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尽:论中国写意人物画的意象造型观

美篇-牛尽艺术专栏

<div><b><br></b></div><div><b><br></b></div><div><b><br></b></div><div><b>论中国写意人物画的意象造型观</b><br><br><br>文<font color="#ff8a00">/</font>牛尽<br><br><br><br>一、意象造型观与其它绘画造型观的区别<br><br><br> 中国写意人物画,也叫水墨人物画,又称意笔人物画。总之,它是"意象造型观"的绘画。包括中国的民间壁画,民间泥塑,民间工艺等等,它们都是建立在中国的道家哲学思想和儒家的哲学思想及审美观基础上的产物。"意象造型观"它是中国绘画中特有的艺术造型观。千百年来,中国画的写意人物画从绘画理论技法到艺术表现形式,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个性鲜明的绘画艺术风格。在世界画坛中独树一帜。<br><br>在世界绘画领域中,绘画的风格和表现手法是多样性的。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政治体制和历史的背景下,所产生的文化基础、哲学思想、美学思想、也不相同。由于文化的不同,画材的不同,在一定画材特性的制约下,每个画材所追求的艺术语言也不相同,便形成了诸多不同的画种。由于画家审美取向和审美追求的差异,所表现绘画作品的风格也不相同,所以在绘画领域就形成了诸多的绘画风格和流派。<br><br>在世界绘画领域中,绘画风格流派,大体上可分为三大类:一是具象绘画,二是抽象绘画,三是意象绘画。它们之间最大的区别:除了画种不同之外,更重要的是,它们不是在一个文化理论基础和哲学思想上所形成的绘画艺术造型观。<br><br>1.具象绘画<br><br> 具象绘画:是欧洲的传统绘画。它是以"具象造型观" 写实的手法,从客观的角度,去再现一个世界。它需要具有扎实的造型能力和绘画基本功,去追求精确地复制自然形态;追求客观形象视觉的真实感;它从客观物象表面着手,以科学的观察方法、对客观物象内在的形体结构加以理解和认识。以写实的手法表现客观物象。作品具有一定的直观性,为普遍广大读者所接受。所表现的绘画形象,离客观物象越近越好。给观众以视觉真实的感受。好的绘画作品,有身临其境之感,具有很强的震撼力。<br><br>2.抽象绘画<br><br> 抽象绘画:是西方的现代绘画。以"抽象造型观"的绘画语言,按照画家自己的理解,主观的去创造一个世界。注重设计元素和潜意识的表现,追求抽象元素和符号化。按照主观意愿,把客观物象的自然形态打碎分解开,变成最基本的几何形,以抽象的元素和符号化的语言,按照画面形式美的需要,以新的形式重新组合。去追求远离客观现实的理想境界和梦呓般的艺术效果。按照画家自己的理解去解释客观事物。所表现的绘画形象,离客观物象越远越好。在绘画上有意无意的去制造不确定性的因素,让观者产生思考与联想。无论是"冷抽象",还是"热抽象";无论是运用什么样的抽象元素和符号化语言;它们都是为了表达作品的思想情感而服务的。好的抽象绘画作品,同样有震撼之感,冲击心灵。<br><br>3.意象绘画<br><br> 意象绘画:是中国的传统绘画。它是以"意象造型观"绘画形式,主客观相结合的表现一个世界。它是以客观物象为参照,主观的通过心灵思维转化为"心象",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胸中之象。它是通过艺术加工提炼出来的精神层面上的艺术形象。画家运用笔墨语言把"心象"表现出来。它所表现的客观物象不是表面的"似",而是追求内在本质的"真"。它即注重客观的"形似",又主观的强调"神似"。它既不像具象绘画那样过于贴近客观物象,也不像抽象绘画那样远离客观物象的自然形态。它既不是纯主观的,也不是纯客观的。它是以客观物象为依托,又与客观物象有一定的距离。去追求对客观物象近距离,而还没丧失距离的那种状态。<br><br>"意象造型观"的绘画,从始到终就是画"心象"的过程。是画家通过主观强化客观物象的特征,使之所表现的客观物象更加"真实";更加"传神"。它是以主客观相结合的方法,去塑造合理位置的;理想化的艺术形象。好的意象绘画作品能给人以精神境界上的提升,震撼心灵。<br><br>意象造型观:是中国画特有的造型观。它与西方画家所提出的"意象绘画"是不同的。他们所谓的"意象绘画",是写实绘画范畴中的一种表现主义风格。它和中国画的"意象造型观"所追求的表现形式不是一个概念。西方现代表现主义绘画,虽然吸收借鉴了中国绘画中的"意象"表现。但是,与中国画的"意象造型观",所追求的精神实质和内涵是有着本质性区别的。原因是:它们不是在一个文化理论基础和哲学思想上所形成的东西。因为中国绘画的意象造型观,是建立在中国道家哲学思想基础上的精神产物。<br></div><div><br></div> <h5><font color="#ff8a00">▲</font><font color="#9b9b9b">《草原情语》中国画 200cm×140cm 作者:牛尽 1986年 创作</font></h5> <div><br></div>二、意象造型观的理论基础与形成<br><br><br>1."意象"之源与理论基础<br><br>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上下几千年,纵横八万里"。自从盘古开天地,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这个历史的长河中,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和理解,是以"道家"的哲学思想为本源,逐步形成了自己一套完整的哲学体系。从伏羲首创《易经》六十四卦像用于观天象;后经周文王,丰富了经传著成了《周易》;到孔子诸多圣贤从哲学的角度解读《周易》后,补充完善了《易传》;将其儒家思想融入结合写成一部《周易》。它是诸多圣贤智慧的结晶。是我国最早的哲学著作。在我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对先秦诸子百家产生过巨大影响,而且在整个封建社会里,凡是有成就的学者,无不研究过它,并得到它的启示。《周易》一跃而为六经之首,《诗》、《书》、《礼》、《乐》、《易》、《春秋》。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首要代表作。<br><br>在《易经》中的宇宙观认为:"道"是"天地之始,万物之母"。它是自然万物之源。世间万物,都是由"道"而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充气以为和"。在没有天地混沌之初时,"道"它早就存在。是"道"生成了一,才产生了天地,这便是道生一。由天地生日月,这便是一生二。由日月生阴阳,这便是二生三。阴阳互动交合,产生了万物,这便是三生万物。"道"它永不停息的在阴阳变换之中。它"阴能变阳";"阳能变阴";"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互动,产生万物。万物生于阴阳,而经久不衰的道理,就在于阴阳调和。在调和中求得平衡,在平衡中求得永生。"道"它永不停止的在阴阳转换之中,周而复始,生生不息。何谓道?老子在《道德经》中阐明了,"一阴一阳谓之道"。在阴阳相互转化的过程中,虚实相生,阴阳变换,获得了平衡。在平衡中,获得了持久永生。《易经》它是以主客观相结合的哲学思想认识自然万物;是中国的哲学之本;也是"意象造型观"的理论基础。<br><br>何谓"意象"?"意"是以主观的方式认知事物。"象"它是客观的。但这里指的"象"它包含着在事物中抽取出来的内在本质因素。它不是指客观物象的表象,而是指事物内在本质所呈现出来的"象"。老子在《道德经,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中说:"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意思是说:"大德的形态,是由"道"所决定的"。"道"是无形的,是触摸不到的。"象"是表象。"道"就在自然里,无处不在,世间万物,都在"道"之中。它是圣人通过客观事物的表象,惚兮恍兮的,恍恍惚惚的通过心灵的转化的过程中,逐渐清晰"看到""道"的内在本质和规律。这里的"看到"不是指肉眼所见到的,而是心里的呈现。这里所言"其中有物"并非是客观之物,它也是在圣人心目中呈现之"物",是事物的本质因素。所言"其中有象"也不是指一般人眼中之"象"。他是掌握了天地自然之道的圣人通过心灵的转化,所"看到"的天下复杂之"象",以及"象"的内在最真实的本质之"物"。从表象看事物的本质,这是"道"之"理"。这种认识:无论是老子还是孔子,他们对"象"的认定,也是瞬间的心理"意象",与我们所指画画中观察客观物象,虽然尚不相同,但与其本质有着内在联系。<br><br>"意象"的形成,它近乎于"道"。画家在观察客观物象时,物中有我;我中有物;在观察客观物象和心中之象,在心灵相互转化的过程中,"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在客观物象的基础上,通过主观的反反复复的艺术加工提炼取舍,在脑海中生成了一个新的艺术形象。在形成的过程中,它是模糊不确定的,是在四维空间中不断变换运动的形象。通过画家主观的意念,把这个形象的瞬间定格在脑海中,我们把这个定格了的画面,称之为"心象"。生成心象这个思维过程,便是"意象"形成的过程。从中我们可以领悟到,道家哲思的广泛性。"道"它即是玄的;又是哲理的;它无所不包,无所不容。"道"它是一切的事物的本源所在。它包括人的思想意识和精神及物质的存在。<br><br>中国画的"意象造型观"和艺术表现形式,无处不体现"道"的原理及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意象造型观",它既不是"形而上"的;也不是"形而下"的。它具有"形而上"精神思想意识的存在;又具有"形而下"表象的似。因为,"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原文出自《易经•系辞》,"在天成象,在地成形"。从这个意义说:"形而上"乃是指"天"上的"象"它是无形的,是精神方面的宏观范畴,是抽象的概念。"形而下"是物质方面的宏观范畴,"形而下"者器物,它是具象概念的。<br><br>"意象造型观"它是近乎于"道",但又不是"道"。因为"道"是无形的。而"器"是客观物象,又太具体、面面俱到。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意象造型观"它是取"形而上"和"形而下"的折中。"意象造型观"就是把握在,既是客观物象的形似;又追求主观精神上的提升。它是抽取客观物象的精神本质因素,使客观物象既有表面上的似,又具有物象本质上的"真"。<br><br>"意象"与中国道家和儒家的哲学思想,有着本质性的内在联系。在中国的哲学思想指导下,对中国的文学艺术创作,也包括中国画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比如,中国的文学诗词的创作手法也是"意象"的,它们同样以"意象"的创作手法、去营造提升作品最高的艺术境界。它们所追求的精神思想境界和"意象"的艺术表现形式都是一致的。从广义上讲:中国的哲学思想,是中国所有文化的基础,文学艺术只不过是其中的一部分,中国画"意象造型观"的理论基础,自然也就包括在其中。<br><br>2."意"与"象"的关系<br><br> 在《易传》中的《系辞》把"象"设为"尽意"的空间通道桥梁,通过寻"象"而"尽意"。在《易辞》中,单纯"象"的本身概念是相当复杂的。它不是指某个具体事物的形象,它是具有抽象性和模糊性的。是无形体的;不可触感的,它也包含着事物的本质因素。中国画是中国哲学思想指导下的产物,作为中国画的表现,把它所求的客观物象从"意象"角度表现出来,这是自然而然的事。而"意"是纯主观思想性的;精神性的;也是无法触感的。在观物象的过程中,只可意会,不法言表,它只是在画家的脑海中酝酿生成"意象"的过程,他人是无法感知到的。可以这样讲:单纯的"意"和单纯的"象",是难以呈现物象的,当然也无法"尽意"。因此,单纯的"意"和"象",是无法进行"意象"表现的。在"观物取象"阶段,是"象"在"意"中;"意"中有"象";"象"中有"意",它们在恍兮惚兮中,恍恍惚惚,通过心灵的转化,对物象反复融合的过程中,在画家脑海中,逐渐的清晰,形成了"意象"的雏形。在这个阶段,才有可能对物象进一步的从本质上,加以理解和认识。这时,画家选择绘画手段,进行审美"意象"表现,把所要想表现的客观物象,进行艺术加工提炼取舍,成为可视的艺术形象。只有到了"意象"形成阶段,方可用绘画手法加以表现可视的客观物象。只有把"意"和"象"完美的合在一起,通过心灵的"意象"审美活动,才有可能形成完美的艺术形象。<br><br>所以,"意象"的前提:是"意"、"象"合一。"意"是主观的,"象"是客观的。主客观相结合才是完美的统一。单一的"意"和"象"各自独立存在、是没法进行艺术表现的。只有"意"、"象"合一了,才能形成"意象",方能"立象尽意"。画家通过审美意象的过程,把它转化显现出来的形象画面,以主客观相结合的表现形式再现物象。这也是《易经》中,以主客观相结合的哲学方式,去认识自然万"象"。<br><br>3."意象"在绘画中的形成<br><br> "意象"是哲学概念,它是在中国哲学思想基础上产生的美学思想。"意象"在绘画中真正意义上形成绘画的概念,应是在六朝时期。第一个提出"意象"这个概念的是南齐的刘勰。他在《文心雕龙》篇中指出:"独造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意思是说:有独特技能的木匠,必须要能洞悉"意象",运用"意象"的思维方式,去制作物品,才能出好的作品。为此,由这一理论,引用为中国画创作之中。按照他的说法可解释为:一个技能独特的画家,他必须是洞悉"意象"的创作思维方法去创作,才能出好的作品。因此,中国画"意象造型观"的创作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中国的哲学思想基础之上的。中国画家运用我国特有的"意象"哲学思维方式去绘画,逐步形成了中国画特有的"意象造型观"。<br><br>到了魏晋南北朝时,在《周易•系辞》上提出:"言不尽意"、"圣人立象尽意" 的哲学命题,这与老庄哲学中的,"得意而忘言"的理论是相一致的,由这一理论引伸为绘画中的"得意忘形",有了相通之处。对这一概念的认识,不能误解为是不要"形"了。而是说:得到了内在的"意"就是人物的"神似",而相对来说淡化了物象表面的"似"。它是不满足表面的"似",而去追求内在本质的"意"。由此,这一理论主张,对文学艺术创作的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幽玄哲理的"象"而引伸为文学艺术创作的客观物象认识的哲学辩证关系。因此,把哲学范畴中的,"立象尽意",追求"象外之意",就成了艺术创作追求最高境界的哲学观和美学观。与此同时,东晋顾恺之,提出了"形神论"的绘画理论,正确的巩固了并把握"形"与"神"的合理地位的辩证关系。南齐谢赫,相继提出了"六法论"。这两个绘画理论的提出,对中国画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推动作用和奠基了理论基础。<br><br>中国画的"意象造型观"的绘画,在绘画领域大的领域上讲,它也属于写实范畴上的绘画。但它又不是纯具象绘画。"意象"它本身也包含着抽象的意味,但它又不是抽象绘画。它既不是"形而上"的,也不是"形而下"的,它是带有抽象和具象绘画之间的意味。它与西方的具象绘画和抽象绘画中的意象表现,是有着本质性区别的。<br><br>中国画的"意象造型观",从某种意义上讲:它也有具象绘画和抽象绘画"折中"的特质。"折中"的哲学思想,是中国的哲学思想中的重要理论基础。它也是中国哲学思想和审美思想指导下的产物。中国道家的哲学思想认为:凡事都存在正反两个方面,也就是一阴一阳。阴阳互动,求得阴阳平衡,才能持久永恒。求得平衡之法,就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在阴阳变换中求得平衡,只有阴阳平衡,才能协调长远的发展。通过这一理论的辩证,便产生了第三个方面的思维方式,那就是"折中"的哲学思想。也就是儒家所讲的中庸之道。<br><br>何谓中庸之道?中者:指对事物把握不要偏激,不要走极端。不温不火,不要不及,也不要过头。庸者:看似平常,实则内涵。中庸之道:是人修为的一种最高境界,也是保持中正的立场的规律和方法。中国画"意象造型观"的追求与表现,自然也都存在这方面的因素。对客观物象的表现,它既不是抽象的,也不是纯具象的,是具备抽象和具象折中的造型观。折中调和的哲学观,也是中国哲学思想的重要理论。千百年来,人们按照这一理论,推动了人类的文明进步与发展。中国画的"意象造型观",是在中国道家哲学思想和儒家哲学思想指导下所产生的。它是中国文化胎里带来的精神产物。所以说,"意象造型观"它是中国特有的绘画造型观。<br><div><br></div> <h5><font color="#ff8a00">▲</font><font color="#9b9b9b">《过去·现在·将来》中国画 180cm×93cm 作者:牛尽 1986年创作</font></h5> <div><br></div>三、意象造型观的思维方式和追求方向<br><br><br>1. 意象造型观的思维方式<br><br> "意象造型观",它是中国哲学思维的产物。它与四维空间的思维方式有所相似,但本质上是有所区别的。因为,"意象"思维的概念:是主客观结合的哲学性思维。而四维空间的概念:是科学的物理现象。两者本质是不同的。西方现代科学认为四维空间,是正常的物理现象。他们是在基于一般自然物理现象总结的规律认为:四维空间是三维空间的物象在时间中、空间性作用下产生的三维立体旋转的物象。西方科学家,对四维空间概念的理论认识,从科学的角度讲:认为四维空间这种情况的出现,是把几何空间与自然空间、时空结合的结果。因为,时空在近代物理学中的概念,就是四维空间的概念。从物理科学的角度去解释,是纯属于物理范畴的现象。<br><br>而"意象"它是主客观相结合的精神产物。中国哲学观认为:"意象"是在思维过程中,通过对客观物象反复提炼其精华的结果。在种种矛盾冲突中、通过心灵的转化,形成一种"幻象"。这种"幻象",用现在科学的角度去看,认为"意象造型观"是四维空间的物理现象,是解释不通的。因为它是主观转化形成的"心象"。中国的哲学《易经》,也就是用"意象"思维的哲学观,去解释、理解、认识客观事物的。它认为:时间和空间的"宇宙观"是哲学范畴。其中,"宇"是指空间,"宙"是指时间。它是"观物取象"、"立象尽意"的结果;是"与天地对话"、"与物通神"的结果;是思想畅游的结果;是主客观相互转化的结果;也是"天人合一"的结果。它是哲学思维范畴的概念。它与西方物理科学的四维空间概念是有区别的。<br><br>中国的古老哲学专著《周易》一书,从人文社会科学的角度讲:它包括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自然学、天象学、教育学、心理学、文艺学、宗教学、人类学等。认为这一切都是哲学的基础,中华民族相信它并是能解决一切问题的哲学观。它除自然科学外无所不包。它是带有一定抽象性的哲学著作。它是抽象概念和抽象概念辩证的哲学。一般正常思维的人,是很难理解的。所以有人把《周易》认为是"玄学"(玄理论)就在于此。<br><br>因此,中国画的"意象造型观",所表现的绘画形式,在西方人的眼里不太好理解的原因也在如此。"意象"的思维方式,也不是常人都具备的思维方式。如果按照西方的思维逻辑,以四维空间的概念,去建立"意象"思维为基础的话。而我们的先贤圣人们与生俱来就具备这种的思维方式。其实,中国的"意象"思维的概念和西方的四维空间的思维概念是有性区别的。中国的"意象"思维是属于"象外生象"。而这种思维方式不是所有人都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建立在中国的哲学思维方式所决定的,一般的人通过后天训练才能获得。但不是常人都能达到的,与先天和悟性有一定的关系。<br><br>从科学的角度认识,我们正常人的肉眼,是看不到四维空间物象的。这是人生理现象所决定的。人类只能感知到三维物体空间,人们正常是无法看到客观物象所存在的四维空间,但它确实是存在的。因为,人类属于第三个空间维度生物。我们正常人的大脑,只能辨认三维空间的物象,这是生理所决定的。我们正常人的眼睛,在看到客观物象时,会产生透视关系,并在光影的作用下,通过大脑的处理识别辨认后,所呈现我们脑海中的客观物象,它都是三维空间的物象。我们视觉中所看到的真实物象,它只是客观物象的表象。一般我们人类的大脑,对四维空间是不能正常辨认的。四维空间是西方物理现象的科学观。从科学的角度论证是无法得出中国画"意象造型观"的。因为,中国画的"意象造型观"它不是科学现象。要想表现中国画的"意象造型观"就必须是以道家的哲学思想,以主客观相结合的思维方式,通过心灵的转化产生了"象外生象"的思维方式才能获得。所以,中国画以"意象造型观"对客观物象的表现时,绝不是表面的描摹,而是以客观物象为参照,以主观的艺术表现才能获得"意象"。这也是中国画有别于西方写实绘画的主要原因所在。虽然,中国画它也属于写实范畴的绘画,但他又绝不是写实的绘画。<br><br>在科学发展到今天,人们对维度空间的理解和认识,通过一维、二维、三维空间的演变,又提出关注了四维空间的认知与猜想。尽管这些猜想被科学家们证实了它的存在,对四维空间概念有了一定的认知和科学的论证。按照他们的说法,"意象"思维方式,是以四维空间为基础的话?那么我国的先贤圣人们,他们的思维方式比现代的科学还超前几千年了。<br><br>如果说:"意象造型观"与四维空间的概念,两者有相似地方的话?从这个角度认为,我们也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那就是,中国画的"意象造型观",是在四维空间概念基础上,更高一个层面上的,魂游和精神上的思想活动。<br><br>如果,我们把四维空间的概念认为是"意象"思维基础的话?我们可以这样去认识我国的先贤圣人们,他们虽然当时对四维空间概念没有足够理论的认识,但他们在观天象中,已感知到了四维空间现象的存在。只不过他们并没有想到这是以四维空间为基础,引起的"意象"思维罢了。从这个猜想去推断,几千年前我们祖先就感知到了有四维空间的存在。<br><br>首先我们要知道,艺术它不是科学。即便是写实主义的绘画,它也只不过是利用了科学中的一些常识性的知识而已。如果非要从科学角度认知"意象造型观",是在四维空间的基础上,去打开"意象"思维大门的话?不妨也是掌握通往"意象造型观"思维方式的一种通道。因此,在四维空间的基础上,按照中国的"意象"的思维方式去训练观察客观物象,通过一定时间的训练,开发我们大脑这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对中国画的"意象造型观"也是不难掌握的。中国画的"意象造型观",它是一种特殊的观察思维方式所决定的。如果从佛家禅悟的角度讲:它也应是一种"悟性"的结果。<br><br>2. 意象造型观的追求方向<br><br> "意象造型观",它是追求物象内在本质的"真"。用写意的方式传情达意,注重中国的哲学思想和意象美学的表达。对客观物象特征进行适度的夸张和变形的艺术处理,其目的是提取物象的"精、气、神"。强化了客观物象的特征,进而达到使客观物象更加"传神"。"意象造型观"追求的就是"传神",不求"形似",求"真魄"。它以超越了客观物象表面的"真",而是上升到精神境界层面上来的艺术形象。是心灵与精神的穿越,给人以超脱之感。"超以象外,得其环中"。在绘画表现过程中追求"物我两忘"之境,创造再现由心灵转化呈现出来的,理想化的,艺术形象。只有按照中国画的"意象造型观"画出来的艺术形象,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画所追求的精神思想和内涵。对"意象造型观"的理解和认识,需用心去感悟,做到心领神会、"与物通神"。只有真正的领悟到了、它的基本概念的精神实质和内涵,方才能自如的表现"心象"。<br><br>它所追求表现的客观物象,不是再现客观物象自然的原形;也不是对客观物象表面的模仿;而是以客观物象为依托,相对的离开客观物象原型;从艺术形象表现的角度出发,不满足于客观物象自然形的写照;把真实自然的形象变为艺术语言的形象。它是高于客观物象表面的"真";而上升到"精神"层面的艺术形象。<br><br>西方具象写实绘画追求的客观物象、是现实生活中视觉的真实。而客观现实视觉表面的真实和主观意象表现的"真",两者是有本质性区别的。它们是不在一个层面上的产物。法国著名画家,马蒂斯,也曾说过:"精确不等于真实"。能把客观物象的精神实质表现出来,才是"真实"的。这个"真"是本质的"真",也是内在的"真"。<br><br>中国写意人物画,在整个表现过程中,始终注重人物的"形神合一",并把握画面整体的气、势、韵等。将画家主观的精神思想和感受,通过笔墨语言倾注于人物形象之中。"形似"不是目的,追求"神似"才是本质的"真",亦是"传神写照"。"以形写神","形神兼备",并把"传神"放到首要位置。这是顾恺之,"形神论"的重要理论主张。它一直是中国画"意象造型观"所努力追求的方向。从绘画艺术形象的角度讲:中国画表现的客观物象,比真的还要"像",就是因为它画物象本质的东西。所表现的客观物象比真的还要"真",就是这个道理。<br><br>"意象造型观",它是以主客观相结合的思维方式自由的去营造画面。"意象"思维它是多项零散的碎片构成的空间,它是散点的。对所描绘的客观物象,它不受光影和时空的束缚。以二维平面空间的表现形式,更符合形式美语言的运用。因此,追求二维空间的平面化,就形成了中国画"画面布局""经营位置"的风格和面貌。<br><br>中国画所追求的方向:就是"意象造型观"。所以,我们必须要认识到这个问题。弄清方向才能前行。对年轻学子们来说,方向比用功还重要!方向要是不对头,越用功就越离中国画所追求的精神本质越远!一般的初学者画中国写意人物画,往往都是以西方具象写实的绘画艺术造型观去画中国的写意人物画,之所以画的不对味儿,画的不伦不类,就在于此。<br><div><br></div> <h5><font color="#ff8a00">▲</font><font color="#9b9b9b">《矿山晨曲》中国画 180cm×200cm 作者:牛尽 1995年创作</font></h5> <div><br></div>四、意象造型观的基本原理与表现方法<br><br><br>1.意象造型观的基本原理<br><br> 一切事物都存在它的"原理","原":原始的,最基本的。"理":道理。"原理":就是最基本的道理。构成原理的基本三大要素:一是具有普遍性意义的最"基本的规律",可以作为其它规律的最"基础的规律"。二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最"基本的道理"。三是在大量的观察,实践的基础上,经过归纳、概括而得出来的,既能"指导实践",又必须"经受实践检验"。通过对"原理"概念的认识得知:中国画的,"意象造型观"就充分具备了,"原理"的基本概念的三大要素。一切事物都存在它的由来和因果关系。世间万物皆规律。一切事物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对事物的了解和认识:首先,从了解事物的最基本"原理"开始,并了解它的本质和规律。总结规律、懂得规律、掌握规律、运用规律,这是最基本的道理。学习中国画也是如此。<br><br>构成"意象造型观"的基本原理:一、它不是再现客观物象自然的原形。二、它是以客观物象为依托,运用主客观两方面共同的作用,通过心灵的转化,提升客观物象。三、它是更深层次的挖掘物象内在本质因素,再现精神层面上的艺术形象。<br><br>构成"意象造型观"的基本要素:一、"眼中之象":作为客观第一形象,观物取象,进行观察酝酿。二、"胸中之象":与物通神,把客观形象转化为第二形象。三、"手中之象":立象尽意,把胸中之象,转化成为具体可视的艺术形象。亦是第三形象。<br><br>2. 意象造型观的表现方法<br><br> 通过历代画家的努力和实践,根据"意象造型观"的基本原理和要素,总结出了具有一定规律性的表现方法,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眼中之象";二是"胸中之象";三是"手中之象"。<br><br>(1)."眼中之象"阶段<br><br> "眼中之象" 首先要明白,这个"眼"是指受过训练的,画家的眼睛。它不是指普通人眼中所看到的"眼中之象",而是以画家的眼光看客观物象。"眼中之象"它是客观物象身上提供给画家的第一眼所见到的、能冲击心灵的第一印象的形象。这个第一印象的形象,它本身就带有画家主观性的去观察物象的结果。中国画的"意象造型观"的思维方式,从第一眼观察物象时,就不是被动的模仿客观物象。画家把眼前的客观物象作为第一个形象。这个第一形象本身就带有意象因素了,但还有待进一步审美"意象"的提升。画家主观对客观物象的观察从审视挖掘的角度,由内在到外在;再由外在到内在;充分的理解和认识客观物象内在的精神实质。以主客观相互转化"物中有我","我中有物"的"意象"多向思维的方式产生幻象。由心灵的转化"相由心生",在画家脑海中不断的生成新的画面形象。通过"目识心记"反复推敲比较,把欲求想要表达的那个模糊而又不确定的生动形象,存入画家的脑海中进行潜酝酿。这段过程也就像"道"生成的那种状态。它是审美"意象"形成的过程;也是"观物取象"的过程。<br><br>(2). "胸中之象"阶段<br><br> 画家以客观第一形象为依托,主观的对客观物象内在本质加以理解和认识。通过在心中艺术加工处理,使之在头脑中酝酿的形象逐步清晰明确成型。画家把存入脑海里的形象,在不断变化运动中酝酿生成的画面,通过画家主观的意念,瞬间定格在脑海里。我们把这个定格的画面,称它为"胸中之象",也称"心象"。它是通过心灵思维的转化提升为第二个形象。画家根据观察记忆的筛选,将"胸中之象"进行反复的提炼、概括、取舍、强化物象的个性特征。主观提取物象的"精、气、神"。进而使所表现的客观物象更加"传神"。它是画家以主客观的物象,相互转化反复碰撞的结果;是画家"与物通神"的结果;也是审美"意象"形成的结果。提取物象的精神之法在于"意象"。<br><br>(3)."手中之象"阶段<br><br> 以"眼中之象"通过审美"意象"思维心灵的转化为"胸中之象"。把存入画家脑海中定格的画面,经过大脑酝酿和沉淀。使其"胸中之象"逐渐清晰明确的浮现在画家的脑海里。画家利用绘画手段,全神贯注"物我两忘"的、把"胸中之象"再现为可视的艺术形象。按照画面形式美的需要,可不受客观物象表面的束缚,以客观物象为参照,主观的去对客观物象进行适度的夸张、提炼、概括、取舍、及装饰处理等。所表现出来的这个艺术形象,亦是"手中之象"也称之为第三个艺术形象。是画家以"意象造型观"的表现方法,把心目中的形象塑造成为有性格;有思想;有筋骨;有灵魂;理想化的艺术形象。"手中之象"这个过程:是再现"胸中之象"的过程;是"立象尽意"画"心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画家在观察物象时,根据客观物象随时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迎机接物,随机应变。所以说,在表现"手中之象"的过程中,也是艺术形象再创造的过程。<br><br>以上这三个阶段形象转化的过程:也就是"意象造型观"的艺术形象形成的过程;也是对艺术形象再创造的过程;所表现出来的艺术形象,就是"意象造型观"的艺术形象的再现。<br><div><br></div> <h5><font color="#ff8a00">▲</font><font color="#9b9b9b">《草原晨曲》 作者∶牛尽(中国画)96×96cm 1997年创作 1997年参加《庆祝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实行主权\中国艺术大展》</font></h5> <div><br></div>五、意象造型观表现方法过程的案例<br><br><br> "意象造型观"所表现的方法和过程相对应的案例如下:例举郑板桥画竹"意象"表现的三个阶段。一是"眼中之竹";二是"胸中之竹";三是"手中之竹"。通过下面这三个阶段的解析。在与上面所描述的"意象造型观"所表现的三个阶段,相对应的去理解"意象造型观"所表现的方法和过程。<br><br>1."眼中之竹"阶段<br><br> "眼中之竹"中国画一开始,它就不是照客观物象自然形象的模仿。这是中国画"意象造型观"的思维方式所决定的。画家郑板桥的"眼中之竹",不是指天然中的、数不清叶片和枝条的、自然形态之竹。"眼中之竹"的这一概念,它是很明显的带上了人的主观因素。这里的"眼"并不是普通人的眼,而是具有审美能力的主体、是画家的眼。在这里"眼中之竹"已经具有了"意象"意味了,只不过还不成熟。对客观物象的认识,还是处在观察审视,审美"意象"雏形的阶段。有待于主客观相互碰撞通过"意象"思维心灵转化进一步提升。以"眼中之竹"为第一个形象。通过主观的"观物取象""与物通神",挖掘客观物象内在本质因素。把这个以具有最初"意象"形态的竹子形象,存入画家的脑海里进行构思潜酝酿。<br><br>2."胸中之竹"阶段<br><br> "胸中之象"它是通过"意象"思维在心中酝酿生成的"心象"。把"眼中之竹"通过心灵转化生成的第二个形象。它是以第一个形象"眼中之竹"为依托,从客观物象提取内在的精神实质,根据客观物象内在的结构特质,进行艺术加工、提炼、取舍、归纳、整理,重新组合的结果;也是以客观物象为参照,画家主观的提取物象内在的本质结构和精神实质的结果。它是将画家的思想融入客观物象当中,使其具有一定精神品格的理想化的艺术形象;是按照审美"意象"思维方式,通过心灵的加工,提升了的艺术形象;它是按照形式美的法则,把第一形象转化为"胸中之象"。它是主客观物象相融合过程中的精神产物。<br><br>3."手中之竹"阶段<br><br> "手中之竹"是画家通过主观的"意象"思维活动,把"胸中之竹"呈现出来的过程。在这个艺术表现的过程中,画家的审美"意象"逐渐清晰明确。艺术语言得到提炼,客观物象得到提升。画家运用笔墨语言,把"胸中之象"跃然在纸上。把"胸中之象",转化成为具体可视的艺术形象。在表现"手中之竹"的过程中,画家主观赋予给客观物象的精神思想,使之所表现出来的"手中之竹"具有一定思想和精神品格。它是画家审美逸趣和人格化的体现。"手中之竹"它是写"心象"的过程;是主观的去发挥表现性和追求写意精神的过程;也是艺术形象再创造的过程。使其作品具有一定的书写性;写意性;趣味性;欣赏性;思想性;艺术性。它是超越客观物象表面的"似",而是追求客观物象内在本质的"真"。它是画家主观审美"意象"提升到了一个精神层面上的艺术形象。<br><br>通过郑板桥画竹这三个阶段概念的解析,与本文上面所阐述的"意象造型观"所表现的三个阶段是相一致的。也充分印证了中国画"意象造型观"的"意象"生成与表现是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的;是有章可依的;是有规律可循的。通过对郑板桥画竹案例的解析,与本文所论述的中国画"意象造型观"的生成与表现是相吻合的。<br><br><br>六、结论<br><br><br> 通过上面解析"意象造型观"所表现的这三个阶段的划分所得出的结论,实际上就是体现出审美意象生成过程的三个阶段。充分的证明了,中国画的"意象造型观"它对应了其绘画"原理"的三大要素:一是,观察物象的思维方式具有了最"基本的规律"。二是,对客观物象转化提升为主观"意象"的艺术形象时,具有最"基本的道理"。三是,在大量的观察,在实践的基础上,经过归纳概括而得出来,它是既是能"指导艺术实践"的,又"经受实践检验"的绘画艺术造型观。也充分证明了,中国画的"意象造型观",在绘画原理和表现方法上,是最具理论基础的,自成体系的绘画艺术造型观。它与西方其它的意象绘画风格是有着本质性区别的。在这方面,是不能混为一谈的。<br><br>综上所述:充分说明,中国画的"意象造型观",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它是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渊源的。在学术上是具有完备的理论体系的。它是建立在中国哲学思想基础之上的文化产物。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中国画的精神内涵所在,也是中国绘画的重要理论基础。它是建立在中华民族审美心理基础之上的,是中国传统绘画特有的艺术造型观。<br><br>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让我们坚持"文化自信",弘扬民族文化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扩展新视野,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的出新。将中华民族文化发扬光大。使之中国绘画,独秀于世界绘画艺术之林。<br><br><br><br><br>牛尽撰写于2017年8月27日,修改于2020年3月20日。<br><br><br><br><h5><font color="#9b9b9b">(注解:文章里"客观物象"和"物象"的关键词,在此文中是个广义词,有时指的是人物,有时指的是植物或景物等等。是指眼前能看到的所有景象。)</font></h5><div><font color="#9b9b9b"><br></font></div> <h5><font color="#ff8a00">▲</font><font color="#9b9b9b">牛尽\教授</font></h5> <h5><div><br></div></h5><h5><font color="#ff8a00">▍</font><font color="#333333">牛尽,本名邢运幅,1961年生人。<br>1982年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br>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展,其作品在全国美展中获二等奖,并被国家收藏。<br>1999年在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晋升为教授。</font></h5><h5><font color="#333333">2002年被青岛市政府引进专家人才聘为青岛大学美术学院工作。<br>现为国家三级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br>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教育部学位中心评审专家。</font></h5><h5><font color="#9b9b9b"><br></font><br></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