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钩沉】改革是从“四三方案”的实施开始

夜行豹子

转自:百度贴吧-老中青吧 一个布一 2018-09-09<div><br><div>新中国首次从西方国家大规模引进成套技术和设备的“四三(即总价值为43亿美元)方案”,很少人知道,有人后来回顾这段历史时说:“说到改革,其实在1974年到1975年我们已经试验过一段。”从另一个方面 证明改革是从四三方案的实施就开始了。<br>有这样一个故事。1971年8、9月间,毛主席到南方视察,一天,派身边工作人员上街。这是他出巡时常用的一种社会调查方法。<br>这位工作人员在一家服装店排长队,买了一条“的确良”裤子,回来后汇报说,为了买一条“的确良”裤子,千辛万苦排了半天队。<br>对此,毛主席颇为感慨:买件“的确良”不要千辛万苦,“百辛百苦”行不行?<br>当时人们都喜欢‘的确良’,实际上就是涤纶。‘的确良’的好处就是穿在身上很挺括,不会皱。<br><br>1969年底,中共中央做出全面整顿经济秩序的决定。国务院成立了计划起草小组,取代已瘫痪多时的原国家计划委员会,由副总理李先念直接领导,余秋里任组长。 彼时,国际国内形势正在发生巨变。<br>1971年“九一三事件”后,周总理全面主持日常工作,开始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调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正式访华,打破了中美两国间20多年的坚冰。 <br></div></div><div>在这次会面中,毛主席对尼克松说:“你们要搞人员往来这些事,搞点小生意,我们就死不肯。十几年,说是不解决大问题,小问题就不干,包括我在内。后来发现还是你们对。” <br>正如毛主席所说,中美关系正常化是一把钥匙,这个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解决人民“衣被甚少”、吃穿短缺的问题,也有了新的可能性。 <br>1954年起,中国实行了多年的布票制度。每年发多少布票,需要经过反复计算,以中央文件的形式作出规定。根据气候的不同,各地方的标准略有差异,大体上,成年人每人每年发布票16尺、18尺或20尺(一条枕巾约需票2尺)。 <br>穿衣问题之所以紧张,是因为棉花年产量一直徘徊在4000多万担的水平,纺织原料紧缺。 <br></div> 增产棉花还存在粮棉争地的问题。当时,在工业化国家,化学纤维占纺织用原料的比重已达到40%甚至更大。在中国,这个比重只有5.5%。 随着大庆油田的开采,中国的石油年产量从1959年的313万吨,提高到1972年时的4567万吨,不仅自给,还能有余。 解决千辛万苦买“的确良”的问题,已经成为可能。所以有了新中国首次从西方国家大规模引进成套技术和设备的“四三(即总价值为43亿美元)方案”, “四三方案”引进的26个大型项目于1982年前陆续建成。“四大化纤”1982年全部投产后,中国从1984年起,宣布取消长达30年的布票。<br><br>第一个报告出台 1970年7月,原纺织工业部、第一轻工业部和第二轻工业部正式合并为轻工业部,周总理宣布:全国重点抓轻工,轻工重点抓纺织,纺织重点抓化纤。“反正不能只靠棉花过日子。” 1971年下半年,提出,可以利用中国自己的油气资源,建设几个化纤基地,要搞100万吨,相当于2000万担棉花。所需的技术设备,则可以从国外引进。 起草了《关于进口成套化纤、化肥技术设备的报告》,按照报告提出的计划,进口总值为4亿美元。在化纤方面,拟从法国、日本进口4套装置,约需2.7亿美元。建成后每年可生产合成纤维24万吨,约等于500万吨棉花,可织布40亿尺(耐用方面比棉织品高几倍)。其中,“的确良”将达到19亿市尺。“城乡人民对‘的确良’的需要,将进一步得到更好的供应。” 2月初,周总理、毛主席先后批示同意。<br><br>当时初步确定,把项目放在纺织工业比较发达、棉花原料短缺而人口又比较多的地区,设想建“三大化纤”:上海石油化工总厂、辽阳石油化纤总厂和四川天然气维尼纶厂。后来,天津倚借大港油田的优势,想把原定在上海的项目抢过去。李先念最终拍板,在天津追加一个石油化纤厂。 2月中旬开始,轻工业部、燃化部和对外贸易部共同组成两个化纤技术考察组,分赴日本和西欧考察,选择引进对象。 考察组,于3月初出发,历时一个多月,考察了英国、法国和德国等西欧多国。考察让他们大开眼界,触动很大。在德国,看到奔驰车在高速路上开到180迈。德国人从不迟到的守时观念,也让考察组成员印象深刻。在英国,发现吃饭时没有一个盘子是不吃光的。 “看完以后就觉得,国外的经济这么发达,这么先进,我们自己必须急起直追。我当时小一点,老一辈就更这么认为了,他们是枪林弹雨过来的,他们就是为了今天这样的幸福。” 考察组的年龄最小的一个成员说。 考察组回国后,于5月份向国务院递交了考察情况和进口化纤设备安排方面的请示报告,获得批准。 由此,四大化纤项目进入谈判阶段。<br><br>最先开始谈判的是上海项目,其后是四川、辽宁和天津项目,1972年6月开始,次年9月结束,历时一年多。 在辽宁项目的谈判中,因1000多万美元的价格分歧,中法之间迟迟未能签订合同。1973年9月,法国总统蓬皮杜访华,亲自出面洽商。他在法国驻华使馆宴请周总理,希望中国在价格上让步。他说,如果中法两国达成合作,将会轰动欧洲和世界。最终,签订了总值达12亿法郎的合同。 引进化纤、化肥项目的消息传开后,各部委一下子炸开了锅,天天到计委来,为本部门申请引进项目。 冶金部第一个提出,进口一米七轧机。 长期以来,钢铁一直是中国的重点行业,也是薄弱环节,稍稍好一点的板材都要依靠进口。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冶金部在50年代和60年代曾两次提出报告,要求在武钢建设一米七热轧、冷轧薄板轧机。这已是第三次提出。虽然引进一套设备要2亿美元,但国家每年进口钢材都要花费3亿美元。算一算这笔账,还是划算的。因此,计委表示了支持。 1972年8月,国家计委呈送了《关于进口一米七连续式轧板机问题的报告》,获得批准。由此,引进工作从石化扩大到钢铁行业。 其他部门也纷纷提出,要派团出国考察,开展引进工作,先后批准了几十批考察团出国。<br><br>11月,国家计委提出了第三个报告——《关于进口成套化工设备的请示报告》,建议进口6亿美元的23套化工设备,并且提出,配备专职人员,来负责这项工作。 这时,各考察团回来后,相继提出多个技术设备引进项目。周总理感到很零碎,同时认为,既然有这么好的机遇,事情就应该做大一点,所以指示国务院业务组和国家计委,把这些项目合并起来,“要准备采取更大规模的引进方案”。 1973年1月,计委提交了综合性的第四个报告,即《关于增加设备进口、扩大经济交流的请示报告》。 报告写道:“我国的对外关系迅速发展,国际威望空前提高,帝国主义、社会帝国主义想孤立我们,反而孤立了他们自己。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进一步加深,急于找产品市场资金出路。积极利用这一大好时机,扩大对外经济交流,不仅有利于配合国际政治斗争,而且有利于加速国内经济建设。” 这一总体方案,计划引进技术项目26个,共需资金43亿美元,所以被称为“四三方案”(这一方案后来经过追加,总投资为51.8亿美元)。 二月初,周总理。毛主席先后批准了这一方案。 “四三方案”引进的26个大型项目于1982年前陆续建成。“四大化纤”1982年全部投产后,中国从1984年起,宣布取消长达30年的布票。<br><br>43亿美元从哪里来 引进所需外汇,大部分来源于外贸收入。1970 年,全国出口总额为22.6亿美元,1973年达到58.2亿美元。为中国出口创汇的产品主要有两类,一是土特产,二是手工业品。 1月4日,负责这方面的人李出席了全国外贸工作会议。他说:“国际、国内是两个不同性质的市场,有两种不同的价格体系。同外国资本家打交道,决不能把国内稳定物价的方针套到国际市场去,也不能笼统地用成本加利润来定价。国际市场是受供求关系指挥的,是受价值法则支配的。” 为了节省有限的外汇,“四三方案”只能尽可能压缩软件技术的引进,而注重引进能够快速形成生产能力的成套硬件设施。 此外,引进大部分采用延期付款方式。在对被引进国的选择上,能否提供出口信贷成为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有时,即使是专利技术拥有国,仅仅因为不愿向中国提供出口信贷,中国就转向第三国。这不但影响了技术的成功转移,而且使得很多工程出现质量问题,被迫拖延工期。<br><br>“四三方案”或“43方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1970年代初向美国、联邦德国、法国、日本、荷兰、瑞士、意大利等西方国家大规模引进成套技术设备的计划。1973年1月,国家计委向国务院建议在3至5年内引进价值43亿美元的成套设备,通称“四三方案”,之后在这个方案的基础上又追加了一批项目,计划总额51.4亿美元。这是中国继1950年代引进苏联援助的“156项工程”之后,第二次大规模的技术引进。中国利用“四三方案”引进的设备,结合国产设备配套,兴建了26个大型工业项目,总投资约200亿元人民币,至1982年全部投产,成为1980年代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br><br>1973年1月5日,国家计委向国务院提交《关于增加设备进口、扩大经济交流的请示报告》,建议利用西方经济危机,在今后3至5年内引进价值43亿美元的成套设备(其中12.5亿美元的设备项目中央已在1972年批准),通称“四三方案”。报告建议应采取的引进原则: 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 学习与独创相结合; 有进有出,进出平衡; 新旧结合,节约外汇; 当前与长远兼顾; 进口设备大部放在沿海沿江,小部分放在内地。<br><br>“四三方案”之外,同期还引进国外先进设备技术有: 从美国康宁公司引进彩色显像管成套生产技术项目; 从罗马尼亚、南斯拉夫、西方等购买新旧船舶,扩建远洋船队;购买英国三叉戟飞机; 从苏联进口伊尔-62远程宽体客机、米-6、米-8直升机,进口火电机组建成当时亚洲最大的火电厂辽宁清河电厂;等等。 “四三方案”引进的26个成套项目:其中大化纤4个;石化3个;大化肥13个;大型电站3个;钢铁3个。另,还有43套机械化综合采煤机组,以及当时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透平压缩机、燃气轮机、工业汽轮机等单个项目。 这一方案,于1973年初经周总理呈报毛主席后,很快获得批准并开始实施。由此成为我国继五十年代引进苏联援助的“156项工程”之后,又一个大规模的技术引进项目。这些重大引进项目,于1982年实现了全部投产,为改革开放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奠定了重要的物质技术基础。可是后来在一帮人嘴里改善中国人民衣和食问题,成了他们改开的功劳,看来真是前人播种,后人摘桃子啊。<br><br>毛主席在一九五六年就讲过: 我国人民应该有一个远大的规划,要在几十年内,努力改变我国在经济上和科学文化上的落后状况,迅速达到世界上的先进水平。为了实现这个伟大的目标,决定一切的是要有干部,要有数量足够的、优秀的科学技术专家;同时,要继续巩固和扩大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我国人民还要同世界各国人民团结一起,为维护世界的和平而奋斗。 (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六次会议上的讲话要点,一九五六年一月二十六日《人民日报》) “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用。他们的短处、缺点,当然不要学。” (1956年4月25日 论十大关系) 毛主席在一九六三年十二月十六日还讲过: “科学技术这一仗,一定要打,而且必须打好。过去我们打的是上层建筑的仗,是建立人民政权、人民军队。建立这些上层建筑干什么呢?就是要搞生产。搞上层建筑、搞生产关系的目的就是解放生产力。现在生产关系是改变了,就要提高生产力。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 (在听取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聂荣臻汇报十年科学技术规划时插话的节录)。<br><br>遵照毛主席的指示,三届人大的政府工作报告曾经提出,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可以按两步来设想:<br>第一步,用十五年时间,即在一九八○年以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   <br>我们要在一九七五年完成和超额完成第四个五年计划,这样就可以为在一九八○年以前实现上述的第一步设想打下更牢固的基础。从国内国际的形势看,今后的十年,是实现上述两步设想的关键的十年。在这个时期内,我们不仅要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而且要向实现第二步设想的宏伟目标前进。国务院将按照这个目标制订十年长远规划、五年计划和年度计划。国务院各部、委,地方各级革命委员会,直到工矿企业和生产队等基层单位,都要发动群众,经过充分讨论,制订自己的计划,争取提前实现我们的宏伟目标。   *这是周总理在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所做的《政 府工作报告》中的一段话。报告全文刊载于一九七五年一月二十 一日《人民日报》。<br><br>20世纪70年代引进的13套大型化肥装置一览表<br>百度贴吧-老中青吧 一个布一 2018-09-09<br> 以上13套装置中,除洞氮、安庆、枝江三套装置以石脑油为原料外,其余均以天然气为原料。以天然气为原料的10套装置主要的技术进口国为美国和荷兰,合成氨装置采用美国凯洛格生产工艺,尿素装置采用荷兰斯塔米卡邦二氧化碳汽提生产工艺。部分企业采用了日本东洋工程公司的合成氨/尿素工艺。   3套以石脑油为原料的装置技术从法国赫尔蒂(Haurtey)工程公司引进,采用托普索公司专利技术。   <br>13套大型化肥装置现状  <br>从引进这13套大化肥装置到今天已40多年时间了,沧海桑田,到如今这13套装置的命运也大不相同,有的不仅生存下来且得到了发展壮大,有的早已消失于历史的长河,这13套装置目前的现状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种:<br>(1)装置一直稳定运行且通过技术改造与创新使生产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共7套装置。   <br>这部分企业包括辽河、大庆、川化、泸天化、赤天化、云天化、沧州大化等。这些装置多数通过技术改造实现了在原有设计生产能力基础上的产能提升,其中大庆、云天化、赤天化目前的尿素产能达到76万吨,超过原设计产能近60%;辽河、沧州大化尿素产能为55万吨;泸天化尿素产能达到70万吨;川化尿素产能为62万吨;(2014年) <br>(2)由于原料问题进行“油改煤”综合改造,共3套装置。   <br>这方面主要是中石化系统企业,这些企业最早都是以石脑油为原料,后因为油价大幅上涨,生产成本与煤头、气头尿素企业相比完全无法竞争,被迫进行“油改煤”,包括洞氮、安庆、枝江等。   <br>3套装置采用的均为SHELL粉煤加压气化工艺,投运后都历经了几年的摸索和优化,目前已日渐运行正常。   <br>(3)受原料燃料(天然气)短缺的影响而整体搬迁,共3套装置<br><div>齐鲁第二化肥厂整体搬迁到四川达州,已于2008年投产; 栖霞山化肥厂整体搬迁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广州石化化肥厂生产设备拆除后无偿赠送新疆阿克苏,与辽宁华锦集团辽河化肥厂“以煤顶气”改造后闲置的合成一段转化炉等设备合建而成新的阿克苏华锦化肥装置,年产30万吨合成氨,52万吨尿素。   </div>如今中国的大氮肥装置已超过50套,合成氨产量也早已位列世界第一,展望未来中国的氮肥工业,由于中国“缺油少气相对富煤”的资源禀赋特点,未来真正具有竞争力的氮肥企业的主要特征为:目前中国已有以煤为原料的大氮肥装置已近20多套,正在建设的也有几十套装置,目前正在运行的代表性装置有渭河化工、天脊煤化、江苏灵谷、鲁西化工、华鲁恒升、柳化集团等,新建设的装置则更多,包括国电赤峰、华能呼伦贝尔等。   <br><div>但我们在回顾、总结中国氮肥工业的时候,不应该忘记13套大氮肥装置对这个行业的贡献,正是这13个工厂培养出了大量技术人才,带来了大氮肥的“国产化之路”。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