瞻仰鲁迅故里

谭志平律师

<p> <b>  瞻仰魯迅故里</b></p><p><br></p><p> 广东天穗律师事务所 谭志平律师</p><p><br></p><p> 百年中国,时代流转。</p><p> 又一个庚子年的六月,我来到这个充满人文气息和浓厚家国情怀的地方,耳畔回响着上个世纪初那一代中国人的呻吟和呐喊。</p><p>盛夏之浙江绍兴,气温也高,但是并非感觉炎热,也许是遍地水乡古镇风貌,和鲁迅笔下的对故乡水土风情的描述,让人感到清爽舒适和怡然之美。</p><p> 工作忙碌,我不会专门来游览。但是乘出差绍兴办案之余,我却特意破例多待一天,瞻仰伟人故里。</p><p> 周家老台门系鲁迅祖辈世居之地,建于清乾隆十九年(1754)。在新建的鲁迅纪念馆陈列大厅的东首,就是鲁迅祖居——周家老台门,它坐北朝南,前临东昌坊口,后通咸欢河,西接戴家台门,与三味书屋隔河相望。老台门占地 3087平方米,青瓦粉墙,砖木结构,是一座典型的封建士大夫住宅。</p><p> 三味书屋是清末绍兴城里著名私塾。鲁迅12岁至17岁在这里求学。鲁迅的座位,在书房东北角,一张硬木书桌是鲁迅使用过的原物。有一次鲁迅因故迟到,受到先生批评,就在书桌右上角刻“早”字以自勉。塾师寿镜吾(晚署镜湖),是一位方正、质朴和博学的人。他的为人和治学精神,给鲁迅留下难忘的印象。三味书屋是三开间的小花厅,本是寿家的书房。寿镜吾在这里坐馆教书达60年,从房屋建筑到室内陈设以至周围环境,基本保持当年原面貌。三味书屋后面有一个小园,种有两棵桂树和一棵腊梅树。</p><p><br></p><p> 三味书屋约有35平方米,正中上方悬挂着“三味书屋”匾额,是清朝著名书法家梁同书所题。鲁迅在著名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写道:“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p><p>鲁迅故居原为周家新台门的一部分,是鲁迅青少年时代生活、学 习、工作的地方。</p><p><br></p><p> 新台门位于东昌坊口西侧,是一座大型的台门建筑,其规模和结构与老台门基本相同,坐北朝南,青瓦粉墙,砖木结构,共分六进,共有大小房屋80余间,连同后面的百草园在内,共占地4000余平方米。当时,新台门内共居住着覆盆桥周氏中的六个房族,而鲁迅故居则位于新台门的西面。鲁迅在周家新台门内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给人们留下了许多耐人寻味的踪迹。</p><p> 百草园在鲁迅故居的后面,占地近2000平方米,原来是新台门周姓十来户人家共有的一个菜园,平时种一些瓜菜,秋后用来晒谷。这是鲁迅童年时代的乐园,常来玩耍嬉戏,品尝紫红的桑椹和酸甜的覆盆子,在矮矮的泥墙根一带捉蟋蟀、拔何首乌,夏天在园内纳凉,冬日在雪地上捕鸟雀。这些童年趣事,在鲁迅的心里留下深刻而又美好的印象,一直到晚年还引起他亲切的怀念。百草园连同周家新台门的房产易主之后,园地的南北两端虽已改变了面貌,而它的主要部分仍基本上保持原样。</p><p><br></p><p> 鲁迅说:“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不必说碧绿 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现大部分园地保持原貌。“短短的泥墙根”则系原物。</p><p> 鲁迅笔下风情园在绍兴鲁迅纪念馆西北侧,有一朱家台门,又称“老磐庐”,它西接周家新台门,东邻周家老台门,北临东咸欢河。朱家台门环境幽雅,且寓古迹,为古城绍兴保存最完整的典型的花园台门建筑。朱家台门的主人叫朱阆仙,即买下周家新台门的“朱文公的子孙”。朱家台门原为越王望花宫故址,系明初名将胡大海官宅的一部分。</p><p>咸亨酒店在市区鲁迅路秋官第,临街朝南。酒店东侧,竖立着一座四柱塔形照牌。塔高二丈许,顶有瓦,有檐,檐下外侧悬一大“酒”字。四柱似竹,塔体中空。朝西面有黑底,上书“咸亨酒店”四个金字。</p><p><br></p><p> 店内摆设格局,悉如鲁迅小说《孔乙己》所状。因此处老酒地道,“过酒坯”(下酒菜)风味纯正,闲暇之时,于此自斟独酌,或约三二酒友品“三酉”而负暄闲聊,均极自在。咸亨酒店有绍兴酒俗博物馆之戏称。</p><p> 绍兴鲁迅纪念馆始建于1973年。2003年初,为恢复鲁迅故里的传统风貌,与环境尺度不协调的陈列厅被拆除,恢复为周家新台门。新建的纪念馆位于鲁迅故里东侧,它东接鲁迅祖居,西邻周家新台门,北毗朱家台门,南临东昌坊口,与寿家台门隔河相望。&nbsp;</p><p><br></p><p> 长庆寺位于绍兴城南塔子桥南堍。寺院坐西朝东,赭墙黑瓦。红色山门上悬挂一块红底烫金的“长庆寺”匾额。寺院分前后两殿,前殿供一尊如来佛和十八罗汉,后殿供一尊木雕的千手观音像。为保平安,幼年鲁迅曾拜寺里一个和尚为师,有时也去寺里游玩。</p><p> 土谷祠 ,即土地庙,位于长庆寺斜对面。鲁迅幼时,祠里常有无家可归的乞丐、游民栖身。鲁迅不朽名篇《阿Q正传》中的阿Q形象,即以祠中一个名叫谢阿桂的游民作为“模特儿”。</p><p> 安桥头村,即鲁迅外婆家,在绍兴昌安门外,是一个靠近曹娥江边的小村庄。鲁迅幼时常随母亲来外婆家,与村里的农民孩子结下了深厚友谊。农村的所见所闻,成为他今后写作的生活基础。</p><p> </p><p> 简单而虔敬的瞻仰之后,感慨万分。</p><p> 鲁迅以笔代戈,战斗一生。鲁迅精神因此被誉为"民族魂”。毛泽东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p><p> 至今为止,我仍然坚信这是对那个时代为民族奋起不屈战斗的战士最真实最契合最高尚的盖棺论定。无论这个民族将来走向何方,在历史上曾经忧国忧民心系苍生的英雄,都应该永远被铭记!</p><p> 鲁迅曾经说过:“惟有民魂是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与祖国同行,共铸民族精神!</p><p> 民族悠悠,让我们挺起脊梁和藏在骨子里的精神永远不应被改变。</p><p> 那些试图贬损鲁迅来沽名钓誉彰显自己的人,不是缺失家国情怀的小人,就是崇洋媚外的奸贼。对此,除了不屑,就是不耻。尤其是后者,更像是灵魂流浪的丧家的乏走狗,让人恶心和唾弃。这无关乎包容,而是几千年来流传在血液里的文化基因。是生于华夏对厚重历史沧桑的一种信仰和敬畏。是华人子孙身处五洲天涯漂泊者的精神皈依。</p><p> 一百二十年前的夏天,正是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和又一次火烧圆明园的日子。一个世纪后,今天的中国,在西方列强的眼中还没有改变,还是觉得可以继续欺凌和围殴。我们没有理由做梦,只能像鲁迅那样去生活去对待去坚持无畏的信念。</p><p> 春秋时代一位老人告诉他的后代:</p><p>"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 "。</p><p>鲁迅成为了这样的人。</p><p>在未来,也许宇宙会消失,中国会消失,但是鲁迅精神会永恒。</p><p><br></p><p>谭志平2020年8月15日写于绍兴鲁迅故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