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最早中国 传承华夏文明——偃师市市直中学2020年七年级暑期研学旅行

国培初语三组

<p>  是谁轻轻拨动岁月的丝弦,奏响了初秋的华丽篇章?那段蝉鸣,那份燥热,那一缕缕淡淡的荷香正在秋声里悄悄溜走,在雁翅下悄无声息的划过……</p><p> “听说相思情绪,难禁最是秋时。”都说 “中国的文明看洛阳,最早的中国在偃师。”回眸岁月,洛阳这座古城承载了多少悠久的历史,遗留下无数古代文明的印迹。</p> <p>  8月11日,市直中学2020年暑期研学——“探秘最早中国,传承华夏文明”主题活动如期举行。在学校领导的精心组织下,本次活动得到学生和家长们的热情支持。七年级各班班主任和研学团队的教导员积极配合,带领学生走进历史,了解家乡文化。</p> <p>  </p> <p>  上午7点30分,参加研学的师生和工作人员市直中学集合完毕。校领导致辞,为同学们寄语,强调安全纪律。</p> <p>  上午8点,庄严的授旗仪式开始。学生代表接过领导手中“偃师市市直中学”的大旗,研学旅行正式拉开序幕。</p> <p>  我们整装待发,跟随各自车队的教导员到达指定车辆。行车途中,教导员为我们介绍洛阳和偃师的历史文化,帅气的教官强调旅行注意事项。一路欢歌,满载期待。</p> <p>  第一站:洛邑古城</p> <p>  </p><p>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我们一起出发、寻找、追寻古城的记忆。</p><p> </p> <p>  洛邑古城被誉为“中原渡口”,位于河南省洛阳市老城区。古城景区包含文峰塔、河南府文庙、妥灵宫、四眼井、金元古城墙遗址等多个历史时期保护建筑,是集游、玩、吃、住、购于一体的综合性人文旅游观光区。</p> <p>  古城的标志性建筑—— 文峰塔,高耸入云,是古代祈福祭祀之。它始建于宋代,明末毁于战火,清初重建。塔身有九层,高约三十米。通体用青砖砌成,是一座密檐式砖石塔。沧桑的文峰塔见证了古城从楼房林立、车水马龙到烽烟四起、战火焚城;从佛家净地到战马嘶鸣;从运河渡口到丝绸之路……</p><p> 金元古城墙遗址,透过古城墙的沧桑,感受历史的久远。</p> <p> 小桥流水,垂柳袅娜。孟坑,著名诗人的活动之地,现在是吃货天堂。四眼井,妥灵宫,洛邑府衙等一些列文化历史之地,让你彻底领略洛阳文化。</p> <p>  洛邑古城集中了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每样都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汝阳刘的毛笔,铸造局的器,一文一武;牡丹香,牡丹画,牡丹瓷,牡丹花,牡丹饼,牡丹绣,更是让洛阳牡丹甲天下;唐三彩,色彩艳丽,巧夺天工等等。</p> <p>  古城工作人员为我们详细讲解毛笔的知识,同学们有幸体验了制作胶笔的过程。一道道工序,同学们耐心的询问,小心翼翼的修理。在胶笔完成的那一刻,他们不仅能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更有古今文明的相通。</p> <p>  第二站:用餐</p> <p>  </p> <p>  齐诵餐训:军井未掘,将不言渴;军灶未开,将不言饿;雨不穿蓑,雪不穿裘;将士冷暖,永记我心。——声音洪亮,彰显志气。</p> <p>  谨记餐桌礼仪,文明用餐。</p> <p>  第三站:最早的中国——偃师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p> <p>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位于洛阳偃师翟镇二里头遗址区南300米处,是集中展示夏都文化、二里头遗址、夏商周断代工程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的专题类博物馆。</p><p> 从空中俯瞰,博物馆像一把巨大的钥匙,寓意二里头文化是开启中华文明的密钥。</p> <p>  第一展厅:第一王朝,主要展示夏朝的源起及兴衰脉络。</p><p><br></p> <p>  大禹乃夏朝的开国君王,第一展厅内有大禹铜像及大禹治水的浮雕。</p><p> 专家在二里头遗址发现了四五千年前的洪水遗迹,那正是传说中大禹治水的时代。大禹治水的活动范围主要在黄河中游。他四处考察地形地貌,将天下划分为九州。其中,豫州在今河南省所在地,位于天下之中。</p><p> 因治水有功,大禹被推举为夏朝的首任君王。他的儿子启后来接了他的班,继续当王。尧、舜时期的禅让制不复存矣。</p> <p>  陶器是夏朝人离不开的生产、生活用具。二里头遗址位于河洛平原,河水丰沛,土地肥沃,制作陶器得天独厚。展厅内有盛酒的陶爵、温酒的陶盉(hé)、烧饭的陶鬲(lì)、盛水的陶罐及陶鼎、陶豆等陶器。</p> <p>  陶葬</p> <p>  第二展厅:赫赫夏都。对夏朝人来说,祭祀乃国之大事。第二展厅内有夏朝祭坛复制品,各种礼器、乐器、兵器,以及从二里头遗址“挪”过来的墓葬坑,可以让我们借此了解夏朝的政治制度、祭祀礼仪、丧葬文化及精神信仰。</p><p> 七孔玉刀,长65厘米,纹饰精美,保存完好,刀身上有七个圆孔。有人说它是力量和王权的象征,可能是丧葬礼器。</p><p> 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骨猴,乳钉纹青铜爵。</p> <p>  龙,起源于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象征智慧、力量、吉祥、尊贵。绿松石龙形器的发现,使中华龙有了最早、最真实的依据。它证明早在夏朝人们已把龙作为图腾来崇拜。</p><p> 这件宝物,是在二里头遗址的墓葬坑中被发现的,它盘在墓主的尸骨上,十分传神;龙身用2000余片绿松石粘嵌而成,其用工之巨、制作之精、体量之大,令人惊叹。专家认为,它或是象征权力的“龙杖”。墓主可能主持过祭祀,来头不小。</p> <p>   第三展厅:建中立极。这个展厅主要展示夏都的建造过程,以及夏朝工匠的工作方式、工作成就。展厅内用声、光、电等高科技形式展现夏都祭祀区、宫殿区、作坊区分布格局。</p><p> 这里可以看到中国最早的井字形道路、最早的“紫禁城”、最早的车辙痕迹、最早的多进院落,还能通过互动游戏,为夏都选址,调动工匠,模拟建造宫殿,相当好玩。</p> <p>  第四展厅主要展示夏朝的耕种方式、农作物种类、农耕用具,二里头区域的生态环境等。看点:仓储式陶器展览</p> <p>  二里头,一个古老而神奇的村落,尘封着中华文明的起源和记忆。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紧密相连。</p> <p>  第五展厅像一个图书馆,展示了有关二里头遗址的考古资料、人物志。</p><p> 60多年前,徐旭生在洛河畔苦苦寻找。当地老农带他找到了一堆古陶片——这是故事的开始。此后,夏鼐、赵芝荃……更多的考古人扔下文献,拿起手铲,来到二里头遗址,寻找历史遗存,开启了尘封数千年的回忆。</p> <p>  第四站:团队训练。</p><p> 拓展课程,精彩纷呈。</p> <p>  教官为我们展示了一套拳击动作和伏地起身,得到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p><p><br></p> <p>  秋,是收获的季节。走过春的明媚,穿越夏的炎热,秋季的果实已经累累在目,不枉一年的汗水狂流……</p><p> 偃师市市直中学2020年七年级暑期研学旅行圆满结束。</p><p> 拂去历史的尘埃,回望不朽的文明,在古代文明与现代科技的碰撞中,我们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收获了智慧与力量,继续开启新的篇章。</p><p> 带着历史的记忆,我们重整旗鼓,再出发——</p> <p>  活动结束后,同学们迫不及待的在朋友圈中写在自己的研学感受,分享珍贵的照片。</p> <p>  相信这次研学旅行,将是我们成长路上一次难忘的记忆。探秘最早中国,传承华夏文明,你我同在。</p>

二里头

夏朝

展厅

研学

遗址

夏都

古城

最早

文明

市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