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末伏,是三伏天中的最后一伏,一般持续10天。末伏是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因而末伏又被人称作“秋老虎”。</p><p><br></p><p>夏日的余威虽在,但是秋天毕竟已经到来。夏天的生活方式要做出必要的调整,才能健康度过这段夏秋之交的日子。</p><p><br></p><p>三忌</p> <p>1、忌大补</p><p><br></p><p>民间常说:贴秋膘。意思是一夏天的时间,人体耗损极大,要注意进补。秋天进补,是弥补夏天的亏空,为寒冬打好基础。但是此时节,人体的脾胃运化依然不良,所以不能大补。</p><p><br></p><p>羊肉这类火气较旺的食物尽量少吃,大鱼大肉也不可取。此时要适当进补,多吃瘦肉,牛肉、鸭肉、鸡汤,都是不错的选择。</p><p><br></p><p>2、忌贪凉</p><p><br></p><p>伏热已经接近尾声,除了中午,早晚天气开始转凉。温差渐渐增大,空调要少开,冷饮要少吃,衣物要及时添加。秋冬时节湿气和寒气最易发作,此时天地阳气减弱,更要注意天气变化,保养好自己的身体。</p><p><br></p> <p>3、忌吃苦</p><p><br></p><p>夏天吃苦味食物,可以开胃降压。但是夏秋之际,天气转燥,要尽量避免吃苦。五味之中,苦味属燥,对肺气伤害最大。</p><p><br></p><p>所以古人说:肺病禁苦。末伏吃苦太多,容易流失津液,秋冬容易造成肺燥,引起呼吸系统疾病。可以多吃百合、木耳、梨、莲藕,养肺润燥,滋阴生津。</p><p><br></p><p>三宜</p> <p>1、宜吃“温鲜”</p><p><br></p><p>秋老虎仍在,但是早晚的温度已经开始降低。民间说:秋瓜坏肚。此时节,人体肠胃的耐凉程度开始下降,如果还是按照盛夏的方式饮食,会造成脾胃损伤。所以此时要多吃“温鲜”,多吃一些温热性质的水果,来慢慢调养脾胃。苹果,柚子都是不错的选择。</p> <p>2、少吃辛辣</p><p><br></p><p>末伏时节,已过立秋。和夏季的湿热不同,此时天气开始干燥。辛辣的食物助长肺气,肺气太盛,秋燥则易造成咳喘。所以要少吃葱姜蒜、辣椒、韭菜等食物。多吃一些橄榄、石榴、百合,生津止渴,祛燥润肺。</p><p><br></p><p>3、喝茶提神</p><p><br></p><p>秋燥之外,就是秋乏。此时三伏天已经过去了一大半,很多人身体和精神都备受煎熬。吃冷太多,湿气太重,出汗太多,都容易造成秋乏。此时可以喝一些代茶,西洋参茶、菊花茶等,益气提神,健脾养阴。</p><p><br></p> <p>三秘诀</p> <p>1、早睡早起</p><p><br></p><p>古人说:早卧早起,与鸡俱兴。阳气收敛,所以要早睡,不要熬夜。早起是为了舒展肺气,防止肺部损伤。每天10.30入睡,早上6.30起床,中午适当午休。让身体得到一个逐渐的调整,适应秋天的到来。</p><p><br></p> <p>2、谨防秋燥</p><p><br></p><p>夏季酷热,人体津液流失严重,入秋之后,很容易出现秋燥。大便干结、皮肤干枯、鼻涩咽痛。因为秋老虎的存在,很多人会暴躁易怒,伤肺气,到了冬天就容易咳嗽。所以秋季应该注意防燥养肺,多吃小米粥、山药粥,润肺生津。</p><p><br></p><p>3、防止秋乏</p><p><br></p><p>秋天最主要是的是“秋乏”由于人体在暑热中损耗过大,气血亏空、循环不畅,“伏邪”就无处散发,郁结在身体里形成秋乏。人们在秋天常感到困倦、乏力、脾气急躁、大便干结,或者便溏。这时可以适当温水泡脚,活血祛瘀、祛风散瘀。水温四十五度,泡至身体发热、微微出汗为宜。可以适当添加当归、川芎等药材,效果更佳。</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