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在世界的角落里,有一颗被地球遗忘的眼泪,它就像一个妩媚的美人,不甘于自己欣赏自己的美貌,于是用自己的魅力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人来欣赏自己。”这是对南极洛最好的诠释。</h3> <h3> 南极洛,深藏于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巴迪乡澜沧江西麓阿尺打嘎村,属碧罗雪山山脉腹地。阿尺打嘎村的深山密林里,平均海拔3900米,主峰海拔4600米。走进南姐洛山秘境,美景信手拈来,正因为山里有了水,才使得南姐洛山更加有灵性。</h3> <h3> 南姐落雪山湖泊群,又叫"查布朵嘎",在傈僳语里是"给牛羊喂盐水的地方"的意思。南姐洛群山中都是星罗棋布的湖泊,似月牙似明镜,湖水都是雪山融化的深山泉水,饮一口,清新透凉,似乎身体里的污秽都随着这水化为无形。蓝天白云、青山碧水似乎也融在这清澈的湖水里。</h3> <p> 2020年第三次又走进迷人的南极洛,来回近两千公里的行程,徒步天岛湖湖泊群环线。给出行的友友感受不一样的南极洛!</p> <p> 半路上的路餐依然是我们群里特有的土鸡米线😂科技改变生活嘛👍边走边煮,下车即吃!</p> <h3> 从昆明出发,六百多公里,历时八个小时,过长江第一湾石鼓沿金沙江走省道S226抵达首站塔城。</h3> <p> 圣树“千年银杏王”位于维西县塔城镇启别村,树高40米,平均胸径280厘米,占地130平方米,枝叶茂盛,高大挺拔,被誉为我国最大的植物活化石。</p> <h3> 止贡噶举派第二代法王圆寂后,要寻求转世灵童。经高僧卜卦,预示三个地方:西藏的昌都、四川的甘孜、云南的腊普。外出寻访的僧侣们把三粒具有灵气的银杏果,分别种到三个地方。而带到云南腊普的那一粒就种在启别村里。</h3><h3> 三年后,僧侣们前往查验,其它两地的银杏皆未发芽,只有种在启别村里的那一粒破土萌芽,已成一棵小树。于是,便从启别村找到灵童,并成为止贡巴的第三代大活佛。至今这古老的银杏树已有上千年树龄了。</h3> <p>塔城镇滇金丝猴国家公园是迪庆州三大国家森林公园之一,云南著名景点之一。园内景色宜人,各色的野花,各种的野果,随处可见,无处不透露着自然界和谐的气息,这里风光集险、奇、秀、美于一体,还可以在野外观看到滇金丝猴,是维西县原始生态和植被保存最完好的地方之一。滇金丝猴是与熊猫齐名的濒临灭绝动物,异常珍稀。</p> <p> 第二天的行程尤其轻松休闲。这一天以观人文景点为主!</p><p> 在三江并流的腹地,有这样一座全国最大的傈僳族寨子,因为一支“阿尺木刮”歌舞而声名远播。在这里,井干式木楞房错落有致,非遗文化大放异彩,傈僳人民热情淳朴,村落景观四季皆斑斓。 傈僳族作为云南独有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和维西傈僳族自治县。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的傈僳族自治县,也是云南省傈僳族主要的聚居地之一。同乐村偏居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叶枝镇一隅,地处“三江并流”(泛指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核心腹地,是维西县乃至全世界最具民族特色、保存最为完好的傈僳族村寨。</p><p> </p> <h3> 历史上傈僳族没有创立文字,只能口耳相传、刻木记事。20世纪初,维西县傈僳族青年旺忍波创制了共有1030个字的象形文字,这是傈僳族历史上的第一种文字。</h3> <h3> 旅行不仅有越野和远方的美景,尚且有眼前的苟且😂美食能让你的旅程更加丰满!<br></h3> <p> 在云南省维西傈僳族自治县的傈僳族群众日常生活食谱中,阔耍俄勒无疑是一道独具特色的传统美食。阔耍俄勒是傈僳语,意为包谷稀饭,但它与一般的包谷稀饭的做法和口味大为不同。</p> <p> 傈僳族的主食主要是包谷,烹饪方法在云南各民族中独一无二。傈僳族则是将干包谷放到石碓中,撒上少量的水,慢慢舂,用簸箕把干包谷的皮和芽嘴筛去(用来喂猪),留下硬实的包谷本体,称之为包谷沙。舂好晾干的包谷沙晶莹透亮,倒进瓷盆里叮当脆响。将包谷沙放入锅中,掺上清水,置于火塘上,长时间熬煮,就成了包谷稀饭(有时,也放一些蔬菜或小猪肉等同煮)。傈僳族家庭,一年四季,包谷稀饭当家。不要小瞧了这包谷稀饭,这是中华饮食中,唯一用柴火慢慢熬煮包谷沙而得到的原生态稀粥,味道极为醇厚可口,易于消化,营养丰富,强身养颜。</p> <p> 由于需要长时间的熬粥,头天就告知村里的傈僳族朋友抵达同乐村的大概时间,提前为大家准备好了傈僳族特色美食!</p> <p> 维西是一个以傈僳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县份,傈僳族占54.94%。县内傈僳族人民从自己的远古祖先那里继承了古老的传统文化,内容十分丰富,包括天文、历法、占卜、神话传说、民间文艺等诸多方面。迄今普遍流传的阿尺木刮、瓦器器等民间歌舞,显示出古老的历史遗迹,其艺术风格之独特,形式之完美,实为县外其他傈僳族地方所罕见。特别是傈僳族阿尺木刮歌舞在县境内以其独有的歌舞形式赢得众多民族的喜好,它的表演形式、音乐类型、唱腔结构、唱词内容等在全国傈僳族聚居地可谓是独树一帜。</p><p><br></p><p> “阿迟木刮”是一种群众自娱性舞蹈,流传于以叶枝镇为中心的澜沧江上游地带,其特点是不用乐器,自始自终踏歌起舞,且跳动幅度较大,给人以舒展自如的感受。</p><p><br></p><p> “阿尺木刮”的声音和动作,都明显模仿山羊的声音和动作,以及游牧生活中的一些琐事,集浓厚的原始性和仿古性,独特的生动性和自然性,显著的独立性和多样性为一体,用音乐和舞蹈的形式表达了傈僳族人民热爱、向往自然的质扑情感,讲述了本民族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的发展历程。整个唱曲模拟山羊叫声,悠扬婉转,曲折多变,引发人的遐想。唱词内容丰富博大,从天上唱到地下,从高山唱到河流,从大自然唱到人类社会,从远古洪荒时代唱到现今现实生活。人情世态、悲欢离合应有尽有,可谓傈僳民族的百科全书,对傈僳族文化的船承起到了极其重要的的作用。“阿迟木刮”涉猎傈僳族人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婚丧嫁娶、节日喜庆、欢庆丰收、喜迎宾客等日常活动,都离不开它,从这个角度来讲,傈僳族人民在以“阿尺木刮”为媒介的与大自然的情感交流中,同时实现和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p><p><br></p><p> “阿尺木刮”主要流传在维西县叶枝、康普和巴迪一带的傈僳族聚居区,故又称“倮当木刮瓦克”或“矣乃扒哇哇器”。舞蹈的来源和形式与傈僳族群众半牧半农,特别是喜爱饲养山羊有关,是傈僳族人民生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作为一个重要有较高艺术价值的民族歌舞2006年被文化部载入了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中国民族歌舞集成》之中。</p> <p>穿上傈僳族的服装,我们也是喝酒的好手😂</p> <p>也会跳阿尺木刮😂</p> <p>茨中天主教堂</p><p><br></p><p>位于云南省德钦县燕门乡。始建于清同治六年(1867年),原在自菇村,法传教士主持兴建。光绪十八年(1892年)被群众焚毁,后指地为界,强征劳力、银两,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移至茨中重建。教堂包括大门、前院、圣堂、后院、果园、菜园、葡萄园、水田等。主体建筑坐西向东,为中西式结合的砖木结构;大门砖砌,似牌楼样式;共三层,下作通道,上建攒尖顶亭阁,上置十字架。</p><p><br></p><p>这座法国传教士建造的天主教堂,1909年动工 1921年修建完成,气派的教堂成为了“云南铎区”的主教礼堂。</p> <p>从空中俯瞰,这座哥特式建筑为十字造型。教堂正面的钟楼为三层,屋顶有着典型的中国式传统飞檐,钟楼的最高处竖立着十字架。教堂的大门入口处和教堂内部有着不少内容也已经中国化了的对联,大多是“极仁极爱,至善至谦”这样的词语。正中的耶稣像左右分别挂的是:宣仁宣义聿昭拯济大权衡无始无终先作形声真主闻。</p><p>“文革”中,教堂因为被用作小学课堂,才免于被捣毁的厄运。墙上的圣经故事壁画已经脱落殆尽,但是,斗拱上方的花卉依然清晰可见,天花板上的植物图案色彩如新。红色的地毯上有板条钉成的座椅,周末的时候村民们都会前来行礼拜。茨中除了天主教徒之外,还有佛教、东巴教的信徒,并且各有宗教活动场所。</p><p>后院有两棵枝叶茂盛的大树,一棵是桉树,一棵是月桂树,都是传教士当年为聊解思乡之愁,用欧洲带来的树种种下的,至今已近百年,高大的桉树要四个人才能合抱,这可能也是云南树龄最长的桉树。</p><p>大树四周是大片的葡萄园,深秋季节,葡萄藤上已经果实累累。茨中的葡萄比常见的葡萄要小得多,仅指甲盖大小,颗粒小而饱满,口味甜中带酸。这种名叫玫瑰蜜的法国葡萄,在法国本土已经绝迹,但是在云南偏僻的深山中依然生长良好。</p><p>茨中的山坡上到处种满了葡萄,家家户户都有制作葡萄酒的器具。老百姓从传教士那里学会的葡萄栽种和酿酒技术承袭至今,村里每年酿制的葡萄酒由酒商包装后运到市场上销售。</p> <p>教堂风格整体上体现了巴斯利卡式教堂的特征,又兼罗马教堂的特色。主体建筑坐西朝东,为砖木结构。其正面为高大的钟楼,钟楼的上部,虽为中式亭阁,中式飞檐瓦顶,但它 两头顶端的十字架标记还是引证了它西式的身份。</p> <p>圣餐被称为爱筵或Eucharist(是由于主耶稣拿起杯来祝谢)是感谢的意思。也称为主的晚餐。主的晚餐是圣经用的名称。它是基督教信仰中第二个最主要的礼仪。</p><p><br></p><p>主耶稣被卖的那一夜与门徒吃逾越节的晚餐的时候,他拿起饼来,祝福开递给门徒说:「你们拿着吃,这是我的身体,为你们舍的,你们如此行,为的是纪念我。」又拿起杯来,祝谢了,递给他们说:「这是我立约的血,为多人流出来,使罪得赦,你们每逢喝的时候,要如此行,为的是纪念我。」</p><p><br></p><p>每一次领受圣餐时,意即再一次温习主的爱,以纪念耶稣的代死。饼与葡萄汁是代表他的身体与血,也就是代表他的死。实际在礼拜的时候,圣餐的实际用品是由礼拜堂安排的,一般是红酒(或葡萄汁饮料)和小曲奇饼干 或烘焙的薄饼。</p><p><br></p> <p>土鸡红酒整起来😂</p> <p>民族团结一家亲</p> <h3> 南极洛有一系列这样的雪山湖泊安静呆在雪山脚下</h3><h3> 在人迹罕至处</h3> <p>美景总在人迹罕至之处,艰难的上山之路,大唐超级给力👍</p> <p>原来可以露营的一号湿地</p> <h3>旺姆湖(舞蹈湖 仙女湖 啊月噜爬喝)上游湖泊的湖水都在这里汇集,流下山后进入电站,最后汇入澜沧江。<br></h3> <h3>心湖(喝噜噜),传统2号营地就在这里,它是南姐洛营地区湖泊群的心脏。天鹅湖水垂帘而下,倾入心湖凹区,花海湖、黑湖两道水流层层叠叠,幻入心湖尖部,沿岸高海拔冷杉茂盛幽暗,倒影似幻似真。心湖汇聚的水向东荡漾,跌落黑崖灰石间,在流向1号湖——舞蹈湖途中形成多级瀑布,蔚为壮观。</h3> <p>九岁最小的驴友,在四千米以上的海拔徒步了七个小时,虽然有点高反,最后没有登顶,依然坚强地走过了五个高原湖泊!👍</p> <p>天鹅湖三面环山,湖周茵草茂盛,湖的东面有一座形似坐佛的高山,倒映水中,宛如佛在水中坐。整个湖泊周围长满了高大的灌木,河流穿行其间。湖泊的上方有两条瀑布,似自天宇镂空而下,如双龙交汇于天鹅湖,湖形似中国地图,又名中国湖,湖水碧绿如玉,踏入此处,感觉进入了童话般的梦幻疆域。</p> <h3>小湖 (阴湖 阳湖)</h3> <h3>小湖往上走翻过小坡就是水域面积宽广的4号湖了。湖中有一半岛,故名天岛湖(喝嘎唻),又叫阿月鲁扒黑湖。</h3> <p>74岁的滕大妈也登上了海拔4000的岛湖,牛掰👍</p> <h3>湖的出水口有一处壮观的瀑布,目测有十几米高。瀑布下面是一条暗河,隐秘于山峰草甸之下,潜行近千米后于半山悬崖突然飞瀑而出如雪白哈达垂入天鹅湖。</h3> <p>专注的拍摄</p> <h3>岛湖沿岸风景</h3> <p>唐古碎米荠</p><p>为十字花科碎米荠属的植物。 生长于海拔1,600米至4,200米的地区,常生于沟边、石隙、山坡灌木林下和高山草坡水湿处。</p><p><br></p><p>主要价值: 全草药用,清热利湿,利小便、止痛及治败血病;嫩苗可食用,亦为良好的饲料。</p> <p>高山紫菀为多年生草本,根状茎粗壮。茎直立,不分枝。舌状花的舌片紫色、蓝色或浅红色;管状花花冠黄色。冠毛白色。瘦果长圆形,基部较狭,被密绢毛。</p><p><br></p><p>主要价值:散寒平喘。主治外感风寒之发热、恶寒、头痛、咳嗽、痰症。</p> <p>突隔梅花草</p> <p>.中国龙胆(学名:Gentiana chinensis)是龙胆科龙胆属的植物,是中国的特有植物。产云南西北部、四川、湖北。生于山坡草地、林下、岩石上及路边,海拔2450-4 500米。</p> <p>钝裂银莲花是是一种重要的草原退化指示植物。全草可入药,具有清热除湿、活血祛瘀、消肿解毒等功效。</p> <p>康藏荆芥</p><p>多年生草本。茎高70-90厘米,四棱形,具细条纹,被倒向短硬毛或变无毛,其间散布淡黄色腺点,不分枝或上部具少数分枝。</p><p>生于山坡草地,湿润处,海拔1920-4350米。</p><p>主要价值: 全草:辛,凉。疏风,解表,利湿,止血,止痛。</p> <p>锡金报春(钟花报春),花期五至八月。</p> <p>岩须</p><p>花期4-5月,果期6-7月。 产四川西部、云南西北部、西藏东南部。生于海拔2000-4500米的灌丛中或垫状灌丛草地。该种全草可入药。</p><p>别称</p><p>草灵芝</p><p><br></p><p>【彝药】史补,草灵芝,岩灵芝。全草主头昏目眩,神衰体虚,口干烦渴,风湿疼痛,肠胃气滞,肝气不舒,饮食无昧《彝植药续》。</p><p><br></p><p>史补:主治风湿疼痛,腹胀腹痛,头晕虚弱。头晕目眩,神衰体虚,口干烦渴,风湿疼痛,饮食无味。</p><p><br></p><p>全株(草灵芝):辛、微苦,平。行气止痛,安神。用于肝胃气痛,食欲不振,肾虚。</p><p><br></p> <p>苞叶雪莲,菊科风毛菊属,多年生宿根草本。高30-50cm。叶长圆形或椭圆;最上部叶苞叶状,黄色,膜质,头状花序4-5个包于其中;植株具强烈气味。花期8-9月。喜冷湿,喜光,耐瘠薄。产西南部到东南部,多生于海拔3700-4800m的高山流石滩。西南地区及青海以及喜马拉雅山区也产。藏医把本种代雪莲使用,全草入药,主治风湿性关节炎、高山不适和月经不调等症。</p> <p>雪兔子的近亲,同为菊科风毛菊属。她为自己的花设计了一个温室,用半透明的苞片,储存阳光和热量,加速花的发育,当热在寒冷的环境中为蜜蜂提供温暖舒适的环境,帮助她授粉,完成“传宗接代”的任务。</p> <p>雪莲花,因其顶形似莲花,故得名雪莲花,简称雪莲。为多年生草本,高15-35厘米。根状茎粗,颈部被多数褐色的叶残迹。茎粗壮,无毛。叶密集,基生叶和茎生叶无柄,叶片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最上部叶苞叶状,膜质,淡黄色,包围总花序,边缘有尖齿。头状花序10-20个,在茎顶密集成球形的总花序。总苞半球形,直径1厘米;总苞片3-4层,边缘或全部紫褐色。小花紫色。瘦果长圆形。冠毛污白色。花果期7-9月。</p> <p>绿绒蒿,因全株披有绒毛或刚毛而得名。其为罂粟科绿绒蒿属植物,野生高山花卉。她是不丹的国花,是许巍歌唱的蓝莲花,被世人被誉为“高山牡丹”,欧洲人推崇为“世界名花”。</p> <p>就如英国诗人雪莱为她写诗:“你可敢在茫茫人世间,傲然索居,遗世独立。坐视熙来攘往的人群,漫不经心,安于孤寂,像荒漠里一朵无意吐芳的花,冷视西风扇动的羽翼”</p><p><br></p> <p>大花绿绒蒿(学名:Meconopsis grandis Prain)是罂粟科绿绒蒿属植物,多年生草本。主根狭萝卜状或纤维状根系;根茎短,盖以残枯的叶基,其上密被锈色、具多短分枝的长柔毛。茎直立,粗壮,高40-120厘米,疏被伸展或稍反曲的刚毛。基生叶狭倒披针形至披针状长圆形或椭圆状长圆形,长15-20厘米,宽5-6厘米,先端急尖或近急尖。以其花大、色泽艳丽、姿态优美而著称,是高山植物中最引人注目的花卉之一,常与另一些高山植物共同组成绚丽多彩的高山植被,早为国内外学者所引种栽培。可入药。</p> <p>蓝色绿绒蒿</p> <p>1903年的夏天,年轻的英国植物学家威尔逊在他第二次中国之行中,首次在四川一处海拔3650米的山地相遇他梦寐以求的红花绿绒蒿,并在日记中写道:“我发现了它,我的红色情侣,它生长在灌木丛中,仿佛要我验证它的身份。”1905年,威尔逊回到英国,带回了510种树种和2400种植物标本,其中包括好几种来自中国的绿绒蒿。此后,一批又一批的西方植物猎人为了喜马拉雅罂粟花,前赴后继地踏上了东方探险之旅,绿绒蒿成了最让植物学家向往的花。</p> <p>其生存环境恶劣、分布范围狭小,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有生之年亲眼看到绿绒蒿几乎是不可实现的梦。不过,这恶劣的生存环境恰恰给了绿绒蒿傲人的资本——盛世容颜。细细的花葶从团团铺展的绿叶丛中耸起,袅袅婷婷。花柱不长,顶端弯成优雅的曲线,顶端盛开着的便是它的花朵,其花色繁多,有如红宝石般艳丽的,也有紫水晶般迷人的……</p> <h3>翻越4300米垭口,向冰湖前进!</h3> <h3>4300米垭口下的天岛湖美景</h3> <p>攀登者</p> <h3>天气给力,冰湖终于露出了真面貌!</h3> <h3>从冰湖向右横切垭口处可以看到下方的天梦湖</h3> <h3>天梦湖(甲珈喝),俗名做梦湖,湖水时隐时现,有老牧民曾经看到过湖水几天不见一滴,几天又出现,达到近万平米。要到达5号湖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攀爬一个角度超过50°的陡坡。虽然过程艰难,但是,你不会失望!5号湖坐落于山的凹槽之中,从上往下看,形成一个正圆,湖水清澈,清晰的倒影这片湛蓝的天宇和雪峰。 </h3> <h3>铺满鲜花的巨大陡坡草甸</h3> <p>梦湖只可远观,少有人抵达湖沿,神秘的消隐和显现,让涉足的户外探险爱好者望而却步,带走相片,不敢久留,远远思念。</p> <h3>宁静的牧场,休闲的牛羊。</h3> <h3>天鹅湖下方的湿地开满了各色的小花</h3> <h3>徒步到此,天岛湖湖泊环线完整闭合😂边走边拍,这才是南极落较为完整的打开模式👍历时八个小时,美景不断!满心的收获!所有路上付出的艰辛都化为两个字~~~~超值!</h3> <h3>相信不久我们还会再次相遇~~~~梦回南极洛</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