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同学的时代烙印

和田玉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虽不是来自五湖四海,却是来自北京的城八区。一九六九年十月我们这些不久前刚刚结束小学四年级学业的小学生,通过各区学校的层层选拔来到了位于宣武区南新华街2号(原北平师范大学旧址)的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外国语学校,就这样我们踏着时代的脚步开启了长达七年的学习生涯。我们同吃、同住、同学习、同生活。老师犹如家长,同学胜似兄弟姐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我们是一个特殊的大家庭,成长在社会动荡(文革时期)的年代,毕业于改革开放的前夜,行走在时代发展的最前沿。我们学工、学农、学军、拉练:我们曾在“小六”时,用我们幼小的身躯肩背座椅以一种“拉练”的方式步行30里路迁校到北外西院。接下来的日子,我们在校办工厂绕过线圈,制作过马扎;农田里割过麦子,插过秧;农忙时打谷场上晒过粮,农闲时添砖加瓦盖过房;学军时军训靶场上打过枪;寒暑假里勤工俭学穿梭在北京的大街小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在那个年代里,对苏广播的电波中传送着我们嘹亮的童声合唱,我们也曾全神贯注站位在葡萄酒厂的生产线上。郊野中有我们拉练的身影,运动场上有我们操练的英姿,春游里记录了我们青春的美丽,铺天盖地的大字报中留有我们的墨迹,而我们又是最后一批在京郊大地留下知青足迹的"幸运儿",最让我们欣慰的是,我们成为首批恢复高考后"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一份子。所有的这一切在我们的花样年华里重重的抹下一笔又一笔,在懵懂年少青春中打下了刻骨的深深烙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我们的人生轨迹与国家的发展并肩前行:出生就遇“三年自然灾害” ;上学就开始“十年文化大革命”;毕业搭上“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末班车;结婚被迫接受“数十年的计划生育”;到拖家带口时不少人又遭遇“体改下岗”;现在退休了,还将伴着社会的发展步入“中国的老年社会”。我们这代人可谓是不幸的,又是幸运的,命运被时代相拥,时而又被潮流摆布。我们前行的路上命运多磨难,可恰恰就是这些磨难造就了我们今天的精神意志。大浪淘沙,千帆过,如今我们仍挺立潮头,成为这个时代不可或缺的“弄潮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2019年的金秋绚丽多彩,盛装待发,京城乃至全国正在迎来祖国七十周年华诞。在这举国欢庆之际,我们这个群体也将迎来北外附校建校60周年、我们入校50周年的庆典。特殊的年份,收获的季节让我们心潮涌动,难以平静。在这值得纪念的日子里,一张张期盼的笑脸正在翘首相望,孕育多年的怀旧情怀呼之欲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时至今日,毕业已过四十余载,我们从有缘相聚到毕业奔赴全国各地(确切说世界各地)各行各业,或是一般职员、或是企业精英、或是国家官员,经历了时代的风雨,度过了难忘的岁月。我们从孩童走到青年,度过中年,现在正步入爷爷奶奶辈的老年。时光荏苒,变换的是年轮,不变的是同学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不期的相聚又把我们聚拢,叙旧的畅谈使我们得以释怀,我们享受其中,或是说我们是在享受人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忆往昔不是不堪回首,那里有我们美好的记忆;看今朝可谓是魂牵梦绕,享受着过去,憧憬着未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一曲《老同学》正把我们带入那难忘的岁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 <p class="ql-block">  “外附小四俄语班”为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外国语学校文革期间恢复招生的第一批学生。于一九六九年十月十九日入校至一九七六年十二月毕业,学制达七年之久。</p> <h3><font color="#010101">我们的“全家福”毕业照:七六年十二月摄于苏州街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外国语学校<br>第一排:何永芬、葛京蕊、李桂霞、肖馨、于春芳、沈玲娣、谢萍、王颖、王升燕、胡进红、邱惠芳<br>第二排:吴瑞根、張佑昌、杨丽丽、曹雅琴、王毓成、徐玫、高京生、李涛、赵光岚、伊熹、郑桂英、曹致文、钱小南<br>第三排:王书旺、王德胜、陈林、杨德利、李国周、邵玉田、刘洪跃、刘新亮、张国振、屈伟京、钟建刚、裴东辉<br>第四排:郁久利、郭志家、温书元、魏敬华、胡万金、邓振华、张光华、薛长印、张利军、张铁柱、宋立平、白瑞林、孙建中<br>  缺席:杜艳 、金卫阳、潘洪海、李宝荣、陈全利,杨栋梁</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我们的恩师:吴瑞根、张佑昌、杨丽丽、<br>曹雅琴、王毓成、徐玫、<br>高京生、李涛、赵光岚、<br>伊熹、郑桂英、曹致文、钱小南、邱慧芳</font></h3> <p class="ql-block">接下来就按时间轴的顺序用我们宝贵的影像重现那难忘的人生轨迹。</p><p class="ql-block"> 回味一下,昔日“原生态”的你我正在向我们现在的自己迎面走来......</p> <p class="ql-block">上联 “忆当年和平门育英才我等风华正茂” “看今朝苏州街创业绩群英再现辉煌”。这是一位外附人书写的一副对联,是我们入校初期年轻老师生活情景的真实写照。图中前排中间者为时任我们班第一任班主任李毅生老师。在此学生向老师致以崇高的敬意!</p> <h3><font color="#010101">宿舍、教学楼前的合影</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乒乓球校队小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春季运动会</font></h3> <h3>曾在外语学院东院举行的春季运动会</h3> <h3>教学楼前的一处操场,篮球、排球、足球、还有乒乓球、游泳课,是我们课上课下的最爱。</h3> <h3><font color="#010101">篮球场上</font></h3> <h3>还记得操场边的转伞吗?虽然早已不见踪影,但相信它早已埋在每个同学脑中的深处记忆里。</h3> <h3>西班牙语外籍老师现场教学</h3> <h3>当年外语教学中使用的老式录音机,承载着我们满满的岁月回忆。</h3> <h3>居住多年的男生宿舍(留学生宿舍)</h3> <h3>这是我们平日就餐的大食堂。至今让我们难以忘怀的是大师傅们用精湛手艺做出的懒龙、红烧茄子、狮子头等美食。在那不太富裕的年代,每月伙食费只有八块五且精神物质相对匮乏的时期,大师傅们变着花样为我们这些正处长身体的孩童们操劳每日三餐,这一切使我们受益良多。</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七六年毛主席逝世时和张悦霖老师拍摄的一张合影</h3> <h3><font color="#010101">通县梨园军训</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队列操练</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最爱春游</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红卫兵先驱</font></h3> <h3>当年表演的“藏族姑娘为解放军洗衣”的洗衣舞?</h3> <h3>英姿飒爽</h3> <h3><font color="#010101">长辫五姐妹</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四大潮女</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七六年“四.五”前夕天安门凑热闹</font></h3> <h3>知青时期的照片显得很珍贵</h3> <h3><font color="#010101">送同学出征军营(军校)</font></h3> <h3>有幸在西安古城相聚</h3> <h3>现实版的“王成”</h3> <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的前夜(一九七八年),风华正茂的我们随着时代的更迭分赴到全国不同的领域,又一次踏上新时期、新征途的多彩人生之旅。</p> <h3><font color="#010101">毕业23年后的聚会(千禧年2.2)<br></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毕业37年的再聚首(2013)</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岁月的痕迹写在脸上</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忙着为男生照相</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校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军营转业再聚首</font></h3> <h3>相聚颐和园</h3> <h3><font color="#010101">浪漫在秋季</font></h3> <h3>相约俄罗斯</h3> <h3><font color="#010101">来日的同学汇停不下来……</font></h3> <h3>手把手切磋微信,与时俱进。</h3> <h3><font color="#010101">职场掠影</font></h3> <h3>重游故地</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重访和平门琉璃厂附近的老外附校舍,勾起童年的美好回忆。</h3> <h3>和平门校园大门(原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旧址)</h3> <h3>六十年代末的和平门校园大门</h3> <h3>校园二大门</h3> <h3>和平门校园教学楼</h3> <h3>曾经的图书馆</h3> <h3>记忆中的外校传达室,历史的流年变迁抹不去那个时代的深处记忆。</h3> <h3>当年小学部学习生活的校舍早已挂起北京河北梆子剧团的招牌。重游故地,心里的滋味犹如五味杂陈。</h3> <h3>为寻找儿时的记忆来到曾学习生活一年的校舍,楼梯入口处仅存的一处大理石地面还保留着五十年前我们入校时的原貌。身临此处,昔日的朗朗读书声、课间的嬉戏打闹、日常老师同学的音容笑貌等学习生活场景如电影般一幕幕从眼前划过,仿佛又把我们带回那童年美好的快乐时光。</h3> <h3>苏州街北外附校(外院西院)的门面变迁</h3> <h3>早期居住的宿舍楼</h3> <p class="ql-block">后来入住的留学生宿舍楼,记得楼的西面不远处,足球场的北面有一处室外游泳池,来去很方便,现早已无踪影。</p> <h3>曾经的一处教学楼,虽经数十年的变迁,仍然保持着它的原貌,给我们留下一丝欣慰,难能可贵。</h3> <h3>趁它还在,再一次来个“亲密接触”吧!拍下一张照片,留下一份念想。这是此时彼时的时间会面,也是睹物思人的情感交融。</h3> <h3>现如今海淀区西二旗北外附校美丽校园</h3> <h3>回母校拜访恩师,传递着暖暖的师生情谊。</h3> <h3>温暖的拥抱惜别,来年再相会。</h3> <h3>促膝忆当年,聊不尽那些年的趣闻轶事。</h3> <h3>翻看老照片,感受流金岁月的美好!</h3> <h3>怀抱鲜花收获“桃李满天下”的喜悦。</h3> <h3>“50”、“60” 庆典又把我们聚在一起</h3> <p class="ql-block">  人生苦短,日月如梭。 “五十年”于人生可谓是大半辈子,回望过去我们走过的岁月,无论是春风和煦,或是黑云笼罩,或是艳阳满天,我们都坚定不移地一路走来,无怨无悔,也无愧于这个时代。我们的每一步都深深打下了这个时代的烙印。“我与我的祖国同呼吸、共命运”,这就是我们这个群体大半辈子的人生写照。</p><p class="ql-block"> 风云变幻,祖国已强大。吾辈人还将与她并肩前行,共筑这个时代的美好未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