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读书不是应付明天的备课,而是发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苏霍姆林斯基</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阅读,能使人有所思考、有所领悟,在此过程中也可以提高涵养、滋润心灵,在充实生命的过程中“遇见”更好的自己。为此,一年级全体教师于8月13日上午齐聚一(8)班,共同开启了一段“品味经典,滋养人生”的旅程,我们与大师对话,聆听智慧的声音;我们与同事交流,分享读书的喜悦。在共同学习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们每个人都产生了自己独特的见解,每个人都有所收获。</span></p><p> </p> <p> <span style="font-size: 20px;">活动一开始,主持人唐瑞锦老师说道:“世间一切都是‘遇见’。冷遇见暖,有了雨;冬遇见春,有了岁月;天遇见地,有了永恒;人遇见人,有了生命。我们之所以阅读,是希望人生在世有更多自由和可能,从而能在这其中遇见更好的自己。”</span></p> <p> <span style="font-size: 20px;">接着,一年级组的六位教师分别以不同的主题,分享了自己对这本书的理解。</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在一百条建议中,给王爽老师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第二条“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span></p> <p> <span style="font-size: 20px;">教师每天备课、上课、集体教研、批改学生作业,完成学校的其他工作等等,有时会有点应接不暇。想要认真读本书,时间也是少之又少。那么教师的时间到底从那里来呢?带着这个问题与烦恼,王爽老师仔细阅读了这一章节。书中写到,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这段话发人深省,让王爽老师从本质领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秘。作为一名教师,不应该总是抱怨没有时间,抱怨事情太多,应当在自己所教学的学科中,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基础知识,成为入门的常识。在这片知识的大海里,老师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这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明白了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抛到了一边。书中所举的那个历史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成功之处就是用他的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古人云:“开卷有益”。常读书和常思考,会使教师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阅读“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这一条建议时,申景年老师思索着:“学生热爱我的学科吗?该怎 样让学生真正热爱我的学科呢?”</span></p> <p> <span style="font-size: 20px;">现在的学生学习压力较大,长方形的教室成了他们主要的“根据地”,而固定的、不到一平米的座位成了占他们较多时间的、 有限的活动空间,对正处于生长发育中的他们而言,尤显束缚与无奈。因此,能充分让他们享受阳光,享受足够活动空间的体育课成了他们放松身心、舒展筋骨、愉悦心情的重要部分。</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体育课中,申景年老师经常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经常通过有趣的练习形式让学生喜欢所学的内容。如,在一 年级广播体操教学中,采用的就是儿歌教学法。即把广播体操枯燥 的口令转换成朗朗上口、易于诵记,且融合了动作特点的儿歌,让学生在熟记儿歌的基础上,乐于经常反复进行练习,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广播体操的兴趣,还在课间乐于边说边练的情形下保证了练习的时间,为--年级能在早操时尽快与全校各个年级相融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如,在跳短绳教学中,面对协调性相对较好、接受能力很强的学生与一部分协调性相对较弱、接受能力稍差的学生,采用了分层教学法。即,在学得快,跳得好的同学之间开展跳绳竞赛,或提出更高要求。对学得慢,不会跳的学生采取简化动作要求,定低指标的方法鼓励其朝着目标努力。这样,强者在高要求中更强,弱者在不断的努力中也能取得新的进步。让学生热爱体育,树立终身体育意识,更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对孩子的正确价值观引导。</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体育,我们一直把重音落在‘体’字,但今天应该把重音落在‘育’上”。首先体育教会孩子们如何在规则的约束下去赢,中国这么多年以来,就是一个成功学泛滥的国度,教会人们去赢,而且是在规则下去赢。,每个人都要做看得到的成功,不敢去做有可能失败的尝试,创新就不可能,接下来体育教会孩子如何体面并且有尊严的输。</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既然,教师所任教的每门学科都对学生健康、和谐、智慧地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那教师就有责任让学生热爱自己的学科, 在学科中汲取一生的营养, 为豪壮的生命奠基。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张真真老师在阅读“如何教会儿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这条建议时,提出了几点自己的想法和见解。</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 <p> <span style="font-size: 20px;">她深刻感知到儿童对于时间的感知跟成年人完全不一样,就像《哲学与幼童》里的儿童哲学一样,成人不能把孩子看做“未成年人”。我们不要大声斥责他,而是不妨去乘一乘儿童的船,跟他们在一起待些时间,用儿童的眼光来看看世界。不要违背儿童的天性,教给儿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这就意味着:应该使儿童的时间冲门使他们入迷的事,而这些事又能发展他们的思维,丰富他们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又不致破坏童年的情趣。这不就是体育游戏么,这个章节就是告诉成年人,要多组织活动,多示范引导,多用集体劳动教会孩子们如何支配自己的自由时间。更加不能放任自流。</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师而言,丝毫不显过时。读过这本书,张真真老师暗下决心,一定要勤于读书、善于思考,做一名成功的教师。通过读书,提升教育素养;借助思考,使教育充满睿智。因为只有智慧含量较高的教育才算得上是一种阳光的沐浴、雨露的滋润,才能真正涤荡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素养。</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怎样使知识活起来,焕发思考的魅力”,是教师共同关注的主题!宗亚静老师就这一主题进行发言。</span></p> <p> <span style="font-size: 20px;">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写到:要使知识活起来。文中说到: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原因之一,就是知识往往是积累一储备→重物→不能周转的怪圈,知识被积累起来似乎是为了储备,它们不能进入周转。在日常生活中得不到运用。当知识脱离学生的精神生活,脱离他们的智力兴趣,掌握知识就变成了毫无乐趣可言的事,变成了为知识而知识,学习成一件乏味的事情。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讲过:学生的知识不要成为最终目的,而要成为手段,不要让知识变成不动的、死的“行装”,而要使它们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在集体的精神生活中、在学生的相互关系中、在精神财富交流的生动的、不断的过程中活起来。宗亚静老师认为,教师要做到不再让学生死记硬背记住知识,使学生的知识活起来,就应该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运用所会的知识来探究新的知识,让学生享受到创造的乐趣,运用知识的乐趣。“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俗话也说:实践出真知。让知识活起来是每位教师时时应该思考的问题。</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宗亚静老师建议教师加强学习,如三讲三不讲,核心素养等。同时要认识到,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占首要地位的不应该是背诵而是思考。同时,教师要联系实际寻求学生思维的欢乐感,在认知中得到享受。教师还需要指导学生让知识创新。学生的学习知识的过程是探索与创造,是学生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和个性品质,是学生经历再创造体验再创造的过程,即快乐获得间接经验。在每个学生心里,都绽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欲望。他们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只有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启发思考,才能点燃他们勤学、好问、渴求知识的火焰,才能让知识闪烁创新的火花。学生需要把已经获得的知识变成掌握新知识的手段,变成思维工具。另外,在游戏中做活知识也非常重要。学生的思维还不同程度地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因此学生的一些思维活动也离不开形象的支持。为学生多设计一些操作性活动和实践性活动,学生在动动手、动动口、画画图之类的过程中或许就发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就会有新的收获,这样才能实现让知识活起来的目的。让学生联系实际,在应用中体验知识。教学的主导、主体、主线之中还需要突出主体:教师要当好学生脑力劳动的导演,而不是演员,学生才是天才的演员;同时教师要以不同的方式及时进行检查。</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就小学教育而言,扎实的书本知识固然重要,丰富的课外知识也是必不可少的!而劳动,正是获取这些知识的重要途径!怎样“用劳动的爱好来教育学生呢?”在阅读这条建议时,鲁璐老师也有自己的收获。</span></p> <p> <span style="font-size: 20px;">首先,作为教师,培养的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进行教育时是与劳动密不可分的。鲁璐老师认为,劳动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过程。是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中小学必须开展的教育活动。有着可以实现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功能。我认为劳动教育不仅仅指体力劳动,更加强调身心参与,注重手脑并用。让学生面对真实的个人生活的各种任务情境,亲历实际的劳动过程,善于观察思考,注重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劳动质量和效率。另外,劳动教育还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创新创造,再此,教师就要关注学生劳动过程中的体验和感悟,引导学生感受劳动的艰辛和收获的快乐。增强学生的获得感,成就感,荣誉感,鼓励学生在学习和借鉴他人丰富经验技艺的基础上,尝试新方法,探索新技术。打破僵化思维方式,推陈出新。具有必备的劳动能力,就可以使用常见的劳动工具增强体力。发挥智力和创造力。所以劳动教育在教师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使必不可少内容。</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花期和独特的闪光点。而每个教师需要做的,就是用心培育、静待花开!怎样“督促潜能生养成阅读习惯”,也是教师们都需要用心思考问题。彭艳芳老师就这个问题郁与大家一起展开探讨</span>。</p><p> </p> <p> <span style="font-size: 20px;">彭艳芳老师举出了书中‘潜能生’——费佳这个例子,他能从思想不集中到学业成绩赶上来,得益的就是教师教会了他阅读和思考。其实,苏霍姆林斯基的做法很简单:就是让他持之以恒地阅读。阅读好比是使思维受到一种感应,激发了它的觉醒。起初,他只是简单地读读习题;慢慢地,他开始自己解题。七年级毕业后,费佳进入了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后来成为了一名高度熟练的专家——机床调整技师。</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不由得让教师们想起《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总目标要求:“小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新课标还对小学生的每个学段的阅读都有详细的要求。学习难,难学好,是因为没有找到学习的“根”。要从根本上采取救治措施,而不是舍本逐末。当下很多学生学习出现问题,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从不重视阅读之“根”上找到根源。当学生成绩不理想时,很多家长没有想到要加强阅读,而是第一时间让孩子去“补课”。要知道,只有阅读,才是最好的“补课”!阅读之于学习,就如同树根之于枝叶,源泉之于河流,地基之于大厦,血脉之于躯体,灵魂之于生命。“补课”仅是为花木的枝叶喷洒些水珠或营养液;阅读,才是从根本上施肥加水,促进健康成长,是从根本和源头上解决问题。“本”固才能枝繁叶茂。正所谓:“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学生求进步要阅读,教师求成长亦要阅读。教师要不断追求成长,就要阅读,阅读,再阅读。要把阅读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阅读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静下心来,深入地思考。然后,以教育理论透视教育实践,以教育理论去解读教育实践,这就是教师成长的现实需要。《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对教师来说犹如精神食粮,要反复阅读吸取营养。</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活动进行中,老师们不断分享交流自己的观点与看法,组长马玉香老师还对此一一进行点评,将从书中领悟到的内容落到现实的课堂中去,提出了新的方向和具体的建议。</span></p> <p> <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在老师们的精彩发言以及点评结束后,唐瑞锦老师为整个活动做出了总结。她说道:“有的遇见是一见钟情,有的遇见是日久生情;有的遇见是‘穿花蛱蝶深深见’。有的遇见是‘点水蜻蜓款款飞’。不管是哪一种遇见,可贵的是你迈出了自己的脚!当教师遇见了读书,当读书遇见了交流,教师们的思想便得到了升华。让我们一起读书吧!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在读书中遇见更好的自己!”</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 <p> <span style="font-size: 20px;">阅读虽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其厚度和宽度;阅读虽不能改变长相,但可以改变气质和品位,让人更加美丽。朱永新教授在《新教育》一书中写道:“没有教师的成长,学生的成长是不可能的。”自从学校开展读书活动以来,每一位老师都能啃读《给教师的建议》这本经典,并坚持每天打卡,从“输入”到“输出”,不断实现超越自我。相信所有老师都会从这次读书交流活动中汲取营养,张开读书和写作的双翼,带领学生在书海自由飞翔,在蔚蓝的天空自由驰骋,在共读共写中诗意成长。🌹🌹🌹</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