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中年》序

喜见君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钊君</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认识小老乡许建军源于文字。2019年初,他因为自费出版第一本散文集《马江临风》与我有过接触。我才知道这位小老乡职业竟然是救死扶伤的医生。</span></p><p><br></p><p><br></p> <p>医生的工作无疑是紧张的。难能可贵的是,小许在繁忙的临床工作之余,坚持笔耕不辍。坚持做一件事很难,一辈子坚持做同一件事更是难上加难。</p><p><br></p><p>难能可贵的是小许坚持住了!</p> <p>距第一本散文集之后短短一年多时间,小许又陆续在家乡报刊媒体发表不少文章。这些散文集中起来,又有十余万字,令人赞叹不已。</p> <p>这些作品涉及题材颇为广泛。有描写故乡的风景历史、风土人情的,如《永远的灯塔》、《家乡的井、家乡的水》、《故乡的夜晚》,《马江记忆》等,这些文章,富含海丝文化韵味,字里行间充满浓浓乡土元素。</p> <p>在《故乡的夜晚》,他写到:“呜呜呜’的汽笛长鸣声传来,唤醒沉寂的江面。夜渐深了,商轮靠岸,渔船出海,勤劳的码头工人、江上垂钓人忙碌开了。路过家乡的游子,缓缓走过故乡的夜晚,在迷人的夜色里,依依不舍离开……”;而在《家乡的井,家乡的水》一文中,则写到:“梦萦牵挂的是你,家乡石井的井;渴望再尝一口的是你,家乡石井的水!”这些文字充满浓浓的海味,渗透着绵绵的乡愁。</p> <p>创作源于生活,生活为创作源源不断提供源泉,此次收录小许作品很多来源于生活,他注重文字表达技巧。《桑椹熟了》一文中,采用古诗《谢同事馈赠椹》:“春回庭院盼丰收,红染桑椹现膳羞。旧日酸甜堪品味,今朝冷暖已贞休”直抒胸怀;《去岁今冬元宵乐》一文则采用如下文字:“去岁今冬十五欢,终圆团聚逛灯梦。家中麟子已长成,天命难违情自衷。幸好还有指尖流淌的文字,伴着诗与远方前行……”这些作品通过一定功底的文字表达出来,力图引发读者阅读后的共鸣。我也欣然为之题七绝《真情自古在阿黎》一首:“离离桑实缀猗枝,正我青衫卸缺时。突喜珍盘荐珠椹,真情自古在阿黎。”共勉。</p> <p>作为曾经的弘一大师迷,小许追寻大师闽南修行之旅,走遍泉漳庙宇,用脚步和文字丈量信仰,用心体验生活及人生真谛。在《听禅悟道远》篇目中,人生感悟和探索得到一定程度的展现。如《访古探幽杨梅山 禅中悟道小雪峰》中感悟到:“佛经中三摩地有多解,万变不离其宗,谓已转依者,心住一境性。我想:三摩地就是超越于身体头脑、情感合一、狂喜状态的地方。”;而在《二度南华行 参禅悟坛经》中则有迥异感想:“没有面容的佛像引人遐思,它是什么佛也许并不重要!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尊大佛,你虔诚膜拜的,始终是你心中的大佛。”;《华表山麓漱筒魅》又有不同情感的抒发:“纷繁嘈杂、喧嚣攘攘人间烟火里,心中有信仰,就有爱和善……”作品总是试图并尝试通过文字感染读者。</p> <p>文章同时关注了家乡的美食和传统工艺、文物古迹,尤其是我的家乡奎霞村,更有六篇专文涉及。无论是《家乡的馒头包子》中的:“不论你在天涯海角,无论你身处何方,再尝一尝家乡的各式美食吧!让味蕾随思绪飘逸,让美食魂牵乡愁……”;还是《家乡的炸枣》之:“石井炸枣,炸的是枣,联络的是宗族情谊,维系的是浓浓亲情,魂牵着游子的美食乡愁。”;或者是《慰萱楼遐想》里的:“奎霞侨乡的游子们,”番仔楼在等待、在守望,故乡在呼唤……农历中元节前,圆月已上古奎霞番仔楼上空,月是故乡明。”从作品字里行间,都能体会竭尽全力用文字表达鲜明主题的创作本意。</p> <p>小许行走中年,重拾文笔时间毕竟太短,作品不可避免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文学如医学一般,学海无涯、学无止境。祝愿小老乡在漫长的文学历程里,不断优化创作方法,改善文字表达,拓展创作渠道,力争多出精品。</p><p><br></p><p>是为序,乐为序。</p><p><br></p> <p>钊君系林英笔名,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海峡文艺出版社主任编辑(教授级),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