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卡盐湖《青海三题》之一

马晓安

<p><br></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茶卡盐湖</b></p><p><b style="font-size: 20px;">《青海三题》之一</b></p><p><b style="font-size: 20px;">文/马晓安</b></p><p><br></p><p><br></p><p>茶卡盐湖,青藏高原上一处茫茫无际的白色世界。</p><p><br></p><p>小火车载着游客,徐徐的驶入那白色世界的深处。红松木质桥路,又从“火车站”延伸向白色深处的几个方向,构筑成几个湖中“码头”。游人穿着游客中心提供的红色橡胶高腰靴子,或成群结队,或三三两两,涉入白色世界,如一群群“红掌拨清波”的鹅,在白色的世界里游戏。</p><p><br></p><p>这是一个童话的世界。</p><p><br></p><p>白色,是沉淀的天然的结晶的盐;之上,是清灵的无污染的水。天光下,结晶的盐在水中闪烁着钻石的灵光。于是,茫茫盐湖,有了圣洁的气息。辽阔,天水一色,又让这天水之间所有物像渺小如芥。于是,圣洁在静谧中不怒自威。置身其中,人的肉身与灵魂都生敬畏而安静下来。</p><p><br></p><p>“码头”周围,五颜六色的游人,摆出五花八门的“ps”,照自己最生动的影相。远处,红红绿绿的星星点点,是情人的倩影,如宣纸上的色痕,有诗和画的意境。情人在这里,也显得那么浪漫;爱情,在这里,也显得格外圣洁。</p><p><br></p><p>盐湖,被青海人称作“天空之镜”,镜湖相映,天是什么颜色,盐湖就是什么颜色。蓝天白云下的仙境盐湖,我们无缘谋面了。天水之界,云海浩荡,却是另一番壮观。比之浪漫,更有雄阔浑厚的力量。</p><p><br></p><p>据说,夜间的盐湖可清晰欣赏到银河的浩瀚、流星的诡异。水天相映,银河就洒落在湖面上。茶卡盐湖,就成了“夜空之镜”。淼淼盐湖就也浩瀚而诡异起来。</p><p><br></p><p>其实,盐是再普通不过的生活日用品,没有太多的诗意,在文人骚客笔下永远不是一个生动的形象,在诗人和画家笔下,也不是什么值得称道的审美意象。或许也跟年龄有些关系,到青海茶卡盐湖,真的没有了年少时那么心向往之的青春冲动。</p><p><br></p><p>“茶卡”是藏语,意即盐池。那“茶卡盐湖”应该是无数个盐池集合成辽阔的盐湖。</p><p><br></p><p>朴实而普通的盐,聚而成了规模,就能造出大境,造出大美;就能成为一面天空之镜,照出天之相,阴晴雨雪,黑云翻墨,喜怒哀乐,天是什么德行,都会在天镜中成像现形。</p><p><br></p><p>天鉴,可用那句老话“人在做,天在看”注脚,意即天是公正的权威的不可质疑的,天是老大,可臧否地之荣辱与人之对错。可在这无尘无俗无染天高皇帝远的高原上,辽阔的盐湖空镜竟然可以鉴天!彻底的把那句老话翻了个个:天在做,湖在看!湖也有权利鉴天,品天,评天。可以对苍天之做说三道四!因为湖是镜。镜可以正衣冠,可以鉴古今。</p><p><br></p><p>好一个盐湖空境!</p><p><br></p><p>“这个鬼天气!”看着阴沉沉的天硬生生剥夺了我们欣赏美景的权利,我竟然很有底气的骂了一句。无端的,就想起那句“上天承运皇帝诏曰”的戏词……</p><p><br></p><p>忽发奇想,世界之初,天地或许就是平等的,是相互依存的,天可鉴地,地也可鉴天;天有了地,天才知道天的存在;地有了天,地才知道地的存在。世界之间生活着朴实如盐的生命。那时候没有“上天承运皇帝诏曰”。</p><p><br></p><p>这是一个充满生机和希望的世界!</p><p><br></p><p>在那场轰轰烈烈的地球板块运动中,海水中的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缔造了浩瀚的青藏高原。青藏高原珍藏了怀抱中的积留海水,就是今天的盐湖。茶卡盐湖就是其中之一。这个故事大约发生在久远的5000万年以前。</p><p><br></p><p>据《西宁府新志》记载:“在县治西,五百余里,青海西南……周围有二百数十里,盐系天成,取之无尽。蒙古用铁勺捞取,贩玉市口贸易,郡民赖之。”</p><p><br></p><p>上帝,在造人之先,已经给人类提供了妥妥的生活乃至生命的必须品。人类该不该感谢上帝而珍惜这个世界?</p><p><br></p><p>茶卡盐湖是色界。一边是空,空有空境;一边是俗,俗亦有俗道。</p><p><br></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