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为期十四天的继续教育已经结束,在组织者的精心安排下,我们有幸聆听了各位专家、学者对教育教学各个领域的精辟见解,收获颇深,感触颇多。其中赵敏老师给我们带来的家庭教育讲座——《读懂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语言》让我对家庭教育有了进一步的思考。</p> <p> 如何读懂孩子,怎样解开孩子行为背后的真正语言成为老师和父母必修的一门功课。赵老师指出:“孩子的不当行为就像是冰山的一角,这些行为,都是孩子在以一种特殊的方式与父母沟通。深层的问题是父母错误的教养方式和病态的亲子互动关系导致孩子出现问题。如果关注不好,到了青春期就会导致极端行为。”</p><p> 孩子所有的不当行为都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种是获得注意。这是每个孩子不由自主的行为目的。孩子认为唯有得到他人的注意才有归属感,即使得到的注意是负向的也比被忽视要好。一般来讲他们会用良好的行为来获得注意,如果不能够得到满足,他们则要使用相反的方式得到注意。例如发脾气、骂人、打架、生病等方式。第二种是争取权利,是孩子行为的另一种目的。他们认为,只有自己能够发号施令时,自己才是重要的。父母和老师想要管控孩子,而孩子也想要证明自己能做主,想拒绝别人要求他应做的。在此种争执中,事实上没有一个人是赢家。父母的控制力越大,孩子就拼命反抗。当孩子感觉反抗无望时,就会转变对权利的渴望,形成他的第三种行为目的一一实施报复。第三种是报复行为,实施报复的孩子常认为自己是不被爱的、不被注意的,是被拒绝、被排斥的,只有当他伤害别人时,才会被看重,也只有以残酷与讨厌的行为出现,才会获得一席之地。他们通常会表现为和家长老师对着干,欺负同学,欺负班干部,不写作业,甚至偷偷搞破坏等行为。对于这样的孩子我们切不可用报复的手段来对待他,否则你会焦头烂额。最终不是你放弃就是他放弃。孩子的放弃会导致他的第四个行为目的一一自暴自弃。第四种是自暴自弃的行为,自暴自弃的孩子都是受到很多打击,对自己很灰心的孩子。这样的孩子父母一般比较强势,经常打压孩子,使孩子没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陷入了“习得性无助”, 缺乏动力。他们用“我没有办法”, 来保护自己,使别人不再对他存有任何期望,以此逃避责任,省去了许多责备与不安。</p><p> </p><p> </p> <p> 对于孩子出现的这四种行为,家长该如何应对呢?</p><p> 1、获得注意的应对措施。当孩子用不当的方法企图获得注意时,请忽视他,不要给他注意,避免造成负面的增强。而孩子只要在出现每一个良好的行为时,都应该得到鼓励,表示“我注意到你的行为了”。直到正向行为变成习惯。长此以往,良好的行为就会增多,不良的行为就会渐渐消失。注意:警告、处罚、给酬赏、哄骗与服务都是给予孩子不适当的注意。</p><p> 2、争取权利的应对措施。发现孩子在争取权利时,一定要先控制自己的怒气,可以离开现场,避免自己也陷入权利的争斗中,而后我们再找机会从旁支持、协助,提供意见或建议来争取孩子的合作。让孩子感到被尊重和接纳。鼓励孩子自己做决定。千万不要与孩子较劲。并以“引起孩子帮忙的兴趣”和“积极参与合作”的方式来协助孩子明白建设性地使用权利的方法。注意:争战或让步只能更增加孩子的权利欲。争取权利说明孩子长大了,这是家长的骄傲和荣耀,要鼓励他有主见有个性。</p><p> 3、实施报复的应对措施。面对孩子的报复行为出现时,我们要先照顾自己,尽量让自己不要过分伤心、难过,整理思绪等待机会,避免处罚和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千万不要以牙还牙,要保持冷静、善意与耐心,了解孩子的真正需求后,再重新建立亲子关系。让孩子感觉到他是被爱的。</p><p> 4、自暴自弃的应对措施。其实这样的孩子内心是极其沮丧的,他们放弃了继续努力以求成功的希望。这时候我们就更不能再指责孩子,阻碍其努力。更不能放弃,不但要完全停止所有的批评,而且要注意孩子的能力和长处,用最大爱心、耐心和时间来处理这个问题,对孩子的每一份努力改进给予鼓励。使孩子尝试改善自己慢慢寻找到自信。必要时也可寻求心理辅导机构的帮助。</p> <p> 我们都希望孩子乖巧可爱,但“孩子最不可爱的时候,就是最需要爱的时候”,任何不可爱的行为,都是在呼唤爱。可是我们太多的父母由于当时没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总是采用“粗暴、简单”的方式,最终导致病态的亲子关系。其实父母应该做的,就是看到孩子们渴望被爱、被关注的需要,并且明确告诉孩子:我爱你,你是可爱的,你值得被疼爱,这种爱是无条件的。</p> <p> EQ型父母面对和处理孩子的情绪方式:</p><p> 步骤1: 觉察-敏锐地觉察到孩子的情绪,并随时准备着给予孩子帮助。</p><p> 步骤2: 接纳-承认和接纳孩子所有的情绪和感受。父母要明白,无论孩子的情绪如何,无论孩子如何回应你,你都应该让孩子知道,你尊重并完全接受他的情绪和感受。父母须明白:孩子的情绪一定是有原因的。对孩子而言,那些原因都很重要。</p><p> 步骤3: 分享-把孩子的情绪用恰当的词语表达出来。孩子们对情绪的认识不多,家长提供一些情绪词汇,帮助孩子表达。例如:“这让你觉得很伤心,对吗?”“你觉得被人误会了,很生气,是吗?”当孩子越能准确地表达他们的情绪,就越能掌握处理情绪的能力。</p><p> 步骤4: 设范-为孩子的行为设立规范,明确哪些行为是可以接受的,哪些行为是不合适和不能接受的。比如孩子受挫后打人、摔玩具,在接纳孩子感受的基础之上,你应当让孩子明白,某些行为是不合适的,而且是不被允许的。例如:“我可以看出你非常生弟弟的气,请你用语言表达你的要求,而不是用拳头。”重要的是要让孩子明白:他的感受不是问题,不良的言行才是问题的关键。所有的感受和期望都是可以被接受的,但并非所有的行为都可以被接受。</p><p> 请家长记住这句话: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脾气是一种情绪,是一种表达方式,脾气暴躁,是一个愤怒的情绪的表达方式,是她内心有愤怒的一个信号,孩子的愤怒有一种痛苦在内心。孩子的愤怒要得到关心,而不是被压制,压制久了就爆发了。我们允许孩子的愤怒发泄出来,一起寻找更合理的宣泄方式。</p> <p> 孩子的行为背后一定有其目的或动机。不同的孩子可能采取不同的行为方式,来表达内心的想法。然而,孩子的行为目的会有变化,如幼儿时期大多的行为目的是获得注意,中年级开始呈现争取权力的行为目的。高年级可能开始有报复和自暴自弃的行为目的;到了青春期和青少年时期,还会出现别的行为。当我们知道了,孩子所有的不当行为都是因为缺爱造成的,当孩子在出现问题时,你就不用那么焦虑。当所有的方法都用尽了,还不管用,就用心去爱孩子。</p><p>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说:“一个从小充分得到母爱的人,一生充满自信!”多拥抱孩子,没有一个孩子的问题是一个拥抱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两个。当我们读懂了孩子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便能更好地理解孩子,善待孩子,才能更专业更科学地陪伴孩子,引领孩子,使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