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记忆—

迟到的铁哥

故乡的记忆 <p>  七岁离开家乡,七十三岁再返故乡,几十年翻天覆地的变化己换了人间。看到故乡绿色的田园,看到亲人的后代欢言笑语,故乡的记忆不断跳出脑海。</p> 一  隨母寻父离开家乡 <p>  我的家乡在江苏南通市如东县一个叫丰利镇的农村,我家祖祖辈辈都是农民,到我父亲这一辈家乡的土地己流落到日本人的脚下。父亲曹步祥白天是农民,晚上是抗日战士。他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在区小隊当排长,与日寇进行游击战斗。1944年与母亲刘成英结婚成家,1945年二月我大哥出生。1948年4月在一次清乡中,父亲被国民党抓捕关在丰利镇的牢房中。5月中旬的一天深夜丰利街头枪声大作,火光冲天,解放军打下了丰利,救出我父親等一批共产党员和战士。在家休养了几天就离别身怀六甲的母亲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投入解放战争的洪流中去了。</p><p> (这一些都是文革时期为了整我父亲是“叛徒”而调查的资料)</p><p> 在我父亲参军后的几个月,1948年十月初一我艰难的出世了。</p><p> 我从出世就沒有見过父亲,从懂事起妈妈就告诉我父亲当兵去了。</p><p> 母亲是个小脚女人,父亲走了,家中的田地就由小脚女人一人承担了。母亲带着两个幼子还要操种几亩农田,派下来的军鞋军粮等一点都不能少,生话苦不甚言。在那缺吃少穿的年代母亲怎能带好自己一对幼子。我一出世就病秧秧的,三个月时就皮包骨了。没办法哦,就把奄奄一息的我送给他父亲那里去。</p><p> 我外公看到他女儿把一个快要死了的孩子送过来就不肯收。母亲苦苦哀求,我没办法带活他了,你带了,死了也不怪你。</p><p> 外公用米汤喂养我,(当时我外婆己不在世上了),为了让我命硬点,取名“铁山”。铁山够硬的了,在我那神奇的外公那里,我神奇的活下来了,后来一成了一个建康的胖小子。</p><p> 从我懂事起我就看到母亲以泪洗面,说得最多一句话就是,不知道你爸爸还活在世上吗。战争年代分分钟死人,出去当兵的是九死一生的,母亲只有一根稻草的希望了。</p><p> 1955年秋季我己经七岁了,一天母亲抱着我们兄弟两又哭又笑,说你爸爸还活着,在湖南株洲一个兵工厂里做事,你表叔吳云回来了,他说你爸还活着,我们找你爸去。</p><p> 由于路途遥远,交通不便,我哥被寄养在外公家里,母亲带着我离别了故乡去南方找他丈夫去了,这一走就是永远离开了丰利镇双沟门村一一我的故乡。</p> 二    第一次回故乡 <p>  一九七三年我随母亲回江苏老家看望亲人,那时候我已是二十几的小伙子了。七岁离开故乡,转眼十八年过去了,对故乡充满了神秘的向往。</p><p> 随着火車的有节奏的响声,我年青的心早己飞向前方。迎接我的故乡是什么样子呢?</p><p> 那时火車还没有提速,在車上摇摆了一天二夜才到了上海,在上海等了一天才买到到南通的轮船票。晚上八点从十六铺码头上了轮船,一夜的航行于早上五点钟到达南通港。挤进了十点钟的长途汽车,下午三点终于到达丰利镇。</p><p> 自己的家己没有房子了,我们就往外公家月河村去。(当时叫凌河公社六大隊〉 </p><p> 外公一家看到我们分外惊喜,把我们拉进家中。</p><p> 我这才打量着我外公舅舅的“家”,这是“家”吗?内外墙是芦苇编织成的席子,中间夹着泥土,房顶是稻草一层层人字型的铺盖着。门呢?没有门,一个用稻草织的草蓆掛在门洞上。</p><p> 室内中间是一个长型大木柜子,那是放粮食用的,一张八仙桌,几把长条橙子。两边是卧室,放着几张床和简单的家什。 房前是一块平地,可能是晒谷坪吧!房子西面有一同样的草房,那里是个厨房。再往后一排简单的草房是牛棚猪圈,可以说这是一个标准的穷苦农民家。</p><p> 这是新社会,解放二十多年了,我看周边人家都是这样的房子。不过偶尔也有几家好房子,那是公社,队干部,会计住的砖墙瓦房。</p><p> 外公看到我鞋子湿了,要我换个鞋子穿。我拿着看了又看,这是鞋子吗?整个是芦苇杆编织成鞋子形状,又大又重,穿进去软软的,里面是芦苇花帜成的,暖暖的。 </p><p> 这是勤劳农民的智慧,说冰天雪地穿着又暖和,又不透水。</p> <p>  苏北的大地是一片平原,这对我这湖南山区长大的孩子是有新鲜感的,展望四周绿油油的田野,河流沟渠 纵横,江苏的河流特别多。很多人工开挖的大运河,河道上帆船点点。由于那时候的社会还没有汽車普及,轮船成了主要运需工具。河道上大大小小船儿穿梭往来,运送粮食,棉花,生活用品,平时出门最便利的工具也是坐船了,{就象今天的:的士:)</p><p> 到家乡第一眼看到地里一眼望不到边的蚕豆,绿油油的有半人高。我不解的问种这么多蚕豆干什么?舅舅说这是人民公社的,长到一米多时把它们全砍了埋在土里面做肥料。那个年代没有化肥,公社号召种植绿肥。</p> <p> 好客的乡亲</p><p> 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离别十多年,亲人朋友分外亲热,今天东家请,明天西家要去坐坐。老家的人虽然穷,但民风淳朴,热情好客。进门刚坐下就递过来一碗炒米茶,过一会儿又递上一碗荷包蛋,配上馒头干。(那个年代,农村过年时候家家蒸几笼馒头切成一片片的,晒干后收藏,要的时侯再蒸一蒸就可以吃了)。</p><p> 在那缺吃少穿的年代,村民们天天三顿稀粥,而对远方归来的我们,亲人们请客都是干的大米饭。菜都是自畄地里的,配上猪肉,海鱼,螃蟹,虾子,海蜇,贝壳之类的盛情款待。(靠海吃海,当时交通比较落后,海鲜是最便宜的了)</p><p> 老家的人们民风淳朴,热情好客 ,在饭桌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往你碗里不停的敬菜,不停的说“吃饱,多吃点,不要讲客气,”</p><p> 茶余饭饱之后,亲人们围着八仙桌淡天涚地,细说思念之情。 </p><p> 我是个解放牌的小青年,受到的是社会主义好的教育,很多事是与现实格格不入的,有个小插曲真的把我打醒了。</p><p> 那是一天午饭后,我们在外公家围桌谈心,突然北场舅舅家有人大喊:快藏粮呀,公社,大隊干部来搜粮食了啊!听到喊声,外公家的人都弹了起来,大小袋子分装仅剩的一些粮食赶块藏到牛棚里,菜地里。</p><p> 我摸不清头脑,忙问这是干什么?外公告诉我,现在是青黄不接的时候,离收稻时间还远,有些人家断粮了,干部就挨家挨户的搜粮食,拿走一些去分给别人吃。 </p><p> 大家天天喝稀粥省点粮食,希望能熬到秋收,哪里有粮食多余啊,更要命的是收到的粮食最后都到干部家去了。</p><p> 我听了目瞪口呆,这不对啊,老师对我们说、我们生长在红旗下,长在社会主义国家,大家都过着幸福的生活,这不对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