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中的浦江儿女》总片头:<br><br>(印刷机声、卖报声)<br>第一集片头:男声:“看报,看报!看申报,最近日本人在中山路、虹桥路一带加强防御工事。”<br>女声:“中美晚报有最新消息,青沪公路一带被‘江南义勇军’控制了,声势浩大!”<br>1939年7月24日,孤岛时期的上海民众一大早就被这条新闻所震惊。这就是轰动一时的“江南抗日义勇军”火烧虹桥飞机场的战斗。请听《新四军中的浦江儿女___第一集:江抗东进》。<br><br>(炮声、轰炸声) 音乐<br> <b><font color="#b06fbb">主持人:</font></b> 1937年8月13日是上海人不能忘记的日子,这一天,日本人的飞机大炮震撼了这个东方大都市,侵略战火烧到了上海,为了实现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狂妄野心,8月15日,日军组成以松井石根为司令官的上海派遣军,出动陆海军20万人、飞机500架,对上海发起猛烈进攻,企图逼迫国民党就范。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坚守在四行仓库的第一营官兵</h5> 四行仓库,苏州河上的一座普通的货运码头。1937年10月26日晚,谢晋元领导的加强营临危受命,在四行仓库上演了“八一三”淞沪抗战中最为悲壮的一幕,谢晋元的部队与日军交火前后四天四夜,击退敌军五次大规模的进攻。苏州河南岸的租界前来隔江瞻望800壮士的群众超过3万,更多的百姓赶制棉衣、干粮、药品、水果支持壮士们的抗战。<br>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国守军88师262旅524团团长谢晋元与守卫四行仓库的第一营四位连长</h5> 87岁的新四军老战士陈任一直记得一个叫杨慧敏的女青年的英勇行为: <font color="#b06fbb"><b>陈 任:</b></font> 有一位叫杨惠敏的女童子军,冒着生命危险,从苏州河南岸,沿着老垃圾桥横渡过河,把一面国旗从窗口授进,第二天一旱,这面鲜艳的国旗在四行仓库楼顶迎风飘扬,引起南岸租界上的无数群众欢呼致敬,一时喧腾中外,大涨了中国人的志气。我对这位名叫杨惠敏的女青年无限敬佩,我想女青年能爱国,我是一个男青年为什么不能呢?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四行仓库硝烟弥漫国旗飘扬</h5> <font color="#b06fbb"><b>主持人:</b></font> 国民党军队在无险可守的上海,浴血奋战达三个月之后,终于失守西撤,1937年11月5日黄昏,街头巷口响彻了急迫的卖报声:“夜报、夜报,日军金山卫登陆,……”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遭受战争摧残的南市</h5> 随着这悲怆的声浪在秋风中飘荡,抗击日军近3个月的国军奉命撤退,日军如进入无人之境,坦克车开到了徐家汇。82岁的新四军老战士万中原与家人在一片混乱中逃进了租界: <font color="#b06fbb"><b>万中原:</b></font> 我家住在城内大境路,得知日军包抄过来,赶快向英、美、法国控制的租界逃难,可通往法租界几条马路上的铁栅门统统关闭,一家人走投无路地在老北门到新北门之间徘徊,好不容易在一片混乱中挤进了租界。<br> <b><font color="#b06fbb">主持人:</font></b> 淞沪会战,中国军队英勇顽强,广大官兵同仇敌忾,斗志昂扬,以劣势装备同优势装备的日军顽强拼搏,毙伤日军4万多人,坚守上海3个月之久,粉碎了日本侵略者“速战速决”的迷梦。但是,终因实力悬殊,国军在11月12日撤出,上海沦入敌手。新四军老战士许民回忆:<br> <b><font color="#b06fbb">许 民:</font></b> 虽然陷落于日寇之手,但是上海的公共租界和法租界这两块南北相连,东至外滩南市,西至徐家汇的小小的一片,还是铁蹄尚未践踏的净土。人们就把这块十里洋场称之为“孤岛”。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8月14日,成千上万难民涌往租界。</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9月初,杨树浦被日军占领。华德路附近。</h5> <b><font color="#b06fbb">主持人:</font></b> 日本侵略军是世界上最野蛮、最残酷的法西斯军队。从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开始,到12月12日南京陷落,在长达4个月的时间里,日军一路烧杀淫掠,对苏南东路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八一三”淞沪会战的主战场在上海宝山,所以宝山人民首当其冲遭到日军的残杀与蹂躏。<div>已故新四军老战士陆惠林的夫人陈颖明介绍说,当时陆惠林的家就在宝山,他亲眼目睹了日军的暴行。<br></div> <b><font color="#b06fbb">陈颖明:</font></b> 惠林家又一次被击毁。日寇还无耻地在惠林家宅基上建起一座侵占上海的所谓“纪念碑”,他们把老人集中到城皇庙肆意虐待。庙里没有厕所,又是夏天,卫生状况极差,老人们身上蚊子乱飞。日寇逼迫八十多岁的老太太光着身子游街以此来侮辱中国人,日本鬼子在一旁哈哈大笑。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陆惠林夫人陈颖明。采访时得知,上午刚举行陆惠林的追悼会。</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2006年8月</h5> <b><font color="#b06fbb">主持人:</font></b> 为了巩固对苏南东路占领区的统治,日军采用各种血腥和卑劣的手法,给东路地区的人民带来无穷尽的屈辱和灾难。城内外民众进出城门,都要向日军岗哨行鞠躬礼,稍有不逊或遇日军岗哨不乐意,就要遭受毒打,甚至关押。 <h5></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日军羽田部队在黄浦江口的月铺镇残杀被俘中国军人<br>印有日本军方“不许可”发表字样</h5> 84岁的新四军老战士顾定宇出生于常熟市一户较富裕的商人家庭。当年11月19日,常熟沦陷。他回忆说: <b><font color="#b06fbb">顾定宇:</font></b> 日军进城后,无恶不作,各种罪行随处可见,罄竹难书。我舅舅家附近有个中年妇女被日军抓住,在光天化日之下被五六个鬼子轮奸。大东门有水、旱城门,人们进出旱门必须向站岗的日军鞠躬敬礼,只要鬼子不满意,轻则抽耳光,重则一顿毒打,受尽各种屈辱。一次我看到一个进城青年给日军抓住,当时是滴水成冰的寒冬,青年被剥光衣服绑在城门口庙场上的电线杆上,用冷水浇,冻得这他浑身发抖。我还看到有个农民被抓住后,绑在白场头柱子上被活活烧死。那时河塘里的死尸随时可见,令人惨不忍睹。<br> <b><font color="#b06fbb">主持人:</font></b> 常熟的家被日军一个小分队占用,家里的家具等实物都被洗劫一空,生活无着落,顾定宇只身跑到上海投亲谋生,可是在上海,依然逃不过日本侵略者带来的屈辱。<div>顾定宇回忆说:</div> <b><font color="#b06fbb">顾定宇:</font></b> 一次我走过外白渡桥未及时向日军鞠躬,被重重地打了两个耳光,我感怒不敢言,联想老家发生的一切, 激发了我对日寇的仇恨,也更激起了我抗日的决心。<br> <b><font color="#b06fbb">主持人:</font></b> 空前的民族大灾难,使很多有志青年的心灵受到极大震憾,为什么在中国的大地上受到日本人如此的蹂躏?中国人就这样顺从地做亡国奴吗?富于反抗精神的中国人民在侵略者的淫威面前并没有退缩,郁积在胸中的反抗怒火,终于像火山喷发般地爆发出来,一场气壮山河的抗日游击战斗由小到大地展开起来。<br>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入南京。</h5> (扬起:新四军军歌“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 <font color="#b06fbb"><b>主持人:</b></font> 1937年底,在浦东南汇首先诞生了一支数十人枪的抗日自卫武装。而在上海西面的青浦,由顾复生组建的青东人民抗日自卫队,也与日寇展开了顽强的斗争。 也就在同一时期,由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改编的新四军在日军占领的华中地区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打击日伪军,创建华中抗日根据地。1938年6月,时任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员的陈毅同志率领一支队挺进位于江苏句容的茅山,建立了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根据地。1939年2月,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到皖南视察,与新四军领导人商定了“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具体来讲,就是新四军应巩固现有的皖南和苏南茅山根据地,向东出击淞沪地区,使江苏、浙江沿海敌人不得安宁,造成巨大的国际国内影响。<br> <h5></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东进前陈毅(左)和刘炎、刘飞、叶飞、吴琨和乔信民。<br>一九三九年四月</h5> 1939年4月,当时手下只有第2团和第6团两个新四军主力团的陈毅,毅然决定由2团单独担负茅山地区的抗日游击任务,派6团东进苏南东路地区,独立自主地扩大抗日力量,依靠发动广大人民群众,相继建立抗日根据地。所谓东路,指的是长江以南,沪宁铁路两侧,武进以东直到上海的狭长地带。这里人口稠密,物产丰富,交通发达,信息灵通,是敌人的腹心地区。但是,当时的东路不属于国民党当局给新四军划定的活动地区,六团该以什么名义东进呢?还在1938年7月间,刘少文在上海远东饭店会见“特科”成员何克希,向他布置上海地下党派他等人到江阴、武进一带组织敌后抗日武装。何克希很快动员了梅光迪和朱松寿等地方武装参加抗日斗争,并于10月下旬,把部队拉到了茅山地区。 新四军老战士何克希的夫人陈孟庸给我们介绍说: <b><font color="#b06fbb">陈孟庸:</font></b> 整编这支队伍,到底叫什么名字呢?当时大家都想,叫新四军啊,多好啊。何克希向陈毅同志提出:“我们要有一个新四军的番号才能打开局面。”陈毅说:“怎么能用新四军的番号呢?国民党限制我们到这个地区去发展,这样做完全是自己限制自己,钱受限制,武器受限制,特别是地盘受限制。你们怎么能自己束缚自己呢?”何克希想了想说:“我党过去领导过东北抗日义勇军,我们能不能叫江南抗日义勇军?”陈毅赞成说:“这个名字好”。 <font color="#b06fbb"><b>主持人:</b></font> 为了防止国民党顽固派寻找借口破坏东进,陈毅决定新四军第六团对外改用“江南人民抗日义勇军第2路的番号,简称“江抗”2路,以地方武装的名义东进。<br>中国人民解放军驻豫某集团军就是当年的新四军老六团发展而来的,说起当年江南抗日义勇军名字的由来,军史馆馆长卢茂亮介绍说:<br> <h5></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军史馆馆长卢茂亮讲述老部队的光辉历程<br>2007年3月接受电台主播章海红采访</h5> <h3><font color="#b06fbb"><b>卢茂亮:</b></font><font color="#333333"> 因此,团长叶飞向国民党第三战区请长假,改名叶琛,副团长吴焜改名吴克刚,团参谋长乔信明改名汪明,政治处主任刘松清改名为刘飞。同时,陈毅又将茅山地区的一支地方武装改编为新6团,使用新四军第6团的番号以掩护“良团”的行动,用今天的话来说,就叫金蝉脱壳。</font></h3> <font color="#b06fbb"><b>主持人:</b></font> 对于这支由闽东工农红军游击队组建而成的“老六团”,陈毅寄予极大希望,为此,他亲自写了一封“献给‘良团’全体同志”的信。 <font color="#b06fbb"><b>卢茂亮:</b></font> 为什么叫“良团”呢,因为新四军建军初期共有8个主力团,分别以“保持发展优良传统”8个字作为各个团的代号,我们老六团呢,就是“良团”。陈毅在写这封信的时候,正是我们“老六团”在接到东进作战任务,进行整编的时候。陈毅给“良团”的全体指战员写了一封信,他说:“‘良团’的艰苦作风是本军最突出的,……。” <font color="#b06fbb"><b>主持人:</b></font> 陈毅在信中写道:在苏南,我们的力量距战胜日寇还差得很远,只有我们正确估计敌我力量对比,努力转变一切工作,才能达到最后胜利之光明之路。陈毅的信对即将出发东进的6团全体指战员是一个极大的鼓舞。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江抗”副总指挥叶飞率部战斗在江南水乡</h5> (插入:第一集片头、音乐) <font color="#b06fbb"><b>主持人:</b></font>1939年7月24日,孤岛时期的上海民众一大早就被这条新闻所震惊。当时位于租界的多家报纸纷纷刊登义勇军袭击沪西的消息。我们在上海图书馆找到了当年的报纸。<br>《申报》报道:连日沪西一带、日军在中山路虹桥路以及北新泾等处增防、改筑炮垒、加强防御工事、兹据来自青沪公路之可靠商人方面探悉,沪西青沪公路一带,现全归“江南义勇军”所属之第三支队控制,声势浩大……。<br>《中美晚报》报道:7月24日,当上海西区之居民昨日登床欲睡之时,突有不断之机关枪声,手榴弹爆发声以及迫击炮声,震动于渠等之耳膜,盖中国游击队与日军之间,又复发生接触……。据昨晚此间盛传之中国方面报告称,此次枪声系由于大队新四军人员抵沪、为数约在三千左右……。<br>这就是“江抗”东进轰动上海的“火烧虹桥飞机场”的战斗。当年指挥这场战斗的是“江抗”2路2支队长廖政国,他带领五连、六连和两个机枪排一路追击一支日伪军的部队,一口气追出60多里路,<br> 他的儿子廖年介绍说: <b><font color="#b06fbb">廖 年:</font></b> 父亲和侦察班走在前面,一路没有碰到敌人。边搜索边前进,忽然来到一个非常空旷场地,有孤零零的高楼,四周还围着铁丝网,好像还有些建筑物,铁丝网上电灯黄幽幽的,不怎么看得清楚。父亲问向导:“这是什么地方?”向导说:“东洋赤佬的虹桥飞机场。”这时几个侦察员异常兴奋地飞跑过来报告:“支队长,飞机,飞机,有四架,四架!”父亲率队飞快奔向停机坪。父亲果断地命令“烧飞机!”刹时虹桥飞机场腾起熊熊烈火。机场响起一片稠密的枪声。<br>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日军宪兵大尉,米村春喜收集绘制了1938年至1941年新四军在苏南活动的态势图,他在“注”中明确提到“江抗”袭击了虹桥飞机场。</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此态势图为1939年。资料来源:日本防卫省防卫研究所</h5> <h3><font color="#b06fbb"><b>主持人:</b></font> 当年在青浦做民运工作的92岁的新四军老战士朱一清楚地记得她看到的这支“江抗”部队:</h3> <font color="#b06fbb"><b>朱 一: </b></font>打虹桥飞机场,我在那边。人家说没有,我说,瞎说!我在青浦啊,他“江抗”来,部队有的穿便衣,有的穿军装,不晓得什么部队,到天亮,哦,说是“江抗”,我是头一个去,因为我是做民运工作的,我就头一个跑去,见到何克希,晓得“江抗”来了。<br> <font color="#b06fbb"><b>主持人:</b></font> 新四军来到上海近郊,火烧虹桥飞机场,烧毁4架日军飞机的消息不胫而走,人们奔走相告,欢欣万分。上海民众知道了“江抗”,也知道“江抗”就是新四军,对这支敢打日本鬼子的军队充满敬意和向往。新四军老战士项远就是受了新四军火烧虹桥飞机场的影响,参加了新四军。 <font color="#b06fbb"><b>项 远:</b></font> 39年我在上海地下党的情报部门抄情报底稿,知道火烧虹桥飞机场。还有上海人为什么到新四军来?我就是受到虹桥飞机场的影响,当时我可以到新四军,到皖南去,也可以到延安去,报纸上都登了,社会上流传的……。 <font color="#b06fbb"><b>主持人:</b></font> 如果说火烧虹桥飞机场有什么战果,最大的战果就是让“江抗”在上海的群众中建立了很高的威信。因此,大批知识青年、工人纷纷来参加新四军,过去部队要扩军很困难,可是,到了这个地区,几个月内部队就大大地发展。<br> (主题歌:最忆是少年) <font color="#b06fbb"><b>主持人:</b></font> 刚才您听到的是《声音档案》制作的大型广播纪实系列《新四军中的浦江儿女___第一集江抗东进》,明天同一时间我们将为您播出第二集“到敌后去扩军”。<br>本次节目编辑:张建儿、张小滨、章海红;制作主持:章海红;主题歌作词:姜旭、作曲演唱姜小鹏,音乐制作:姜小鹏;监制:方颂先 刘谦祯 。特别感谢上海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六师(苏南)分会、中国人民解放军71320部队、“沙家浜部队”战友联谊会。<br> 本节目已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和上海市档案馆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