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几年前我在央视“经典永流传”节目看到一个支教老师带着一群苗族孩子演唱清代诗人袁枚的一首诗“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p> <p>就是这些苗族孩子和支教老师的故事感动了评委也感动了我。知道了在贵州的边远山区有一个叫石门坎的地方。就想有机会一定要去看看这个有历史有故事的地方。</p> <p>石门坎,位于贵州接近川滇最边缘的西北角,平均海拔2200米。在文化版图上,这里曾是茅塞未开的地方,居住着“晦盲否塞”,结绳刻木的大花苗,他们迁徙到这片属于彝族土目的地盘上,刀耕火种,过着农奴式的贫困生活,而在二十世纪初随着英国传教士柏格理的到来,这里声名鹊起,成为“西南地区苗族文化的最高区”在西方人眼中有“文化圣地”,“海外天国”“,“云的那一边”等美誉,海外来信的信封上只要写上“中国石门坎”字,信函和包裹都能准确送达。</p> <p>石门坎如此显赫的文化名声,它的诞生地却是中国最贫穷的区域乌蒙大山深处。石门坎辉煌的文化与物质环境强烈的反差,使它成为一块神奇莫测的土地,迷一样的吸引着我想去看看的强烈愿望,这几年夏天每年都来威宁,心心念念想去石门坎,由于路况太差一至没成行,今年听说路修好了,我们立即邀约前往……</p> <p>8月10日早上迎着天高云淡的晴好天气,我们从威宁县城出发经过一个小时的车程,来到石门坎境内,为了不遗漏任何一个古遗迹我们请了一个当地的中学生带着我们走在印着马蹄绝响的石门和古驿道上,带着对柏格理崇敬的心情依次驻足参观了柏格理修建的目前只留着残砖碎瓦的游泳池,足球场,石房子,有着百年树龄参天古树……</p> <p>一九零五年为了从昭通运砖瓦到石门坎修教堂和学校,柏格理先生安排打通的岩路。</p> <p>因山上的岩石酷似石门而得名,这就是石门坎的由来。</p> <p>石梯路</p> <p>这是当年柏格理先生创办的第一所苗民医院的旧址。他还创办了中国最早的麻风病院。中国境内首次发现和报告地氟病的地点……</p> <p>柏格理先生在石门坎创办的乌蒙山区的第一所苗民小学也是第一所新式教育学校,兴建西南苗疆第一所中学,培养出苗族历史上第一位博士,以及一批苗族知识分子,中国第一个倡导和实践的双語教学的双語学校,中国近代开男女同校先河的学校。</p> <p>这里是当年西南苗彊教育委员会办公场所。</p> <p>柏格理先生带来先进的建筑风格,房子下面的通风系统。</p> <p>柏格理先生倡导民间体育运动。这是他在一九一二年修建的游泳池,在一九一三年的端午节运动会正式启用。</p> <p>依稀可见当年泳池的轮廓。</p> <p>在中国人还不知足球⚽️为何物的年代,柏格理把自己热爱的足球运动帶到了石门坎,修建了贵州有史以来的第一个足球场,在1936年举办的柏林奥运会上中国足球队中就有来自石门坎的队员.、而在1959的国家足球队里,石门坎人也不在少数。</p> <p>当年的足球场。</p> <p>石门坎至今还流传着一些奇迹般的故事。1934年,驻扎在昭通的贵州省第三绥靖区司令杨森,听说了石门坎足球队的名声专门带他的警卫连足球队前来比赛,石门坎球员没穿鞋光着脚以2:1赢了杨森的足球队。</p> <p>当年柏格理从英国带来的种子栽下的树苗,如今在石门坎这贫瘠的土地上长成参天大树🌳,</p> <p>柏格理先生修建的石头房子。完全按英国人的习惯和标准修建的牧师楼每间房间都有壁炉。</p> <p>这里是石门坎基督教堂。因疫情教堂关闭了大半年了。我们去的前一个礼拜天又恢复了每周举行的礼拜。</p> <p>1915年石门坎地区流行伤寒病,柏格理因护理学生和村民,受到传染,他把药品留给村民,自己死于伤寒。从此长眠于此,他的名字也和石门坎的山山水水紧紧的联系在一起……</p> <p>后记:100多年过去了,柏格理先生当初以一己之力铸就的辉煌已成记忆。石门坎在现代文明的洗礼中逐渐褪去了,山岭崎岖,信息闭塞,生存环境恶劣使今天的石门坎仍然是贵州最贫穷的边远山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