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5.8一5.31.环波罗的海沿岸八国游(三)波兰.比亚韦斯托克.立陶宛.维尔纽斯.

王立林

<p>晨曦中的波兰比亚韦斯托克市政广场。比亚韦斯托克(Białystok)是波兰东北部最大的城市,波德拉谢省的首府,位于华沙北部大约180公里的地方,接近白俄罗斯边界,是连接华沙和立陶宛的交通枢纽城市。该市也是波兰绿化覆盖率最高的省份,自然风光优美,有6个国家公园和三个天然公园。被评为波兰最适合居住的城市。这座城市拥有多所欧洲闻名的大学,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比亚韦斯托克医科大学。摘自百度</p> <p>城市军事博物馆前波兰国父.约瑟夫·毕苏斯基雕塑(1867年12月5日—1935年5月12日)这位传奇人物曾经担任波兰国家元首。生于立陶宛维尔诺地区,早年参加创建波兰社会党,是波兰民族主义领导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曾经指挥波兰军团,趁苏俄内战发动的时候企图肢解俄罗斯,虽然战败,但在华沙战役中却大破“红色拿破仑”图哈切夫斯基,保住了新生的波兰共和国。铁骨铮铮的约瑟夫·毕苏斯基,令希特勒和斯大林都惧让三分的男人,他是“心思缜密,头似钢铁的波兰好汉”。是波兰伟大的军事家也是政治家,他在波兰复活之后周旋于各国之间,却从不让步。在他的带领下,波兰的工业和经济迅速振兴,波兰的领土也陆续回到了波兰的控制下,直到毕苏斯基去世时,波兰已经成为了欧洲第六强国。</p> <p>圣尼古拉东正教大教堂。</p> <p>团友们行走在世界语创始人柴门霍夫出生的地方。</p> <p>柴门霍夫大街。世界语创始人柴门霍夫铜像。在一百多年前,一位善良的医生柴门霍夫博士(Łazarz Ludwik Zamenhof)发现在他出生的小镇(比亚韦斯托克Białystok)上的波兰人、犹太人、日耳曼人和白俄罗斯人等,由于语言不同,宗教信仰不同,经常互相产生偏见和仇恨进而互相争斗。柴门霍夫天真地认为语言不同不能互相交流是产生偏见的主要原因。还在华沙上中学时,他就试图创造一种人类共同的语言,旨在消除国际交往中的语言障碍,令全世界各个种族各种肤色的人民都能在同一个人类大家庭里像兄弟姐妹一样和睦共处。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在1887年发表了世界语(Esperanto)方案《第一书》(Unua Libro), Esperanto从俄罗斯、欧洲、日本等多渠道传入中国,中国的学习者借用日本语当时的翻译,称之为“世界语”。世界语已经成为了目前国际上使用最为广泛的国际辅助语,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有世界语组织和世界语者。因此比亚韦斯托克已经成为了全世界各地世界语学习者的圣地。</p> <p>柴门霍夫故居原址上建的房子,上面有柴门霍夫当年生活的场景。</p> <p>市中心广场博物馆旁开设的世界语咖啡馆。</p> <p>比亚韦斯托克主教堂.是天主教比亚韦斯托克总教区的主教座堂,包括相互连接的新旧两座建筑,教堂尖塔高耸,是新哥特风格的建筑。</p> <p>教堂门口,原有两座塑像分别是圣彼得和圣保罗,后来在最右侧竖起天主教梵蒂冈主教圣约翰.保罗二世(1920一2005)塑像。他是波兰藉,1991年曾经以教皇身份到访过这里,故在教堂前塑造等身的像以示纪念。</p> <p>进入教堂看到主教身披淡黄色衣袍正做祈祷,一些虔诚的教徒坐在两边的椅子上,安静地和神交流,虽然我们是背包客,但是同样会感受这种神圣凝重的气氛,感受到宗教的力量。</p> <p>比亚韦斯托克大学校园前的人像雕塑。名字叫杰智·扎列斯基,是波兰家喻户晓的罗马天主教牧师,杰智牧师是为信仰而殉教的波兰伟人。</p> <p>布拉尼斯基宮是位于波兰比亚韦斯托克的一座历史建筑。宫殿修建在一座18世纪初期建筑的遗址上,建筑群模仿了法国宫殿建筑风格,有波兰的凡尔赛宫之称。</p> <p>宫殿所在地原为克莱斯维齐一家的豪宅,后来波兰贵族杨.卡莱恩斯打算将其改建为波兰新一代国王的府邸,并由建筑师泰勒门.卡门斯基负责设计,宫殿于1691年开始建造,1697年落成。</p> <p>宫殿为晚期巴洛克设计风格,花园里雕塑作品都特别漂亮,据说是波兰著名雕塑家的作品。宫殿后面是一个大院,一边是兵器库,一边是历史博物馆。宫殿建筑群前有法式花园和喷泉,意大利托斯卡纳式的亭子,现在的比亚韦斯托克医科大学就设在这所宫殿里。</p> <p>立陶宛维尔纽斯大教堂广场。立陶宛位于波罗的海东岸,东南毗邻白俄罗斯,西南毗邻俄罗斯的加里宁格勒和波兰,与北方的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并成为“波罗的海三国”,是波罗的海三小国中面积最大的国家。历史上,与俄罗斯一直在北欧及东欧争雄,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宣布脱离苏联独立,直到1991年9月6日苏联才承认其独立。它是欧盟、北约、申根公约及多个国际组织的成员。</p> <p>维尔纽斯老城不大,但是景点多集中在这里。维尔纽斯大教堂.坐落在格季米纳斯山脚下宽阔的大教堂广场上,修建于1387年-1388年,哥特式木结构教堂,立陶宛大公曾经在这里加冕。教堂因多次改建,逐渐融合了哥特式、文艺复兴时期和巴洛克风格。1950年,大教堂曾被前苏联政府关闭,用作艺术展厅,1990年恢复为天主教堂。</p> <p>博物馆门前的雕像是明达乌戛斯,是立陶宛第一任也是唯一一任皇帝。他在1253年7月6日加冕。他统一了经历了战争后千疮百孔立陶宛,拯救了饱经战火摧残的立陶宛人民。所以,7月6日也被纪念为立陶宛国庆日。</p> <p>维尔纽斯城区由老城和新城两部分构成。老城地处市中心,其地形是个小丘,丘上屹立着红色的八角形古堡,堡上有一座三层楼高的古塔。站在古塔上举目远眺,整个城市的美景尽收眼底,在地势微微起伏的城市四周,几条河流蜿蜒流淌,宛若玉带轻舞。几百年来,山丘上的古堡就这样多情地俯瞰着这个美艳不可方物的城市。</p> <p>塔楼是波罗的海三国当年摆脱苏联追求独立的“波罗的海之路”两百万人墙旳起点,1989年波罗的海三国举行了一次超大规的和平S威活动,200多万人手牵着手,跨越三国领土,连绵不断在高速公路上形成600公里的壮观人链,史称“波罗的海之路”。👫👫</p> <p>格季米纳斯塔楼位于海拔48米的格季米纳斯山上,在历经了多次战乱和重修后依然屹立在山顶。三层的塔楼外表朴素但历经沧桑,是游客来到维尔纽斯的首选之地。爬上格季米纳斯山,在半山腰一览整个维尔纽斯风貌,也是拍摄城市风景的好去处。站在古塔上举目远眺,整个城市的美景尽收眼底</p> <p>维尔纽斯的游客并不多,走在古城街道上,路边一栋栋典型的欧式建筑,蜿蜒曲折的小巷子都显得格外宁静,感觉这里尽管不如欧洲知名城市喧嚣繁华,但是多了平和安逸。</p> <p>维尔纽斯老城保留了几乎所有欧洲的建筑风格,城内天主教、东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等不同教派寺庙共存,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景观。老城内将近1500座建筑物,分别建于几个世纪,形成许多不同的建筑风格交相辉映的壮丽辉煌的艺术效果。包括20个哥特式教堂、4个东正教教堂、众多的犹太教堂和修道院。</p> <p>维尔纽斯也被人称为人神共居的城市,除了教堂就是大学,所以它又被称为欧洲的耶路撒冷。老城主街道的两边有好几座有尖顶的建筑,这一座是宗教遗产博物馆。</p> <p>著名的有400多年历史的圣卡西米尔教堂,维尔纽斯第一座巴洛克式风格的教堂。圣卡西米尔教堂以立陶宛圣徒的名字命名,修建于 1604-1615 年,它是维尔纽斯最古老的巴罗克式建筑的典范。</p> <p>圣安娜教堂: 圣安娜教堂是立陶宛维尔纽斯老城的罗马天主教堂,始建于1561年,哥特式建筑。圣安娜教堂最初是木质结构,是立陶宛大公爵为其公爵夫人Anna而建的。随后于1419年由于一场大火而被摧毁。现在的圣安娜教堂是1582重建的,教堂高22米,宽10米,全部用红砖砌成,仅教堂外墙就用了33种不同形状的砖。整个教堂布局均匀,色调和谐。整个结构复杂,顶端有主塔,又有若干个小捧护,如众星捧月,极为壮观。据说,拿破仑东征时路过此地,被教堂的精美所吸引,曾想将它“放在手掌中带回巴黎”。</p> <p>市政厅及广场. 位于维尔纽斯旧城,曾经是一座哥特式风格建筑,在历史上多次重建。现在的市政厅修建于1799年,为新古典主义风格建筑。许多外国政要都访问过这里,包括美国前总统乔治·沃克·布什和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p> <p>当年小布什在这里发表煽情演讲:“如果说世界上有哪个国家是立陶宛的敌人,那么它就是我们的敌人”。美国人给撑腰的荣耀,不能不纪念。中间那个两国国旗铭文就是小布什那段话的两国文字。</p> <p>立陶宛有个最大的亮点,就是街头那些高挑的美女。因此当你走在立陶宛街头,自然是风光无限好。</p> <p>市政厅广场两边全部是餐馆和酒吧。</p> <p>“黎明之门”又称“日出门”,是维尔纽斯的老城门,建于1552年,是维尔纽斯古城曾经的九座城门中现在唯一保存下来的城门。上面有一个不大的圣母教堂,据说是个很灵验的教堂,在楼梯顶端的一个小房间里,有一幅圣母的画像非常的华丽,常常有人排队等候,祈求圣母显灵。我们去时已经很晚,教堂关门了。</p> <p>圣特蕾莎教堂.教堂位于黎明之门附近,建于 1635-1650 年,也是一座巴罗克式建筑。</p> <p>维尔纽斯古城,你可能不相信,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判定为欧洲最大的古城,不是布拉格,也不是其他地方,就是维尔纽斯,也许是因为立陶宛在历史上基本上没有被战争所破坏,古建筑得以完整的保存,因此走在古城里的建筑都比较有特色,但确实是不折不扣的古建筑了。</p> <p>维尔纽斯经历了立陶宛、俄罗斯、瑞典占领时期,每当朝代更迭都使城市遭受战火的摧残,城墙和低地城堡屡遭破坏,但维尔纽斯却在近千年后仍顽强地表现着自己最初的品格,主要建筑大半幸存了下来,虽然容颜渐老,却更增添了种成熟的韵味</p> <p>入住的宾馆离维尔纽斯市中心不远,周边树木郁郁葱葱,散发着舒心的凉爽。清晨漫步在河滩,薄雾缭绕,似白纱般的柔柔地漂浮在空中。感悟“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原野”</p> <p>晨光下的河滩.水静静地流淌清澈见底,野鸭和白天鹅在水中游弋,美不胜收。</p> <p>教堂倒映在清澈的河水中,波光粼粼。悠远的晴空湛蓝碧净,大自然中最美丽的景致尽收眼底。</p> <p>晨光穿过重重叠叠的枝叶,光影斑斓,煞是好看。</p> <p>团友们😊</p> <p>圣彼得和圣保罗大教堂⛪️建于1408年,是立陶宛唯一的长方形的哥特式大教堂。立陶宛著名的主教、诗人瓦兰裘斯就葬于教堂内。 该教堂后来不断改建,直到1655年俄瑞战争开始才告结束。经过200多年的改建,教堂的外型和构造逐渐吸收了文艺复兴时期及巴洛克建筑特色,内部装璜美仑美焕。教堂塔楼高41.9米,教堂内设有9个祭坛。该教堂于1895年升格成为主教堂。</p> <p>圣彼得与保罗大教堂是维尔纽斯的骄傲,走进去一看,确实令人惊叹不已,教堂内有2000多件雕塑,美成这样的教堂,真是少见。</p> <p>教堂内用奢华二字形容毫不为过,共有两千多个雕像,几乎覆盖了教堂的所有墙面。据传雕塑的作者是意大利艺术家在1677-1685年完成的。俄罗斯剧作家亚历山大· 奥斯特洛夫斯基在自己的游记说:圣彼得保罗教堂外面看是没有什么特别的,但墙壁和穹顶镶嵌着如此大量精美绝伦的雕刻,没有其他教堂能找到这样豪华的内部装饰。</p> <p class="ql-block">特拉凯是立陶宛首都Vilnus维尔纽斯西郊的一个小镇,距离维尔纽斯市中心大约30公里,曾经是立陶宛的古都。在这里,遍布平原、湖泊、森林、山丘,湖光山色、风景宜人。特拉凯是维尔纽斯人夏季郊游的好去处,也是一个知名的水上活动中心。建造于1409年的Trakai Castle特拉凯城堡,伫立在Lake Galve加尔瓦湖湖心岛上,是特拉凯的象征,也是立陶宛最著名的景点。</p> <p>这城堡原建于十四世纪末,在长年战争影响下,剩下一片颓垣败瓦,70年代政府决心重建,至今城堡已大致回复原样。现该城堡为历史博物馆,展出工艺美术作品,城堡客厅可举行音乐会。这里也有些纪念品商店,出售纪念品和邮票等。</p> <p>通往城堡要经过两座木桥。厚重的砖红色城墙,几座中世纪风格的圆锥尖顶瞭望塔,城堡保存修缮得很好,中间空地上摆着几种古代刑具,两个笼子是关犯人的用的,是过去的刑具。现在有些游客还会好奇地钻进去玩玩。内城建筑复杂如迷宫,楼梯弯弯绕绕,一下子把人们带回到了中世纪。</p> <p>城堡内部有像天井一样的设计,四面木楼梯一圈圈通往最高层,按着规定参观路径一层层逛上去再从另一边下来。</p> <p>这座有着哥特式风格的城堡,如今成为历史艺术博物馆,几乎每一个房间都有收藏品在展出,琳琅满目,精致的文物和粗糙的砖块背景形成强烈的对比,很有历史感。</p> <p>巧夺天工的彩绘玻璃花窗在光与影的雕琢下美艳绝伦。</p> <p>加瓦尔湖湖水清澈透亮,湖边绿树成荫。漫步在湖边人行道,看湖中帆船点点,一种宁静和闲适在心底油然而生。</p> <p>白色的游艇,蓝色的湖水和城堡相映生辉。</p> <p>摘要:维尔纽斯.立陶宛的首都,面积401平方公里,人口54.9万(2011年12月)。维尔纽斯分为老城和新城,老城位于内里斯河和维尔尼亚河交汇处。从1323年立陶宛大公国定都在维尔纽斯,到18世纪末期一直是立陶宛大公国的政治中心,在文化和建筑发展上对许多东欧国家有着深远的影响。尽管遭到入侵和部分的破坏,它仍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保留了哥特式、 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式和古典的建筑及其中世纪的布局和自然景致。维尔纽斯老城的规模较大,面积达到3.6 平方公里,最有价值的历史文化遗迹都集中于此。1994年维尔纽斯老城,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这座老城是全欧洲最大的巴洛克式古城。2009年,维尔纽斯成为欧洲文化之都。摘要(二)1939年8月23日,苏联和纳粹德国秘密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从此波罗的海三国被苏联占领。为了争取独立和自由,在1989年5月塔林举行的“波罗的海集会”上,立陶宛改革运动党建议举办一个活动,创造一条连接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的“Human Chain人链”,来和平示威,向世界宣告波罗的海三国人民渴望独立和自由的呐喊,希望世界能够关心三国共同的历史遭遇。</p><p>于是,在1989年8月23日,波罗的海三国被苏联占领的50周年纪念日,占三国总人口40%的近200万民众手拉手,顺着连通三国首都的公路,连成一条650公里长的人链“Baltic Way波罗的海之路”(上图)!这一壮举感动了世界,也创造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记载的世界记录。“Baltic Way”事件场景震撼、牵动情绪,在国内外的宣传效果都非常强烈。苏联政府以激烈的言辞回应,但没有采取任何行动修补与三国之间的关系。6个月后,1990年3月,立陶宛宣布独立,接着,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都相继独立成为了自由国家。</p><p>这条人链就是从维尔纽斯的格迪米纳斯塔楼开始,经过里加的自由纪念碑,到达塔林的托姆比亚城堡。而当初人链排队的连接三国首都的公路,也已经不断扩建成波罗的海三国最宽最快的高速公路“Baltic Expressway”</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