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热”与《弟子规》——读书偶记之二

梦雨(王维新)

<p><br></p><p>“国学热”与《弟子规》</p><p>——读书偶记之二</p><p> 最近读了任翔主编的《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一书,其中陈文忠教授撰写的《国学的人文品格与语文教师的文化使命》一文,格外引起我的注目,尤其是关于“国学热”的介绍和作者的见解,既让我受益匪浅,也引发了我的联想。</p><p> 近代以来,曾断续掀起过三次“国学热”。第一次从1884年到1917年,是为中国学术革新的“黎明时代”; 第二次从1917年延续至20世纪40年代末,这是“在进展之途中”; 第三次始于20世纪90年代,一直延续至今而热度不减,并有“不断发展、持续深化”之势。</p><p> 值得说道的是,这第三次“国学热”具有“持续性”和“扩张性” 的双重特点:这“持续性”,仅从几十年来这股热潮不但未见消退,而且还在继续升温来说,就不待多言了;而这“扩张性”,从发展形式上看,它已从学术文化界走向了社会民间大众,另从发展过程来看,它先是由学界倡导发动,后有民间自发组织学习,再加之上层的鼓励引导,这三股力量形成合力共同推动,从而形成当下如火如荼、蔚为大观的局面,其背后蕴藏的深厚的社会文化根源,是颇值得玩味的。</p><p> “国学”又称“汉学”或“中国学”,泛指传统的中华文化与学术。尤其是“西学东渐”后,“国学”是相对西学而言泛指“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学术”。它是以先秦经典及诸子百家学说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道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和同时期的先秦诗赋、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为历代儒客文人推崇。&nbsp;</p><p> 说到“国学”就不能不提“四书五经”了。四书:又称四子书,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的合称。五经:儒家典籍《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的合称。但这些国学经典往往因其精深而艰涩,因此民间普及国学便从通俗读物开始,比如让儿童学习《弟子规》等。</p><p> 我认为让小孩读读《弟子规》是件非常好的事情。这不仅是因为过去的蒙学就是从读“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等开始的,更为重要的是《弟子规》这篇三言韵文,是依据孔子教诲编成的学童生活规范,它的核心思想是儒家的孝悌仁爱。其开篇的总叙即阐明主旨:“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在懂得并践行孝悌仁爱后,“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才真正彰显并回归“教育即让人成人”的使命。“孝悌仁爱”是作为人的最基本遵循,倘若连这些都不懂得或做不到,纵使再怎么去学文,终究也是个不合格的人。令人遗憾的是,这个道理在过去尽人皆知并身体力行,而在当今这种理念却越来越淡薄,有些人连做人最基本的底线都没有了,你还奢望他的行为有什么儒家风范么?这让我想起有位大师在一次讲座中说,有三种人我不与其交友:一是对父母不孝顺者不交,二是对亲友不仁爱者不交,三是有酒量却不肯喝者不交。大师就是大师!他的“三不交”原则,本人亦以为然,且深信:绝对不错!</p><p> 我曾买过讲解《弟子规》的几个版本的书,但给我印象最深刻也是令我最为珍视的,却是一本免费的袖珍型小册子。那是我出差到南昌大学当评委时,利用短暂的闲暇时间去附近的书摊闲逛所得。我记得在那书摊上先是买了本《会说话当钱花》的闲书,很便宜,才两块钱!后来我又拿起一本薄薄的巴掌大的小书(可能也叫掌上读物吧),随手翻了翻发现:正文字号较大,全文拼音标注,便问:“老板,这本多少钱?”摊主看了看书又看了看我说:“你喜欢就拿去吧”,我闻听之下喜不自胜,连声道谢。说来也怪,正当我拿起书准备往回走的时候,突然下起大雨来,我便赶忙帮着摊主一起将铺得一地的书收拢起来再用雨布盖好。之所以如此,倒不是因为摊主送我书的缘故,而是多年来淘书的经验告诉我,再好的一本书只要遭遇雨水浸湿,其价必然会锐减。更何况,靠摆书摊来维持生计的,其利又有几何呢?</p><p> 现在我将这本《弟子规易解&nbsp;朱子家训》小册子放在随身携带的小挎包里,坐车或等候的时候就随手掏出,逐页翻看并逐字默读。按说我早已过了学习其具体内容的年龄,但因其字号大又有拼音,我就用它来练习咬字发音,以便更好地提高我的普通话水平。尽管,朗诵是我毕业之后多年都一直坚持不懈的,且也是小有成就的业余爱好,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我想将来在给孙子辈们当启蒙老师的时候,好让我亲自领着他们,一起好好地读读《弟子规》!</p><p>&nbsp;</p><p>&nbsp;</p><p>&nbs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