与敌苦战,顽强扼守各高地。9日,敌倾全力南北夹击门岘及1081高地阵地。</p> <p>  激战二天后,美军士兵战战兢兢地爬上1081高地,却被眼前的场景惊呆震慑了:守卫阵地的中国士兵全部化为一座座冰雕。美军史料是这样说的:坚守1081高地的中国兵忠实的执行了任务,顽强战斗到底,无一人生存。这里说的守备部队就是180团扼守要点坚守阵地的分队。其中有180团2连、3连一个排及8连一个排,他们冻僵在高地上,牺牲时保持着战斗姿态。</p><p> 在志愿军战史上有三个“冰雕连”:60师180团2连、59师177团6连、27军80师242团5连。志愿军成建制被冻死的壮烈场面,成为一座精神丰碑被载入史册。</p> <p>  有资料说:原 180 团政治处组织股干事沈肇寿是战役结束前,最后一个上到 1081 高地的见证者,他回忆:“上去掩埋尸体的时候,发现有的战士身上被刺刀捅过,证明敌人上来占领过阵地,有人就据此提出不能给这批人报烈士。我说,冻得快死了,敌人上来动都动不了,被敌人捅了还不是烈士?我证明,他们都是坚守到最后一刻的……”</p> <p> 上海籍战士宋阿毛在阵地上留下一封绝笔书:</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我爱亲人和祖国</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更爱我的荣誉</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我是一名光荣的志愿军战士</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冰雪呀,我绝不屈服于你</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哪怕是冻死</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我也要高傲的耸立在我的阵地上</b></p> <p>  180团在此战中顽强阻击真兴里北援之敌,团长赵鸿济及全团指战员大部壮烈牺牲。</p><p> 团长赵鸿济(赵洪济),山东省掖县人,1918年生,1938年参加革命。此战牺牲。</p><p> 副政委孙斌毅,江苏省丹阳县人,1917 年生,1940年参加革命。重伤,1951年4月7日不治牺牲。</p><p> 团参谋长顾一飞,上海嘉定人,1919年生,重伤垂危,连续10昼夜处于昏迷状态,经竭力抢救,才转危为安。</p><p> 团副参谋长詹树辉(曾用名:詹启忠),浙江诸暨市山下湖镇詹家峧西村,1922年生,1941年参加革命。此战牺牲。</p><p> 限于严酷的战场条件,180团的战史资料未能妥善保存。全团此战牺牲干部战士姓名只有少量留存。余部2O多人大多负伤减员。 </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180团团长赵鸿济烈士</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赵鸿济烈士墓(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b></p> <p>  这是一场真正的鏖战!据20军军史资料:20军减员2万,其中阵亡4339,负伤2890,其他减员764(失踪或被俘),冻伤减员11200人(冻死62人,严重冻伤6262人)。“冰雕连”显然是被列入阵亡名单。</p><p> 毛泽东收到彭德怀、宋时轮发来的战况电报,脱帽默立良久,说了一句话:“9兵团此次在东线作战,在极困难条件下,完成了巨大的战略任务。由于气候寒冷、给养缺乏及战斗激烈,减员达四万人之多,中央对此极为怀念。”</p><p> 拼将一腔热血,换得山河安宁。三支队即180团的拼命精神流传至今。“冰雕连”2连现仍在第83集团军某合成旅建制内。</p><p> 致敬!拼命团。</p><p> 致敬!冰雕连。</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王晓兵供稿) </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原20集团军军史馆雕塑作品《冰雪雄魂》</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胡乾秀血洒黄草岭</b></p><p> 58师参谋长胡乾秀,是抗美援朝战场上我军牺牲的第一位高级将领。</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58师参谋长胡乾秀烈士生前照</b></p> <p>  1950年11月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东线9兵团发起围歼美陆战一师的战斗,在朝鲜东北部赴战岭山脉与狼林山脉之间的长津湖地区展开。58师受命首先攻占富盛里地区,切断下碣隅里之敌的联系,从东、西、南三面包围下碣隅里,然后在友邻27军协同下围歼该敌。 </p><p> 11月27日晚,58师172团、174团2营徒涉长津江,28日凌晨3时,攻占富盛里、上坪里、松亭里,控制独秀峰、三德峙等高地。拂晓,172团5连和3营一个加强连控制了下碣隅里以东的山地。173团攻入了下碣隅里外围京下里陆战一师坦克营驻地,开始利用夜袭炸毁两辆坦克,敌人很快发觉坦克围成一圈组成防御线。由于仅有轻武器,173团面对钢铁堡垒无法继续攻下去,只得撤出战斗。</p><p> 战役打响后,师政委朱启祥与师参谋长胡乾秀带着警通班跟进172团指挥战斗。</p><p> 29日,172团据守的东山成为敌我双方攻防的焦点。上午8时,美军在飞机、坦克掩护下发起反扑,规模一次比一次大。守卫东山主峰1071.1高地的3营连续打退敌人进攻固守着阵地。30日,58师受领攻歼下碣隅里之敌的任务,防御东山的172团担任主攻。12月1日凌晨,172团突破下碣隅里前沿阵地,进入纵深战斗遭敌坦克阻击。“24时左右,双方交错,形成混战状态。师长史密斯少将的住房,都响起了机枪子弹贯穿的声音。……中国第172团突破成功,但其战果没有扩大为决定性战果。”(据美军相关史料)</p><p> 2日,兵团命令58师将攻歼下碣隅里之敌的任务交给26军,部队转移到黄草岭地区阻敌北援南撤。</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174团政委郝亮烈士生前照</b></p> <p>  12月8日,黄草岭激战数日,58师伤亡很大。下午3时,1350、1304高地及黄草岭均被敌占领。紧要关头,胡乾秀参谋长赶到黄草岭,将173团、174团可战兵力合并组成四个连实施反击,一举夺回1304高地。</p><p> 就在这时,胡乾秀设在黄草岭西南一个地窖里的临时指挥所,被美军飞机发射的火箭弹和燃烧弹击中,顿成一片火海。在指挥所里的胡乾秀参谋长、174团政委郝亮及指挥所的其他人员全部英勇牺牲。</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左:胡乾秀夫人诸云娟怀抱儿子胡晓平</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右:沈云章夫人蒋震虹</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胡乾秀夫人诸云娟和三个儿子</b></p> <p>  胡乾秀是湖北阳新县木港镇枣园村人,1929年,参加红16军9师9团政治部当勤务员。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10月红军主力长征,胡乾秀奉命留守,任鄂东南道委机关警卫员。1937年10月,调新四军一支队“老一团”任排长。皖南事变后,先后任新四军6师18旅52团连长、营长。1942年至1943年在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45年任新四军52团参谋长。当年4月,胡乾秀率部于江苏高邮县三垛河两岸设伏,一举歼灭日军一个大队及伪军1800余人,击沉汽艇三艘,缴获大批军用物资。俘获伪军少将及其日本军事顾问。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东野战军1纵4团团长,率部参加了苏北、鲁南、莱芜、孟良崮战役及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他的老首长谭震林及战友们一直称他是“老虎”。(胡晓平供稿)</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胡亁秀烈士墓</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李树人烈士异国青山埋忠骨</b></p><p> 1950年11月,58师奉命奔赴朝鲜作战,172团担负58师前卫。</p><p> 开进途中,到处冰雪封山,气温达到零下30多度,志愿军战士单薄的军衣难以抵挡凛冽的寒风。政委李树人动员大家打开背包,用棉被裹身,并扯下少量棉絮包脚、包耳取暖,有效地减少了非战斗减员。行军中李树人始终走在队伍前列,经常深入官兵进行思想发动,号召大家发扬红军光荣传统,自觉克服困难。在他的带领和组织下,官兵们以坚韧的毅力、顽强的斗志和拼搏的精神,战胜了严寒和饥饿。</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172团政委李树人烈士生前照</b></p> <p>  11月27日,第二次战役东线长津湖之战发起。172团团长王详、政委李树人带领全团徒涉长津江,28日凌晨,攻占富盛里、上坪里一线,控制了该地区的高地,切断公路,由北向南攻击敌人侧背。在下碣隅里的美陆战1师遭到20军58师来自东、西、南三面的攻击后,惊惧地发现已陷入灭顶之灾,于是开始向南拼命突围。</p><p> 1营3连连长杨根思带领3排防守1071高地东南屏障小高岭,对下碣隅里南逃之敌展开顽强阻击。战斗异常激烈,3排在敌人飞机、大炮疯狂轰击下,连续打退敌人8次攻击,伤亡严重,弹药也所剩无几。当敌人又一次发起进攻时,战士们将所有的子弹、手榴弹向敌人倾泻而去,仍然未能阻止敌人的冲锋。眼看敌人就要冲上山头,在紧要关头,杨根思抱起仅剩的一个炸药包,毅然冲入敌群。</p><p> 轰然一声,勇士辉煌化金星!</p><p> 杨根思,抗美援朝172团,也是20军诞生的第一位英雄!</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杨根思生前送给李树人的英模代表纪念册</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一级文物:留有杨根思亲笔签名的纪念册</b></p> <p>  李树人与杨根思的战斗友谊可以追溯到“老1团”(新四军1纵1师1团,172团的前身)。杨根思参军在1团1连3排当战士,而李树人任团政治处主任。杨根思作战勇敢,被评为团战斗模范、华东爆破大王、华东一级战斗英雄……作为团领导、政治工作者,李树人看着杨根思一步步在战火中成长。</p><p> 172团立即组织了杨根思烈士的事迹材料,上报师、军两级。在军长兼政委张翼翔提议下,20军党委做出向英雄杨根思学习的决定。在阵地、部队和机关,很快掀起学习杨根思,争当英雄的热潮。英雄杨根思的名字和事迹,迅速传遍20军部队和朝鲜战场。12月25日,远在北京的《人民日报》在显著位置刊发了新华社记者的战地通讯《不朽的杨根思英雄排》,鼓舞了全国人民。</p><p> 这一切与团政委李树人分不开。</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1946年“老一团”团领导合影:</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政治处主任李树人(左一)</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副团长蓝阿嫩(中)参谋长方铭(右一)</b></p> <p>  五次战役,172团投入东线作战。在战前的团誓师大会上,李树人激励大家说:“我们团在第二次战役中打了胜仗,经受了考验和锻炼,这次战役中要多打几个漂亮仗,成建制地消灭敌人,为我们团历史再添光辉的一页!”部队士气高涨。</p><p> 1951年4月27日战役第一阶段,参战各部队一举攻破敌人防线,迫使敌军全线收缩。李树人带领全团官兵,面对敌人地面、空中的猛烈火力封锁,勇往直前,突破昭阳江,由蓝田里经半场里沿山沟向南攻击前进。前卫2营刚刚通过,团长王详、政委李树人率本部1营与阻击的敌人发生战斗。这时,一阵炮击突然而至,弹片击中李树人的腹部。李树人骤然倒下,鲜血染红大地。</p><p> 李树人壮烈牺牲。严酷的战场环境下,烈士的遗体终究未能回到祖国。</p> <p>  李树人,1920年出生于江苏省丹阳县李家村。1938年9月参加新四军,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p><p> 1938年侵华日寇占领上海、南京后,苏南广大地区也落入敌手。李树人目睹日寇在这里奸淫掳掠、残杀人民、无恶不作,血气方刚的他怀着对日寇的深仇大恨,参加了管文蔚领导的丹阳县抗日自卫团,进行敌后抗日斗争。</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老领导叶飞为李树人烈士墓题写的碑名</b></p> <p>  1938年11月,新四军第3支队6团进驻茅山地区,李树人随丹阳抗日自卫团编入江南抗日挺进纵队,属新四军第1支队建制,随后任班长。1939年1月任挺进纵队12大队指导员。1940年3月,时任4团7连指导员的李树人,奉命阻击日寇对江都大桥地区的“扫荡”,他和连长、副连长各带一个排投入白刃格斗,日寇败逃,李树人带的1排最先追击到仙女庙附近,打死打伤日军20余人。</p><p> 1940年11月,李树人任新四军苏北4团3营教导员。1948年11月,李树人任华东野战军第1纵队1师1团团政治处主任。淮海战役中,部队伤亡很大,兵员一时难以补充,各连直接把国民党俘虏补充到自己连里。为了快速转化他们,李树人就引导各级干部利用战斗间隙,在堑壕里开展诉苦追根活动,启发阶级觉悟,俘虏们纷纷扔掉国民党军帽,决心跟着人民的队伍打冲锋。李树人总结的“小型诉苦,即俘即补”的经验得到推广。</p><p> 1949年4月,华东野战军第1纵队1师1团改编为第20军58师172团,李树人任172团副政委,1950年1月升任团政委。(李海放供稿)</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李树人烈士遗孀和女儿李海放</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祭扫烈士墓(衣冠冢)</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战地记者马真划:穿越烽火纪录战争&nbsp;&nbsp;</b></p><p><b style="font-size: 15px;"> 马真划,1926年10月1日生于山东黄县(今龙口市)。1944年3月1日参加八路军,在山东胶东军区5旅13团任排级干部,后调入新四军华中建设大学和华东新闻干部学校学习新闻专业。毕业后任山东解放区胶东地区党委机关报《大众报》记者。1947年2月,调任华东野战军第20军《前锋报》记者,1949年2月,改任第三野战军第9兵团第20军《前锋报》记者。参加了莱芜战役、济南战役、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和解放上海等。1950年11月参加抗美援朝,在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0军任战地记者,参加第二次、第五次战役和停战谈判。1953年11月回国,历任南京军区《人民前线》报、《解放军报》、福州军区《前线报》记者、编辑、副社长。</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战地记者马真划</b></p> <p>  马真划任20军战地记者,1950年11月8日入朝作战,1953年11月回国,在朝鲜整整三年。他参加了特级英雄杨根思英雄事迹的采访、上甘岭战斗的采访和开城停战谈判的采访报道。</p><p> 给他印象最深的是抗美援朝战争的残酷性是难以想象的,非常残酷┄┄马老连说了三个“非常残酷!”</p> <p>  二次战役战斗打响之前,马真划在团指挥所里。团首长要求每个班拿出一条被子,剪成一块一块的用来包头包脚,防止冻伤。可是枪声一响,战士们冲锋追杀敌人,那些棉布条条都甩掉了。战斗一停,绝大多数的战士的双脚便失去了知觉。他蹲在防炮洞里也冻伤了,双脚水肿,无法采访。他忍着痛爬进了山洞,听见哭声一阵一阵的,见医护人员正在给伤员包扎,有一个伤员鞋子脱不下来,整个大腿以下都冻得僵硬,整条腿皮肤都发紫,最后连皮带肉一起“脱”下了,伤员早就失去知觉了。不止他一个伤员,几乎被送进包扎所的所有冻伤的伤员,鞋袜都脱不下来。马真划被这个场景感动了,决定留下来采访。</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志愿军担架队开赴前线</b></p> <p>  采访杨根思的事迹非常艰苦。58师参谋长在地图上给他指了指方位,说翻过雪寒岭,就是东线指挥部,去那里采访。在翻越雪寒岭的途中,马真划碰到了一支担架队,八个人抬着四副担架,抬担架的战士有的是缠着绷带的伤员,累的上气不接下气。他脱下大衣,盖在伤员身上,替下一个同志抬起来。上坡时,担架贴着地面,后面的弓着腰抬着,前面的往上拉。下坡时,后头的贴着地面,前面的面向担架,坐在冰雪上向下滑。马真划是高个子,一会儿在后一会儿在前,耳朵冻得通红,手脚冻得发麻,头上冒着热气,热气哈在眼睛片上结成了冰,眼睛看不清,模模糊糊地向前走。</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到达卫生队后,他们知道马真划是战地记者,亲热地烧土豆给他吃。担架队的同志告诉他,这雪寒岭,翻一次要五六个小时,他们一天要翻两次,去时送物资,回时抬伤员,自己吃多少苦都可以,从来都没有摔过伤员,还总结了抬担架的经验。这时,马真划什么疲劳都忘记了,感到我们的战士是多么的可亲可敬。回到报社,他连夜写了一篇通讯《血和汗流在一起》,还特意加了一个副标题:“向战役中的担架队致敬”,用小报一个整版刊登出来。后来知道,许多流血的伤员,由于转运及时,抢救及时,得以保全了生命。</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朝鲜长津郡各界人民悼念杨根思烈士</b></p> <p>  1951年10月1日,志愿军在朝鲜迎来了新中国成立两周年国庆。马真划来到三八线附近的9兵团某功臣连——步兵4连,同指战员们一起庆祝国庆节。敌人的冷炮不时地在周边爆炸,头顶上敌机“黑寡妇”在空中盘旋。连长说,过国庆节,咱们要向毛主席表表决心,让祖国人民和我们共享胜利。大家你一语我一言,七嘴八舌地说起来了。我一边记一边整理,一会儿就写出来了。大标题是:<b>祝贺国庆节,报告毛主席——战士的话。</b></p><p> 部分内容如下:</p><p><b style="font-size: 15px;">报告,敬礼,</b></p><p><b style="font-size: 15px;">敬爱的毛主席:</b></p><p><b style="font-size: 15px;">今天是国庆节,</b></p><p><b style="font-size: 15px;">全国人民都欢喜,</b></p><p><b style="font-size: 15px;">我们志愿军,</b></p><p><b style="font-size: 15px;">也在开会庆祝唱大戏。</b></p><p><b style="font-size: 15px;">为什么?</b></p><p><b style="font-size: 15px;">因为我们新中国越来越强,</b></p><p><b style="font-size: 15px;">因为我们在朝鲜打败了美帝国主义。</b></p><p><b style="font-size: 15px;">从此,</b></p><p><b style="font-size: 15px;">我们的新中国,</b></p><p><b style="font-size: 15px;">工厂的黑烟咕嘟咕嘟冒,</b></p><p><b style="font-size: 15px;">大豆高粱遍地摇,</b></p><p><b style="font-size: 15px;">学生们背起大书包,</b></p><p><b style="font-size: 15px;">全国人民哈哈笑,</b></p><p><b style="font-size: 15px;">这都为什么呀?</b></p><p><b style="font-size: 15px;">为了新中国的繁荣强大,</b></p><p><b style="font-size: 15px;">为了敬爱的您——伟大的毛主席!</b></p><p><b style="font-size: 15px;">保卫世界和平,</b></p><p><b style="font-size: 15px;">保卫祖国和朝鲜的土地,</b></p><p><b style="font-size: 15px;">朝鲜人民军和我们战斗在一起,</b></p><p><b style="font-size: 15px;">朝鲜人民待我们像亲兄弟。</b></p><p><b style="font-size: 15px;">房东大娘说:</b></p><p><b style="font-size: 15px;">“中国撒拉密,</b></p><p><b style="font-size: 15px;">大大顶好的。</b></p><p><b style="font-size: 15px;">毛泽东和金日成,</b></p><p><b style="font-size: 15px;">统统汉格集!”</b></p><p>┄┄</p><p> 这首是当时很流行的快板诗,全文刊登在1951年10月出版的志愿军第20军《前锋报》上,成为全体志愿军指战员的共同心声。</p> <p>  马真划在朝鲜战场采访,用抗战时期缴获的日本鬼子使用的大钢笔作记录,战士们不知道他的名字,就称“大钢笔”记者。每到一地,群众都说“大钢笔”来了。在开城停战谈判现场采访,与多国记者在一起,有苏联、罗马尼亚、匈牙利等国记者,见到这支笔,感到新奇,马真划对他们说,这是日本货,中国抗战的战利品。他们连伸大拇指,赞佩不已。</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马真划保存的日本特大号钢笔</b></p> <p>  日本产的大钢笔看起来很笨重,但它的好处是“肚子”大,装满墨水可以用几个月。战争年代买不到墨水,他就把砚台的墨汁、染布的染料等灌进去,黑的、蓝的等颜色都用过。马真划用它作为武器,记录了抗战、解放、抗美援朝和新中国建设的历史,是历史的见证!作为珍贵的文物保存至今。(作者刘云刚,北京新四军研究会张翔供稿)</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1954年马真划、戴云铮结婚前摄于浙江宁波</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马真划夫妇晚年</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指挥果断 &nbsp;英勇机智的卜广德</b></p><p> 卜广德,山东莱芜人,1946年参军入伍,在解放战争中屡立战功,成为华东野战军“一级战斗英雄”。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担任志愿军第20军58师173团6连排长。</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一级战斗英雄卜广德</b></p> <p> 1951年4月,卜广德所在的连队奉命参加第五次战役。指导员让他带领全排担任尖刀排,先拿下503高地的五个山头。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任务,能不能完成,决定着后续部队能否顺利通过这里,准时进入阵地,否则,整个战役都将重新部署。</p><p> 卜广德知道此战的重要性,立即带领全排连夜向目的地出发。不知不觉,已经能看到503高地上的火光了,就在这时,他们突然发现,这里竟然有敌人的两个帐篷,没有哨兵,都在里面呼呼大睡。大家非常兴奋,三个班长都向卜广德建议,拿下这两个帐篷,先干个胜仗!但是,卜广德很清醒,他们的主要任务是迅速拿下高地五个山头,可不是打这点敌人,惊动了山上。于是,卜广德带着人迅速通过了这里,到达了503高地。敌人已经设置了重兵,警惕性很强,很快就发现了我军,立即向我军射击。卜广德观察了一下,这个地方几个山头距离较近,如果一个一个攻,敌人很可能相互增援,他果断决定,全排三个班,分头向敌人的三个山头攻击,拿下以后,两个班合力再向另一个山头攻击,他则带一个班攻击第五个山头。卜广德完成战斗部署后,各班分头开始攻击。由于他的战术部署非常得当,同时抓住了敌人害怕夜战的弱点,不到一个小时,就迅速拿下了五个山头,而且全排没有一人伤亡。敌人没想到我军会夜袭,慌乱中又组织一个连的兵力发起反扑,可他们攻上高地后突然愣了。原来,高地上一个人都没有,都去哪了?就在他们发愣之际,五挺机枪突然开火,敌军瞬间被打得七零八落。原来,卜广德早就料到敌人会反扑,就决定全排直接在高地最高点构设秘密阵地,利用缴获的机枪,打敌军一个措手不及。</p> <p>  五次战役结束部队北撤中,突遭“联合国军”的凶猛反扑,58师果断将部队展开于华川一带实施顽强阻击。173团2营6连奉命扼守的280.7高地,连接华川城外的城山,又控制华川至山阳里的公路。此时,卜广德的1排只有两个班,他让副排长带1班和一挺重机枪守前沿,封锁正面棱线和公路;自己带2班和一挺重机枪守在主峰上。</p><p> 28日,敌人一个排兵力对280.7高地实施试探性进攻,被1排击退。夜间,卜广德要副排长带1班偷袭敌人。1班摸到敌人炮阵地,一阵猛打消灭敌人两个班。第二天,敌人小规模进攻被打退后,开始炮击。阵地上硝烟弥漫、沙石乱飞,陷入一片火海。卜广德下令战士们进入掩体中,避开炮火袭击,严阵以待。</p><p> 30日拂晓,四架敌机围着山头打转,又侦察又扫射。山下汽车运来大批步兵,还出动了十几辆坦克,在华川城炮火和城山重机枪配合下,猛攻280.7高地。</p> <p>  卜广徳发现城山居高临下,重机枪火力封锁了1班和2班的联系,威胁极大,正面敌人又逼近1班阵地。“一班吃紧了!" 卜广德跳出工事到1班去。这时弹片如雨到处呼嘯,满山硝烟闷得人难以喘息。卜广德飞也似地奔向1班阵地,跑到棱线上,发现另一排敌人已运动到2班前面,他决定就地利用地形,杀伤一部分敌人,同时也好让2班发觉敌情。他就在一块大石头边,和一个冒失的美国兵碰了个照面,鬼子拼命拖他的卡宾枪,卜广德居高临下,拔岀手雷朝鬼子脑袋猛打,鬼子手一松,卜广德狠踢一脚,那家伙骨碌碌滚下山去了。</p><p> 卜广德回头一看,2班已把敌人压在山腰。他要2班先别忙打,让敌人爬到几十米,听他的卡宾枪声一齐开火。这伙鬼子没有碰到狙击,耀武扬威向上爬。一声枪响,阵地上所有火器一齐发射,敌人扔下40多具尸体狼狈而逃。</p> <p>  1班在前沿阵地上也连续打垮敌人三次冲锋,手榴弹、子弹打光,就是可以用来打击敌人的石头也找不到了。留下的两个同志奉命撤下来时,还是坚决要求排长发给弹药,回到前沿阵地上去。敌人占领1班阵地后,开始运动两侧山脚下的兵力,分三路向2班阵地扑过来。卜广德把2班和主峰上的重机枪布置好后,自己带两挺轻机枪和通信员小王来回奋战,哪里紧张就到那里去打。就这样又连续打退了敌人三次进攻,但是卜广徳的左臂负伤,唯一的重机枪也打翻了。敌人还在拥上来,他叫小王给他压子弹、揭手榴弹盖,三四种武器交替使用,又把敌人的冲锋打了下去。卜广德一面派人向上面报告战况,一面坚持战斗,对付着三面上来的敌人。突然一颗手榴弹落在他身边,他眼明手快用卡宾枪挑开,落到敌群中炸开了。紧接着第二颗手榴弹又落在身边,他赶紧卧下,弹片击中了他的头部,鲜血迷糊了他的眼睛,染红了他的衣襟,他撩起卡宾枪连打两梭子,逼得敌人退去。突然又有一颗手榴弹滚进他的工事里,吱吱地冒烟,卜广徳转身跳出工事,手榴弹炸了,弹片又击中了他的臀部,跌倒在地。三个敌人爬上来,第一个还扛了一面旗子,血肉模糊的卜广德没有引起他们的注意。卜广德猛然举起卡宾枪打出一梭子,那个満脸黄胡子扛旗的美国兵倒下了。另一个也捂住肚子直叫,卜广德扑过去按住那家伙,原来他的肚子已经被卡宾枪子弹打了个“贯通”。</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志愿军归国代表顾建帆(左)向卜广德献花</b></p> <p>  机枪连赵挺秀带一挺重机枪及时赶来,卜广德气喘吁吁地对他说:“你是共产党员,现在是你这挺重机枪发挥作用的时候。为了祖国,为了邻邦朝鲜,我们要守住这个山头。”赵挺秀说:“决与阵地共存亡!”副连长徐荣也带着一个班来到阵地上,命令通信员把负伤的卜广德扶下山去。</p><p> 卜广德跨下山腰,就要小王回阵地,他说:“这时候阵地上多一个人就多一分力量。”卜广德一拐一拐地走了100来米,发现20米外有个美国兵倚着大树举枪向他瞄准,就顺手去摸手榴弹,模到的却是望远镜,时间紧迫,不允许一点犹豫,就将望远镜扔了过去,敌人吓得卧倒。卜广德趁机摸出手榴弹投过去炸死了这个敌人。卜广德战前就有病,加上劳累、流血过多,昏倒在地上。等他醒来时,已经躺在医院的病床上。</p><p> 1951年12月,卜广德被授予一级战斗英雄光荣称号,并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三级国旗勋章。(阚文言供稿)</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反战车英雄潘泽民 </b></p><p> 潘泽民于1950年从家乡重庆巫山县入伍,尚未满20岁,随即入朝参战,首战就经历了长津湖战役冰与血的战斗洗礼。</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肩扛着美式90火箭筒的潘泽民</b></p> <p>  潘泽民所在的60师178团5连,于11月27日进入黄草岭一线,准备阻击古士水的美军向下碣隅里美军增援。11月29日晨,美陆战一师出动飞机和坦克,轮番对5连阵地发起冲击。在连长毛张苗的指挥下,5连与美军德赖斯代尔特遣队激战竟日,击退敌人进攻,晚上还主动出击袭击敌人,为友军最后围歼该部敌军,起到了关键作用。</p> <p>  二次战役后,部队召开了一次表彰大会,随着《志愿军军歌》的奏响,全体战士高唱“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潘泽民热血澎湃,第一次如此深深的感受到战士们的昂扬斗志。大会期间,杨根思连指导员介绍特等英雄杨根思的光荣事迹。杨根思的“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的精神,使他深受鼓舞,这种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正是战胜敌人的法宝。</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上图:潘泽民(中)反坦克小组</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下图:被击毁的美军“潘兴”式坦克</b></p> <p>  2010年11月,20军抗美援朝出国参战60周年纪念大会上,潘泽民对媒体记者讲述了他当年在第五次战役江口洞追击战中,利用缴获的美制90火箭筒,8发火箭弹击毁美军4辆主战坦克的战斗情景——</p><p> 178团在长津湖战役中缴获了一大批美制90火箭筒和反坦克榴弹。当时,美军的飞机坦克是对志愿军战士的最大威胁。为此178团在休整期间,利用这批缴获的战利品,成立了反坦克火箭筒连,每个班配备一具90火箭筒,以及部分国产反坦克手雷。潘泽民所在的火箭筒连2班,利用战场上被击毁的敌人坦克作为练习的靶子,苦练技术和战术,寻求克敌致胜的方法。经过短暂的训练后,2班被配属回到178团5连。</p><p> 1951年4月24日,第五次战役第一阶段京畿道抱川郡内的云岳山,5连向山下的敌人发起冲击,战斗迅速进入白热化,形成面对面短兵相接的局面。突然,敌人的大批坦克搭载着步兵,迅速驶来增援,在这危机时刻,配属5连的火箭筒2班,挺身迎击敌人。潘泽民与装填手杨保共、弹药手鲁礼魁一起,迅速选择了一个打头阵的发射位置,首发命中美军的第一辆坦克。随即他们又迅速向前转移到一个土堆后面,瞄准敌人第二辆正在快速行进的坦克,连开两炮,两发两中,第二辆坦克侧翼开花,顿时两辆坦克瘫痪在了一起,堵塞了后面坦克的通道。随后潘泽民又沿田埂转移阵地,以接近敌人后续的坦克。在转移阵地时,班长杨义才率领另一反坦克小组击毁了敌人的第三辆坦克。而此时潘泽民手里只有四发火箭筒炮弹了,他等到敌人的坦克靠近到只有40米时,连发两炮,拦腰击毁了第四辆坦克,接着,又一辆坦克冲了过来,潘泽民与3班的反坦克小组同时开炮,共同击毁了第五辆坦克。被击毁坦克上的乘员及搭载的步兵,连滚带爬的沿着右侧小高地向西南方逃走,5连的步兵战斗小组,迅速消灭了残敌,并生俘6名美国坦克手。</p><p> 江口洞反坦克战斗,共击毁美M-48型“潘兴”式坦克七辆,击毁美军军用卡车一辆,创造了勇敢机智和战术技术相结合的反坦克范例。志愿军司令部授予潘泽民“反战车英雄”光荣称号,并荣立特等功。他带领的反坦克小组也获得了集体一等功。</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潘泽民被授予“反战车英雄”称号</b></p> <p>  后来潘泽民随所在部队参加了强渡昭阳江、抢占五马峙、血战名胜洞的战斗。在名胜洞阻击战中,潘泽民被弹片炸伤,坚持不下火线,直到最后胜利完成战斗任务。</p><p> 他在回忆文章中记录:“我在朝敌人投掷手榴弹时,只听见姜指导员大声喊:潘泽民,快趴下!我还没来得及趴下,一颗炸弹就在我们身边爆炸了,我只觉得腰部一热,用手一摸,满手是血,我知道是受伤了,接着听到姜指导员在喊:潘泽民,潘泽民,我想那是指导员在确定我是否还活着,可是姜指导员自己被炸成重伤,最后因失血过多而牺牲。几十年来,指导员牺牲时呼叫‘潘泽民’的声音,仍时常回响在我耳畔。”</p><p> 1952年10月回国后,潘泽民被送往镇江的三野后勤第三后方医院治疗,从腰脊部取出一大块弹片,但尾脊部的一块弹片一直都没能取出。</p><p> 康复后,潘泽民被组织派往军委装甲兵北京第一坦克学校学习,第八期军官队学员毕业后,任北京军区装甲兵司令部参谋、北京军区装甲兵1团参谋,调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2师(现役),1976年返回北京军区装甲兵1团,1979年转业回原籍重庆巫山县。于2016年1月病逝。(潘京生供稿)</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潘泽民全家合影</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一级英雄孙振禄:攻如猛虎守如磐石</b></p><p> 孙振禄,1924年出生于河北省邢台市巨鹿县,1950年参军即随部队赴朝鲜作战。第二次战役,他任89师265团2营4连8班副班长。在攻击剑山岭的战斗中,他带领一个战斗小组在陡峭的冰冻山坡上攻击前进,和兄弟连队一起冲上敌阵地,歼灭了两个连的敌人。华川阻击战金城西南防御作战,他坚守734高地九小时,毙伤敌60余人。他先后立两次一等功,获一等功臣、一级战斗英雄称号。</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一级战斗英雄孙振禄</b></p> <p>  1950年12月2日,在朝鲜东线志愿军9兵团的猛烈打击下,社仓里的美3师7团开始夺路而逃。师长余光茂发现后,命令265团沿公路向剑山岭方向追击,并截歼该敌。</p><p> 剑山岭在社仓里南30里,265团3营进至黑水里南侧高地发现敌人,当即从正面发起攻击,2营攀登峭壁插入敌人侧后,迅速抢占有利地形,又以警卫连大胆插入敌阵。</p><p> 2营4连8班是突击班,班长带领两个组沿棱线从正面前进,副班长孙振禄带一个组从右侧岭坡搜索前进。75度的冰坡,一不小心就会滑到坡底,只能用双手攀着树枝一步步往上挪。班长带领的两个小组受到敌人火力压制,一时无法前进。孙振禄带的两个战士牺牲了一个,与班长失去了联系。他们继续前进,悄悄摸到敌人岗哨后面,一人一个用刺刀解决了哨兵。接着,摸到敌人一个地堡前,用牙咬下手榴弹盖扔进地堡,炸死四个敌人,又迅速冲向另一个地堡抽出几颗手榴弹。第三个地堡的敌人被惊动,向四周胡乱射击。枪弹击中了另一个战士,只剩下孙振禄一个人了。趁着夜暗,孙振禄一跃而起扑向地堡,顺手投出一颗手榴弹。吓破胆的敌人以为来了大批志愿军,赶紧四处乱窜地跑了。这时,孙振禄看见一个敌人火力点向正在攻击前进的我方另一侧部队射击。他悄悄从侧面迂回靠近,接连投出几颗手榴弹。美国鬼子以为后路被抄,连枪也不要了狼狈而逃。孙振禄查看一下,敌人丢下两挺重机枪、两具火箭筒、一门无后座力炮,还有十几个负伤的美国兵。</p><p> 这时,从右侧攻击的4连战士杨春法、仲品三跑了过来,孙振禄与他俩编成一个战斗小组继续进攻,又干掉两个小地堡,消灭六名敌人。战至第二天十时,265团将美3师7团后卫部队大部歼灭,生俘美军80人,击毙200余人。</p><p> 二次战役后,89师265团编为军特务团。华川阻击战打响后,军特务团在金城西南752、734高地实施防御作战。</p><p> 1951年6月27日,战斗呈现白热化。734高地已被敌人夺去一半,4连2排坚守另一半——一个离主峰40多米的小山头。</p><p> 5班班长孙振禄将全班仅有的四个战士放在小山头右边,左边则为2班的两位战士。2班长负伤,两个战士失去指挥。敌人发现那里防御薄弱,便开始进攻。孙振禄见状,指定老战士王明时代理副班长,指挥作战。自己一个人跑到2班阵地,投入战斗。50多个敌人分两路进攻,一路正面攻来,一路从左前方攻来。孙振禄指定一名战士打正面人数少的一路,他和另一个战士打人多的一路。敌人遭到痛击退了回去。孙振禄立即指派一个战士向连里报告,并补充弹药。接着,敌人又发起进攻,分成三、四路攻过来。孙振禄带领两个战士,各据一方,手榴弹、炸药包、自动火器交替使用,给予敌人迎头痛击。</p><p> 黄昏时分,敌人发起更加猛烈的攻击,十余架飞机轮番扫射、轰炸、投放凝固汽油弹。小山头被烟雾笼罩,令人窒息。两位战士先后牺牲,阵地上只剩下孙振禄一个人继续抗击敌人,独自打退敌人两次进攻。突然,他觉得左肩一阵发麻,两眼发黑,慢慢地倒在地上。这时,2排长冲过来,把孙振禄扶到4连新的阵地上。</p><p> 孙振禄坚持阻击九个小时,共打退敌人六次攻击,毙伤敌人60多名,打得英勇顽强,为734高地守备战赢得充分时间。(作者尹前)</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沈先宏,战斗在机要战线</b></p><p> 朝鲜战争是异常艰苦的,不论前线和后方,不论连队和机关,都以惊人的坚毅力量和创造精神进行战斗与工作,因此,才能赢得战争的不断胜利。</p><p> 在20军司令部担任机要秘书工作的沈先宏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二级模范沈先宏</b></p> <p>  沈先宏是浙江余姚人,1943年参加新四军浙东游击队,长期从事机要工作。在紧张而艰苦的环境里,沈先宏一人做二、三人的工作。当时,军机要科为适应工作需要,领导上决定成立两个组,由他兼任二组组长。二组人员较少,工作工作较多,承担了七、八家电台的工作。在这种情况下,沈先宏亲自参加译电工作,至二次战役结束,全组共译电12余万字,其中他译了近3万字。这个数字,是在他担负了秘书工作发报管理及兼任二组组长工作之繁重任务下完成的显著成绩。</p> <p>  五次战役开始,当时领导上本来决定调一个同志来帮助他搞秘书工作,按照实际工作需要,应该配三个秘书。当出发时,由于其他任务,另一个同志被调出去了,繁重的秘书工作又只能落在他一个人身上。在电报如雪片飞来的情况下,沈先宏埋头苦干,哪里工作忙,就出现在那里,胜利地完成了任务。他在工作中做到准确及时,电报不失时效,也从没有丢失电报。</p> <p>  保守机密是机要人员的天职,尤其是在战争中,必须严格保守军事机密。沈先宏对这方面要求特别严格。他每到一地都做到亲自督促大家整理民房中的东西,与办公文件相隔离,以便行动时检查,不遗落文件。出发时,他总是走在最后面,彻底检查办公室直到没有一张纸片才离开。因此,二组在二次战役中没有发生丢失一纸一字的失密现象。</p><p> 五次战役,在栗洞没有房子,机要科在山坡上办公。二组有一个同志在一块石头上译完电后,将密码本随手放在身旁的树枝上,忘记收起来了。一会儿,沈先宏也来到此处办公,做完工作后,习惯性地四处仔细检查,发现了密码本立即收藏好,避免了一次严重失密事件,并对那位同志进行了严肃的批评教育。</p><p> 又一次,发报员寄送一份有关全志愿军密码通讯密件去58师,结果密件没有封口,而58师机要科退回时,仅在信封上写了“信封开口”四个小字。沈先宏在检查收条时发现这一情况,立即向领导报告,停止此密件的实施。他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受到了上级的表扬。</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沈先宏与孩子们合影</b></p> <p>  沈先宏对工作抱有很高的热情,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因此,他能积极钻研业务,发挥工作的创造性。秘书工作在机要部门是新建立的岗位,根据入朝作战的特点,这项工作具有繁重性和复杂性,如果在手续上没有一套制度,是不能做好工作的。沈先宏主动与领导进行研究,制订了新的制度。在战斗、行军的环境中,使工作能做到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如:怎样不使电报遗失,他费了很多脑筋,提出“三勤”(勤跑、勤查、勤退);在电报很多而凌乱的情况下,最易使电报找不到,他又研究出把同一时间的电报合订加封面,印上两个大字“电报”,使电报不致零星遗失,并使阅读者重视。当人员缺乏,工作繁忙,各家电台时间不同及各人技术不平衡,在此情况下,他很好地配备与调配力量,突击一点,使二组工作任务完成得迅速及时,减少了大家的疲劳,提高了工作效率。五次战役前,他感到必须调整组织,才能使工作做得更好,于是就又向领导提出建议,由两个组改编为三个组。事实证明,这是合乎战争环境需要的。</p><p> 由于沈先宏在机要战线表现突出,被评为二级模范。(沈征宇供稿)</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出色的政治工作者童家祥</b></p><p> 童家祥,浙江兰溪人,1944年10月参加新四军。他对党对人民事业无限忠诚,对革命工作积极负责,在解放战争中,曾两次荣获“三级人民英雄”奖章,在全军第一届英模大会上荣膺“二级工作模范”荣誉称号。</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二级模范童家祥</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童家祥(右)在观察目标</b></p> <p>  1950年11月,童家祥随20军60师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178团2机炮连指导员。刚进入朝鲜,部队日夜兼程向南推进,准备给北犯的美军陆战一师以迎头痛击。这是一个艰苦的行军任务,童家祥亲自组织收容,以身作则展开团结互助,帮炊事员和战士们挑挑背背。有一个整夜,他单独扛着四十余斤重的炮盘行军。在黄草岭守备战中气候寒冷,许多同志的手脚都冻伤了,他不顾寒风咆啸,在积满白雪的山野里,到处奔走找寻草包给同志们保暖用。</p> <p>  二次战役中,粮食和副食品供应很困难,同志们营养不足。在南兴洞驻军时,房东自愿宰杀耕牛,给志愿军战士吃,童家祥向干部战士说明耕牛是朝鲜人民春耕的主要生产力,我们要克服一切困难,不杀耕牛爱护朝鲜人民的利益。</p><p> 二次战役中连里缴获毛线衣、外套、军裤等大小物件一百五十多样。当时部队已奉命后撤,缴获品全部集中在连部,有人提出分掉,他说:“这是有关党的政策纪律,应请示上级后才决定处理办法。”童家祥亲自跑到团部请示之后全部上缴,并在部队中进行教育说服工作。</p> <p>  五次战役第一阶段,他还在机枪连工作。他率领一个加强排,支援步兵突击。他说:“我们除完成火力支援任务外,应随时准备放下重机,拿起步枪参加战斗。”在他坚持下,2机连党支部亦实施了战时支部最高领导,纠正了连长提出在出击战中的三不打战术,经讨论研究后改为“三快”。根据机炮连战时平时的特点,他在支部工作中充分运用了分头布置,分头掌握的工作方法。</p><p> 五次战役第二阶段,他在4连创造的“即打、即评、即表”的工作方法,曾在全师进行推广介绍。5月16日,部队急速穿插,至为艰苦,他不顾疲劳,从排头布置到排尾,要求各个党小组进行好坏典型的搜集。次日到达指定地点,部队赶筑工事,他一面搜集汇报,一面亲至各排阵地进行表扬。他利用战斗行军间隙,评出了三个三等功,七个四等功,一个集体功,颁发了三张光荣证,又亲自搜集材料编写,送上级批准评定后,立即通知革命军人委员会,以快板小调等形式大力宣扬,对部队起到很大鼓舞。以后,这个“即评即表”工作方法,普及到各个排,促使4连在战斗中始终保持旺盛的士气,做到无一减员。</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童家祥与夫人朱春康合影</b></p> <p>  抗美援朝期间,童家祥除了荣立两次三等功、一次四等功以外,又在全军第二届英模大会上获得了“二级模范”的光荣称号。</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童家祥夫妻俩与孩子们合影</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一级模范王兴纪:哪里危险就出现在哪里</b></p><p> 二次战役中,59师177团2营在西兴里三里多长的弧形阵地上,战斗整整七昼夜,挡住了敌人步、炮、空的联合攻击,使敌人始终不能打通下碣隅里到柳潭里的公路,敌人却付出了惨重的代价。2营的英勇战斗,保证了兄弟部队围攻企图北进的美陆战1师主力。</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177团2营教导员王兴纪(一级模范)</b></p> <p>  2营在零下30多度的奇寒天气下,没有棉鞋、没有棉帽、没有粮食,一个连只有25把铁锹。冰雪天,石头和泥冻在一起,挖工事极其困难,弹药也接济不上。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2营胜利完成任务,是2营全体战士英勇奋战的结果,也是和2营干部特别是营政治教导员王兴纪的努力分不开的。王兴纪在整个战斗中表现十分突出。</p><p> 入朝之前,王兴纪在火车上抓紧时间对部队进行思想动员;入朝后,对部队开展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政治教育。战斗打响后,王兴纪冒着凶猛的炮火,日夜不息地来回奔跑在全营阵地上,不断地对战士进行宣传鼓动提高士气。</p><p> 11月28日,战斗异常紧张危急。美军几十门大炮轰击5连阵地,从上午9时直到黄昏,平均第2平米就是一个弹坑。200多敌人在飞机坦克掩护下,发起轮番冲击。在最危险的时刻,王兴纪亲自带领一个排,打了三次反击。他鼓励战士们:“同志们!不要怕,坚决打退敌人!”在敌人被击退的间隙,他又抓紧时间在阵地上来回观察,告诉战士:“敌人不上来,我们不要打枪;等他们上来,我们瞄准了打。”他的通讯员在炮火下牺牲了。他就一个人在阵地上来回跑,哪里危险就出现在那里,高喊:“坚守阵地,人在阵地在!”</p><p> 当晚,5连撤到二线阵地休息,王兴纪虽已十分疲劳,还是参加了他们的支委会,研究部队组织、思想情况,迅速调整建制,指定干部,动员再战。他提出:“坚决保持5连的光荣!”“克服一切困难,胜利是属于我们的!”</p><p> 除了了解部队情况,开展政治鼓动工作,王兴纪还趁着黑夜阵地比较平静,加紧检查各处阵地,督促部队加修工事。同时,带人把阵地上牺牲烈士的遗体掩埋好。他不停地连轴转,几天几夜不合眼。</p><p> 王兴纪不仅是个出色的政治工作者,而且是坚决果断的指挥员。白天,只要一听到炮声响,他就从山脚下的指挥所跑到山头阵地察看敌情,组织有效防御。战斗到第七天,敌人在大批飞机坦克火力掩护下,仓惶向北突围,2营侧翼阵地失守,部队显得有些混乱。王兴纪赶上山头,迅速稳定部队情绪,指定干部,组织力量,坚守阵地,使阵地始终屹立不动。当上级要他下去休息时,他坚定回答:“不夺取最后的胜利,决不下阵地!”</p><p> 战后,优秀的政治教导员王兴纪,荣获“一级模范”称号。</p><p>&nbsp;</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社仓里大战地堡群 上海峰勇夺五山头</b></p><p><b>一一记一级战斗英雄魏玉德</b></p><p> 魏玉德,江苏沭阳人,1946年7月参军。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时,在89师266团2营6连任1排副排长;五次战役时,任60师180团8连1排长。第二、第五次战役,他都立了一等功。他所在的1排一次立集体一等功,一次立集体二等功。在全军第二届英模大会上,魏玉德被评为一级战斗英雄。</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一级战斗英雄魏玉德</b></p> <p>  长津湖战斗中,266团担负攻打社仓里任务。社仓里是一个长约三里许的市镇,驻有美3师的一个团。镇子中心有一条江水穿过,四周都是高山。敌人在周围修筑了许多地堡,甚至连700多米高的山头上也筑了地堡,严密设防。魏玉德所在的6连受命攻占社仓里桥北。</p><p> 11月28日晚9点,攻击号令发出。4连动作迅速,占领了社仓里东北的793.7高地。6连乘胜从山头左侧杀下去,冲在最前面的就是副排长魏玉德和2班突击组。</p><p> 他们在夜暗中,沿着又陡又滑的雪坡前进。突然,敌人的机枪响起,借着曳光弹的光亮,魏玉德看到前面有一排敌人的地堡群,像一个个吐火的妖怪。山路很窄,两边都是峭壁。敌人在这唯一的通道上摆下许多地堡,就是为了阻止志愿军前进。这些喷着火舌的乌龟壳挡在了突击组的面前。</p> <p> “同志们,一定要拿下地堡!”魏玉德喊道。突击组战士刘殿明第一个抱起炸药包,奋不顾身地冲上去。可是,还没等他接近地堡就中弹牺牲。2班长吴再清挺身而出,抱着一包炸药冲向地堡,“轰”地一声,地堡炸塌了,共产党员吴再清也英勇牺牲。魏玉德高喊:“为2班长报仇,冲啊!”带头向前冲去。战士陈朝中腿部负伤,仍然勇敢地扑上前炸毁第二个地堡。</p><p> 这时,只剩下魏玉德一个人了。敌人的地堡还在疯狂地吐着火舌,不干掉地堡,后面的部队就要受阻。魏玉德抱起炸药包,时而翻滚时而爬行,机智地躲避敌人的火力,接连干掉了两个地堡。第2小组上来了,魏玉德与他们一起共炸毁七个地堡,击毙20多个敌人,占领山头扫平了通路。接着,他又带着2小组冲下山头与排长带领的后援队伍会合,向街中心地堡里的敌人发起攻击,消灭了这股敌军。</p> <p>  五次战役时,266团整编入180团,魏玉德任8连1排长。</p><p> 攻打上海峰的战斗,是五次战役的序幕。4月21日深夜,魏玉德的1排(加强4班)由副连长带领攻占上海峰北面的五个山头,拂晓前完成任务。这五个山头控制通向广德山和朴达峰的两条道路,敌人构筑了工事,配置重机枪、六O炮、火箭筒及无后座力炮等火器,并投入两个连兵力把守。</p><p> 部队沿着山的棱线向第一个山头摸索前进,摸到一块大石头前面,被敌人发觉,机枪子弹像雨点般向他们飞来,走在前面的两个战士中弹负伤。副连长也挂彩,便传令队伍停止前进。魏玉德看到地形非常不利,敌人封锁严密,部队停下会造成很大伤亡。他果断地指挥部队继续向山头攻击前进,全排四挺重机枪在两侧掩护,压制敌人火力,自己带着部队往上冲。2班长赵玉星带一个小组从右侧迂回到敌人重机枪阵地,一顿手榴弹打过去,炸飞了敌人的重机枪。全排一足作气攻上第一山头,乘胜又攻下第二个山头。但是,在第三个山头,他们遇到敌人有组织的抵抗。</p> <p>  在魏玉德指挥下,2班从正面佯攻,把敌人的火力吸引过来,1班、3班从左右两侧突击敌人侧后,一阵排子手榴弹炸得敌人昏头转向,到处乱窜。夺下第三个山头后,魏玉德认为这个山头比较重要,要防止敌人反击,于是,他把1、3班留下用于防御,自己带着2班继续攻击,相继夺占了第四、第五个山头。拂晓时,兄弟部队顺着他们打开的通路,向敌人纵深勇猛穿插。</p><p> 上海峰前哨战,魏玉德带领1排不到一个小时就攻占韩军两个连防守的五个山头,为穿插突击分队打开了前进的通路。这一仗,1排缴获重机枪三挺、六O炮两门、无后座力炮一门和一批枪械,毙伤敌人二十余名,俘敌七名。排长魏玉德机敏果敢、积极主动的指挥,是这场战斗取得胜利的至关重要的因素。(作者郭值麦)</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万子扬,浑身是胆近战杀敌</b></p><p> 万子扬是江苏沭阳人,1947年3月参加新四军,经历过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以及抗美援朝二次战役和五次战役(华川阻击战中,任20军特务团2营4连副班长)。</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特等功臣、二级战斗英雄万子扬</b></p> <p>  1951年6月第五次战役虽然已经结束,但20军华川阻击战正打得如火如荼。</p><p> 金城西南,军特务团的前沿阵地752、734高地,均在敌所占的赤根山主峰俯瞰之下,防御任务非常艰巨。</p><p> 6月27日,赤根山的敌人以约一个营的兵力,在猛烈的炮火掩护下,不断地向军特务团2营5连控制的734高地(位于金城南30余里)进行攻击,敌人已占领了阵地的一半。战斗十分激烈,4连4班副班长万子扬在这紧急关头,临危受命带领新战士高振远、时信林,去保护重机枪阵地,防止敌人从右侧攻击上来。在阵地上,万子扬见高、时两位新战士有点紧张,便鼓励他们大胆勇敢沉着冷静,“美国佬也是肉长的,不要怕!”正在说话之间,敌人一个班的兵力开始发起攻击了。万子扬等到敌人接近到距己方阵地20米处,猛地甩出了一个带炸药的手榴弹。高振远、时信林两位新战士则同时开枪射击。</p> <p>  敌人遭到这迎头痛击,只剩下五、六个人活着跑回去了。万子扬见打退了敌人第一次攻击,心想要守住阵地,第一个问题就是节省弹药。他当即对战士时信林说:“以后要把敌人放近了瞄准射击,不要老远就乱打枪。近战夜战可是我军的光荣传统!”同时表扬了高振远打得准、效率高。随后,万子扬跑到连长那里,拿来了3包炸药、7个手榴弹,继续严阵以待。</p><p> 第二次,敌人两个班叫喊着攻击上来了,时信林一着急,马上准备开枪,万子扬拦住了他:“不要急,等他们靠近点再打。”</p><p> 等敌人接近到只剩十五米左右时,万子扬把准备好的手榴弹接连甩出去两个。高振远跳出了交通沟扔手榴弹,时信林瞄准射击,打退了敌人的第二次进攻。敌人剩下七八个人,丢了武器,连滚带爬地逃回去了。</p> <p>  疯狂的敌人两次攻击失败后仍不甘心,用炮火向高地轰击,并用重机枪猛烈地向万子扬小组射击。阵地的交通沟,被敌人炮火摧毁倒塌不到一公尺深。万子扬一面派人监视敌人,一面迅速加修交通沟和单人掩体。接着又打退了敌人第三、第四次的攻击。敌人一次一次增加兵力,可是一次一次失败得更惨,特别是第四次,近60名敌人攻上来,只跑回去40余人。</p><p> 天快黄昏了,倒在万子扬小组阵地前面的30多具尸体,敌人还没法拖回去。对面山上敌人的重机枪不停地吼叫着,他们企图作最后一次攻击。</p> <p>  果不其然,敌人以多达20倍的兵力,在10架飞机掩护下,向万子扬所在的阵地再度发起了攻击。飞机丢下的汽油弹,在阵地上燃起了大火,浓烟让人窒息,根本无法呼吸。</p><p> 此时,万子扬带领的小组,完成了白天阻击敌人的任务,奉命转移。万子扬让小组里的两个新战士和重机枪手先走,自己留在阵地掩护。他转身一望,见敌人已从右后侧攻来,距他只有十多米远,他不慌不忙地丢过去一包炸药。回转身来,又见正面和左前方的敌人已向他围拢来,便接着扔出了三包炸药。</p><p> 万子扬正准备撤离阵地时,迎面见一个敌人占领了原来重机枪的工事,喊他缴枪。万子扬端起卡宾枪,对准了敌人说:“拿去吧!”扣动了扳机,只听“呯”地一声,敌人应声而倒。</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万子扬获得的各种奖章、纪念章</b></p> <p>  万子扬刚迈开步,又发觉刚占领左侧阵地的敌人,正以大约两个班兵力向前推进,企图控制万子扬转移时必经的交通沟交叉口,以阻止其撤离。</p><p> 万子扬马上甩出了一包炸药和一个磁性手雷,只听到敌人在地上又喊又叫。万子扬迅速乘烟雾腾起,跃身抢过了交叉口,安全地回到了预备阵地。他回头冲敌人大笑着说道:“你们想吃榴弹和炸药就跟上来吧!”战友们看到他经历了这么激烈的战斗,心情仍这么放松,既佩服又感动,都哈哈大笑起来。</p><p> 天快黑了,敌人付出了重大的代价才占领了734主峰。主峰有一条长长的稜线,伸向660高地。这一阵地有4连11个战士在上面坚守,万子扬又光荣地加入了他们的行列。</p><p> 敌人满以为可以乘胜攻占,就东拼西凑组织了30多个人进行攻击。万子扬已熟悉敌人的套路,他跳出了交通沟,冲上前去,英勇抗击。</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万子扬在全军第二届英模大会留下的“英雄照”</b></p> <p>  战斗连续激烈地进行着,第二天和第三天,敌人不断向660高地攻击。万子扬自始至终勇敢地参加了战斗,有时偷偷地插到敌人的侧背打击敌人,有时敌人占领交通沟,他就埋伏在沟上面用榴弹痛打敌人;有时从近距离突然猛扑上去,争夺敌人的机枪,打得敌人晕头转向……他的英勇表现,使得敌人七八次攻击都在660高地前失败了。</p><p> 战斗中,万子扬小组近距离歼敌,毙敌60名,还活捉敌人1名、缴枪3支。</p><p> 万子扬英勇无畏机智灵活的战斗作风,深受战友们的赞扬。为此,他获得特等功臣、二级战斗英雄的光荣称号,职务也由副班长升任排长。(万成明供稿)</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万子扬妻子与孩子们合影</b></p><p><b style="font-size: 15px;">(因为保管不善,英雄万子扬唯一的一张与妻子、女儿合影已经无法寻觅。万子扬于1979年病故)</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万子扬全家祖孙三代合影</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这帧唯缺老英雄的全家福让我们感慨万千:</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岁月静好,英雄不在!)</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余光茂:剑山岭团灭美一个营大部</b></p><p><b style="font-size: 15px;"> 余光茂(1916—1998),江西省崇义县人。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土地革命时期,任红军连政治指导员,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团政治处宣教股股长、营政治教导员、纵队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团政治委员、团长。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师参谋长、副师长、师长。新中国成立后,任89师师长,20军副参谋长、副军长、军长,上海警备区副司令员,安徽省军区副司令员、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余光茂师长在89师指挥部坑道前</b></p><p><br></p> <p>  1950年11月,第89师在20军的序列中赴朝参战。从参加工农红军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余光茂师长一直带兵打仗,谱写了许多出色的篇章,而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指挥89师在社仓里、剑山岭一战,则是他征战历史中颇具特色和代表性的一页。</p><p> 11月7日,89师进入朝鲜。余师长第一件事就是快速派出参谋人员去各处联络,与各团沟通联系,收拢部队集结待命。师接到第一份电报是兵团的战况通报和作战命令:西线我六个军正与美第9军与韩第2军团激战;东线美第10军三个师和韩军第3师及其“首都师”正向鸭绿江边挺进;朝鲜人民军主力被围困在中部山区,战局十分危急;兵团决定首战美陆战一师于长津湖地区,命20军首先担负分割进至五老里、下碣隅里和柳潭里一线之美陆战一师,然后协同27军予以歼灭的作战任务。</p><p> 89师进至社仓里地区,阻击美3师及韩军一部,以保障兵团右侧翼安全。部队在开进途中,接军部转兵团命令,89师派267团在新兴里、死鹰岭、囦水里、1419.2高地协同176团阻击美陆战一师北犯,掩护27军离开。余师长亲自向该团干部交待任务,特别强调部队要防寒防冻和构筑坚固工事。该团从11月17日至25日展开阻击,首先在囦水里与敌激战,杀伤其一部,坚守住阵地。</p> <p>  第二次战役于11月27日24时发起,余师长指挥另两个团翻越1700多米的雪寒岭向社仓里开进,于27日22时进至独獐洞一带,随即指挥265团派一部翻山绕过小德大桥,从侧后攻歼守桥之敌,全团于28日拂晓攻占了防洞以东地区,266团28日进占社仓里以北公路两侧。得手后,余师长命各团迅速构筑工事,防敌北犯。这时军部来电:社仓里之敌为韩军第3师26团,命89师将其歼灭。余师长集中手中两个团于当晚发起攻击,突入北街,遇敌猛烈炮火阻击,加之夜间通信联络和协同不好,攻击未能奏效。经审问俘虏,方知当面敌军是美3师7团主力。军部指示停止进攻转入防御,防敌北援柳潭里。</p><p> 11月30日,社仓里之美7师,在飞机、坦克、大炮掩护下,向我266团阵地先后发起7次猛烈攻击,均被我一一打退。我工事坚固,队形疏散,火力配系合理,部队伤亡较小。</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1951年2月拍摄于朝鲜江原道紫霞洞</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志愿军第9兵团指挥所</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左起:余光茂、彭德清、李耀文、秦镜、颜伏、陶勇、谢云晖、谭知耕、刘春山、康林、杜屏</b></p><p><br></p> <p>  12月2日,东线美军被我包围后,遭我不断猛烈打击,伤亡惨重,拼命突围。社仓里之敌慑于89师强大压力,开始沿公路东逃。位于公路北侧山幕洞的265团不明敌情,未能及时拦截,余师长得知,命令该团立即沿公路向剑山岭追击逃敌。又令266团经德里、细洞插向德兴里实施平行追击。命归建的267团跟进,待机使用。此时,接军首长命令:“如敌已逃窜,则除留一个营在剑山岭搜索残敌外,主力应即向东,经山苍岭插向下通里,阻美7师北援和陆战一师南逃。”正在按军部命令调整部署转用兵力时,又接前面部队报告,剑山岭尚有不少敌人。全余光茂师长果断决定:266团立即按军首长命令,快速插向下通里,阻敌北援南逃;265团围歼剑山岭之敌。</p> <p>  该团3营进至黑水里南侧高地发现敌人,当即从正面发起攻击;2营攀登峭壁插人敌侧后,抢占有利地势;团警卫连迅猛插入敌阵,与敌展开近战。指战员们以手榴弹、炸药包和各种火器猛打猛扫,用刺刀与敌人白刃格斗。敌人遭我三面突然猛攻,背后又是两座高山,措手不及,慌乱异常。战至12月3日10时左右,美3师7团2营大部被歼,击毙美军200余人,生俘80余人。</p><p> 师机要员周振华随部队跟进见证了这一切:硝烟未尽,但见剑山岭山嘴拐弯处公路边,停着一辆美军遗弃的双联装57口径履带式自行高平两用炮,转过山嘴几百米,在山的鞍部下面,有处夹角很小的U型公路弯部,有12辆美军新式虎型坦克毁损于此。265团在此鏖战时,美军一个坦克分队由西向东夺路逃命,团反坦克小组在此设伏,用从国内缴获的美制90火箭筒迎头击毁了第一辆。此处道路狭窄,左边是条长年冲涮的深沟,右边为高山。后边坦克见势不妙,第二、第三两辆慌忙向山的鞍部爬去,终因坡陡山高,弃车而逃。后面的九辆不明地势,只想夺路逃命,结果互相冲撞,全部掉进左面的深坑,砸成一堆。&nbsp;&nbsp;</p> <p> 剑山岭战斗刚结束,余师长命令部队迅速打扫战场,随即收拢部队,连续作战,追歼逃敌。于12月5日指挥全师翻越标高1735.3的山苍岭。6日267团进至芳草岭及水洞、龙水洞公路两侧,266团进至板幕洞、稳来里地区。当日晚,与南逃的美陆战一师在龙水洞、芦草坪、中兴里一带遭遇,与敌激战。7日至10日,余师长指挥部队在真兴里以南地区不断出击,阻敌南逃。11日,又指挥部队在水洞、龙水洞之间攻击真兴里南逃之敌,毙敌300余人,击毁汽车40余辆。12日又指挥部队追歼逃敌,截获汽车60余辆,俘敌一部。</p><p> 12日,因89师伤亡不大,冻伤亦少,军命令以该师为主,补充其他师尚能战斗人员,组成一个参战师,由余师长指挥,待命参战。后残敌由海上逃跑,元山、兴南港相继收复,12月24日,第二次战役结束。</p> <p>  战后,廖政国副军长在战役总结中这样评价:“89师完成了侧翼警戒任务,积极追歼逃敌。剑山岭一战,机智灵活,敢于近战,获得了在运动中歼灭美军一个营大部的胜利。”</p><p> 这次战役,真是艰苦卓绝!战后,毛主席在给兵团首长的一份电报中提到20军时,深情地说:“这个军打得很苦。”并关切地指示:“将该军放在咸兴地区休整。因这里比较暖和。”几位经过长征三过草地的军首长都深有感慨地说:“这一仗打得比长征还苦!”</p><p> 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89师打得这样好,这与余师长的指挥有方是分不开的。(选自《红军风骨》一书,作者周振华,余江如供稿)</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89师师长余光茂和夫人季玲</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余光茂、季玲与孩子西如、苏云、江如</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1949年于上海)</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应晓初、夏维:硝烟中的火玫瑰</b></p><p> 应晓初、夏维夫妻在烽火连天的朝鲜战场共同战斗,犹如盛放的玫瑰,炽烈而坚毅。</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应晓初与夫人夏维</b></p> <p><b style="font-size: 15px;">  应晓初(原名:葛民治)1917年11月20日出生于浙江省宁海县岔路镇上坂。1938年10月参加新四军,在教导总队2大队6中队学习,化名葛平。1939年3月,任皖南新四军三支队1营文教,9月在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入党,被派往江抗三路任指导员、新二团(173团前身)宣传干事。1940年7月调任“新江抗”指导员、6师18旅52团营教导员。1944年调任浙东纵队四明自卫总队、四支队政治部副主任。解放战争期间历任60师180团副政委兼政治处主任,上海市军管会秘书处第二科科长,9兵团警卫团政委,二次战役后,调任20军58师173团政委。</b></p> <p><b style="font-size: 15px;">  夏维,浙江省宁海县深圳镇大蔡人。1949年1月参加革命,1950年11月随志愿军9兵团入朝参战,在兵团俘管团从事情报工作。 &nbsp;</b></p><p><b style="font-size: 15px;"> 1950年11月,应晓初、夏维随9兵团司令部入朝参战。</b></p> <p>  1951年1月,应晓初调任58师173团政委。第二次战役中,173团在京下里、黄草岭等地连续作战15天,给美陆战第一师以歼灭性打击,伤亡减员严重。加之作战地域气候恶劣,缺乏御寒装备,全团40%以上人员冻伤。经过2个月的休整,80%以上的伤员治愈归队。</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173团政委应晓初在朝鲜</b></p> <p>  五次战役第二阶段,173团奉命担任突破昭阳江,歼灭加路里、半场里、蓝田里地域之敌,穿插大通谷、龙浦。不会游泳的应晓初拉着马尾巴,冒着枪林弹雨渡过昭阳江。</p><p> 5月23日,173团奉命进至金化以东地区休整,待机再战。27日佛晓,师直、172团和173团一部通过华川,后面是60师、27军、人民军5军团,志司的兵站、友邻部队的野战医院。58师就近在下卢谷设立指挥部,电话机刚架设好,第173团电话报告就到:敌先头部队进占华川,2营5连已经与敌人交火。通向华川的公路,被敌人严密封锁。鉴于敌情发生突变,第173团、第58师本着对战争高度负责的精神和全局观念,在没有上级命令,没有设防阵地和炮火支援的情况下,当机立断停止北撤。黄朝天师长,朱启祥师政委发布命令:继续联系兵团、军部,先把部队展开,着173团、174团控制华川大桥和上大利里浮桥, 坚决守住北汉江大桥北侧高地,控制渡口,接援后续部队北移,没有命令,不准后撤。第172团待命。</p><p> 师长、政委亲临173团指挥所,遥望401高地,敌机正在高地周围俯冲,5连正在苦战。枪声骤然稀疏,敌坦克轰鸣声不绝于耳,“黑寡妇”在头上盘旋。5连怎么了?!李彬团长、应晓初政委轮流电话呼叫5连,师、团首长着急,</p><p> 黄师长急得扯下军帽,狠狠丢给警卫员,大步走向观察哨。只走了几步,朱政委一把拉住,“师长,不能上去!”师首长急眼了。</p> <p>  5连方向骤然响起震天动地的爆炸声。观察哨报告:美国鬼子的坦克被烧毁,躺在沙河里不动了!敌人以7辆坦克开道,步兵随行,向401高地猛攻,5连的干部真沉的住气,硬是要战士一枪不发!埋伏在路边的反坦克小组,首先炸毁先导坦克,后面的坦克乱了套,在沙河里乱窜。5连乘机反击又击毁3辆坦克。美国鬼子连伤兵、尸体也来不及拖走,缩回华川。</p><p> 不久,成吨的钢铁倾泻到5连阵地上,401高地一片火海。这天,173团击退向新丰里进犯之敌,击毁敌坦克4辆。夜里,又组织小分队向场巨里、原川里西山沟出击,抢出了友邻伤员3 0 0余人及物资一部分。</p> <p>  师长、政委回到下卢谷指挥所,廖政国副军长带着参谋、警卫员到了。他判断情况骤变,急于掌握部队,赶来58师部。听取58师就地开展阻击、173团5连作战情况后指示:要不惜一切代价阻止敌人,掩护、接应友邻部队转移。华川是我东线兵团发起五次战役的后方,附近还留有兄弟部队的伤员和物资,都要尽力抢救。要趁美军立足未稳,当晚即实施反击,遏制敌人北犯的嚣张气焰。他对反击地点、兵力使用和战术动作一一作了交代。</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一级战斗英雄卜广德赠送给应晓初政委的纪念照</b></p> <p>  173团2营6连卜广德排长,山东省莱芜市人,1946年6月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员。五次战役第一阶段攻占503高地战斗中,他带领全排连续攻占5个山头,歼灭敌人一个加强排。在华川地区防御作战中,他们排坚守华川城外280.7高地。他带领战士夜袭敌炮兵阵地成功,并在三天内打退敌人多次进攻,歼敌40余人,守住了阵地。卜广德立特等功,获一级战斗英雄称号,并获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三级国旗勋章。</p> <p>  28日10时,173团李彬团长电话向黄师长、朱政委报告:9兵团陶勇副司令电话打到三阳里兵站,指示“不论那一个部队到达华川以北,都要听当地最高指挥员指挥,不惜任何代价,抗住敌人进攻”!黄朝天师长和朱启祥政委来到173团指挥部,三阳里兵站电话线已经拉到。兵团司令宋时轮在电话中说:彭总命令我兵团粉碎敌人夺取金城、平康、铁原三角地带,割裂志愿军东、西集团的企图。兵团党委研究:58师由行进间机动转入防御,现地担任阻击任务。</p><p> 6月1日,5连在仅有两平方公里的341高地上连续阻击飞机坦克配合下的敌军一个排至二个营的三面轮番进攻。曾经二次荣立大功的173团5连,在艰苦的华川地区反击战中,又赢得了新的荣誉:获得一等功臣连的光荣称号。</p><p> 全团指战员忍受疲劳饥渴,顽强战斗,与敌人反复激烈争夺每一个阵地,白天被占,夜间反击夺回,7天内,敌人前进不到4公里,伤亡重大,疯狂气焰锐减。173团连续奋战13天,圆满完成阻击任务。奉命将防务交给第60师。不会抽烟的应晓初从此烟不离手。</p> <p>  在廖政国副军长的指挥下,20军华川阻击战持续53天。7月14日,奉兵团命令防务移交27军。</p><p> 1952年6月,夏维搭乘58师朱启祥政委的吉普车,由朝鲜直接返回曲阜兵团部。不久由部队保送上海俄专(上海外国语大学前身)学习俄语,走向建设国家的新征程。</p><p> 1953年,应晓初任58师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时打报告经批准恢复原名:葛民治。(葛大庆供稿)</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葛民治(应晓初)、夏维夫妇与儿女</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葛大庆、葛莲、葛兰、葛玫、葛大杰</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1988年于宁波海曙公园)</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坚守313高地的勇士:于泮宫和他的战友</b></p><p> 174团在华川以北展开,3连1 排奉命扼守313高地。313高地在华川正北1公里处,迎头挡住华川通往东北要隘蛇头岘的大路,通向山阳里的公路也在这里交汇。313高地在整个防线位置非常重要。</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174团3连1排长、一级英雄于泮宫</b></p> <p>  于泮宫把2班摆在正面,3班在左侧,1班做预备队,自己守在机枪旁边,对2班长说:“把武器准备好,兄弟部队已经打响了。你可得注意,别暴露了目标!”又回头叮嘱朱元胜:“瞄准旁边那条山沟,敌人要从那里爬上来。”</p><p> 2班长李月中是个结实的小伙子,又是支委,战斗中一点都不含糊,他嘱咐战士把凌乱的石头堆成掩体。猛然,炮弹打到1排的阵地,敌人发起攻击。于泮宫沉着的鼓动大家:“隐蔽好!炮火一停就准备反击!”</p><p> 炮火持续轰击,天快亮了,于泮宫知道白天将有激烈的战斗。他爬到3班、1班去检查,然后,打发通讯员去报告连长:“我们一定守到明天下午7点。”炮击停止了,观察哨报告:“步兵下坦克啦!”于泮宫看得真切,命令大家:“准备好!不到30米不开火!”</p><p> 山脚下一个多排的敌人端着自动枪,往山头爬上来,打两枪,停一停,试探着上面的动静。2班战士小姜准备好榴弹,看到敌人这个熊样子,对班长说:“你看,不喊报告还不敢上来呢!”</p><p> 战士们的沉着冷静,使敌人放大胆子往上爬,钢盔下满脸的胡子也看得清楚了。“打!”于泮宫大喊一声,成排的榴弹飞出去。刚才还沉寂如死的山头上,像刮起一阵大风,手榴弹、机枪、冲锋枪秋风扫落叶般向敌人打去。阵地前立马倒下一批敌人尸体,侥幸留命的,跌跌滚滚地溜下山去。</p> <p>  敌人第一次攻击被打下去,立即以飞机、大炮向阵地狂轰滥炸。敌机贴着山头丢燃烧弹,树木拦腰折断,阵地上一片火海。敌人第二次攻击,又像刚才一样给打下去了。</p><p> 于泮宫爬到前卫组,对潘景文说:“准备出击,把山沟里的敌人打乱!”潘景文是个老兵,立即带着新战士姜应义去执行任务。被打垮的敌人正在往下拖伤兵,一个高个子鬼子哇里哇啦大叫着组织第三次冲锋,不提防潘景文从山上扑下来,一阵手榴弹投向敌人。被打熊了的美国兵,还不知道这支只奇兵从哪里出来的,吓得老半天不敢攻,只在下面瞎打炮。</p><p> 山头上的火还在燃烧,2班长李月中给汽油弹烧着了,变成了火人,他就地一滚,把火熄灭,一声不响,紧紧的监视着敌人。战士们的脸都给硝烟熏得乌黑,于泮宫的嘴里渴的发苦,嗓子也沙哑了。他一面派人去连部联系,一面鼓动大家:“同志们!真金不怕火炼,为了祖国,咱们得守住阵地。”机枪手朱元胜说:“排长,咱1排没有孬种,保证叫鬼子上得来下不去!”</p><p> 通讯员带来连长简短的纸条写着:“1排打得好,团首长说要给1排立功,你们要继续守下去。”</p><p> 趁敌人停止攻击的时间,于泮宫大声宣读连长的字条,还表扬了潘景文等几个同志,并召开党员会议,研究怎样继续守下去,怎样克服困难。2班长龙兆才说:子弹快完了,一天又没喝一滴水,渴的不行,伤员送不下去,工事给炸毁了……朱元胜站起来发言:“我们党员要带头,我保证坚决干到底!”8个党员都表示了同样的决心。于泮宫最后说:“阵地交给咱了,困难得克服。第一,学习杨根思人在阵地在!第二,瞄准射击,节省子弹,坚决守到底!第三,派人联络连部,请求增援。”</p> <p>  黑夜降临,战士们加紧修筑工事,把石头堆在一起,围成个圆圈。朱元胜用刺刀修好机枪工事,把仅有的子弹擦干净。于泮宫从地上拾起遗落的子弹,送到每个人的手里,反复叮嘱:“要节省啊,明天还有一天呢!”</p><p> 夜深了,敌人夜航机丢下照明弹,探照灯粗大的白光掠过阵地上空。姚学明开玩笑说:“这不比上海的提灯游行还好?咱修工事可借了光啦。你看!又是一个照明弹!”</p><p> 于泮宫估计敌人夜晚不会发起攻击,检查过工事,就叫战士们轮班休息,自己端着枪监视敌人动静。过了会儿,他悄悄推醒1班副:“你带人摸下去,别叫龟孙子睡安稳!”</p><p> 1班副叫醒战士小冯,顺着稜线溜了下去。山脚下余火未熄,他们走了百多米,黑暗里有火光闪烁,是敌人的哨兵。1班副让小冯到左边大石头底下去吸引他注意力。不一会,叮当叮当的声音传来,敌人哨兵的自动枪扫起来,就在这时,1班副摸到哨兵后面去了。小冯也趁机摸到后面与班副会合。</p><p> 敌人阵地静悄悄的。1班副摸到一个帐篷旁边,把手雷丢了进去,“轰隆”一声,几个鬼子还在睡梦中就报销了。等敌人打起照明弹胡乱开枪的时候,1班副和小冯,早顺着来路爬回山头。</p><p> 这天晚上,像这样的夜袭一共进行了三次。</p> <p>  天还没亮,敌人炮击又开始了,飞机照例贴着山头轮番扫射,派去联络连部和友邻的通讯员,都在半路上牺牲了。</p><p> 敌人攻上来,黄玉俊在最前沿一边操起机枪射击一边数着“一个,两个,他妈的又是一个……”几个敌人逼近,黄玉俊刚拔出手榴弹,就“扑”的一声倒下了,鲜血染红了机枪。战士林孝扔出手榴弹,又把黄玉俊的机枪拖过来扫射。</p><p> 小姜的左臂给炮弹打伤了,子弹也打光了,于泮宫把仅有的12发子弹给了他,并给他包扎伤口,这时,一颗炮弹在身边爆炸,于泮宫的腿上流下血来……</p><p> “排长,你挂彩了!”</p><p> “不要紧,快上去!”于泮宫一拐一拐的跑到前沿。正好一个敌人被陈友良一枪打倒,于泮宫喊:“打的好呀!陈友良又打倒一个,同志们加油呀!”。</p><p> 太阳升起,四处山头上都没有动静,连部也没有消息,全排只有40发子弹和10多个榴弹了。于泮宫开始考虑这个情况:失去指挥,又没有增援,敌多我少,缺水、缺粮、缺弹……可是不到下午7点钟,还是不能撤呀!他和2班长、1班副、3班长商量了一阵,下定决心:没有命令坚决不撤,人在阵地在!</p><p> 8点多钟,敌人又开始冲锋。兄弟部队坚守的山头已被敌人占领。他们身陷四面包围之中,情况万分紧急。一个排的敌人向姚学明那边爬上来。姚学明看得清楚,等敌人离他十多米时,他说:“看我一个榴弹顶两个用!”投出手榴弹,刚好在敌群中开花,一下撂倒7个。</p> <p>  1排守的山头像一座钢铁的山,挡住了敌人前进的道路。敌人绝望了,索性不再进攻,光用炮火轰击。于泮宫想到:坚守了30多个钟头,杀伤敌人150多啦!兄弟部队都撤走了,我们得冲出去!</p><p> 他把15个同志和仅有的4颗手榴弹集中起来,对大家说:“我们完成任务了!现在四面都是敌人,得杀开缺口冲出去!”</p><p> “打!坚决打出去!”15个人声音,坚强而有力。</p><p> 于泮宫把4个手榴弹分给李月中和杨胡子,自己的卡宾枪在最前面,又叫姚学明和陈友良扶着伤员。他一马当先,向山沟冲去。10多个敌人企图挡住他们的去路,于泮宫大喊一声:“冲啊!同志们!”4个榴弹一起飞出去,卡宾枪又连续干倒两个敌人,这些家伙就乱七八糟的向山上跑去,15个勇士在排长带领下,杀开一条血路,胜利地冲出重围。</p><p> 愚蠢的敌人不知道志愿军已经撤退,大炮、飞机还在狠命地轰击313高地。</p><p> 1951年9月3日——“抗日战争胜利日”这天,174团召开庆功大会。一面“决心顽强以少胜多”的红旗在1排飘扬着,光荣的1排荣立集体一等功。全排32人(包括牺牲同志在内),涌现了五个一等功臣,六个二等功臣,九个三等功臣,十二个四等功臣。于泮宫也在全军二届英模大会上,光荣地当选一级战斗英雄。(作者马真划)</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神射手余新发:一挺机枪逞雄威</b></p><p> 余新发,1920年12月出生于浙江余姚,1950年12月参军。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中,为59师175团3营机枪连重机枪射手,配属7连完成千佛山阻击任务后,又参加鸡雄山反击。两次战斗,余新发共歼敌200多名,荣立一等功,被授予一级战斗英雄称号。</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一级战斗英雄余新发</b></p> <p>  1951年6月9日,175团7连奉命担任千佛山阻击任务,余新发的重机枪就配属7连。重机枪的工事和预备阵地设在主峰左侧的制高点,射界很宽广,远能控制通金化的公路大桥(阿沙里),近能封锁敌人进攻必经的千佛山前沿道路和阵地侧面的凹部。</p><p> 战斗打响,敌人从金化出动一个连从小路接近了—间独立房屋。余新发目测距离700米,哒、哒、哒一个点发,没有命中,再打一个点射,又没有命中。这对神枪手来说,太意外了! 他定定神,琢磨了一下:本来用的是马克沁重机枪,现在改用了五次战役缴获的美造三O重机枪,三O的枪脚轻,子弹岀膛要跳动。余新发就抓住枪脚,又开始瞄准。两次没有打死敌人,敌人却被吓得跑散开来,距离拉得很大,从侧面慢慢向上运动。余新发沉着瞄准带头的一名,一个点发,鬼子应声倒下。余新发开始点名了,“哒哒哒一一”敌人一个个倒下。弹药手欢呼起来: “整整一个班,12个,12个敌人报销了!”</p> <p>  “这边敌人已过沙河,机枪赶快撤过来。”担任观察的班长李玉金在炮弹声中高声喊道。余新发迅速转移到另一个工事里。敌人约有两个排攻上来,刚进到开阔地,队形很密集,余新发来了个快放,子弹像狂风一样卷了过去,撂倒一片。敌人一发炮弹落在前面4米的地方爆炸了,重机枪震动得跳起来尺多高,余新发用手一按,仍然从右到左,从左到右轮回扫射。敌人死伤遍地,被压在洼地里,想站起来向后逃,但余新发灵活地转动枪口,站一个打一 个,30多个敌人没能活着回去。</p><p> 余新发上阵地前患痢疾,几天守备下来,痢疾更加严重了,但他仍是坚持战斗。后来一天拉痢多到50多次,索性拉在工事里,用洋锹掘土盖起。人瘦得皮包骨头,一面打机枪一面喘气,谁劝他下阵地都不听。他那挺重机枪确也发挥了重要作用。</p><p> 一次,右面第二个山头的一棵树下,有三个敌人手执小旗,伸头探脑,指手划脚。“这是指挥官,一定撂倒他!”余新发一面说一面瞄准,两枪两中,第三个敌人溜得快,总算保住了狗命。</p> <p>  13日这天,情况最紧张,敌人的炮火也最猛烈。8时左右,一个营的敌人向千佛山阵地发起多头攻击。敌人成散兵线从正面进攻。余新发脸贴近瞄准器,一枪打一个,命中率愈来愈高。敌人经这一打,改为集团冲锋。来得正好!余新发一阵猛扫,敌人成批倒下。但过后却有几个敌人慢慢站了起来,余新发清楚,狡猾的敌人装死,他的重机枪又向敌人点名了。</p><p> “叫你装死变真死!“看着倒下的敌人,余新发笑了。</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美制M1917式勃朗宁重机枪</b></p> <p>  完成千佛山守备任务后,余新发又奉命配属7连反击鸡雄山之敌。黄昏,他紧跟步兵向500髙地进击。敌人的前哨发现了鸣枪报警,接着山上敌人的两挺重机枪开火,封锁了去路。</p><p> "赶快架枪,用火力反击。”副连长下达命令。</p><p> 余新发观察敌人射出的曳光弹的光亮,很快测准了敌人重机枪位置和射击距离,就地架起枪来。他的重机枪吼叫起来,先打右边的,再打左边的,200发子弹倾泻过去,敌人的两挺重机枪被压制住了。</p><p> “赶快上!”副连长又一次命令。</p><p> 班长李玉金扛枪脚,余新发端着枪身,紧跟突击班冲上山顶,利用敌人的六O炮阵地架起枪来,用火力追击向鸡雄山主峰逃跑的敌人。但枪口一冒火,就遭到主峰敌人四挺重机枪的封锁,子弹在积土上扑嗤扑嗤地直钻,余新发衣服的左肩也被钻了个洞。</p><p> 余新发考虑:敌人的四挺重机枪火力集中,要是用左右轮回打的话,不仅浪费子弹,而且也压制不住,不如来个各个击破。先打第一挺,再打第三挺,然后打第二挺、第四挺,打一阵停一阵,让敌人捉摸不定,反正余新发是见哪挺冒花就打那挺,力求把那挺打哑。</p><p> 子弹越打越少了,余新发想:这是美造三O重机枪,敌人不缺子弹啊!于是,他就到敌人放弃的机枪阵地去搜寻,一家伙拖回来满满四箱三O重机子弹。一晚上,他打了1600发子弹,压制得敌人四挺重机枪不敢发射。</p> <p>  反击得手后,7连接受了守备鸡雄山500高地任务。黎明,敌人开始动作了,在阵地前沿300米的地方来回运动。“打吧!”余新发向副连长要求射击。“有把握吗?”“有!”余新发单发点射,副连长在旁边用望远镜观察、报数:共撂倒17个。</p><p> 敌人的坦克、装甲车和装载步兵的卡车,从公路向我方阵地开进,到我阵地300米处,余新发放过前面两辆坦克,向装甲车和卡车上的步兵猛扫,打得敌人东滚西爬。稍停,敌人坦克炮和重机枪集中对余新发重机枪阵地轰击扫射,机枪掩体的射击口被炸塌了,震得余新发满身泥土,副连长也负伤了。余新发索性将重机枪搬到交通壕沿上,瞄准在公路上乱窜的敌人,点射加急射,又撂倒十几个敌人。</p><p> 敌人被余新发的重机枪压得不敢靠近阵地,便在山沟里修筑工事。余新发见状,把重机枪挪动一下,给敌人一个冷不防的猛射,打得敌人倒的倒,逃得逃,有三个敌人刚爬出掩体,就被余新发送去见“上帝”了。</p><p> 这一天,余新发击毙敌人60多名。两次战斗加在一起,他击毙敌人超过200人,不愧是真正的“神枪手”!(作者华敏)</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余新发获得的奖章</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span></p><p><br></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一级英雄周厚刚</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率5连阻击8昼夜杀敌500多</b></p><p> 华川阻击战,59师奉命坚守金城以南阵地。</p><p> 176团5连守备三天峰以北785高地主峰。团长朱全林指着地图向5连连长周厚刚交待任务:“785高地是扎在敌人喉咙的钉子,美韩军企图拔掉它。占领它就能控制西北一带小高地,配合西线的敌人占领金化,直插金城。守备785高地有一定难度,敌人以三天峰一线为依托,居高临下,785是个'山腿',不是一个天然屏障。周厚刚,你记住,打阻击并不是熬得住敌人'揍',最主要的是要想尽一切办法去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一级战斗英雄周厚刚</b></p> <p>  周厚刚拖着患痢疾10余天后病弱的身体,带领部队上了785 高地,观察地形,抢修工事。</p><p> 2排的阵地上,一个机枪手正在筑成的工事上加盖伪装。周厚刚发现了问题,问道:“我们做工事为的什么?”</p><p> “保存自己,杀伤敌人。”</p><p> “你讲得不错,现在看你这工事合不合你讲的要求?”周厚刚迳自往山下走,回头向斜坡上的机枪手叫道:“我在这里,打我。”机枪手跳进工事,反复瞄准,就是射不到连长站的位置,不安地说:“坡度太大,子弹朝上飞哩。”</p><p> 周厚刚走回来对大家说:“顶门看,工事可以发扬火力;下去看,远了还能打,近了就成死角。”机枪手重新拿起洋锹说:“连长,我修改。”</p><p> 周厚刚说:“工事要修改,道理也要弄清楚。做工事是对付敌人,敌人从哪里来,我们就在那里打倒它。光知道保存自己,不研究发扬火力,工事再做得像钢骨水泥那样坚固,也只能挨打。最主要的,是要想尽一切办法消灭敌人有生力量。”</p> <p>  6月16日上午10时,敌人首先以两个连兵力向最前沿警卫连阵地连续攻击3次,都被打退。配合作战的5连重机枪班长牟志祥一手甩2个手榴弹,打垮了冲到重机枪阵地前的敌人一个班。重机枪杀伤敌人30余名。我军主动收缩了一下,敌人尾随上来。5连8班副班长王炳谦用一顿手榴弹把敌人打下去。</p><p> 周厚刚放下望远镜,拿起步谈机,问王炳谦:"杀伤敌人多少?”</p><p> 王炳谦望望山下,老老实实说:“连长,他们都跑回去了。”</p><p> 趁敌人整理队伍的间隙,周厚刚在堑壕召开小会,他问8班为什么没杀伤敌人?</p><p>战斗组长尹国宝吞吞吐吐说:“因为太远。”</p><p> “为什么太远?”</p><p> “看到敌人上来,就有些沉不住气,敌人还没有靠近,我们就打了。”</p><p> 周厚刚严厉地说:“打阻击嘛,不是要你吓唬敌人,而是要歼灭他们!要不,这些鬼子回去吃顿饭,又来了!”敌人的炮弹在堑壕上空飞过,山下还有吹哨的声音,敌人要进攻了。周厚刚说:“记住,下一次,不,就是这一次,不是再要敌人丢下钢盔, 而是要他们留下尸体!”</p><p> 敌人又进攻了。这次战士们接受了教训,让敌人爬到30米时,大家一齐开火,打得敌人连滚带爬地逃命。其中还有8个伸脚摊手地倒在那里再也爬不起来了。</p><p> 周厚刚进一步启发大家:“是否可以让敌人靠得更近些?敌人溃逃时是否可以追击?”</p><p> 敌人想以多取胜,第三次使用一个连的兵力进攻8班阵地。敌人爬近到30米时,有的同志沉不住气,想下手了。尹国宝说:"别忙,让它再靠近些。”敌人靠近到20米以内了,8班打出成排手榴弹,个个在敌群里开花,打得敌人嚎嚎叫,丢下40多具尸体,狼狈溃退了。8班战士立即跳出工事,在敌人后面,用火力“欢送” 了一阵。</p> <p>  敌人被打死了很多,5连的弹药也消耗不少。有的战士杀鸡用牛刀,消耗弹药太多;有的同志看到敌人狼狈相,心里痛快随手就扫上一梭子,不知爱惜弹药。周厚刚提出:"敌人来一个班卖给它一包炸药,来7、8个人卖给它一个手雷,来4、5个人卖给它—个榴弹,来2、3个人就用‘八粒快’。”每个战士都心里有数了,实战中先看敌人多寡,再决定"卖”给它何等货色。战士朱顺堂用1颗手榴弹炸死了 4、5个敌人,4班班长倪友用一包炸药炸掉敌人整整一个班。大家高兴地说:“这买卖果然很赚钱。”</p><p> 8班是拦住敌人的钢铁前沿。敌人不惜代价攻击8班阵地,倒了一批又一批,终于从三面包围了8班。8班只剩下了一条狭长的退路,也在敌人火力控制之下。周厚刚一面鼓励8班继续坚守,一面调后备5、6班进行反击。</p><p> 2排5班和6班在副指导员张文义和排长钱忠胜指挥下,把.敌人打了下去,在阵前敌遗尸40多具。在追击敌人中,钱忠胜左手3个指头被打断,右手也被子弹贯穿,仍坚持战斗。接着张文义也负了伤。战斗结束后,周厚刚安排把他们送去包扎所,张文义临走时对周厚刚说:“只有你—个干部了,党支部书记就由你代理吧。”</p> <p>  18日,敌大的进攻空前猛烈,785高地落下数千发炮弹,遂后敌人以4个连兵力,多头迂回,轮番进攻。周厚刚组织火力杀伤来犯敌人,特别是六O炮发挥威力,提出“小炮压大炮”,他说:“在敌人炮击的时候,我们也开炮,能找到敌炮的位置,敌人炮多炮大炮声压倒我方的声音,也不容易发现我们的炮位。”他命令六O炮不但在敌人进攻时打,在敌人运动的时候也打。&nbsp;他指挥炮班不但大量杀伤敌人步兵,还击毁敌人重机枪和迫击炮阵地,同时以攻为守,组织5、6班连续反击敌人。</p><p> 在最紧张的时候,敌人一度迂回到8班背后,将三个战斗小组分割开来。班长王炳谦沉着指挥,四面打手榴弹用冲锋枪扫射,与敌人在堑壕里格斗,将敌全部击溃。尹国宝左臂负伤,仍坚持战斗。朱训堂以8颗子弹撂倒5个敌人。吕生常在敌密集炮火封锁下通过500米长的阵地,来回三次搬运近百颗手榴弹,大大增强了全班扼守阵地的信心。8八班苦战3天, 以伤亡各二人的代价,杀敌100多。作为党支部代理书记的周厚刚,晚上用电话报告上级为8班请功,上级机关立即授予8班集体一等功。 .</p><p> 19日,敌人只派少数部队作骚扰性的进攻。20日,敌人一个排分三路进扰,一个班走到山沟的鹿砦前面,4班班长倪友使劲地拉响埋在地下的炸药,一瞬间山崩地裂,敌一个班只逃出一人。另一路的一个班加上少尉小队长,被我右边一个组一顿手榴弹也全部杀伤。剩下一个班敌人不战而逃。当晚,周厚刚又为倪友请功,上级机关授予一等功。</p> <p>  21日和22日两天中,敌人集中大小炮数百门,岀动8架飞机狂轰滥炸,凝固汽油弹把炸翻过来的黄土炙成焦土一片。周厚刚在阵地上沉着地指挥作战,交代大家仔细观察情况,敌人炮来了快卧倒,炮弹响了再起来。掩蔽部被打平了,就在交通壕下面挖一个窟窿,交通壕震塌了,大家从土堆里爬出来继续作战。3班长李住福和代理副排长陈太文先后埋进土里三次,最后一次,敌人冲上来,陈太文不顾头昏眼花,指挥部队打退敌人两个排的进攻。在敌炮轰击中,六O炮班以炮还炮,三门小炮打退敌人两个排的进攻,打毁敌人重机枪一挺。炮手赵志民一人在8昼夜战斗中,打了炮弹500多发,他自豪地说:“敌人打炮,我也打炮;敌人打得凶,我要比它打得更凶!”敌人一个营从5连和8连的接合部分三路攻上来,连续四次冲锋都被打了下去。在最前面5连4班的一个战斗组,只剩下于凤文和李光元两个人,各守一面,各用1包炸药将敌人打了下去。他们一看身边只有1颗手榴弹、2只手雷和2枝枪了。于凤文派李光元去连长那里报告情况和要手榴弹,自己守住阵地。敌人一个班成一线冲上来了,于凤文立即把唯一的那颗手榴弹向敌人甩了过去,敌人竟然垮了下去,他端起“八粒快”连续打了两夹子,又撂倒5、6个敌人。这时李光远搬回10颗手榴弹,周厚刚又调来1挺轻机枪,他们的信心更高了:“不管敌人来多少,坚决打垮它!”</p> <p>  5连坚守阵地8 昼夜,反复冲杀40余次,杀敌500名以上。24日&nbsp;,由1连接替5连守备785高地阵地。</p><p> 在5连奉命撤下的第二天,周厚刚为高度的责任感所驱使,爬山越岭去观察将要防守的二线阵地,觉得工事构筑不坚,心里着急,当夜带人到公路上埋设梅花形地雷。不料地雷失事,周厚刚光荣牺牲。</p><p> 战后,周厚刚被追认为一级战斗英雄。(阚文言供稿)</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span></p><p><br></p><p><br></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朱国钧,顽强坚守德洞山口</b></p><p><b style="font-size: 15px;"> 朱国钧,1928年7月出生于江苏省台北县竹港乡大沟子村。1943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1946年满十八岁转为正式党员。1944年先后担任民兵班长、游击连副班长,同年9月参加新四军台北县独立团。1946年至1949年在华东野战军第1纵队2旅6团1营任通信班长、排长。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参加解放江苏兴化、如皋战斗及鲁南、孟良崮、莱芜、淮海、渡江、上海等战役。抗美援朝期间任第20军59师177团司令部参谋、3营8连连长、2营5连连长。归国后任59师177团2营营长、参谋,师坦克自行火炮团营参谋长、营长,坦克自行火炮267团参谋长,济南军区坦克教导团参谋长、副团长、团长,福州军区独立坦克团团长,福州军区司令部军训部副部长,福州军区司令部装甲兵部部长。</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朱国钧老人回忆抗美援朝血与火的经历</b></p> <p>  11月27日,第二战役东线长津湖之战打响。28日拂晓,59师177团攻占死鹰岭1519高地;175团攻占了柳潭里通向下碣隅里的1419.2高地,切断了柳潭里美军的退路。如果柳潭里美陆战1师是头,那么死鹰岭就是腰。59师攻占死鹰岭,就等于将美陆战1师拦腰斩断。</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177团1营在攻占死鹰岭过程中,部队摸索前进。在接近敌人阵地时,我的战友突然踩到一块帐篷布,掉进一个大雪坑中,落在美军士兵的“北极睡袋”上,敌人哇哇乱叫。这位战士发现敌人在这里睡觉,就马上爬上来,叫大家往里面丢手榴弹。十几名美军士兵来不及钻出睡袋就稀里糊涂地报销了。</p> <p>  29日,死鹰岭的山背残敌,在飞机、大炮和援兵的策应下,分三路反扑死鹰岭和1374高地,敌人把成吨的钢铁倾泻到山头。177团1营与敌人展开激战,反复争夺,我军阵地也多次失而复得。1连连长王龙保、指导员王永奎、1排长李玉海先后牺牲,全连大部官兵战死。我的亲密战友王龙保,我们一起当警卫员,一起当排长。抗美援朝前,他当连长,我当参谋,经常在一起战斗、生活。他的牺牲,使我非常难过。</p><p> 177团1营攻占死鹰岭的同时,2营抢占西兴里。177团2营在西兴里公路附近与美军机械化部队相遇。敌人的坦克、汽车密密麻麻的,远处开阔地带敌人的简易机场清晰可见。在2营副营长周文江和教导员王兴纪的率领下,4、5、6连打得相当顽强勇敢,不断地向敌人坦克、汽车发起攻击。在我军阵地前面,漫山遍野都是美军尸体,以及公路上被击毁的坦克、汽车。2营伤亡很大,有的排打得仅剩下五六人,有的班仅剩下二三人。到29日,2营5连连续打垮美军11次进攻,击毁敌坦克、装甲车4辆。但是,全连官兵大部牺牲,能战斗的越来越少。</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177团8连连长朱国钧</b></p> <p>  177团3营攻打德洞山,我当时就在3营。3营向占领德洞山口的美陆战7团2营F连发起攻击,予敌人以沉重打击。随后,3营连续抗击兵力十倍于我的美军增援部队,双方反复争夺阵地,战斗相当惨烈。最后,子弹打光了,炮弹打光了,弹药供应不上来。趁敌人新的反扑还没有准备好,战士们就爬到阵地前沿,收集敌人尸体上遗留的枪支弹药,继续战斗。同时,粮食也供应上不来,战士们只好饿着肚子与敌人拼命。我团3营各连牺牲很大,建制也被打乱。团部决定第7、8、9连和机炮连合并,集中整编为8连,不到100人,命令我当连长。我二话没说,马上就位,组织部队坚守德洞山阵地,阻击敌人。</p><p> 11月30日,死鹰岭、德洞山、獐项里、西兴里等一线阵地,仍然在我军手里。12月1日至2日,美军在50余架飞机和坦克集群的掩护下,倾其全力进行突围,猛攻我死鹰岭、西兴里等阵地。59师在敌人的两面夹击下,奋力抗击,给敌人以重大杀伤,但终因连日作战,弹药不济,冻伤及战斗减员很大,一些阵地被敌人突破。突围之敌,一部被我歼灭,大部被迫丢弃重装备逃到下碣隅里。</p><p> 177团3营8连在坚守德洞山口的几天里,顽强战斗,大部牺牲,仅剩下三四人。我左小臂中弹负伤,两只脚严重冻伤,失去知觉,脚和胶鞋冻在一起,脱不下来了。我被抢救下来,转运到师部卫生队救治。到了卫生队,医护人员对我的左手进行了包扎,并帮助我脱下胶鞋。我的双脚已发黑,冻伤处也已化脓。由于及时救治,保住了我的双脚。</p> <p>  我在师部卫生队救治期间,师文工团五六位上海姑娘也在照顾伤病员。她们都是学生兵,从未参加过战斗。她们面前都是冻伤的战士,大部分动弹不得,有的两只脚冻伤或两只手冻伤被截肢,生活无法自理。当这些伤员大小便需要帮助时,这些姑娘们显得有些手忙脚乱,不知所措。我就教她们怎么做,用美军的罐头盒当尿壶,用美军的钢盔当便盆,来接伤员的大小便。开始有些羞怯、拘束,但她们为战士们的英雄事迹所感动,很快地克服了这些困难,毫不犹豫地去帮助这些伤病员。后来我被转运回国,安排在佳木斯野战医院治疗,被评为二等乙级残废。</p><p> 英勇悲壮的长津湖德洞山口之战,令我终生难忘!(朱国钧口述,北京新四军研究会张翔供稿)</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1954年在59师战车团与战友合影</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朱国钧、方美珍夫妇(前排)</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朱国钧、夫人方美珍及全家合影</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周柏生与楼燕如 朝鲜战场比翼飞</b></p><p> 周柏生与楼燕如是志同道合的夫妇,他们同年出生,同是浙江嵊县老乡,又是初中同学,一起从事党的地下工作,还是同一年参加新四军,并且一同随20军入朝作战。</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周柏生、楼燕如夫妻在朝鲜战场</b></p> <p>  周柏生,1920年12月出生,1938年7月入党,1942年参加新四军浙东纵队,任金萧支队教导员。解放战争时期,在淮海战役中荣立三等功。</p><p> 抗美援朝,周柏生先后任60师178团政治处主任、副政委。入朝第一仗,20军任务是在长津湖地区分割围歼美军的“王牌军”——美陆战第1师和步兵第7师。经过15昼夜苦战,击破了美军“圣诞节结束战争总攻势”的美梦。178团5连在这次阻击战中创造了以劣势武器战胜优势武器和以少胜多的范例。战后5连荣立集体二等功。在严寒中战斗,部队出现很多严重冻伤仍坚持战斗的模范,3营机炮连1班副班长饶严昌尤其突出。战后他被评选为战斗模范,荣立二等功。</p> <p>  1951年3月20日,部队结束休整,从咸兴五老里南下参加第五次战役。第一阶段,178团挺进云岳北侧高地,发现江口洞有敌汽车群和炮兵阵地,就以60、82迫击炮轰击,步兵迅速抢占敌炮兵阵地。敌出动坦克进行反击。我团利用第二次战役后休整时间进行反坦克训练,用缴获的美军火箭筒组建了反坦克连。反坦克连成立3天就南下作战。张益仁连长利用行军间隙组织反坦克操练,迅速掌握了反坦克技术。为适应夜战,他们用毛巾蒙住双眼,熟练架设、发射火箭筒技能。在江口洞,配属5连的火箭筒班共击毁美M-48型“潘兴”式坦克七辆、汽车一辆。火箭筒连创造了近3小时击毁敌坦克、装甲车20辆的范例,涌现一批英模功臣:反战车英雄一名、集体一等功小组一个,一等功、二等功各二名。张益仁连长被授予一级模范和记一等功,潘泽民被志愿军总部授予“反战车英雄”光荣称号。 </p> <p>  五次战役第二阶段,178团的任务是正面突破昭阳江,向富坪里实施突击,割断韩军第7、9师联系,奇袭五马峙要点,切断敌第3、9师退路,协同兄弟部队围歼县里、九浦地区之敌。178团强渡昭阳江后,2营担任穿插任务,在尖刀连6连、4连追敌走错方向情况下,5连毛张苗连长接受尖刀连任务,提出“要路不要人”按时抢占五马峙。他摸清穿插路线,绘制了地图,发给每个排长。5连进至陌子洞时,发现敌山顶工事,毛张苗指挥7班摸黑接敌,杀伤敌30多人,俘11人,缴获3门迫击炮。跟在2营后面的团指挥所和后续部队也抓到200多个俘虏。 5月17日4时,5连赶至直洞以北高地,毛张苗指挥7、9班正面突袭敌野战工事,并用60炮掩护8班从敌后夹击。敌人几次反扑未果,向直洞溃逃。5连一路猛追按时占领五马峙,歼灭、俘虏敌一部,锁住敌人退路,继之,4连也占领了密亿洞以南高地,完成断敌退路的任务。178团配合兄弟部队截获敌汽车、坦克200余辆,榴弹炮17门,俘虏200余名。战后毛张苗被授予一级英雄、一等功臣,5连荣立集体一等功。178团奇袭五马峙成功,获中国人民志愿军、朝鲜人民军联合司令部司令员彭德怀、副司令员邓华、朝鲜人民军&nbsp;代表朴一禹署名的嘉奖令。</p><p> 1952年5月,周柏生接到部队领导通知,借调到志愿军政治部俘虏管理处工作,离开了相处十年的老部队。</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五次战役被志愿军总部记集体一等功</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并授“尖刀五连”称号的178团2营5连官兵</b></p> <p>  楼燕如,解放初转业到杭州市委组织部工作,1950年10月得知老部队赴朝作战,她立刻报名重披戎装。周柏生和楼燕如双双入朝作战,共同抗击美国侵略者,在战火纷飞的朝鲜战场传为佳话。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p><p> 楼燕如开始任20军政治部副政治协理员兼政治指导员,后调到60师后勤处任政治协理员,参加了第五次战役。在朝鲜,生活艰苦异常,行军频繁,经常吃不上米饭,只能吃些炒米粉或饼干充饥,有时只能吃野菜,甚至饿着肚子行军。敌机白天轰炸,部队露营在树林里,夜晚行军,每天晚上要走几十里路。连续行军,人员极度疲乏,一旦停下来就会入睡,甚至边走边睡。楼燕如除了同大家一样爬冰卧雪、忍饥挨饿、保证完成行军任务外,还要搞好宣传、鼓动工作,及时做好机关干部和勤杂人员的思想工作,有时还要组织人员做好运送弹药,照顾伤病员等后勤保障工作。五次战役后期,楼燕如又参加了华川阻击战。在青黄不接的时候,她与志愿军战士们一起,省下一些粮食,分发给朝鲜的老百姓,以解燃眉之急。 </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1951年3月8日,楼燕如(二排右二)</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与60师后勤处女同志</b></p> <p>  1952年5月,楼燕如因怀孕提前从朝鲜战场回国。回国前,她和周柏生在战地留下一张珍贵的合影。回国途中,由于敌机对志愿军交通线进行狂轰滥炸,大同江上的大桥被炸开一个大洞。晚上出发时,楼燕如因为有事耽误,没能赶上原定乘坐的那辆汽车,这辆车为了避免暴露目标没开车灯,看不清路面而从被炸的破洞落入大同江中,车上的人不幸遇难。她随同有任务回国的团副参谋长胡铁峰夫妇乘坐的汽车经另一条路过江,安全回到国内。当时,部队还以为她遭遇了不幸,后来才知道是虚惊一场。一次偶然而不经意的行程改变,使她躲过一劫。</p><p> 3个月后,楼燕如在部队后方留守处生下了二女儿,取名朝英。(周大海供稿)</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1973年1月,周柏生和楼燕如全家合影于福州</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面向20军子弟征集相关资料:</b></p><p> 一、照片(3——5张)</p><p> 1、父亲(母亲)在朝鲜战场的照片;</p><p> 2、军功章或奖状(选项);</p><p> 3、全家福照片一张。</p><p> 二、文字(500字左右)</p><p> 1、简历(主要反映抗美援朝中所在部队、职务);</p><p> 2、战斗事迹。</p><p> 三、版权归原作者。</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共和国两代军人》编辑部</b></p><p>统筹:毛战海、杨少华</p><p>文案:冯杨</p><p>助理:阚文言</p><p>美篇制作:冯杨</p><p>外联:林平(135 1682 9260)</p><p> 范晓莹(13777888336)</p><p><br></p><p></p><p>扫</p>

张翼翔

杨根思

美军

长津湖

部队

毛杏表

下碣

第师

敌人

胡乾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