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针对二、三十分的孩子<br><br> 重新认识初中数学</b><br><br> 初中的数学,都在考什么?准确的说,是要学生掌握一些什么能力,才能应付过来?我们需要对初中的数学有一个宏观的重新认识。<br><br> 数学,可以简单分为代数与几何。我又会把初中学生要掌握的能力分为四个:运算能力、方程能力、几何能力和函数能力。<br> 其中,运算能力和方程能力是基础。<br><br> 运算能力,指学生掌握所有代数运算、整式、分式、二次根式运算的能力。具体内容及所属学期如下:四则混合运算(小学)、有理数运算、整式加减(初一上)、实数(初一)、整式乘法、因式分解、分式(初二上)、二次根式(初二)。<br><br> 方程能力指学生学过的所有涉及方程和不等式的解答能力。具体内容及所属学期如下:一元一次方程(初一上)、二元一次方程组、不等式与不等式组(初一下)、分式方程(初二上)、一元二次方程(初三上)。<br><br> 几何能力和函数能力,顾名思义,学生在处理这两类数学问题中展现出来的能力。<br><br> 数学30分怎么办?<br><br> 这个水平的学生, 可以说是非常痛苦的,他们在学校即便想听,也是根本难以听进去的。因为基础的缺失,会导致后面的雪球越滚越大,听课,做作业对于他们来说已经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对于这部分的学生,唯有先重新认识游戏规则。<br><br> 为什么叫重新认识游戏规则?我会这么和学生说:你们玩任意一个游戏,不熟悉游戏规则怎么玩?以王者荣耀为例,大到按键操作,胜负规则,小到某个英雄的技能有什么作用,怎么使用,你必须先懂,才能开始玩。同理,比如最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你必须要知道什么叫一元一次方程,什么是移项,移项要变号等等这些规则,才能开始去解方程。所以,首先是要让他们按照知识的先后顺序,先认识并记住游戏规则,哪里不知道,就回到哪里开始。<br><br> 比如上面提到的运算能力,就应该按照这个步骤先检测:小学四则混合运算(整数、小数、分数)→有理数运算(引入负数)→整式加减→实数运算→整式乘法→因式分解→分式→二次根式。其中每一个环节,确保学生知道是怎么计算得到结果的,然后进行下一个内容,否则就从这一部分开始重新认识。<br><br> 回到王者荣耀,在知道某个英雄的特点,以及技能怎么使用之后,如何玩得溜?不断玩玩玩!在一局又一局的游戏里,摸索出技能释放时机,风骚的跑位,以及和哪些英雄配合最好等等。也就是从纸上谈兵,变成熟能生巧。同理,掌握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运算规则,接下来就是从简单到复杂的,反复不断地练习,完成这一类问题从单纯准确率,到追求速度、计算复杂度、准确率的同时提升。注意,这只要停留在纯计算层面,暂时不需要加入例如应用题等其他问题<br><br> 针对及格线徘徊的孩子<br><br> 能够取得及格,或者接近及格分数的学生,会遇到的问题基本上就是:<br><br> 1、知识掌握不牢固,不深入<br><br> 他们往往一些最最基础的东西是基本知道的,比如大部分学生是清楚记得全等三角形的五个判定,但是考试不会让你默写这五个判定分别是什么,而是通过题目的形式展现出来,即给出图形,以及一些条件,去让你证明三角形全等,甚至不告诉你要证明全等,却要让你在思考过程中发现,要通过证明全等,才能进一步得到题目需要的答案。<br><br> 2、无法把握考试考什么。<br><br> 假如你是一个初二的学生,正在准备上学期的期末考试,那么你能否回答,你在数学考试中会看见什么题目呢?答案是肯定的。初中的知识内容还不多,考点也并不宽泛,考试题型,难度分布是相对固定的,比如我可以非常负责任地告诉你,每一年中考的第17题,就是非常基础的解方程,价值9分,毫不例外。<br><br> 3、不注重细节<br><br> 这部分学生,首先接受一个残酷的事实:在拿到一份试卷(按150分算)的时候,其实就已经扣了40分,因为这部分的分数不是目前的知识储备能够解决的,花时间也是白花。剩下能够争取的110分,因为上面提到的原因,再扣掉20分,那么就到了及格线了。最后掉下深渊的,就是各种细节不注意,比如:频繁算错数(这个其实也是数学能力缺失)、漏单位、没有舍去一个答案、格式不严谨被扣分等等。<br><br> 病征清楚了,接下来当然就是下药。有以下几服药可以同时服用:<br><br> 从日常做起,重视细节<br><br> 之所以把这个放在首位,是因为提升数学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花不少功夫,但是注重细节,可以从现在开始。平时作业严格依照老师的要求,考试的要求,养成习惯,例如分式方程必须检验;证明全等之前的大括号列出用到的条件;所有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数的题目留意二次项不为0这个大坑等等。另外,在考试的时候,对所有纯计算类题目(有理数运算、解方程、求解析式),多花30秒,把算出的答案代回原式验算一遍。<br><br> 相信我,没有比这更容易拿到的分数了。<br><br> 更深入地掌握知识<br><br> 掌握各章节的基本知识结构是必需的,但这远不足够,绝对不能浅尝辄止。9年来,我上课从来没有用过数学课本,因为课本只是供学生知道学什么,知道基本公式,例题,不能帮助学生摸透精髓。唯有通过不断的题目,才能让自己知道,原来我学的这些会这么考。<br><br> 再通过一个例子解释一下,在学一元二次方程的时候,我们知道公式法可以解决任意的方程,因此不少学生对公式法下一节课学习的因式分解法(包括十字相乘)是抵触的,他们会觉得既然我有一个万能的方法,何必要再动脑子学新的,还不就是为了解方程吗?殊不知,这是10秒解一个方程,与2分钟解一个方程的区别;这也是正确率高低的区别,公式法相对复杂的运算,必然会导致出错率增加;这更是一个学生思维上的区别,愿意接受新方法与停滞不前的学生相比,长此以往,在数学思维上的差距就拉开了。<br><br> 站在出题者角度看待考试<br><br> 一份试卷,考试范围是确定的,题型,题目数量是确定的,易-中-难题的比例也是相对确定的。这样的一份试卷,能玩出什么花样?做试卷的你们难,其实出题的比你们更难!出题者要按照各种条条框框,出一份不超纲,能考查学生全方位能力,还要有一定区分度的试卷。如果这不难,为何每年都要把多位N年老教师、专家、教授、学者关在一起出中考、高考高考卷呢?<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