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自驾游 1--沈阳故宫

魏老旦

<p>2019年8月9日老伴开车,女儿助手,带着两个小外孙从山海关出发开始了东北自驾游,第一站沈阳。</p> 沈阳故宫博物院,位于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沈阳路171号,原是清代初期营建和使用的皇家宫苑,始建于1625年(明天启五年,后金天命十年)。占地面积六万多平方米,有古建筑114座,500多间,至今保存完好。在宫廷遗址上建立的沈阳故宫博物院是著名的古代宫廷艺术博物馆,藏品中包含十分丰富的宫廷艺术品。<br>1961年,国务院将沈阳故宫确定为国家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div>2004年7月1日,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批准沈阳故宫作为明清皇宫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沈阳故宫的高台建筑、“宫高殿低”的建筑风格,在中国宫殿建筑史上绝无仅有。<br>2017年晋级第三批国家一级博物馆。</div> <font color="#ff8a00">大清门--</font>是沈阳故宫的正门,为皇帝临朝前,文武百官候朝的地方。俗称的“午朝门”。大清门的屋顶满铺黄琉璃瓦并衬以绿色剪边,既保留了以黄为尊的传统观念,又体现了满族对故乡山林的深厚眷念。从而形成了区别北京故宫的一个特点——宫殿顶覆以黄琉璃瓦镶以绿色剪边。“沈阳故宫”四个字由郭沫若所题。 沈阳故宫的建筑可分为三部分,它们分别是东路、中路、西路。本美篇就按这个顺序向您介绍。 崇政殿,俗称“金銮殿。在后面的“中路部分”专题介绍。 <font color="#ff8a00">翔凤阁</font>:位于崇政殿前西侧 ,建成于乾隆十三年, 为清宫文物陈列室。 <font color="#ff8a00">飞龙阁</font>--在崇政殿前的东侧,上层,原用作存放清历朝皇帝所用武备。满族是一个以骑马射箭著称的民族,清代的皇帝们自幼即练就娴熟的弓马技艺。飞龙阁内所藏便是他们生前用过的各种弓箭、鞍辔、甲胄、刀剑中的一部分,皇帝许多珍贵的文物都藏于此间。 <h1><font color="#ff8a00">东路建筑</font></h1> 东路建立于清太祖努尔哈赤时期,主要建筑是大政殿和十王庭。 东大门 <font color="#ff8a00">大政殿--</font>创于1625年,是处理国家政务和举行庆典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为八角重檐攒尖式建筑,外形近似满族早期在山林中狩猎时所搭的帐篷。在大政殿的房脊上,还饰有八个蒙古力士,牵引着八条铁链,象征着“八方归一”。正门前的大柱上,盘旋着两条翘首扬爪的金龙,是受汉族敬天畏龙思想的影响,以龙代表天子的至尊无上。大政殿建筑特点的多样性,体现了多民族文化的融合。金龙盘柱,尽显中原之风;八位力士又流露了浓郁的蒙古色彩;而亭帐式的风貌,则是满族古老文化的延续。<br>  作为最早使用和最为重要的宫殿之一。许多重大历史事件都以大政殿为舞台上演。1643年,六岁的顺治皇帝在大政殿继承帝位,并于次年在此颁布了出兵令,命摄政王多尔哀兵入山海关直捣中原,最终完成了满清一代的一统大业。 匾:“<font color="#167efb">泰交景运</font>” <br>  此匾为乾隆二十二年(1757)御笔,木底铜字,上钤“乾隆御笔之宝”玺,边缘雕九龙,制于北京养心殿造办处,乾隆四十六年(1781)运至盛京悬于大政殿内御座上方。<br>楹联:“<font color="#167efb">神圣相承恍睹开国宏猷一心一德,子孙是守长怀绍庭永祚卜世卜年</font>” <br>联中乾隆帝抒发了对先祖胸怀大略,子孙相继开疆拓土,建立大清之艰辛的无限敬仰之情,同时也表示了他为守业子孙,将不忘祖训,大展宏图,使国家长治久安的决心。<br> 大政殿两侧南向,十王亭呈燕翅排列。错落有致,如众星拱月,南宽北狭,似无穷无尽,象征兵多将广,万世绵延。十王亭是清朝入关前左右翼王和八旗旗主在皇宫内办公的地方。它们与大政殿构成了一组亭子式的院落建筑,反映了满族独特的军政体制。 八旗制度,这在中国的历史上堪称独步天下。远在努尔哈赤立国之初,凡遇军国大事都由汗王与八旗贝勒大臣共同讨论决定。努尔哈赤定都沈阳后,在修建宫殿时便将这种“君臣合署办公”的制度固定化。以建筑的形式表现了八旗制度和“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的政体及军事民主的思想。因而形成了大政殿、十王亭这组独特的建筑,为中国宫殿建筑史写下了空前的一页。 辽代后经幢 元代沈阳路城隍庙碑 豫王府影壁 <font color="#ff8a00">敬殿阁--</font>是盛京皇宫内收藏皇家家谱——玉牒的地方。沈阳故宫博物院将敬典阁改造后,作为“院藏珍宝展”展厅,该展厅内展出的,均是沈阳故宫最为珍藏的“镇馆之宝”。 皇太极鹿角宝座(后面专题介绍) <font color="#ff8a00">介祉宫-- </font>建于乾隆十一至十三年(1746-1748)。室内东稍间为暖阁即皇太后下榻之处,西稍间是为皇太后休息和接受皇帝问安之处。该建筑为皇太后东巡时的寝宫。 <font color="#ff8a00">颐和殿--</font>建于乾隆十一年至乾隆十三年(1746-1748), 殿内设有宝座屏风,西墙上原有乾隆御书联“福凝东海增芝算,祥拥西池长鹤龄”,表达对母亲多福多寿的祝愿。外檐彩绘为金龙和玺彩绘。东侧有一间耳房,为皇太后的净房。该建筑是皇太后的行宫和举行庆典召见王公官员女眷之处。 <h1><font color="#ff8a00">中路建于清太宗皇太极时期</font></h1> 从1626年皇太极继承汗位,即续建皇宫,形成沈阳故宫的中路建筑。中路建筑前起大清门,后至清宁宫,院落三进,独成一体。 <font color="#ff8a00">崇政殿--</font>俗称“金銮殿”,是清太宗皇太极举行日常朝会的地方。<br>  1635年,皇太极下令将族名 女真”改为“满洲”。1636年皇太极在崇政殿登基称帝,上尊号“宽温仁圣”,将国号“金”改为“清”年号“天聪”改为“崇德”。<br> “<font color="#167efb">正大光明</font>” <br>  此匾为乾隆皇帝御笔,四框雕云龙,木底鎏金铜字横书匾。据《黑图档》载,乾隆四十六年(1781)由养心殿造办处送贮盛京,悬于崇政殿宝座上方。此匾意为帝业显赫盛大,天地所赐,磊落之致。<br>楹联:“<font color="#167efb">念兹戎功用肇造我区夏,慎乃俭德式勿替有历年</font>。” <br>此联为乾隆皇帝御笔,悬挂于崇政殿宝座两侧楹柱上,内置铜字下联左侧钤有“乾隆御笔”“所宝惟贤”二方印。 <br>此联意为牢记祖先逐鹿中原的辉煌功绩,谨慎继承其节俭美德作为法则,永不更改以至世世代代。<br> 金龙盘柱 皇帝的宝座上绘制雕刻有8条金龙,算上坐在宝座上的真龙天子正好是中国古代最大的阳数九条龙。宝座后面是金质屏风。上面刻有康熙皇帝从古代经书中摘出的十二句铭文圣训,作为自己和后世皇帝治理国家的座右铭镌刻在御座之旁的。<br><br> 穿过崇政殿两侧的<font color="#ff8a00">左或右翊门</font>,举目可见位于3.8米高台之上的凤凰楼。楼后为帝后寝居的后宫——台上五宫。  <font color="#ff8a00">凤凰楼--</font>为宴饮、议事之所,是当年沈阳城的最高建筑,登上凤凰楼俯瞰四周,万般景物尽收眼底,可饱览盛京全景,也可观赏日出。“凤楼晓日”是当年著名的盛京八景之一。 凤凰楼门洞上方悬有“紫气东来”匾,为乾隆皇帝御笔。而乾隆皇帝则是借用这个典故寓意大清的国运兴起于东方(此匾为镇馆之宝,后面专题介绍)。 穿过凤凰楼底层的通道后,就进入了后妃居住的台上五宫--<br>清宁宫、关雎宫、麟趾宫、衍庆宫、永福宫 <font color="#ff8a00">清宁宫</font>--是清太宗皇太极和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居住的"中宫"。东一间是皇太极和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寝宫,称暖阁。正中隔一间璧,把寝宫分为南北两室,南北室各有火炕,又称“龙床”。 1643年八月初九,皇太极在暖阁内驾崩,终年52岁,后葬于沈阳昭陵,即北陵。 清宁东次间开门,是典型的满族民居——口袋房,西四门南西北三面都设火炕,称“万字炕”。这里既是皇帝举行内宫便宴之处,也是满族巫人萨满为皇帝和国家祈神的地方。 这两口锅是用来祭祀的,满族人信奉萨满教。<div>人们将热酒灌进猪的耳朵,如果猪耳朵有晃动即表示神灵已经接收该祭品。</div><div>如果不动,则表示神灵不满意,则本次祭祀活动不能在进行下去了。</div> <font color="#ff8a00">关雎宫--</font>是皇太极一生中最宠爱的宸妃——海兰珠的寝宫。海兰珠是中宫皇后的亲侄女,永福宫庄妃的亲姐姐。海兰珠嫁皇太极时已经26岁,但皇太极却对海兰珠有着很深的感情。海兰珠由于亲生的八皇子早逝,终日郁郁寡欢,在崇德六年病逝。在他死后两年,皇太极也去世了,据说皇太极的早逝与两年前宸妃的病逝有着密切的关系。 <font color="#ff8a00">麟趾宫--</font>是皇太极贵妃娜木钟的寝宫,其子博果尔曾在皇太极死后成为福临皇位的最大竞争者。后成为朝中重臣。 <font color="#ff8a00">衍庆宫</font>,是皇太极淑妃的寝宫,其女,被皇太极嫁给多尔衮为妻 <font color="#ff8a00">永福宫--</font>坐落在沈阳故宫凤凰楼高台之上,为后金天聪初年始建,以清宁宫居中。它位于西庑之末,序列次西宫,是历史上著名的孝庄文皇后(庄妃)居住、辅政和养育皇子福临的地方。 庄妃也是中宫皇后的亲侄女,关雎宫海兰珠的亲妹妹。庄妃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辅佐了三位皇帝成就大清的基业。康熙二十六年,庄妃病逝,享年75岁。成为清朝后宫中寿禄最长的女人。 <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索伦杆</span>,木杆顶端有锡斗。满族人称它为“神杆”,传说:满族的先祖有一次在被仇家追杀时,曾绝望的躺在地上,这时恰巧一群乌鸦落在他的身上。仇家经过此地,认为乌鸦是不会在有活人的地方停留的,就这样满族的祖先得救了。后来满族人为报答乌鸦救祖先一命的恩德,开始供奉乌鸦,祭祀的时候把猪的内脏放到锡斗里来供养乌鸦。</p> <p>满族人将烟囱建在屋后,而且从地面向上垒起,清宁宫后的这根烟囱,也是当年沈阳城内唯一的一根烟囱。寓意“一统江山”,烟囱一共有十一层,上面还有三块砖。有一种说法:清朝一共有12为皇帝。其中11位寿终正寝,末代皇帝溥仪只做了三年的皇帝,正好和这十一层零三块砖“一统江山”吻合。</p> <p>清宁宫后门是故宫的“后苑”也称为“御花园”,内有碾坊 磨房 仓房(为皇帝和后宫制作食物)还有假山 凉亭......</p> 太平车。此车是清代盛京实胜寺举行“跳布匝”仪式时,从北塔法轮寺接送“迈达礼佛”的专乘,又名“佛车”、“七宝车”。“跳布匝”又称“打鬼”,是喇嘛教驱除邪恶的宗教仪式。 <font color="#ff8a00">崇谟阁</font>是西所最后的一座建筑,因为没有独立的围墙,所以它的外观呈开放状态。 <font color="#ff8a00"> 继思斋</font>的屋顶是三波浪卷棚式,在沈阳故宫诸宫殿中独树一帜,颇为奇特。建于乾隆十一年至乾隆十三年(1746-1748),是清帝东巡在盛京驻跸时,随驾妃嫔居住之处。 <font color="#ff8a00">保极宫--</font>建于乾隆十一年至乾隆十三年(1746-1748),东稍间是清帝东巡在盛京驻跸时的寝宫,其内东稍间为寝宫,西稍间为书房,明间为皇帝召见王公大臣之处。 <font color="#ff8a00">迪光宫--</font>位于西所第二进院落,建于乾隆十一年至乾隆十三年(1746-1748),面阔三间,室内无隔断,为清高宗弘历东巡驻跸盛京故宫时处理政务和生活之处。 <h1><font color="#ff8a00">西路主要建筑</font></h1> <font color="#ff8a00">仰熙斋--</font>建筑面积241平方米,是清代皇帝东巡盛京驻跸期间的御用书房。为七间卷棚硬山顶前后廊式建筑,东西各有一耳房,与文溯阁两栋建筑南北以抄手游廊相通。其建筑年代为乾隆四十六至四十八年(1781—1783),是与文溯阁同批的配套建筑,也是盛京皇宫建成最晚的建筑之一。 西路主要包括:戏台、嘉荫堂、文溯阁等。 <font color="#ff8a00">文溯阁--</font>位于沈阳故宫西路,建于1782年,名称依乾隆皇帝《文溯阁记》所述有 “溯涧求本”之意。该建筑是仿照明代大藏书家范青在宁波所修建的天一阁而建造,外观两层,实为三层,每层六间,取《周易》中“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说。文溯阁是为存放举世闻名的《四库全书》与《钦定古今图书集成》而修建的,与承德避暑山庄的文津阁、圆明园的文源阁、紫禁城的文渊阁、江苏扬州大观堂的文汇阁、镇江金山寺的文宗阁、浙江杭州圣因寺的文澜阁交相辉映。 <br>  <br> <font color="#ff8a00">戏台--</font>在嘉荫堂的对面,是一个面阔九米的方形平面,是卷棚歇山式建筑,东西北三面开敞,台基高0.9米。戏台的后面是五开间的卷棚硬山顶的扮戏房。 <font color="#ff8a00">嘉荫堂戏台</font>是一处观赏性的建筑,视线的好坏直接决定这个建筑是不是成功,所以,嘉荫堂戏台的视线问题比其他问题都更为重要,而这个问题也是最考验建筑师的。从现在存在的建筑来说,在嘉荫堂看戏是最佳的视线范围,但是从王公大臣们的角度来看的话就不是很好了,但这个问题也不是什么不合情理的,因为在皇宫之中,皇帝就是最至高无上的,其他的人只能是陪衬而已,所以,只要皇帝在嘉荫堂上看戏是最佳视线范围就可以了。 <font color="#ff8a00">嘉荫堂戏台</font>建于乾隆四十六年,建筑面积达到了1500平方米,是一个五开间卷棚硬山式建筑,明间开门,东西次间做成暖阁,是帝后们看戏时的座位。 大清门东侧这处建筑叫祖庙,祖庙是爱新觉罗家族祭祀祖先的地方,因是天子的祖庙也称“<font color="#ff8a00">太庙</font>” <h1><font color="#ff8a00">镇馆之宝</font></h1> 龙虎宝剑<br>这把宝剑为国家一级文物,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御用宝剑,<br>全长80.5厘米,剑宽3.1厘米、厚0.7厘米,是明王朝册封努尔哈赤为“龙虎将军”时馈赠物。<br><br><br> 皇太极御用腰刀<br>努尔哈赤、皇太极父子流传下来的遗物甚少,只有沈阳故宫、北京故宫珍藏几件。所以除那把努尔哈赤龙虎宝剑外,皇太极的御用腰刀,也是沈阳故宫珍藏的国家甲级文物。<br>这把刀全长94.5厘米、宽4.5厘米、厚0.7厘米,刀刃锋利,钢质极优。刀鞘系有羊皮签条,上有墨笔楷书汉、满两体文字:“太宗文皇帝御用腰刀一把,盛京尊藏”。<br><br> 皇太极鹿角宝座<br>这把皇太极御制鹿角椅,因为体量较大,除了曾在2011年赴台北历史博物馆展出外,一直珍藏在博物院的文物库房中。<br>“敬典阁”区域正式对外开放,专门用于举办“院藏国宝珍品展”。最先在珍品展中亮相的,就是这把皇太极御制鹿角椅。<br><br> 金漆赶珠龙纹匾<br>凤凰楼是沈阳故宫内的第一楼,上有乾隆皇帝御笔手书的“紫气东来”匾,这块牌匾也是十大“镇馆之宝”之一。<br>这块金漆赶珠龙纹匾,已高悬于凤凰楼上近300年,目前存世仅一份。匾额长六尺七寸、高二尺七寸,四周浮雕龙,青地金字。这份手书已经成为故宫的一个标志。<br> 清乾隆款嵌珐琅缠枝花卉钵<br>沈阳故宫博物院珍藏着珐琅器数百件,大多为清中晚期所制,在众多珐琅器制品中,以这件清乾隆款掐丝珐琅缠枝花卉钵为著名。是沈阳故宫博物院珐琅器藏品中唯一一件国家一级文物。<br> 后金铁铸大金天命云板<br>云板为后金时期传世文物,1623年铸造于牛庄城,也就是现在的辽宁省海城市,当时用于战争中的报警和传递消息。1955年,该云板被沈阳故宫工作人员发现,于是征集入藏沈阳故宫,为国家一级文物。<br> 清雍正款青花红龙大盘<br>雍正朝是清朝瓷器制造业最高峰的时期,而这件青花红龙大盘又是当时宫廷中使用的器物,可谓是清朝瓷器高峰的代表作,艺术价值极高。<br> 郎世宁画作《设色竹荫西狑图轴》<br>意大利人郎世宁的画作《设色竹荫西狑图轴》采用了中西结合的绘画方法,画风俊逸。此前,郎世宁的一件画作曾在香港拍出了1764.5万港元的“天价”。<br>《竹荫西狑图》在1988年被谢稚柳定为国家一级文物,郎世宁以工细的笔触描绘了在苦瓜藤缠绕的翠竹边,有一只身量细长的西狑良犬,欲动又止。<br> 设色康熙南巡图卷<br>这件由清朝画家王翚等人绘制的《设色康熙南巡图卷》,全长68厘米,宽2560厘米,是历时3年才完成的精品佳作,画面宏大,人物众多,全面反映了康熙皇帝南巡的景象。<br>为铭记南巡壮举,康熙皇帝第二次南巡结束后,于1689年命内府征召天下名家,筹备绘制《南巡图》长卷。<br>王翚在作此图时,先是画出《南巡图》十二卷草稿,在所绘各地古迹、名胜之处,一一粘贴黄签,书写其名,呈请康熙皇帝御览审定后,再率领冷枚、杨晋、王云、宋骏业、徐玫、虞沅、吴芷、顾棠等众多画家,按十二卷稿本(亦称粉本)绘制其正本,耗时6年,终于完成全卷,创作出举世惊叹的《康熙南巡图》十二卷正本。<br> 《南巡图》因为历史的变迁而散落出宫,现在,它也名副其实地成为世界共享的文化遗产。目前,《南巡图》正本尚有十一卷存世,并分别收藏于亚洲、欧洲、美洲四个著名的博物馆及私人藏家手中,藏品除第五、第六卷为残卷外,其余各卷均较为完好。 <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馆内其它藏品众多</span></p> <p>故宫门前,首先看到的就是跨街而立的两座高大牌坊──文德坊和武功坊,牌楼以内为“宫阙禁地”。</p> <p>沈阳路 正阳街交口的“清沈阳故宫”碑,我们就住在正阳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