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教育信仰是浸润更多孩子的心灵,让更多孩子终生幸福。”(根本篇。知识会更新,根本不会变。重要理念回顾。)

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研讨室

<p class="ql-block">在多元价值的社会,每个人既是独立自由的个体,又不能离开社会。处理好与自己的关系是处理所有关系的基石。“人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理念是行的先导。我们为了教育信仰“甘于付出”,谁又不是为了自己的信仰在默默坚守!当我们用爱心浇灌的教育信仰迎来新的未来时,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汲取一切人事物的有益的营养,不停息的更新理念、知识、方法,让我们始终处于进步的通道之中。慢慢来,放松心情是事情的关键。当我们与内心对话,才发现事情的关键在于内心,打开了接受外界信息天线,闭塞的内心逐渐充盈,源源不断的想法随之而来,感谢教育信仰让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感谢和谐的氛围激发了思维活力,感谢团队思维融合了他人的优点长处。个人主义任何时候都是要不得的,能够经受种种考验,是因为有强大的团队在背后默默支撑,不单单是学科权威专家力量,更重要的数不清的团队战友形成了强大的合力,这或许是一些事情的关键。</p> <p class="ql-block">中考命题不可能不打上命题人的个人思维的“烙印”。但我们发现,这些也是融合官方媒体信息及学生生活存在的共性问题。道德与法治命题组主要成员简介。毕业于“师范类大学首屈一指的大学,深谙中考一线真实状况,深耕课题研究,知识涉猎广泛,思维前瞻性、灵活性、创新力促使中考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发生了重要的改变。如果我们以常规固有思维,以个人力量,应该很难判断2021中考道德与法治的走向,因为我们永远不知道主要命题人在思考什么?这个是动态的变化过程。世界在千变万化,千变万化的世界是表面现象,唯一不变的就是问题的实质,立德树人的根源是永远不会变的,全面备考,立足于学科核心素养,树立以生命健康为中心的理念,让为广大莘莘学子学会正确处理与自己的关系,与他人、社会、国家的关系才是问题的实质,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为“灵魂塑造”赋能,为广大莘莘学子终生幸福奠基,才是道德与法治的归宿。考试考什么?关键时候还是基本功在起主要作用,道德与法治学科基本功应该是知识、思维、情感态度价值观、时政热点的融合创新。拉开学生差距的应该是这些基本功底。千巧万巧,巧在哪里?“唯手熟尔”!对于主干知识、思维、情感态度价值观、时政热点的千锤百炼,才会最终融会贯通,水到渠成。</p> <p class="ql-block">以真实问题为切入。</p> <p class="ql-block">以自我教育为基石。</p> <p class="ql-block">以公共生活为扩展。</p> <p class="ql-block">以家国情怀为主题。</p> <p class="ql-block">以灵魂塑造为根本任务。</p> <p class="ql-block">以核心素养为归宿。</p> <p class="ql-block">以方法为突破口。</p> <p class="ql-block">以规范为提升。</p> <p class="ql-block">有时我们并非为了显示,而是为了征求更多宝贵的意见,形成团队思维模式,即使是抛砖也能引来璞玉,过往如此,现在未来也会如此。如果没有开放的思政/道德与法治课堂理念,我们的专业成长可能更要困难,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自由独立的个体,然而我们也可以组成有形或无形的学习团队,大家汲取一切可以汲取的力量,实践反思,融合创新,不断进步。</p> <p class="ql-block">自我必须释放控制,学会信任和接受生活中的一切,通过培养更多对自我的爱和慈悲去实现它。当我们的意图越清晰,我们也越是紧密的把自我和灵魂连在一起,而这个世界才会变得越来越亲密和谐。忠实于内心,向内看受益匪浅,自我要求较高的确比累,但确有心里比较踏实的感觉,什么时候追求完美的“强迫心态”也“修正”一下,可能会缓和许多问题。事实上,哪有完美,只有不断提升。开放心态,让我们遇到更多的良师益友,这是其他无法比拟的精神财富。放下自我设限,改变自己,进步才会实现。受益于公益道法,浸润心灵,何乐而不为!我们愿多抛砖,激发更多思维活力。</p> <p class="ql-block">2020年道德与法治学科在急剧的变化,我们如果停留在原地,势必会不能适应新的变化。知识的走向发生了新的变化,专业的发展有新的要求。当我们面对这样的变化时,能够达到哪些进步,坦诚来讲,真的心里没底。感谢生活给我们一次次磨炼的机会,站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视野更为拓展,感谢一个个伴我左右的伙伴。没有时间的酝酿,过程的铺垫,可能也不会有又一次的重要的突破。感谢清零的学习心态,让新的资源信息源源不断的涌入;感谢根植于内心的正确价值观,始终引领正确的学习实践方向;感谢脚踏实地的专注学习实践,让大量的突破植根于真实环境;感谢灵动的思维,让长时间的学习实践在需要时迸发新的活力。做足过程,多方位自我突破让我们体验深层次的愉悦感,尽管面对动态的2021及不可预知的未来变化,尽管付出了艰苦的努力,我们已经实现了重要的进步,过程做好,这就是界限,至于鉴别吸收新的信息,又有新的重要提升。克服重重困难,心如止水的心态,让我们反而有“打怪升级”的感觉,担当社会责任,可能我们不计得失,不计付出,有多少新老朋友多年以后仍说;“能够相互认识真好!”足矣!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人事物,皆是“金玉良友”。</p> <p class="ql-block">不断提升的好奇心,通过现象发掘问题实质的思考力,与时俱进的学习力,永不服输的意志力,戒骄戒躁的沉稳心态,不断改变的创新力,借鉴融合的鉴别欣赏力,关注细节的观察力,注重宏观的整体力,立足真实的执行力,归零重来的构建力,兼顾基础与选拔的平衡力,勇于进取的自信力,凝心聚力的团队力,让我们越来越进步。过往我们关于中考道德与法治的话题都在传播正能量。现在是,未来还是。我们首先对自己负责,尊重自己的内心本来的想法,担当责任,才会成长。不计得失,不计付出,只管耕耘,用与时俱进的理念,更好的团队思维创新力,更接地气的回归本真的改变力,用更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用铁打的付出验证我们的进步。</p> <p class="ql-block">思政/道德与法治老师的专业发展提升</p><p class="ql-block">1. 认真研读各地、终结性真题,明确教育教学的方向。每每研读历年河南及全国各地思政/道德与法治中考真题,感觉有些试题设计妙不可言,小切入,高立意,真情景,润心灵、促成长。2016参与思政/道德与法治学科培训,感觉思政/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春天将会到来,向与会专家名师学习受益匪浅。2020参与统编网络教材培训,我们感受最深的是向真实情境转变,让浸润心灵、立德树人、灵魂塑造立足于真实情境问题之中。</p><p class="ql-block">2. 向思政/道德与法治权威教研名师学习,让思政/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事半功倍。读万卷书,不如名师指路。偶遇思政/道德与法治权威教研名师,能够得到他们指点一二,实在是人生幸运。譬如:向部编教材专家编者王忠文老师学习,“我们课堂教学、命题设计的价值立意在哪里?”即使短短一句话,让我们受益匪浅,时刻谨记课堂教学、命题设计的方向。向三门峡正高级、特级教师、德高望重的胡老师学习,反复叮嘱,一定要走出“简单的知识识记的误区”,向知识、思维、情感态度价值观、真情实感转变”“要向让学生学会学习转变”。向权威名师郑外朱老师学习,得益于朱老师悉心指教,让自己受益匪浅。向省实验杜老师学习,几年的学习见证“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友谊。</p><p class="ql-block">3. 向思政/道德与法治团队学习,尽管大家都有独立的思维方式、自由的思想,但大家总能取长补短,取最大公约数,形成共识,促进了团队发展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p><p class="ql-block">4. 通过互联网向更多的思政/道德与法治翘楚学习。每位思政/道德与法治老师都是一座宝藏,向他们学习受益匪浅。每每有疑问时,趁他们空,或微信、或电话联系,可敬的一线战友,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令自己茅塞顿开,进入豁然开朗的境地。</p><p class="ql-block">5. 名师指路,不如自己感悟。在向他人学习后,自己感悟,融合所有学习,实现融会贯通需要不断实践。实践是创新的源泉。一成不变的教学对于我们来说是桎梏、枷锁,世界在千变万化,每个人在千变万化,改变是所有进步的起点,但这并非照搬,照搬他人的成功模式,将事倍功半。</p><p class="ql-block">6. 兼收并蓄,取百家之长,融会贯通,不断进行思政/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创新,随世界变化“起舞”,坚持正确的方向,坚守心灵的充盈,以知识为依托,以思维为脚手架,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方向,以真情实感为突破口,以真实问题为依据,以重要时政热点为背景,树立“以生命成长为中心”课程价值理念,让学子们学会真正爱自己、关爱他人、服务社会、报效国家,意味深远。</p> <h3>鉴赏道德与法治信息的几个重要原则</h3><h3>1.&nbsp;&nbsp; 重要时政热点:譬如:抗美援朝七十周年、抗疫表彰大会、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等重要时政热点的与教材的链接、全方位分析解读。</h3><h3>2.&nbsp;&nbsp; 重要纲领性文件的深入学习解读。譬如:教育部深度思维、教育部关于深化课堂、考试评价改革的纲领性文件等。这是课堂教学、命题设计的必要遵循。</h3><h3>3.&nbsp;&nbsp; 学科核心素养、课程标准、教材的更好的衔接,无论是怎样命题设计主干知识记得牢固是重要的基础,必然是知识为依托,必然以思维为脚手架,还原学生的思维过程,必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引领课堂教学,必然以真情实感为突破口,向立德树人、灵魂塑造知难而进。</h3><h3>4.&nbsp;&nbsp; 明确中考考查的性质,我们就知晓考查的难度。中考考查具有双重性质,学习水平测试与中考选拔性质。这就决定了中考的难度是适中。河南中考道德与法治命题设计在考查深度思维、引领课堂教学方面独具特色,亮点可圈可点,但囿于选择题较少,考查广度有待新的改革中得以提升。17道选择题在考查广度上可以覆盖更多知识,在课堂试题设计时,我们注意是否足够覆盖所有主干知识,是否设计足够“知识误区”、“思维误区”“情感态度价值观误区”,是否以真实情景问题为依据,长善救失。</h3><h3>5.&nbsp;&nbsp; 创新思维是判断课堂教学、中考命题的风向标,但创新并非随心所欲,必然以知识的为依托、以正确价值观的为引领、以真情实感为突破口,以立德树人、灵魂塑造为根本任务,以创新思维为源动力,促进课堂教学、命题设计提质增效。</h3><h3>6.&nbsp;&nbsp; 空杯心态让我们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开放理念让我们打开接受新鲜信息的“天线”,团队思维理念让我们不断取长补短,与时俱进、创新思维理念让我们追求更高、更强!实践出真知,实践是验证真理的唯一标准!所有道德与法治的重要理念都必须在实践中完善、升华。实践是创新的源泉,如果没有足够的实践铺垫,创新等于“空中楼阁”。</h3><h3>7.&nbsp;&nbsp; 不断学习实践,才发现过往的得失,人世间可能没有完美,克服固有思维方式,迸发新的思维活力,超越过往,实现新的重要突破,我们一直都在路上!</h3><h3>8.&nbsp;&nbsp; 我们心底最深的想法是为了发现更多美好,创造更多美好,传递更多美好。发现更多真实情况,分析这些问题,为懵懂的孩子们做些有益的事情。遇见人间更多温暖佳话,传递人间真善美,浸润更多懵懂的孩子们心灵,为他们得人生终生幸福奠基。</h3><h3>9.&nbsp;&nbsp; 学习更多美好,传递更多美好,让下一秒比上一秒更好应该不是空话!即使逆行,我们也会不断享受战胜困难的愉悦!过程尽其当然、结果顺其自然。</h3> <h3>道德与法治的反思之笔记:不断学习,不断提升是更重要的事情。新的评价标准是重要的导向,如何克服唯升学,唯分数的倾向,中考命题评价会有一个重要的转向。立德树人、灵魂塑造深入落实,与评价体系不无关系,立德树人、灵魂塑造与中考分数也应该并矛盾。偏离立德树人、灵魂塑造,作为思政/道德与法治老师,我们会良心不安,立德树人、灵魂塑造与分数平衡双赢应该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实践出真知,重要的理念都需要在实践中检验,然后不断完善升华,更好的指引实践。过往的评价从好大喜功到人文关怀的“以生命成长为中心”的课程价值理念体现社会的进步,注重思维过程,注重真情实感,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逐步入脑入心,知行合一,化解学考“两张皮”的现象,意味深远。紧扣课标,注重浸润心灵,让灵魂塑造神圣的任务落到实处,任重道远,这应该没有终点,只有起点,只有砥砺前行!</h3> <h3>河南道德与法治题型调整意味着什么?</h3><h3>河南道德与法治题型调整:多选题退出历史舞台,17道单选题,34分,占总分近50%。我们注意到省基础教研室“官宣”适度降低难度。关键词来了,“适度”。中考作为毕业考试与升学考试的双重性质的考试,难度不可能太难或太容易。只有适度,才会兼顾毕业考试的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考查及能力素养的拔高考查。</h3><h3>辨别与分析、观察与思考、活动与探索36分,具体如何分配,不做说明,应该是为命题留下更充足的空间,辨别与分析难度分数应该不会上升,具体实际操作可能保持10分,或者降低为8分。&nbsp;观察与思考、活动与探索26--28分如何分配,我们想出于调整难度的活动与探索很可能会分值适当提升。主观题精简后为提质预留更多空间,会更灵活地展示选拔性考试的功能。</h3><h3>无论是单向选择题还是主观题,以立德树人,灵魂塑造为核心,以知识为依托,以思维素养培养为脚手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真实情境问题为切入点,注重“知识思维情感态度价值观、真实问题(包括时政热点的融合)”注重灵魂塑造、立德树人、学科核心素养细化在每一个章节、每一节课堂并非空话。</h3><h3>河南题型调整,多选题退出历史舞台,既注重题型变化,又注重道德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内涵的划定,新的题型只是形式,内容的实质仍是灵魂塑造、立德树人。新的题型意味着新的调整。</h3><h3>方向不明,课堂教学会事倍功半,单向选择作为中考道德与法治“半壁江山”的题型,势必是课堂教学、考查的重点,河南的单向选择又不会向其他省市一样仅限于知识的考查,必然是以知识依托,注重知识、思维、情感态度价值观、真实问题及重要时政热点的分析融合考查。</h3><h3>标准化2021中考道德与法治试卷形式应该是:17道单选(34分)+1道辨析(6--10分)+2道观察与思考(14-18分)+1道活动与探索(10--12分)既兼顾了知识范围,又兼顾了拔高。</h3><h3>标准化2021中考道德与法治试卷的内涵将会更加与时俱进,紧紧围绕灵魂塑造、立德树人的核心迎难而上,细化学科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的知行合一的能力。</h3><h3>从“知”的道理到“行”的转变,我们最深的感受是工作方式的转变给予我们珍贵的接触真实情况的机会,让我们更清晰地感知、收获新的挑战。</h3><h3>发挥团队思维理念,脚踏实地,将自由之思想及个性独特思维与团队思维理念相融相生,我们将会发现更进步的自我。</h3><h3>&nbsp;&nbsp;&nbsp;标准化2021中考道德与法治试卷方向事实上应该已经清晰,具体划分细节并不重要,千帆竞发、百舸争流,方显思政/道德与法治同行的本色!新的方向将意味着引领道德与法治教学相当长的时间,网络的资源大多是“半成品”的资源,更何况新的方向下,我们唯有开动大脑,不断改变,不忘时刻向最优秀的他人学习一点点,就可以遇见更好的自己。加油!各位同行。</h3><h3>&nbsp;</h3><h3>&nbsp;</h3><h3>&nbsp;</h3> <h3>1.实践升华理念。在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感谢思政/道德与法治课堂给予我们的实践机会,感谢各位同行给予我们的交流、碰撞的机会。这对于激发我们的思维活力,促使我们不断进步至关重要。在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得出更为清晰的看法。实践出真知。重要的思政/道德与法治理念都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目前,不少思政/道德与法治课堂缺失真情实感的植入,缺失对核心价值观的课堂设计、引领,这往往是我们不能形成高效突破的关键因素。问题的关键往往不是传授知识,如果情感态度价值观走入误区,任凭我们怎样努力,也很难扭转深入血液的“意识形态”。价值观正确,早晚会抵达理想的彼岸。价值观错误,即使已经取得或即将取得辉煌的成就,也终究会昙花一现。在过往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育教学实践中,由于没有将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第一教学重难点,现实已经给我们带来会必将带来沉重的教训,由实践升华而来的“爱之价值观”意味深远。真正树立以“生命成长为中心”的理念,从身体到心理,从梦想到学习,从品格到心灵,保持灵魂的诚实和真实,增强信心,才会不断进步。源自心底的爱自己是多么重要!这是所有关系的重要的基石。在实践中,每天进步一点点就足以超越自己,每天保持更好的状态就足矣!无论顺逆,都要学会开心,不让负面情绪缠住我们至关重要!如果我们想征服生命中的焦虑,唯一的办法就是活在当下。2.实践是创新的源泉。重要的道德与法治理念经过实践的检验、调整、升华才会更好地指引实践,道德与法治教学向“灵魂塑造”课堂艺术转向、向精致化教学技能转变,让外在的精致化教学技能与内在的“灵魂塑造”课堂艺术融合,生成一节节爱与美俱在的道德与法治新课堂。所有的灵光一闪不过是长期的积累,最后的一点火花迸发,得益长期的刻苦学习,量变成质变,也以此为“沟通桥梁”,逐步打开向各位同行学习的大门。3.不断实践,不断反思。多去实践和探索,才能茅塞顿开。而阻碍一个人茅塞顿开的,是他的思维模式。改变固有思维模式的重要途径就是多欣赏他人的优势长处,兼收并蓄,才会终生受益。努力是一件特别需要沉下心来,长久坚持去做的事情,与自己不断比较,厚积薄发、保持好心态,做事有分寸,才能更好地把握自己的人生。4.融汇贯通是创新的重要基础。知识融合再现,思维破解局限,需要融汇很多内容,甚至看似平时毫无关联的内容,却也会累积重要的能量,在需要激发的时刻,贯通才会水到渠成。5.学习交流是创新的引擎。不断学习犹如一股股“清流”,让我们逐步找回信心,不断交流让教育教学信息快速流动,激发新的思维活力,引领我们不断创新。</h3> <h3>2021河南道法中考改革的几点思考:1中考道德与法治的评价:“出其不意,不走寻常路,你的所谓重难点,社会热点,人家巧妙回避,河南全省各地的中考专家信誓旦旦的考前讲座在命题人面前几乎......,南辕北辙,一线老师痛苦迷茫,每次回老家看看陕西道法考试题,不得不佩服河南命题人!”------一位思政老师评价河南道德与法治中考。话又说回来,如果千变万化的中考命题我们能够一语中的,考查又有什么意义?我们能做的只有立足于学科核心素养,细化落实。2.中考道德与法治的思考:中考改革的意图是什么?是降低难度,还是减轻负担?是提升思政老师的存在感,还是平衡思政与各学科的关系?我们想这是基于各种考虑。某国付出至今800多万人确诊,20多万命丧的沉重教训与某国总统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念不无关系。普通人的正确价值观念失守,影响自身及与周围人的和谐,社会地位越高,正确价值观念失守,后果将会更加严重。道德与法治教学到底教什么?中考到底考什么?这应该是体现国家课程意志。这里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立德树人,灵魂塑造的教学命题原则是命题人迎难而上坚守的核心和灵魂。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中考命题又可以打上命题人的思维等个人解读的烙印。3.中考道德与法治的指向:2021中考方向具有重要的导向意义,决策层广纳善言,试题形式、分值调整牵一发而动全省,开局之年的重要变化,影响全省几百万莘莘学子甚至更多学子,道德与法治考查从模拟情景向真实性情景转变意味深远,2021中考道德与法治对思维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真实情景的融合考查将会有新举措,选择题形式与全国更多省市接轨,有助于河南道德与法治教研汲取全国更多省市教研的力量,也有助于河南道德与法治教研走向全国更多省市交流、碰撞。调整后的2021年中考考查将会更趋向更真善美,更大范围展现河南道德与法治教研、教育教学创新的结晶!4.道德与法治的变化:形式变化反映内容的变化,对我们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环境千变万化,我们需要做出的变化也比较多,如果一成不变很难有新的起色。促使我们作出变化。我们不否认成绩的重要性,我们也坚信终生发展续航能力的重要性。5.迎接改变:多年的实践告诉我们,无论是情况怎样变化,我们只有在变化中坚持团队思维理念与不断提升的独特思维融合相生,才会演绎更多佳话。如果没有团队思维,我们无法在千百同行中汲取重要的力量,如果没有独特思维,我们很难坚持本真的方向。在变化面前,我们只有迎难而上,坚守立德树人、灵魂塑造的根本才会以不变迎万变。6.质疑是科学精神的核心。质疑不是怀疑一切,合理质疑,恰当批评与自我批评能让我们始终站在进步的通道中。不断提升才是更重要的事情,只有我们坚持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升学习力,执行力,体验学习的快乐,感受战胜困难的愉悦,珍惜每一段时光,逃避不能解决任何问题,遇到问题迎难而上才是我们思政道德与法治老师的本色,灵魂塑造,难度不言而喻,正因为如此,才会赋予思政学科如此重要的社会价值。</h3><h3><br></h3> <h3>知心才能教心❤</h3><h3>&nbsp;</h3><h3>青少年成长时期就是那么可爱,那么多变,他们的许多想法、行为、追求、憧憬,常使我们始料未及,有时甚至谜团重重,犹如藤蔓纠结,破解不易。青少年未成年,不谙世事,这是共性,但又多种多样,性格迥异,我们须具体深入地了解,有真切的认识与体悟,方能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h3><h3>师生只有倾心相交,既讲科学,又讲艺术,如画的美景才会展现眼前。我们需要通过主动出击、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师生共同的价值观念。</h3><h3>通过挖掘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内涵,引导孩子们感悟、体验,从而潜移默化地让他们在精神上受到陶冶与洗礼,于无声处发挥教师的人格力量,传递源源不断的正能量。激发他们的内在本质、内在能量、内在潜能。</h3><h3>青少年在家庭、学校中学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律的习惯,以及热爱生活的态度,这些将伴随他们的一生,成为他们获取幸福必备的最重要品质。</h3><h3>一个孩子就是一本丰富的书,一个多彩的世界。孩子是活泼泼的生命体,每个人的成长都是独一无二的。要培育他们成长、成人、成才,首先得尊重他们,从思想上、感情上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的个性。我们要练就敏锐的目光,善于发现每个孩子身上的长处与潜力,长善救失,把隐藏的种种潜力变为发展的现实。</h3><h3>“每位孩子的心中都有一根根的弦”,而我们“宛如一位位弄琴高手,拨动着学生心灵中的弦”。千人千样,这样有个性、有潜能、资质优良的孩子,教育起来同样有相当难度,没有水磨的工夫,没有爱心,就不可能拨动她的心弦,奏出悦耳的乐曲。</h3><h3>我们真正爱孩子,必心怀远见,必高瞻远瞩,必能一切从孩子更长远的未来出发。</h3><h3>我们每一位老师,怎样才能真正让学生感到温暖?答案有一个:磨炼自身是育人最简便的“法门”。 要想教育好孩子,我们首先要热爱孩子,只有我们倾尽深沉的爱——把对孩子的了解、尊重、感染、疏导融为一体的“师爱”,才能感化孩子的心灵,启迪孩子的觉悟,陶冶孩子的情操,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h3><h3>&nbsp;</h3> <h3>&nbsp;道德与法治千变万化,令不少同行减少了“存在感”,缺失“愉悦感”、幸福感。究其原因,我们私下认为,过分追求“以分数成长为中心”的理念弊大于利。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需要对孩子们负责,对家长负责、对学校负责,不可能不关注孩子们的表现,而分数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分数不是简单的数字,这里蕴涵着孩子们学习态度、专注度、意志力等因素,当然也是家校合力育人的结果。“以分数成长为中心”存在一定的弊端,让家校盲目追求分数而忽略育人的核心任务。忽略育人的核心任务,忽视了生命的成长,让不少孩子还没有跑到终点就因为身体、意志等非智力因素提前“退场”。</h3><h3>我们亲身体验观察越是坚持“以生命成长为中心”的理念的学校,越是在关键时候表现优异。这些学校开设丰富多彩的课程及团队活动,大大缩短时间的文化课反而中考中异军突起。究其原因,我们认为,每一场活动都是爱的活动,正因为学校坚持“以生命成长为中心”的理念,真爱孩子,坚持育人为本,才会促进成绩的高效提升。</h3><h3>中考道德与法治到底如何变局?如何考?其实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坚持了什么方向?如果我们坚持“以知识传授为中心”,那么这只是中考考查的载体,不是中考考查的全部。中考道德与法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实,中考道德与法治是 “知识、思维、真实问题(包括时政)、情感态度价值观” 融合。</h3><h3>“让知识点燃莘莘学子多彩的梦想,让创新思维插上腾飞的翅膀,让真情实感成为撬动思政/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的高效“杠杠”,让正确的价值观逐步融入莘莘学子的血液,引领人生正确的发展方向。”</h3><h3>方向偏离,事倍功半,真诚祝愿每个同行能够不断提升,感悟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的愉悦,收获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的幸福,祝福每个孩子能够行稳致远!</h3><h3>&nbsp;</h3> <h3>道德与法治教学是什么模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在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中立足根本,回归本真,一切从实际情况出发,避免“学考两张皮”的现象。“.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真实问题、思维过程”新的教学模式的科学性。在过往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割裂了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真实问题、思维过程”,在考试特别在中考中,它们是相融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哪个环节缺失,就会形成漏洞,这些漏洞一般较难弥补,而在考试中就会暴露出来。</h3><h3>&nbsp;</h3><h3>(一)新导向</h3><h3>初中道德与法治导向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已经从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注重过程性评价;已经从单纯的知识考查向“知识、思维、情感态度价值观、真实问题”融合考查转变;已经从“以分数为中心”的理念向“以生命成长为中心”的理念转变。</h3><h3>(二)新体例</h3><h3>针对中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出现的问题,依据课程标准及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教材的细化、落实,及初中道德与法治导向的变化,我们确定新体例为“知识体系融合建构(包括中国学生核心素养、教材、课程标准、融合建构新的知识体系),思维过程的还原,情感态度正确价值观的构建,学生扩展的道德与法治生活中的问题(包括重要时政热点)的发现、分析及解决问题的建议。</h3><h3>1.知识体系融合建构(中国学生核心素养、教材、课程标准、融合建构新的知识体系)</h3><h3>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须品格与关键能力。能珍视生命、成就生命、促进生命成长发展,会学习,有责任,能担当、有判断,会选择、有理解,会反思…这是“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的具体细化。教材主干知识的汲取、提炼,依据课标的适当拓展。</h3><h3><br></h3> <h3>2.思维过程</h3><h3>思维性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核心,也是中考道德与法治的核心。针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考试中出现的学生不会思维,不知如何思维的问题?需要中学生学会思维,不断改善思维品质。</h3><h3>人一定要改变自己的固有思维模式,才能进入新局面。我们大多数人一样,很容易看见事物不足的一面,却不擅长找出优势的一面,人的心一旦开塞,就很容易发现自己的优势。要多去实践和探索,才能茅塞顿开,找到适合自己的路。而阻碍一个人茅塞顿开的,是他的思维模式。改变固有思维模式的重要途径就是多欣赏他人的优势长处,兼收并蓄,才会终生受益。</h3><h3>独立思维与团队思维同样重要。我们过往最大的收获就是坚持独立思维与团队思维理念相融相生。当然过往失败的教训就是质疑团队思维理念,自以为自己什么时候都正确是多么荒谬的事情,兼收并蓄才是我们的态度。独立性格、自由思想与团队思维理念并存,实践与创新相融合,走出来,外面的世界真的很精彩!</h3><h3>思维才是我们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思维连通我们潜意识,改变我们的底层思维,重塑我们的人生信念与希望。深度挖掘事物的本质是什么,唯有对这个掌握越清楚,我们就越能有正确的认知。过往我们的经验就是团队思维与个人独立思维的融合、创新,这应该是我们取得不断进步的思维方向。</h3> <h3>3.情感态度正确价值观的构建--我们认为“情感态度价值观”应该作为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的第一教学重点、难点。</h3><h3>育人之本,莫如铸魂。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德就是要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德”,中学生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生命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坚持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德”意味深远。</h3><h3>(1)情感状态和品质</h3><h3>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应该重视情感教育、价值观教育,这应该是过往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我们的薄弱环节或重要缺失。情感教育、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在社会中不应该“戴面具”生活,如果道德与法治课堂都不能注入真情实感,实在是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的悲哀。</h3><h3>有同行可能要质疑,情感状态和品质再重要,中考会考吗?如何浸润孩子们的心灵、进行灵魂塑造?是道德与法治课堂教育教学考试的核心,浸润孩子们的心灵、进行灵魂塑造离不开真情实感的注入。其实,优秀的道德与法治同行进行道德与法治课堂教育教学时,非常注意注入真情实感。无论是校园文化,还是班级文化,都是爱的活动的展开,没有爱就没有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没有深爱,就不会有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的精彩传奇。</h3><h3>经验与教训如“鸟之双翼,车之双轮”,让我们汲取更多成长的力量。懂得自我反思、学会自我反思才会真正的成长。情感培育、我们的价值取向与心灵成长是事情的根本。情感状态和品质对于人的精神成长非常重要,无论是知识的真正掌握,&nbsp;还是心灵的丰富,离开了情感都是不可能的。只有用实实在在的而又丰满的情感支撑起来的价值观才是比较稳固的,是具有人格魅力的。</h3><h3>道德与法治给学生传授知识外,更重要的是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培育学生良好的品德,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给予学生呵护与关爱,感受学生的喜怒哀乐等情感体验。无论是立足讲台的学科育人,还是课堂之外的诗与远方,教师始终要将德性教化促进学生的心灵转向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内在价值。</h3><h3>&nbsp;</h3><h3>(2)价值观教育</h3><h3>&nbsp;&nbsp; 价值观对人们自身行为的定向和调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价值观决定人的自我认识,它直接影响和决定一个人的理想、信念、生活目标和追求方向的性质。价值观思想认识上的统一是人际关系的基石。价值观信息上的沟通是健康人际关系形成的关键。价值观实践上的一致是人际关系的保证。</h3><h3>道德与法治同行对孩子们进行价值观教育的前提是让自己拥有一颗纯洁美好的心灵,因为一颗美好的心灵,特别是“为世人、为社会”做奉献的思想。我们心里不应该有愤怒、怀恨、嫉妒、猜疑等,而应该时常抱有梦想,在心里描绘积极的、美丽的事物。如果不以纯洁的心灵来描绘愿望,就不会有卓越的成功。</h3><h3>如果我们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是出于私利私欲,那么也许能够带来一时的成功,但这种成功不可能长期持续下去。持有纯洁的愿望,坚持不懈地努力,那么愿望一定会实现。用正向的思维,保持感恩、愉悦的心情,积极地思考,心存正念,摆正心态,帮助他人,成就自己。价值观正确,早晚会抵达理想的彼岸。价值观错误,即使已经取得或即将取得辉煌的成就,也终究会昙花一现或将付出沉重的代价。唯有足够的自爱,才能对他人、对世界保持热爱。正因这样的热爱,才有勇气去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坚固正确的价值观让我们的人生成长行稳致远。</h3><h3>&nbsp;</h3> <h3>4.中学生扩展的道德与法治生活中问题(包括重要时政热点问题)的发掘、分析、解决</h3><h3>&nbsp;&nbsp; 鉴于目前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仍然存在“死记硬背”知识的现象,仍然存在道德与法治教学理念与实践脱节的问题,仍然存在不利于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现象。中学生的真实问题在哪里,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设计就应该在哪里,中考道德与法治命题考查也应该在哪里。譬如孩子们在生活中不懂得真正爱自己,针对这样的真实问题,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中我们常常没有时间去等待、去感受、去理解, 我们天天都在急于求成、要求开花结果, 这恰恰违反了道德教育的内在规律。近两年中考道德与法治从关注模拟道德情景向真实道德情景逐步转变,起了很好的导向作用。</h3><h3>唯有立足于这些根本,注重过程,走出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误区,贴近孩子们的真实问题,让他们知行合一,才是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真正出路。教育教学创新是我们行稳致远的重要动力,坚持正确的思想、理念、方法,会让我们事半功倍。</h3><h3>&nbsp;</h3><h3>&nbsp;</h3> <h3>淡泊名利,才让我们遇见不断提升的自己。回顾我们的人生经历,把每一次经历都当作一次试验的机会。平静地面对不确定性。可以更自由,进一步拓展视野。应该突破自己,打破原有的格局。可能别人的想法和评价会对我们有比较大的影响。容易在别人的干扰中迷失自我,还是找回自己的立足点,放下心灵的负担,摆脱精神的枷锁,做一个敢于追光的人。朝着阳光的方向出发,朝着风雨的方向出发。1.回归本真:从根本上说,并不是找一个稳定的公司、职业、技能,这些都靠不住,甚至房地产也靠不住。靠得住的,只有我们的德性、思维方式、学习能力、心理承受力等等,这些才是真正属于我们的,能够确保我们在不确定的尘世平安生活的根基。2.遵循自己的良知。良知是人心中与生俱来的道德与智慧,人人心中都有良知和善念。心中觉醒的良知,会让人生越走越光明。良知就是对善恶的基本判断,格物就是按照良知的指引去做善事,消去各种欲望和恶念。良知人人都有,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怎样做,最可靠的还是听从自己的内心。内心力量的源泉所在,正在于遵循自己的良知、做真实的自己。坚固正确的信念,是左右我们人生成长的方向,无论遇到何种阻碍,我们始终坚持友善价值观念,在我们遇到困难时,终会有志同道合的友人伸出援助之手,这来源于我们保持善念,真诚待人。3.融合思维:思维才是我们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思维连通我们潜意识,改变我们的底层思维,重塑我们的人生信念与希望。深度挖掘事物的本质是什么,唯有对这个掌握越清楚,我们就越能有正确的认知。过往我们的经验就是团队思维与个人独立思维的融合、创新,这应该是我们取得不断进步的思维方向。深度思考就是不断逼近问题的本质。深度思考,可以帮助我们推演复盘工作可能出现的纰漏和瑕疵,在避免失败的同时,极大的提升我们的工作效率。在碎片化信息爆炸的当下,在竞争激烈的高阶领域,决胜的关键不仅在于知识的多寡、勤奋的程度如何,更在于是否具备深度思考的能力。</h3><h3>4.看清自己,才会找到突破自己的方向。看清自己,知道自己到底擅长做什么,到底能够做成什么。多研究自己,看看自己和这个行业里的高手,有什么差距。纵向和自己比较找自信,横向和行业里的高手找差距,把不切实际的想法都放弃,把烦恼的事情,慢慢放下,轻松自由的状态,才能走得更远。5.开放心态迎接一切可能的进步。我们活着,为的就是体验生活,不断提升。在我们的世界观里,生活里大都是“善良”,美好的。正是如此的观念,让我们放下心灵的负担,摆脱精神的枷锁,遇见最好的他人,也遇见不断进步的自己。6.不足:A.自我管理需要提升:人最大的敌人,往往是自己。从今天开始,改变自己,放下手机,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不辜负生命中每一个美好的今天,才是对自己的负责。我们做事也是一样,无法预见最终的结果,那么就该注重眼前的过程。只要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尽心竭力,就已经是一种收获。B.批判精神有过无不及:合理的怀疑,并加以求证和思考,我们才能对这种工作方式的结果产生其正确的合理性。不断思考的问题给我所带来的习惯养成是,在看待任何问题上,我们越来越能够一眼看到问题的本质和真相。这是深度思考带给我们的优势和独特性。但过度的善意的批判也很容易被误解“吹毛求疵”或恶意攻击。</h3> <h3>靠谱的人,说话办事都让人放心,凡事都会交代清楚,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应,有责任感,靠谱,是一个人人品最高的评价。能力强的人很多,但真正能够把事情做得又稳又好的人很少。</h3><h3>很多人把分內分外搞得分明,爱说:这个不是我该做的事情,那个不是我该做的事情。我们的责任心,我们希望把事情做好的动力,会驱动我们做更多事情,让我们得到很大的锻炼。</h3><h3>一个靠谱的人遇到问题,难事,不会退缩,反而能挺身而出,并事先已预想到困难,作好了付出一定代价与牺牲的准备。真正靠谱的人,懂得做任何事都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说话做事总是能够让人放心。</h3><h3>生活工作中不乏有能力的人,但是,真正让人放心,也就是靠谱的人,却并不多见。真正靠谱的人,无论身在何处,无论什么时间,只要答应了要做什么事情,就一定能够开动脑筋、换位思考、全力以赴、系统思维、注重细节、尽心尽力,做事到位,让别人放心,也让自己安心。让人放心,也就是真正的靠谱,其实是对一个人最崇高的评价!只有靠谱的人,才不会在生活中糊弄你,在工作上敷衍你,而是踏实做人,有明确的目标,有格局,有担当,做事光明磊落,做人坦坦荡荡。</h3><h3>越靠谱的人做事越认真,做人越踏实,踏实的人不论是对人对事都不会敷衍了之,这样的人才会在人生路上越走越宽,因为你能对别人负责,别人就会信赖你,愿意继续找你合作,有什么好事都会先想到你,这就是一个靠谱的人的人格魅力,不辜负别人,别人定会加倍好好待你,所以越靠谱的人,越幸运。</h3><h3>人生路上处处是险滩,一定要和靠谱踏实的人同行,少走弯路,成就最好的自己。</h3> <h3>实践出真知:在确立“爱之价值观”的信仰时,数不清的教训升华了道德与法治重要的理念,我们发现不少人不懂得真正的自爱,(包括我们自己),没有真正树立以“生命成长为中心”的理念,从身体到心理,从梦想到学习,从品格到心灵,或多或少存在轻视及对自己不友善的行为,保持灵魂的诚实和真实,增强信心,才会不断进步。源自心底的爱自己是多么重要!这是所有关系的重要的基石。源自心底的爱自己,才会学习放松,和谐沟通,取得共识,关爱他人、服务社会。目前,不少思政/道德与法治课堂缺失真情实感的植入,缺失对核心价值观的课堂设计、引领,这往往是我们不能形成高效突破的关键因素。问题的关键往往不是传授知识,如果情感态度价值观走入误区,任凭我们怎样努力,也很难扭转深入血液的“意识形态”。价值观正确,早晚会抵达理想的彼岸。价值观错误,即使已经取得或即将取得辉煌的成就,也终究会昙花一现或必将付出沉重的代价。在过往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育教学实践中,由于没有将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第一教学重难点,现实已经给我们带来会必将带来沉重的教训,鉴于业界各方对核心价值观的课堂设计、考查的日益重视,唯有立足于这些根本,注重过程,走出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误区,贴近孩子们的真实问题,让他们知行合一,才是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真正出路。教育教学创新是我们行稳致远的重要动力,坚持正确的思想、理念、方法,会让我们事半功倍。</h3> <h3>认识自我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谁能解读完整的“自我密码”,应该没有人能够做到,我们是一个不断认识、发现、完善自己的过程,穷其一生,我们可能发现“一小部分自我或部分自我密码”,是否进步并不在于知晓自己有多少优势,而是知晓自己有多少不足。这就是自知之明,就是自我认知。</h3><h3>经验固然可以总结,但教训也弥足可贵,经验与教训如“鸟之双翼,车之双轮”,让我们汲取更多成长的力量。懂得自我反思、学会自我反思才会真正的成长。情感培育、我们的价值取向与心灵成长是事情的根本。情感状态和品质对于人的精神成长非常重要,&nbsp;无论是知识的真正掌握,&nbsp;还是心灵的丰富,&nbsp;离开了情感都是不可能的。只有用实实在在的而又丰满的情感支撑起来的价值观才是比较稳固的,&nbsp;具有人格魅力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什么要作为思政/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的第一重难点?尊重传统,同时注入新的光芒。找到这种平衡并不容易,会觉得它在范围内。</h3><h3>我们与自己的关系会奠定下我们其他所有关系的基石。”发现对自己不够友善或者很粗心大意,在与自己的关系上做出非常重要关键的改变。在某种程度上,正是困境让我们砥砺前行,丰富了我们战胜困难的经验教训,有利于实现人生的重要改变。一个出现在幕后的变化可能完全在意料之外。所有故事都在面前徐徐展开。</h3> <h3>每个人都是一座宝藏,每个人都可成为“最佳的自由”。关键是如何定位?认识自我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谁能解读完整的“自我密码”,应该没有人能够做到,我们是一个不断认识、发现、完善自己的过程,穷其一生,我们可能发现“一小部分自我或部分自我密码”,是否进步或许不在于知晓自己有多少优势,而是知晓自己有多少不足。这就是自知之明。就是自我认知。只有针对自我不足下狠功夫,才能雕刻令自我、他人、社会满意的“自我”。有时,过度关注细节,让我们陷入纠结之中,从整体出发,俯瞰事物发展的变化,从细节入手,让细节见真章,两者融合才会有新的突破。在与外界不断互动的过程中,我们碰到优秀出众的同行或同事,要学会摆正心态,积极向对方学习,弥补不足,缩小差距。我们的气场里,隐藏着未来密码,请用心,用努力,去开启我们想要的每一个可能。愈是困难,愈是激发我们战胜困难的意志,人生之中,所走的每一步都算数,在日后都会选择承担后果。过往的努力,成为打开现在思路的钥匙,现在的努力又是打开未来思路的钥匙,如果离开切实的努力,一切都是幻影。坚持独立性格,自由思想,珍惜拥有,珍惜团队,勇于面对真实情况即是重要的转变。倾心探讨专业话题,投入到感兴趣的领域,在工作中能够感到久违的愉悦感,大家站在专业学习的提升的转折路口,保持定力,不盲从,不放弃,将“灵魂塑造”落到实处,即使付出再大的精力,也是值得的。浮在生活的表面去探索是没什么价值的,深,低,沉, 下,挖,潜,降。有价值的课程会以积极的视角去看待这一切。时刻学习,不断反思成为常态,才发现学习的奥妙无穷!唯有足够的自爱,才能对他人、对世界保持热爱。正因这样的热爱,才有勇气去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坚持以“生命成长为中心”课程价值理念,坚持正确价值观培养教育教学第一重难点,坚持思维过程理念,坚持融核心素养于每个环节,坚持一切从学生从实际出发,坚持不急功近利,坚持立足于根本。做事用心增加信任;学习用心给增加信心。用心离不开本真,离不开快乐。如果没有愉悦感,很难想象不自觉地传递了多少正能量。有时能量也会相互感染,当我们传递正能量的同时,无以想象会得到什么回报,但正是大家传递生生不息的正向力量,世界才会更美好。这或许就是我们的动力源泉。</h3> <h3>道德与法治反思笔记:1.拥有一颗纯洁美好的心灵:让自己拥有一颗纯洁美好的心灵,这是我们思考如何度过人生时的一个大前提。因为一颗美好的心灵,特别是“为世人、为社会”做奉献的思想,就是这个宇宙本身的意志。我们心里不应该有愤怒、怀恨、嫉妒、猜疑等,不要在心里描绘一些带有否定性的、阴暗的东西,而应该时常抱有梦想,在心里描绘积极的、美丽的事物。只要这样做,实际的人生就会变得美好。如果不以纯洁的心灵来描绘愿望,就不会有卓越的成功。即使抱有强烈的愿望,如果这种愿望是出于私利私欲,那么也许能够带来一时的成功,但这种成功不可能长期持续下去。持有纯洁的愿望,坚持不懈地努力,那么愿望一定会实现。所谓善,就是普遍认为好。所谓普遍,就是无论由谁来看,都认为是好事。因此,不是只符合自己的利益、方便、形象就行。这种动机必须是自己和他人都能接受的。另外,在工作过程中,还要自问“私心有无”。必须查检自己的心,在工作中防止以自我为中心。3.自我管理:在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我们每个人都容易变成压力和情绪的俘虏。克制情绪,定下心来,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太过情绪化是于事无补的,除了让自己失了气度,没有任何意义。当我们将“这下完了”、“人生毁了”、“放弃算了”这样的负面思想赶出脑海,方案和思路,就会接二连三的冒出来。我们做事也是一样,无法预见最终的结果,那么就该注重眼前的过程。只要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尽心竭力,就已经是一种收获。天的规则,就是骄傲的人会亏损,而谦虚的人才会获益;地的规则,是骄傲的人要改变,而谦虚的人会更加盈满;神明的规则,是骄傲的人就要受到灾祸,而谦虚的人才能得到福泽;人的规则,是厌恶骄傲自满的,喜欢谦虚的。战胜自己的骄傲。成功了,就是抵达了另一个起点,而不是人生到了终点站。骄傲自满的人,其实是沉迷在过去的成绩里,人生从此停止了前行。真正带给你痛苦的并不是某个人或某件事,而是你过度的期待。当你放下了这些所谓的期待,学着去靠自己,心中自然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抱怨。3.改变自己:改变一下自己的想法和态度,当开始改变自己的时候,很多东西就跟着改变了。“世界上从来都没有所谓的奇迹,命运一直都掌握在自己手里。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最重要的就是改变自己。”当你感到走投无路的时候,不是别人拦住了我们,而是我们不敢突破自己。从今往后,狠狠地逼自己去学习,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一定会成为更好的自己。所有人生的目标,都有实现的可能。只要心中有希望,人生就会有希望。希望就是心灵之光,是黑夜里的一盏灯,把你引向黎明。当一无所有的时候,你就努力折腾自己,多折腾几次,我们一定会创造机会。战胜自己的无知。提升能力,比任何事情都重要,一边前进,一边学习,活到老学到老,书到用时不恨少。有时候可以现学现用,有时候可以积少成多,有时候可以古为今用,有时候可以洋为中用,方法千千万万,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就是最好的。4.拥抱人生的不确定性:把每一次经历都当作一次试验的机会。平静地面对不确定性。可以更自由,进一步拓展视野。应该突破自己,打破原有的格局。放下心灵的负担,摆脱精神的枷锁,做一个敢于追光的人。朝着阳光的方向出发,就会披着一身霞光;朝着风雨的方向出发,你就会看到绚丽的彩虹;朝着未来出发,就能把握命运。</h3> <h3>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我们的初心是什么?就是让更多的莘莘学子行稳致远。让更多的莘莘学子感受到教育教学的愉悦感,幸福感;付出爱心,浸润心灵是我们的宣言;脚踏实地,永不放弃是我们的承诺!作为一名教师,角色的转换提升了我们的全局观、格局观;从生活工作中升华的重要理念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但只有植根于教育教学实践才会有更强大的生命力。每个人都是一座宝藏,我们的使命就是可持续的挖掘宝藏,而不是涸泽而渔;无论对自己,还是他人,坚持以“生命成长为中心”的理念是重要的基础,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生存才能行稳致远。多与良朋交流受益匪浅,越来越接近更多的真实人事物,让我们感受到“假大空”的远离,让凝心聚力的理念逐步成为现实,这或许是更大的收获和本真的真实回归。</h3> <h3>作为一名基层道德与法治老师,我的感悟就是1.坚固正确的信念,是左右我们人生成长的方向,无论遇到何种阻碍,我们始终坚持友善价值观念,在我们遇到困难时,终会有志同道合的友人伸出援助之手,这来源于我们保持善念,真诚待人。2.放大格局:每个人都自己的优势不足,如果囿于自己的小天地,或局限于一地一校的狭隘观念,那么,我们的专业成长就会受到较大阻碍。向更多的人事物学习,向更多的团队学习,才会融合新的更强大的团队力量,而我们每个人都是其中的一份子,又自由而行,汲取力量,奉献担当,何乐而不为?当我们专业成长到一定阶段,眼界才会逐步开阔,思维才会逐步融合、创新,道德与法治教学美景才会一步步展现。3.信任是交往的基础。自以为自己什么时候都正确是多么荒谬的事情,兼收并蓄才是我们的态度。迷信他人不如相信自己,相信自己不如相信团队。相信自己与相信团队紧密结合,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力量。独立性格、自由思想与团队思维理念并存,实践与创新相融合,才会事半功倍。4.内心成长才是根本。外在内心的映照,只有充盈的心灵成长,才会有多彩的外在。只有具有强烈的冲动、愿望、使命感、责任感, 才能提出问题, 才会自找“麻烦” , 也才能拥有诗意的教育生活。诗人是要有灵感、悟性和冲动的。真正的教育者也应具备诗人的品格, 永远憧憬明天。冲动停止, 教育就会终结。5.思维方法:独立思维与团队思维同样重要。我们过往最大的收获就是坚持独立思维与团队思维理念相融相生。当然过往失败的教训就是质疑团队思维理念,自以为自己什么时候都正确是多么荒谬的事情,兼收并蓄才是我们的态度。独立性格、自由思想与团队思维理念并存,实践与创新相融合,走出来,外面的世界真的很精彩!6.向过程转变真的很重要!胡邦霞老师主持的省重点教研课题的核心理念就是由结果向过程转变。直接导出结果的时代在2019年中考已经预警,在2020年中考已经终结,如果我们执意于过往的思维模式,势必会事倍功半。中考的重点应该在在前半年而不是后半年。前半年重点在过程,给出结果已经不适应道德与法治教学及中考的要求,做足过程,才会事半功倍。立足根本才会事半功倍,道德与法治教学改革已经到了向过程转向的重要关口,现在是如此,未来仍是如此。7.真实问题的重要性。我们常常没有时间去等待、去玩味、去感受、去理解, 我们天天都在忙着评估、追求外显效果, 天天都在急于求成、要求开花结果, 这恰恰违反了道德教育的内在规律。情感教育而“忘情负义”的结果, 自然会导致教育的低效、无效, 甚至负效和扭曲。8“.知识、价值观、真实问题、思维过程”新的教学模式的科学性。在过往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割裂了知识、价值观、真实问题、思维过程”,在考试特别在中考中,它们是相融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哪个环节缺失,就会形成漏洞,这些漏洞一般较难弥补,而在考试中就会暴露出来。9.志同道合才会凝心聚力。现在是多元价值观并存时代,我们不强求所有人都与我们志同道合。当我们的价值观一致时,走出来友们就会形成更强大的团队合力。</h3> <h3>有凝聚力的团队才会战无不胜,这应该是所有成功团队关键时刻致胜的重要秘诀,当团队成员致力于“爱惜自己的漂亮羽毛”时,自己和团队进步就会受到阻碍。“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渡人即是渡己,唯有凝心聚力,众志成城,同舟共济才会共克时艰。非常感谢线下合作伙伴的战友情谊,互相尊重、理解包容、奉献担当。非常感谢2014年以来汇聚的5000多位道德与法治同行的线上团队,大家遵守规则、互相帮助,手留余香。重要的道德与法治理念经过实践的检验、调整、升华才会更好地指引实践,道德与法治教学向“灵魂塑造”课堂艺术转向、向精致化教学技能转变,让外在的精致化教学技能与内在的“灵魂塑造”课堂艺术融合,生成一节节爱与美俱在的道德与法治新课堂。道德与法治友们秉持“爱在左,美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莘莘学子,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是悲凉。”</h3> <h3>2020道德与法治反思笔记之(九)心灵管理 1.情感教育认知:情感教育是指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情绪、情感状态, 对那些关涉学生身体、智力、道德、审美、精神成长的情绪与情感品质予以正向的引导和培育。不管怎样的生命形态, 都会以情绪、情感表征出来, 关注情感质量也就是关注生命质量。因此情感教育不但不是忽略认知的教育, 相反, 它是从情感呵护与建设人手, 达至全生命的全人教育。德育, 就其本质, 是影响人的价值系统, 是关注人的精神成长, 是首先做心灵上的工作。2.情感教育缺失:我们的教育只关心分数、考试, 只关注学业方面的成效和成就, 较少关注人的情感培育、价值取向与心灵成长。我们的教育有点“忘情负义” , 情感、价值观方面的关怀在我们的教育中缺位了。应试模式的教学和育人方式依然盛行不衰。学生的创造活力不强, 许多孩子对学校里的学习不那么感兴趣, 学习和自我教化的内在动力不足。&nbsp;形式主义给教育工作带来极大的危害儿童们和少年们做的许多事清没有触及到他们的内心, 而仅在意识表面上爬行例如, 有时甚至连帮助残废者和病人也变成轮流值班的`措施' , 并逐渐成为用打分数来评定好坏的`课程' … …很难找到比这种做法更扭曲儿童心灵的事情了。”我们常常没有时间去等待、去玩味、去感受、去理解, 我们天天都在忙着评估、追求外显效果, 天天都在急于求成、要求开花结果, 这恰恰违反了道德教育的内在规律。情感教育而“忘情负义”的结果, 自然会导致教育的低效、无效, 甚至负效和扭曲。其实, 道德的成长、精神的成长需要一个长期、渐进、不断积蓄的过程。3.情感教育重要性:做幸福教师, 幸福感产生固然需要客观条件, 但最终只能在职场中通过自己的调整、锤炼而获得。教师重视自身情感品质提升很重要。情感状态和品质对于人的精神成长非常重要, 无论是知识的真正掌握, 还是心灵的丰富, 离开了情感都是不可能的。如果没有教师本人对所教学科的挚爱甚至痴迷、执著的情感, 没有经常性的对胜任该学科教学的自我肯定的积极体验, 不但他自己是走不远的, 而且也无法影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教师的情感状态是积极的, 他们的学习、工作是内心情愿的、享受到劳动快乐的, 这样他们才会感受到幸福。对于一个优秀的教师来说, 教育的每一天都是新的, 每一天的内涵和主题都不一样。教师只有具有强烈的冲动、愿望、使命感、责任感, 才能提出问题, 才会自找“麻烦” , 也才能拥有诗意的教育生活。诗人是要有灵感、悟性和冲动的。真正的教育家也应具备诗人的品格, 永远憧憬明天。冲动停止, 教育就会终结。当生活没有梦时, 生命的意义也就完结了, 教育就没有了意义。对教师来说, 这个“支撑我们生活的东西” 、这个“为我们每一天的生活得到鼓励和依据的东西” , 不就是我们的教育理想和信念吗?&nbsp;只有用实实在在的而又丰满的情感支撑起来的价值观才是比较稳固的, 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的学科水平不仅通过其知识传递真理的力量, 而且对学科深爱的情感伴随其生命能量具有信念和信仰的力量。4.情感教育改变:优秀教师往往也以其知识学养背后的情感与价值观吸引着年轻人。教师应该敏于发现与捕捉、善于挖掘与主动建构学科知识中广泛蕴含的具有情感教育价值的内容, 结合学科史实与栩栩如生的人物进行延伸和拓展性介绍, 将其自然而艺术地呈现与表达出来。我们更多的是要不断反思、追问教育的方向、教育目的以及追求的价值取向是否端正和健康。通过教育实验, 从教育第一线获取真实的资料研究教育, 并且用行动去推动教育的实际改变。情感培养, 要有一定的情感环境。人与人之间交往关系是否平等、友善, 相互信任就是重要的情感环境。人缺少彼此的依恋和安全感, 缺少人与人交往的美好感觉, 缺少爱和被爱的感受, 道德的种子就不会苏醒和萌芽。人如果没有自尊, 没有起码的尊严, 不能获得社会认同, 他就不能悦纳自我, 不能获得自我的同一感和整体感, 相反, 内心巨大的撕裂感和冲突感将使他丧失打开心扉、与人沟通的勇气。爱、互相信任、尊严, 没有这些,道德是很难生长的。&nbsp;教师的情感交往、应答能力很重要。教师的情感观察能力、敏感性, 情感理解与表达能力也很重要。这些既有技能技巧性的, 更有来自人文素养本身的。教师个人情感的开放性, 以及坦诚、真实、自然、谦逊的情感态度更受学生欢迎。教师自我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积极心态也显得更加重要。</h3> <h3>2020道德与法治反思笔记之(八)“心灵管理智慧”1.(真心付出、真诚待人才会渡人渡己)。作为基层思政/道德与法治教师,专业成长的确是曲折又漫长的过程。从封闭保守的自我走向逐步开放的世界,每走一步,关键路口皆有关键引领人星星点灯。2014年,坚持了开放理念,尽管大家素不相识,但心底升起了把大家汇聚在一起交流的愿望,5000多人网络道德与法治团队,大家志同道合,为了学习交流走到一起。无论是线上团队还是线下团队,我感受最深的即是大家浓浓的善意,和谐的氛围,积极传播正能量的热心。无论是权威名师,还是可敬的一线同行友皆真诚务实,没有关闭沟通交流的大门,使道德与法治资源信息自由流动。真正的朋友从来不会计较彼此的小缺点,在同温层中会感觉很安心。2.(汲取团队思维精华让成长走了捷径)这里名师云集,如向每人“取经”一点点,那么就会遇见更好的自我。尽管与这些网络道德与法治团队成员有交集的并不多,正是这不多的交集及与团队成员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的默契,才会有不断进步。做好本职工作是我们的本分,但兴趣开发与做好本职工作又是相辅相成的,与各位道德与法治同行交流,真是受益匪浅,如果可以总结的话,就是汲取团队思维精华让成长走了捷径,就是坚持团队思维理念让道德与法治教学改革创新妙趣横生。个体可以有精彩,但必须融合于团队才会有绵延不绝的生命力,这应该是真理。偶尔和朋友闲聊几句,对方提供了重要线索 ,穿针引线,成就了工作上新的重要设想。从不相信突如其来的灵感,所有的灵光一闪不过是长期的积累,最后的一点火花迸发。得益长期的刻苦学习,量变成质变,也以此为“沟通桥梁”,逐步打开向各位同行学习的大门。3.(坚持正义才会赢得未来)什么是正义?就是代表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如果我们做人做事坚持以自我为中心,势必会处处碰壁,正义可能会迟来,但终究不会缺席。坚持正义尽管我们可能一时半会遇到阻碍,但未来终究会回馈正义的。4.信仰才是做人的根本。正确的信仰是人生的指路明灯,譬如我们坚持与人为善的价值观念,那么这种融入血夜的力量就会左右我们的思想,让我们的人生方向避免误入歧途。有所为,才能有所不为。我们有言论自由,但说出的每一句话都会思考再三,说出有什么影响,会对说过的每一句话负责,我们不会传递抱怨等负能量。在自己的人生字典里,没有“抱怨”,抱怨自己,只会让情绪糟糕,影响心情;抱怨他人,在某种程度也是怨恨自己的情绪的外在表现,自己坦然接受一切,即使是不好的因素,尽自己最大努力,改变自己,改善去掉不好的因素,为自己、他人、集体(团队)、社会付出应该付出的努力。</h3> <h3>2020道德与法治反思笔记之(七)“心灵管理智慧”1.(教育对人的精神塑造的重要性)教育对人的精神塑造的非常重要,雅斯贝尔斯才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砌。”真正的教育是一种智慧点燃另一种智慧。教师专业发展的范式也逐渐“功利化”,强调狭义的教学技能的提高,强调立竿见影的测试成绩,忽视教师发展的生命性与体性,忽视爱与智慧在教育过程中的核心作用。种种沉痛的教训令我们深深反思教育的“功利化”后遗症。“2.(促进学生的心灵转向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内在价值。)道德与法治给学生传授知识外,更重要的是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培育学生良好的品德,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给予学生呵护与关爱,感受学生的喜怒哀乐等情感体验。无论是立足讲台的学科育人,还是课堂之外的诗与远方,教师始终要将德性教化促进学生的心灵转向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内在价值。3.(爱之价值观”等来源于实践的重要理念是亘古不变的真理)每一所学校都是爱的存在,每一项活动都是爱的展开。从班级文化到学校文化,从制度文化到精神文化,道德与法治教师不仅能够从现有的文化出发,还能建构新的道德与法治文化,强调道德与法治文化的引领作用,让观点能够和谐,思想达成共识。4.(教育能力是实践取向的)育人”为教师发展打开了真实的场景,为锻炼教师教育能力建构了平台。如何与孩子和家长沟通?如何组织实践活动?教师在育人中,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在持续的育人过程中,道德与法治教师教师会思考其教育价值,判断其教育成果,逐渐厘清“什么是好的教育形态”,这一过程必定会引发教师教育理念的提升与转变。5.(道德与法治教师的专业情意)道德与法治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融合即是道德与法治教师的专业情意,是道德与法治教师教师职业道德的集中体现,也是道德与法治教师教师专业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育人实践的成功,会给道德与法治教师教师带来极大的专业成就感,满足道德与法治教师教师“自我实现”的心理需要。</h3> <h3>2020道德与法治课反思笔记之心灵管理(六)1.(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有一个学生,我问他认为我们的教育目的是什么?他说:“老师!我们的教育目的是考试啊!”这句话讲得很沉痛,我们只好相对苦笑。……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什么?是考试?还是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存?答案应该不言而喻。“做人如水,做事如山”的学问,读懂了,人生便也容易多了。做人若能如水一般,有包容万物之胸襟,便能够将身边的能量都汇聚成为汪洋;&nbsp;做事若能像山一样,有无欲无争之心,坚韧踏实之力,便能够如峭壁一般,直冲云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初心是什么?个人理解就是让莘莘学子学会爱自己,关怀他人,服务社会,报效国家,与人类、自然和谐相处;就是发现他人集体社会、生活、自然之美,体验美好来自不易,创造美好生活;就是探索知识的奥秘,验证知识的魅力,体验实践的真知,指引人生的航向。2.(道德与法治考什么?如何考?)有学生问,老师你讲的会考试吗?这些内容好像教材联系不紧密。“不但考,而且考试,不仅仅是考试。”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需要深厚的中华优秀文化的滋养,心灵具有丰富的内涵,具有太多可以探讨的话题,它们为灵魂塑造助力,既可以激疑探究,又可以增强莘莘学子的愉悦感、幸福感;同时灵魂塑造是考试的核心和灵魂,不单单是考试,对于莘莘学子的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道德与法治考什么?不少道德与法治同行教给学生这套路、那套路,结果是事与愿违,因为命题领导考前曾说过:2020中考命题让你们找不到套路。(传言)事实证明确实如此,譬如,辨析如果沿用2019年中考真题辨析先总结、后辩证分析的套路,偏不灵了。道德与法治中考其实就是考查莘莘学子扩展的道德与法治生活,因为中考命题是动态的,是融汇更多信息材料基础上的原创信息,因此,平时问题设计立意很难相同、角度一致。中考真题出来后,大家纷纷模仿真题设计,结果是永远跟不上中考真题的步伐。道德与法治中考其实就是考查莘莘学子的思维过程,教学过程没有铺垫好,我们的教学重结果不应该转向吗?3.(让每一位莘莘学子健康发展是道德与法治老师的使命。)有多少莘莘学子尽管赢在起跑线,却输在关键路口的终点线前。个人因素固然是内因,起决定作用,但教育教学环境、教育评价导向也是非常重要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的讲话中说:“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 这深刻揭示了教育评价的重要性和改进教育评价的迫切性。教育评价要激励我们的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教师在教的过程中感到幸福满意,对未来的世界充满自信。教育评价要激发每个人的学习潜能,每个人的发展前景都是无限的,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远比掌握一些固定知识要更有意义。教育公平对提高学习成绩、促进一个国家教育的整体发展是有好处的。教育评价对教育实践具有巨大的导向作用,良好的评价促进教育和个人的健康发展,不好的评价则给教育和个人的发展造成误导甚至灾难</h3> <h3>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笔记心灵管理之(五)(1.别着急,按部就班的来!)曾经有一个问题:为什么人们喜欢急功近利?获得高赞的回答是:总想用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大的成功。短短一句话,折射了当下一些人总想走捷径的心态。其实,无论是教育还是其他都是水到渠成的过程,违背了规律,结果可想而知。要相信。一切自有安排,只需要静静等待便可。2.(自满是进步的绊脚石。)“水唯善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极天。圣人胸中有大道,得失成败在其中。”自满者必会败,自恃者定要孤。只有空杯子才能盛下更多的东西,只有怀揣着一颗谦卑包容之心,戒骄戒躁,刚柔并济,才能成享湖海之誉,成苍穹之志。&nbsp;信念坚固、不惧困难,才能踏实走好每一步;&nbsp;不吹嘘不炫耀,沉稳前行,才能稳步走向成功。无数成功人士从未想过走捷径,更不会浮于表面的“努力”,而是凭借自己的脚踏实地,所以才能满怀信心地走向成功的方向。3.(与自己比较才会有更好的参照)。一味与别人比,是一种沉不住气的表现,除了心里日益膨胀的欲望和心浮气躁,不会得到任何快乐和幸福。一个人的一生,有两种节奏:一种为生活的节奏,有计划,亦步亦趋,有条不紊;一种为心灵的节奏,不乱方寸,不慕浮华,不随波逐流,内心住着一个沉稳的舵手,再大的风浪也不能奈他何。与自己比较,总能够找到自己人生的目标与价值,活在自己的节奏里,不在与他人的比较中打乱自己的节奏。“其实,努力是一件特别需要沉下心来,长久坚持去做的事情,与自己不断比较,厚积薄发、保持好心态,做事有分寸,才能更好地把握自己的人生。”4.(胜不骄,败不馁,始终会进步。)“成功和失败都是一种磨难。有人成功了,觉得自己了不得;有人成功了,领悟到只凭自己无法有此成就,因而更加努力,也就进一步提升了自己的人性。而真正的胜利者,无论是成功或者失败,都会利用机会,磨炼出纯净美丽的心灵”。正是这种心态,这种思维,走出了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开创出了导向成功的正确地图。5.(改变固有思维,需坚持团队思维理念)一个人的惯性思维模式,往往决定了事情的成败。人一定要改变自己的固有思维模式,才能进入新局面。我们大多数人一样,很容易看见事物不足的一面,却不擅长找出优势的一面,人的心一旦开塞,就很容易发现自己的优势。要多去实践和探索,才能茅塞顿开,找到适合自己的路。而阻碍一个人茅塞顿开的,是他的思维模式。改变固有思维模式的重要途径就是多欣赏他人的优势长处,兼收并蓄,才会终生受益。6.(当太阳升起,还活着就是最大的底气。)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最怕的是什么呢?或许不是贫困,也不是孤独,更不是误解,应该是绝望。当一个人的生活到了绝望之处时,就算老天爷来救他,他也未必能从阴暗的角落中走出来。可能一个人对生活始终抱有希望时,即便身处绝望之处,也能拥有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曾经看到一句话:“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人类是一个很神奇的物种,你若自己不垮掉,命运也不会轻易的把你击垮。活着,本身就是希望。为了生存而活着,是对生命最为简单和朴素的要求,也是最为是卑微的要求。仅仅是为了保存生命,而在这个社会当中维系着最为简单的生活方式。让更多人在这本水火焦灼的命途当中,万般难熬的痛苦当中,能够咬牙更坚强的在属于自己的道路上勇敢坚定的前行。</h3> <h3>心灵管理(四)1.(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平时无事时,觉得自己修养很好,心态也不错,可一遇事立马打回原形,道理统统失灵,这是怎么回事?只有不断在真实的世界经历真实的人和事,从中反复磨砺心性,才能立足沉稳,做到“静亦定、动亦定”。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静养的意义在于,趁现世安稳、状态尚佳的时候,多修养得一分通达,就是多储备一分资粮,如此才能以从容不迫的底气,优雅应对生命中每一个未知的际遇。“很多人会想,等自己变好了才去好好生活,但也许更可取的是,带着心理问题去积极生活。”我们努力多做事,也就是在学习“为所当为”,无论身在怎样的状态和情境,该做什么就要做什么。2.(坚持贯彻正道,不作恶有善报。)坚持贯彻正道,不作恶有善报。“不管面对怎样的困难局面,都必须贯彻正道,即要贯彻正确的为人之道,坚持真挚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为人之道,不以利害得失,而以是非善恶作为判断的标准,将正确的事情以正确的方式贯彻到底。反之,就会误入歧途。积善行,思利他,福虽不至,祸已远离。若相信是正道,就要坚决贯彻到底。困难重重,可能会招致孤立,但一定是善有善报。相由心生,境随心转。一切始于心,终于心。内心撒满真善美的种子,幸福和成功必将像花一样开放。3.(一切成功都归结于利他之心)“一切始于心,终于心。人生的一切都是自己内心的投射。一切成功都归结于利他之心。”内心描绘的景象,会在人生中如实再现。心灵塑造现实,心灵驱动现实。想要改变人生,就从“心”开始改变。人所能拥有的最美丽的心,就是关爱他人、为他人尽力的善良之心。一切成功都归结于利他之心。做事的初心不同,结果自然会不同。真心利他,让对方受益,自然能成事。在日常生活中,利他从身边做起。在家里,首先为家人做一些让他幸福的事;在职场,为同事和客户做力所能及的事;为自己所在的小区做点有益的事。“凡事以利他之心发起行动,早晚会结出善果,并返回自己身上。”即使有利他之心,也有遭遇“山穷水尽疑无路”的时候,如何才可能“柳暗花明又一村”呢?无论面对多少困难,能将“不可能”变成“可能”,能最大限度的激发一个人的热情和能力,这就是“愿望之力”。“天命就是你一直期望去做的事情......一个人越是接近梦想天命就越成为他生存下去的真正理由。”天命,正是你内心深处的召唤和渴望,就是你的愿望。除了愿望利他,要想成功,还要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行动。发利他的愿望,持续行动,让愿力成就你的能力。真正的成事者,都是在成就他人中完成自我的展现与圆满。4.(做事情首先看重长远价值)格局影响着人的一生。观察一个人对问题的解决方式、认知看法便可大致看出一个人的格局。格局就是一种眼界,一种待人做事的方法,想要成功就需要大格局,也就是不给自己设限。我们怎样练就大格局呢?格局是一个人的人格与气度,每个人的人生轨迹不同,所经历的事情、见过的事物都不同,这些可能会影响一个人的格局大小。生活中,人们的言谈举止能彰显个人气质,从行为处事与个人脾性可以看出人的格局大小。我们应该改变自己的格局,不被现有的状况所局限。对待事物要抱以阔达的心怀,才能走的更长远,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5.(如何在工作中进行深度思考?)思考的本质其实就是从众多经验总结和自身情况中去选择出一个“最佳”方法的一个过程。我们在思考以上问题的时候,我们聚焦的点是什么?我们通常的思维模型是,“因为怎么样,所以怎么样”;但深度思考需要让我们学会的是,“为什么它会这样,以及它未来应该是怎么样的”。深度思考就是不断逼近问题的本质。深度思考,可以帮助我们推演复盘工作可能出现的纰漏和瑕疵,在避免失败的同时,极大的提升我们的工作效率。在碎片化信息爆炸的当下,在竞争激烈的高阶领域,决胜的关键不仅在于知识的多寡、勤奋的程度如何,更在于是否具备深度思考的能力。我们应该如何在工作中进行深度思考?深度思考的第一步流程:要想更多,不要想当然。为了佐证我们深度思考的方向尽可能正确,我们可能还需要借助更多的“证据”来为我们的思考提供更多依据。这样才能保证深度思考的正确性和合理性。许多看似合理的答案和问题,背后所隐藏的原理机制并非一蹴而就。多问为什么,而非想当然的认为答案就是如此,这是帮助我们培养深度思考路径的有效方法。怀疑精神,是建立深度思考模型的又一核心机制。尽管有许多结论是天然抱有正确性的,但这依然不妨碍我们拥有合理的怀疑事物的天性。大胆怀疑,小心求证,这是深度思考的核心点。在工作中,我们常常会被前辈们纠正或者给予我们合适正确的理论或观点。“你应该这样,也应该那样,要这样做,不要那样做。”我们几乎无法找到一条“保证成功”的道路。我们需要去做的是,有哪些是真正可以去实现或者借鉴的东西,又有哪些是我们自己真正适用的东西?没有统一的工作方式,只有适合自己的工作模式。扬长避短,是找到最优解的方法。我们之所以需要怀疑,就是为了对各种问题进行深度思考。试着去质疑,是我们开始深度思考的第二步。</h3> <h3>所谓“怀疑”,就意味着必须要进行思考。但是,我们这么做的目的不是为了否定什么,或者要对一切事物进行质疑。因为要想获得“百分百的确定”,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合理的怀疑,并加以求证和思考,我们才能对这种工作方式的结果产生其正确的合理性。多年以来,我一直在追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才是问题的本质?我也深知这个问题根源所在。对自己的问题,我们可以运用多种方法来尝试,不断试错;但对一些大问题,并非个人的力量就可左右。不断思考的问题给我所带来的习惯养成是,在看待任何问题上,我越来越能够一眼看到问题的本质和真相。这是深度思考带给我的优势和独特性。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要找到问题的本质。深度思考,如何去找到问题的本质呢?要想找到问题的本质,我们不仅需要去反推为什么它会这样,以及它未来应该是怎么样的,我们还需要看到,是什么导致的问题发生。学会深度思考。当你从未来回头看现在的时候,一定会发现这其实是你所迈出的“一大步”。</h3> <h3>心灵管理之(三)1.(心灵修行)别人随便说一句话,你就放在心里,并且久久难以放下,像你这样的人就很难成功,因为你特别容易受别人的影响。若想成为一个强者,就必须要改变这样的性格,让自己的心胸变得豁达一点,不去计较太多的事情,也不要跟一些不值得的人计较。能够排除自己内心的杂乱,让杂念不浸染自己内心,一种无比的宁静的舒服,身体每一部分都自然打开了,心里的痛苦、烦恼什么都没有了。使自身发挥自己的天性,顺应自然的去生活,这就达到心灵修行的境界。我们想要的一切,在最平凡和最淳朴的本性之中都能找到,而非表面的荣耀和光彩。有高远的、空灵的境界,才可以在这个人世间,这个宇宙里,自由自在地飞,才能得到逍遥。真正的修行不只在山上,也不只在庙里,更在社会中。要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要把修行融入到工作中,面对境界历事炼性,对人炼心。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修好自己的心,一切境都会随心转。如果以宽阔的胸怀容纳一切、包容一切的时候,就不会有想不通的事,看一切人都是好人,看一切事都是好事,看一切境都是好境。能经常查找自己的缺点,能不断地去掉我执,这就是修行,否则修什么呢?2.(自我管理):其实,人最大的敌人,往往是自己。从今天开始,改变自己,放下手机,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不辜负生命中每一个美好的今天,才是对自己的负责。阅读是丰富人生阅历的良好伴侣,更能让你在和书的对话中发现自我。看看身边的人,那些长期坚持运动的,即便是上了年纪的老人,也更加步态轻盈、腰板挺直、充满力量。自我反思,是对自己最好的沉淀。无论是工作、学习还是日常生活,我们都应该养成自我反思的好习惯。懂得自我反思的人,才能清醒地看世界,才能更加理性地认识自己。出去走走,会发现那个叫“自然”的东西比你想象的更美好。3.(铁打的付出,不懈的努力。)“不要假装很努力,结局不会陪演戏”。真正努力的人,舍得折腾自己,舍得让自己努力到无能为力,因为他们坚信,只有百分百地努力了,不放过一个有可能出现漏洞的环节,如此,才可以对结果持一种释然的态度。真正的努力,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的积累;真正的努力,是“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的执着。当一个人真正开始努力,就会不自觉地卸下满身的浮躁与不安,脚踏实地,不动声色地实现人生的逆转。4.(善于欣赏他人,不用有色眼镜看待任何一个人)当一个人内心充满某种情绪时,心里就会带上强烈的个人偏好暗示,继而会导致主体从客体中去佐证。“怀疑一切往往就会失去一切。”我们的人生之路越走越窄,往往不是因为不够聪明,而是因为我们不再相信,因为不再相信,而避免了一切美好的开始。真正有见识的人,走出自己的小世界,他们看到这世上有那么多与己不同的人和生活,他们有无数多彩的人生,和绚丽的梦想。这世上有人过着与众不同的人生,而不轻易下判断做定论,不把"怎么可能?"挂在嘴边。从轻易相信到凡事质疑,里面包含着理性之光,然后,从凡事不信到再次愿意相信,背后是见识和格局。“喜欢某个人或事物的时候,我们的心灵会让自己在现实中搜寻印证,然后再用这些似是而非的印证,来佐证自己的心理预期,最终形成一种‘真是如此’心理定势。若是愤怒、仇恨或是怀疑时,我们又会不断寻找材料来强化自己的臆想,在偏执于愤怒、仇恨的情绪里,让暂时压抑的情绪感得以宣泄。”一个人相信什么,他未来的人生就会靠近什么。人人命运不同,选择信是一种命运,不相信也是一种命运。每一次相信,都是给自己力量。</h3> <h3>心灵塑造之学习:1.心灵的管理:心灵的影响所及,不仅仅限于肉体,它还对我们的人生带来极大的影响。人的心灵犹如庭院,如果不加耕耘、任其荒芜,不去播种美丽的草花,那就会杂草丛生。翻耕自己心灵的庭园,将不纯的思想一扫而光,然后栽上清纯的、正确的思想,并将它培育下去。好思想结善果,坏思想结恶果。人的心灵构造可以看作是以真我为中心的多层同心圆,真我的外面是自我、感性、知性。但是,心灵的中心同居着“真我”与“自我”,这两者在争斗。所谓“真我”,它充满着爱、真诚与和谐,它可以用真善美这个词来表达,它美好无比。所谓“自我”则是基于本能的,就是说,只要对自己有利就好。比如憎恶、嫉妒、贪婪、虚荣、猜忌,还有自恋等表现。如果说“真我”是高层次的自我,那么“自我”就是低层次的自我。人的核心是“真我”,也就是真善美,并将“真我”作为一生的追求。也可以把“真我”称为利他之心,把“自我”称为利己之心。利他之心就是关爱、救助他人之心;利己之心就是只要自己好就行的自私自利之心。每个人身上都同居着这两种心。这就是我们的心灵。心灵的幸福和安全感都很重要,心体好,身在哪里都可以自在安然。心修好了,心体建立了,找到了,又怎能为外物所左右,所迷惑!一切修心修行,修的都是一个性,而这个性体也即心体,心体才是基础和源泉的东西。一修心体,工夫和能量也在其中矣!2.学会做人:“人是什么”比“人有什么”要重要得多。你需要去追求物质、名誉,但你更需要追求的,是你独立而健康的个性。从根本上说,并不是找一个稳定的公司、职业、技能,这些都靠不住,甚至房地产也靠不住。靠得住的,只有自己的德性、思维方式、学习能力、心理承受力等等,这些才是真正属于你的,能够确保你在险恶的尘世平安生活的根基。人生最本质的事情就是做人,做人就是成就自己的人格。如果我们把握了做人这个根本,那么,一生就很简单,却又很丰富;根脉清晰,枝繁叶茂。做人的过程,并不是一个索取的过程,而是一个把我们本来就有的东西挖掘出来的过程,是一个回归的过程,是我们自己完全可以把控的。很多人的困境在于,把所有的目标和精力都聚焦在一些自己无法把控的事情上,穷尽力气去追逐,却忘掉了自己唯一可以把控的事情,其实是做人。3.保持良知:每个人都有善良的本性。一个人无论怎样,只要你真诚对待,总可以唤醒他内心的善良。“世上有两样东西值得敬畏:头顶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正直,是觉得自己要背负一份责任。正直,是内心的坚守和底线。人生在世,总有一些底线不能突破。良知是人心中与生俱来的道德与智慧,人人心中都有良知和善念。心中觉醒的良知,会让人生越走越光明。良知就是对善恶的基本判断,格物就是按照良知的指引去做善事,消去各种欲望和恶念。良知人人都有,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怎样做,最可靠的还是听从自己的内心。内心力量的源泉所在,正在于遵循自己的良知、做真实的自己。这不是我行我素、恣意妄为,而是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是一种骨气和硬气。人心的强大往往来源于内心的淡然,一切看淡,内心才有了坚不可摧的家园。一个人如果心里向着阳光,无论多难,他都能抵达温暖的方向。用心去感受和体验世间万事万物。人要追随心灵的本真,做到知道与行为的统一。命运是一个个选择连接起来的轨迹,命运是不断创造累积起来的总和。选择念头、语言和行为,创造生命的喜悦、美好和神奇。工作就是修行,工作情境就是最好的修行之地,工作越繁重,修行的时机越好。在工作中自然而然地按照良知要求去行事,除了良知的指示外,心无旁骛。你在工作中的表现如何,良知轻而易举就能知道。不欺良知,才是真修行。现代人无时无刻不处于一种焦虑、急躁、浮泛、灼热的状态之中,哪怕是有了闲暇时间,也要么不知道如何有效地支配,要么处于心绪烦乱、无所适从之中,所谓的空虚、无聊。不难发现,造成这种现象的首要原因便在于欲望的膨胀。是欲望蒙蔽了自己的心,而失去了心中主宰,于是只剩下不停奔忙。节制欲望可以让我们的本心更加真切,重新拥有身心的主宰。这样即使在不得已的繁忙和压力之下,也能更加从容、高效、有效地处理诸多工作和生活问题,人忙而心不忙。不急不缓,淡定悠闲。事再大也举重若轻,事再多也有条不紊。用做事去修行,用心境安生活。这就是从容的活着。心不动的秘密也不过是一句话:收回向外追逐的目光,重新发现内心的良知,并依之而行。4.谦卑学习:谦卑处世,恭敬待人,于人快乐,于己快乐。在柔弱的人的世界观里,生活里大都是“善良”,美好的。很多时候,人生的灾祸,往往来源于个人的强硬、与他人的争锋相对。凡事退一步,方显大度,让一步,方显宽容;多一些退让,便可少一些矛盾,多一份涵养,便可少一些狡诈,人与人之间才能融洽相处。凡事不张扬,不造作,不卷进是非,以乐观的心态来面对人生,才会活得轻松而自在。</h3> <h3>2020我的反思:1.关于错误或失败:从失败中汲取成长的智慧,事实上犯错往往暴露了问题所在,更暴露了需要成长的东西。从不畏惧失败与错误,而是用心分析错误背后成长智慧,就会变得更为笃定与心安。2.关于反省:缺点日积月累就会在人的头脑中形成一种思维定式。对自己的批评,可以帮助我处理最难处理的问题,管理我自己。缺点和过失是难免的,只要改正,就会进步。3.关于方向:对待一件事、一个人可以更专心,不会搞弯弯绕绕,也不会在意别人的评价,遵从自己的内心。最重要的就是守住本心,回归本心。4.关于自我认知:看清自己,才会找到突破自己的方向。看清自己,知道自己到底擅长做什么,到底能够做成什么。多研究自己,看看自己和这个行业里的高手,有什么差距。5.关于心态:“宁静方能致远”,学会与内心对话,是最好的修行方式。把欲望从生命里赶出去,把不切实际的想法都放弃,把烦恼的事情,慢慢放下,轻松自由的状态,才能走得更远。6.关于意志:意志不分散,克服恐惧和焦虑。受挫和失败是必然的,然而,只要你坚持不懈,屡败屡战,在实践的过程中就能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积累经验和完善方法。7.关于方法:很难的事情,很大的事情,只要从细节的,简单的地方着手,切入去做,给予充足的时间,都可以做成。下足基本功,缓慢做成的事,不容易败。在自然规律下,任何东西,都是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这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拿来主义。拿来的东西,终究不是你的,只是体现片刻的作用而已。拔苗助长,急功近利,不符合规律的东西,会败得很快。8.关于思维:思维才是我们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思维连通我们潜意识,改变我们的底层思维,重塑我们的人生信念与希望。深度挖掘事物的本质是什么,唯有对这个掌握越清楚,我们就越能有正确的认知。我们需要学会对知识与概念做好基本功,这是我们掌握正确认知的最重要的习惯。放下固执,如果思想、思维逻辑都是正确的,岂不是早成功了?9.关于自信:自信是一种力量,更是一种动力。与失败作斗争,就得树立牢固的自信心。10.关于实践:真正的智慧来自实践。当我们人生中有很多想法的时候,我们不需要快速否定自己,而是通过实践去精进自己。一个人成长必须要回归到实践中去检验,是否能够成功。我们要学会精益做事的法则。最有效检测我们想法的就是我们的行动,行动方案往往会给我们的想法提供有效的反馈,而我们通过实践验证后,可以一步步迭代自己的想法,直至更好实现自己想要做成的事情。11.关于境遇:我们不能因为顺境或巅峰而趾高气扬,因为逆境或低谷而垂头丧气,这是浅薄的人生。谨记在逆境中沉思反省,坚守本心,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人生路上的挫折成就了更好的我们。挫折是一个必经的过程,当成是难得的财富。12.关于人际:与人为善,尊重别人。原则性的问题就要据理力争,不当墙头草,不能和稀泥,这才是真正的随和。13.关于感恩:用正向的思维,保持感恩、愉悦的心情,积极地思考,心存正念,摆正心态,帮助他人,成就自己。永远不忘记,在最艰难的时刻陪伴我们的人,在最坎坷的时候伸援手的人,在最无助的瞬间给指引我们的人。14.关于“完美”:人生没有完美。但却在追求更完美。人生的美好是在于不断的追求幸福,但是人生的智慧,是在于身处美好时,即便是人生接近完美,也不要自持盈满。15.关于人生:甭管是谁,给了我们怎样的体验,都不要记恨和埋怨,我们要学会和生活和解,让该来的来,让该去的去,我们活着,为的就是体验生活,得到失去,都是人生!</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