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圩古镇,漓江畔一抹千年青色

鼾声

<p>  有这样一个古镇,其实不大,名气却远大于古镇;街道不长,名声却远长于街道。</p><p> 有这样一个古镇,它历史悠久,却毫不张扬,作为历史留存,它在历经了千年岁月的沉淀中,仍散发着古朴的气韵。</p><p> 我国古镇何其多,总有一些原汁原味,清幽静谧,美到惊艳,却鲜为人知的。</p><p> 位于桂林市东南18公里处、素有广西"四大古镇"之首之称的大圩古镇就是这样一个古镇。</p> <p>  资料记载,明清时,大圩已是南北商贾云集之地,各种商行应有尽有。相传,明初翰林学士、大文学家解缙当年从漓江弃舟登岸至大圩,徜徉其中,触景生情赋诗曰:"大圩江上芦田市,百尺清潭万竹围,柳店积薪晨昏后,壮人荷叶裹盐归"。</p><p> 清光绪三十一年《临桂县志》称,"水陆码头",后又有小桂林之称。赶圩人数高达万余人,泊船多达二、三百艘,可以说,这里地方商业文化积淀深厚,特色鲜明。本世纪初,又获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p><p> 大圩古镇就像镶嵌在漓江江畔上的一颗明珠,静谧中,承载着中华民族丰富的历史文化;古朴里,散发着让人难以忘怀的岁月幽香。</p> <p>  大圩博物馆在传承中再现着古镇绵长的以往。</p><p> 走进古镇,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圩博物馆,在古镇的最显要位置,烫金的馆牌在多盆绿植的掩映下格外醒目,让人欲罢不能。</p><p> 该博物馆设佛像厅、盈匾厅、书画厅、瓷器厅、古家具厅、沉香厅等,修复并展出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知名商号、店铺、堂馆,比如"中华银行"、"孙中山纪念馆"、"汉王庙"、"古戏台"、"古码头"、"乾坤厅"等老字号。博物馆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大圩古镇的历史遗迹和传统文化。前来古镇的人,往往先在这里对古镇有一个概况性的了解,当然,我们也不例外。</p> <p class="ql-block">  青石板和鹅卵石拼花的道路还残留着当年车辙的痕迹。</p><p class="ql-block"> 大圩的青石板路,建于民国初年,沿岸、街而建,长2.5公里,宽2米,多用青石板镶铺而成,共计1.5万块,其中有0.5公里为鹅卵石铺筑。</p><p class="ql-block"> 时光流淌,洗净青石板路。由于赶飞机匆匆忙忙,没有走完那一万五千块石板,却也捡拾到一个个旧梦,丈量了古镇悠长的岁月。</p> <p>  道路两旁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再现着古镇当年的格局。</p><p> 古镇的民居建筑南低北高,临江依山而建,多为三进、四进建筑,外通码头、巷道,内通商业古街。房屋之间高高的防火墙、沿街骑楼,可拆卸的木门铺面等,使这座千年古镇古风依然。</p><p> 过万寿桥后的太平门和永安门之间,是老建筑比较集中的地段,可以漫步于此,细细品味。值得一看的古迹有高祖庙、清真寺、祠堂等,在解放街上,还有一处宅邸门前有两个霸气十足的盘龙柱,引得游人驻足拍照。</p> <p>  古镇街头浓浓的慢生活气息给人以舒缓的感觉。</p><p> 大圩沿街门面密集、商品琳琅满目,或玻璃瓶印花,或钟乳石、古陶罐、古剑、古印鉴,还保留着许多竹编作坊、草鞋作坊、传统的丧葬用品、中医诊室、老理发店等一批古老的手工作坊和经营店铺。</p><p> 街边鳞次栉比的木楼,隐于闹市的深宅大院,曾有怎样的人家?又经历了怎样的悲欢?</p><p> 一代代人的生老病死,一个个家族的兴起与衰落,在一次次无声的月圆月缺中随风飘去。</p><p> 闲着无事的老人或在街边看些发黄的书,或是聚集在一起喝茶、打牌,平静的生活着,守望着最后的古镇。</p> <p>  万寿宫绕柱长龙在日月照耀中吞云吐雾。</p><p> 万寿宫是我国古代会馆文化的代表,故大圩的万寿宫亦称江西会馆、江西庙、江西同乡会馆、豫章会馆等。</p><p> 万寿宫大门有这样一副楹联格外惹眼:道法禅机论人生,风生水起谈运程。</p><p> 大圩的万寿宫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在民国时期被破坏,后改建为江西会馆,九九年当地信徒募捐重建。在大殿奠基之时,又挖出一尊汉白玉观音,现供奉于主殿之中,被当地百姓称为镇殿之宝。</p> <p>  高家大院还可以看出当年房屋主人生活的奢华。</p><p> 高家大院是一个有着300多年历史的豪宅。据说是当时镇上最大户,兄弟俩一个做布匹生意,一个做染坊。</p><p> 大院子是一个五进院子,目前还保留着四进院。感觉这个大户人家特别爱读书,应该出了不少人才。听说,主人们去了台湾。</p><p> 能工巧匠们当年精心打造并雕琢描绘的雕梁画栋、拔步床、衣箱橱柜、八仙桌,在时光的冲洗中颜色暗去,墙上曾经定格当时容颜的黑白照片,也已变得模糊,看着高家大院留下的物品,更多的是感到岁月的无情。</p> <p>  古镇码头是一道靓丽且有故事的风景线。</p><p> 大圩共有13个码头,比桂林还多5个。它们顺江排列,富有美学价值。码头靠岸的一端,多连有一段平地,或古榕浓荫,或龙亭飞角,或丹桂飘香,或凤竹摇曳。</p><p> 在大圩众多的码头中,一座名为塘坊的码头最值得纪念。因为,它记录了一位伟人的足迹,当年孙中山先生组织北伐时到桂林设立大本营,就是在大圩塘坊码头,并在江边扎台发表演说。他还送给大圩人一个木桶,里面装着南瓜和白菜,寓意南北统一,北伐成功。</p><p> 而今沿着江畔漫步,踏着如茵青草,感觉闲适、安宁而愈显空旷的江边,叫人难以想象当年的十三个码头的繁华。</p><p> 那高亢的号子声,繁杂的商贩叫卖声,临江酒楼上曼妙的弹唱声,都已沉寂在潺潺的流水声中。</p> <p>  刘三姐与阿牛哥定情的地方一一万寿桥。</p><p> 它始建于明代,上下二十级台阶,级级纹刻着古镇的人文历史,书写着岁月的沧桑,由于长达几个世纪的风侵雨蚀,万寿桥早已显得斑驳陆离、伤痕累累。桥面的石头已被磨得溜光发亮,有的地方甚至有了下陷迹象。石缝间杂乱地长着一些不知名的小草。</p><p> 整座古桥就像是一位甘于奉献而又饱经风霜的世纪老人,自然古朴,虚怀若谷,数百年如一日地守候在这里,陪伴兴亡,普渡众生。</p><p> 广为流传的电影《刘三姐》在此拍摄。</p> <p>  周家狮子头制作有模有样却略显冷清。</p><p> 据说,老街里的周家狮子头制作,从清朝康熙年间开始,现已传承至第九代,三百年历史。制作狮子头有制模、包边、绘画、上油等十几道工序,以戏曲面谱作鉴,色彩艳丽,制造考究,其形象逼真的程度可称为栩栩如生。</p><p> 我欣赏店家制作的雄狮,更敬佩他的精益求精,看着店家闲适的躺在沙发上,一走一过中,我想得更多的是这手艺的传承。</p> <p>  老字号酒坊酒香荡漾一段闲适的诗酒年华。</p><p> 沿着老街一路向西,便会遇到一家酒坊。</p><p> 有古旧的气息从枯朽的门板上,从斑驳的墙粉中,从青石板的缝隙里透出来,牵引着三五成群的游客的向往,仿佛只要一不小心,就会跌进某段熟悉的情景里,又让人久久不能出来。</p><p> 酒坊拙朴,却因门前的对联添了几分生气。酒酣留客,花开迷人,横批则是"醉生"。青瓷小杯,桂花酒香,一口入喉,前尘往事瞬间汹涌如潮,若真能在此醉了,一生尘世间的喧嚣,浮躁与功名利禄也就淡去了。</p> <p class="ql-block">  历史烟云里无法复制的悠然自得的生活方式。</p><p class="ql-block"> 在古镇幽深的青石板街巷流连,感受人类文明在此兴盛,感受徽州经典建筑文脉在此溢香,好像触摸到了烟波浩渺的历史烟云里,宋人在街上行走时的那楚楚动人的风韵;好像目睹了雨雾中的村姑,打着纸伞,迈着小步,登上万寿桥时的那种飘逸神采;也好像听到了古巷里大户人家娶亲迎亲队伍欢天喜地的锣鼓声。</p><p class="ql-block"> 而如今的大圩,依然摇曳在漓江凤尾竹的倩影里,依偎在桂林山水温暖的怀抱里,无论你是来访古探幽,还是追寻解缙诗句的遗韵,都将在一定程度上舒缓你的身心。</p><p class="ql-block"> 我想说,大圩古镇是宁静的,从古镇淌过的那条河是悄无声息的,这里的生活虽然没有摩天大厦和五彩斑斓的霓虹,但是,这里的那份悠然自得的生活方式是我们无法复制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