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岁月:战友情

Sam 大叔

从残缺的记忆碎片中,拼凑三个故事捏在一起讲述,该选个什么标题呢?<br><br><div> 既然都与柳河有关,且当年五七战士和小将之间又互称战友,不妨就用“战友情”吧。<br><br>一、测量队<br><br> 68年冬,刚到柳河的我,住进校部四合院的右侧平房。屋檐下有各连队男生近百人,我睡铺旁边是测量队的。可能是为了便于攀山越岭,挑选的队员都人高马大,虎背熊腰。测量队也有女队员,因工作缘故,她们进入男宿舍的频率,远高于其它连队女生。</div><div><br> 冬天,我们园艺连的活儿是刨粪、割架条、脱谷、选种,每天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宿舍,无精打采,往往一头瘫倒在床铺上。<br><br></div><div> 测量队通常返回较晚,他(她)们的精神状态则大不相同,嘴里总哼着【勘探队员之歌】,把肩上仪器摆放地上,愉快地叙说白天的有趣经历。望着他们,一股羡慕由心底升起。</div><div><br></div><div> 他们走遍了柳河的山山水水,一条条道路、一座座桥梁,经过他们的测量被修建起来。相比园艺连,人家的工作显得更有意义和趣味。 </div> <div> 测量队合影</div><div><br></div><div> 一天,他们把测绘仪和三脚架支在地上,似乎要进行调试。因好奇心驱使,趁别人没注意,我把眼睛凑上去,想知道那个像单筒望远镜一样的测绘仪里面,究竟能看到什么。</div><div><br> “去、去、去,别把我们仪器弄坏!”我还什么都未看到,就被人家像小屁孩一样给轰走。唉,这几位老大哥老大姐也真够厉害,一点儿面子都不给。</div><div><br> 刘迎迎,是测量队里我唯一能记住的名字,只因她人与众不同,高高的个子,圆圆的脸庞,大大的眼睛,红红的脸颊,特别到了冬季,显得格外红润。<br><br></div><div> 此外,她的笑容更别具一格,呈多元状态。我感觉,特点有三,一是频率高,无论何时何地,不管与你是生是熟,她总会大大方方,毫不吝啬地把微笑奉献出来。二是含糖量高,她的微笑始终那么甜美,恰似邓丽君所唱“甜蜜蜜,你笑得甜蜜蜜,好像花儿开在春风里”。三是含有酒精度,迎迎的笑让人虽醒如醉。她小时候的家距离秋林公司不远,莫非吃了太多的秋林酒糖,才笑得如此甜美醉人?</div><div><br> 此份经典笑容,在我脑中像一尊石膏像那样被固化,我偷偷将其起名为“迎迎笑”,也因此记住了她。<br></div> <div> 迎迎与柳河战友<br></div> 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给世人留下一幅名画【蒙娜丽莎】,此画的神秘之处在于蒙娜丽莎的微笑高深莫测,能让人产生无数种解读。据说她的微笑中含有83%的高兴,9%的厌恶,6%的恐惧,2%的愤怒。如此复杂的画面元素,让人的视觉感受到温文尔雅、悲哀伤感、安详严肃、郁郁寡欢 . . . . . .。 <div><br></div><div> 或许,伟大的艺术就理该如此。<br></div> 对艺术,我一窍不通,更谈不上理解和享受。<div><br> 虽无意厚此薄彼,但相比之下,我更喜欢“迎迎笑”多一点,她笑得那么自然、轻松、随意、灿烂,笑容里没有镶嵌更多的复杂内容,一个微笑足以让人对其心态一目了然。</div><div><br> 笑对人生,便是她对生活的全部态度。</div><div><br> 遗憾的是,柳河几年我从未与其有过交往,甚至相互间未曾说过一句话。</div><div><br> 但愿,三脚架旁轰我走的那句话,非出自她口。不然,那将成为她对我唯一的一句“友好问候”。</div><div><br> 我坚信,不是她。<br></div> 五十年的星移斗转,时光沉淀,可“迎迎笑”依然如故,只是少了一丝青涩,多了一份高雅。<div><br></div><div><br></div><div>二、雨衣<br><br> 那年初秋,与几个战友商量好,结伴回哈探亲。从六营走到校部,便去汽车连打听,看能否搭个顺风车。不巧,正值雨季,通往县城的砂石公路全线封闭,车辆禁行。无奈,几人只好甩开步子,走往庆安。没走出几里路,瓢泼大雨从天而降,看到路边是干校脱谷场,便走上前避雨。</div><div><br> 开门的五七战士见到我们,连忙说:“哎呦呦,傻孩子们,别站在雨里,快进屋来。”</div><div><br> 我认出来了,她是刘迎迎的母亲,虽不知她的姓名,但曾在一起劳动过,多少熟悉一点儿。</div><div><br> 那是去六营之前,我们连队在山下驻扎。有一次菜地播种,迎迎妈与我被分配到同一小组。我在前面刨坑,陈茵把两粒豆角种子丢进坑里,称为“一菴双株”。迎迎妈在后面用脚把坑土埋上,然后使劲一踩,俗称“踩格子”。<br><br></div><div> 我们与另外几个小组在垄沟里齐头并进,老贫农扛着锄头,在后面检查播种质量。他一个劲儿夸奖我们小组,特别说格子踩得好,种子被深踩土里不宜风干。可见,迎迎妈是个做事认真的人。<br><br></div><div> 再说回脱谷场,迎迎妈望着外面,劝道:“下这么大雨,你们还是先回六营吧,等到晴天再走,70里路呢。”可早已归心似箭的哥几个,哪有耐心等,一看雨水见小,就拿起包裹欲继续赶路。<br><br></div><div> 他们有的穿着军用雨衣,有的拿塑料布披在头上。而我,没有任何防雨用具,只背了一个行军包,那是头天晚上,求依福林帮我捆绑的。<br><br></div><div> 迎迎妈见此,摘下挂在墙上的一件灰色塑料雨衣,帮我从头到脚包裹起来。告别迎迎妈,我们往县城继续赶路。一路上,风雨交加,躲在雨衣里的我,对迎迎妈的感激心情,难以言表。</div><div><br> 回到哈尔滨家中,我把行军包打开,里面是从山里采集的蘑菇、黄花菜、榛子、松籽等山货,还有一塑料桶蜂蜜,是王晓东送给每人的。此时,我更加庆幸,若无迎迎妈的雨衣,晒干的山货遇雨水必定涨发或腐烂,背包增重不说,一路风吹雨淋,恐怕早已病倒,那么整个假期就报销了。真是雨衣虽薄情谊厚哇!</div><div><br> 休假归来,我把雨衣叠好,准备下山送还迎迎妈。不料发现雨衣扯开了半尺长的口子,我急忙去卫生所索取一条胶布,把裂口粘合起来。此事办得不漂亮,明明应该买件新雨衣送还人家,怎好这样处理?对于自己的少不更事,每逢想起,我都恨得捶胸顿足,悔了一辈子。<br><br></div><div> 见到迎迎妈,她仍是满脸笑容,“哎呦呦,傻孩子呀,大老远的你送回来干嘛,留着自己用吧。”<br><br></div><div> 告别了迎迎妈,在回营路上,我似乎醒悟到,此番经历不单是用战友情谊能够解释通的。看到晚辈有难,老人家不顾自己,出手相助,那是对孩子的呵护,舐犊情深。而我本人所感受到的正是一种母爱,它体现出迎迎妈做为一位母亲,对天下所有孩子的关爱。</div><div><br> 母爱之所以崇高、神圣、伟大,因为那是一种无私的力量,就像春天的甘露,滋润每一颗幼苗。<br><br></div><div> 几十年后,当读到迎迎和她弟弟所整理的母亲的回忆录,我才知道她叫石铭,有着一个非凡的人生经历,对国家有过卓越的贡献,是一位令人敬仰的革命老妈妈。她爱祖国、爱事业、爱人民、爱自己的家人。曾从她那儿获得过一份恩爱,这是我的终生荣幸。<br><br></div><div> 石铭阿姨,您的一生,洒向人间都是爱!</div> 石铭与陈少健两位阿姨的合影 石阿姨的幸福晚年 三、专题片<br><br> 85年,我调国际饭店工作。此时,遭受文革迫害的老干部纷纷离岗退休,一大批农村成长的外县干部,调至省城任职高官。<div><br> 国家正值改革开放,与国外交往日益增多。在多次涉外宴会中,我发现许多领导在餐桌上显得很不适应,其举止与宴会气氛极不协调:端汤狂饮、刀叉乱响、咧嘴当众剔牙、说话向外喷饭 ……。<br><br></div><div> 此情此景让我焦急万分,又苦于无法现场提醒,只能尴尬静坐一旁,盼宴会尽早结束。<br><br></div><div> 经反复思量,我下决心搞出一部影视片,把国外的饮食习惯和餐桌上的礼节,通过影片介绍给观众,来纠正一些人的不当举止。我打算把影片起名为【西餐桌上的规矩】。<br><br></div><div> 迎迎当时是省电视台专题部的负责人,听到我的电话求助,她爽快答应。没几天,派了导演和摄影师,扛着全套设备来到国际饭店。<br><br></div><div> 导演是一位帅小伙,名叫崔利赞。他这名字有点绕口,一次我不小心,嘴里冒出个“催泪弹”,弄得我面红耳赤,好不尴尬。后来为这事我特意与迎迎通话,想请她转达歉意。她乐呵呵地说:“没事儿,他的外号就叫催泪弹,大家都习惯了。”<br><br></div><div> 我让酒店厨师献出一桌西餐菜肴,召集餐厅服务员,装扮成嘉宾围坐桌前。按照西方餐桌上的规矩,我从餐巾和餐具的使用方法,到餐前汤、主菜、餐后咖啡及甜点的食用方法,进行详细讲解,并让服务员一一演示。<br><br></div><div> 一周后,专题片在省台黄金时段晚7点半播出。<br><br></div><div> 当年只有央视、省台、市台三个频道,电视节目欠丰富,许多观众都是从《新闻联播》前的倒计时开始,一直看到电视机满屏雪花。也正因此,专题片的收视率颇高,赞声四起。一次重要宴会结束,某位省领导把我扯到一边:“你那专题片拍得好啊,对我们那些农村来的领导干部,非常有教育意义。”<br><br></div><div> 渐渐,宴会上洋相似乎见少,也许,那电视片起了点作用。<br><br></div><div> 促成此事,迎迎乃大功臣,那年月虽无红包之说,但请人家来吃顿饭,应是最起码的礼节,况且国际饭店就是个吃饭的地方。可我没,只是在电话中用几句谢辞表达了谢意。我也说不清,当年的自己咋就那么轴,不谙世事,这又成一桩令人叹息的往事。</div><div><br> 此后,我再无机缘与迎迎及她的家人有过交往,鲜有她们的消息,一切都变成了曾经。<br><br></div><div> 后来听说,在众多倾慕追求者中,迎迎姐最终嫁与的是我六营的亲密战友刘预衡。<br><br></div><div> 我欣慰,又跟上了她的脚步,“迎迎笑”未曾走远 . . . . . .。<br> <br><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