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8月7日,我参加了为期6次的《2020年暑期全国中小学名师线上研修培训会》。本次研修学习以“互联网”为主,采取课例、理论、研讨的模式进行,追随智者的脚步,感受名师们深厚的底蕴,使我在培训平台上实现了知识丰盈与能力提升。 黄老师的《找规律》,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思考,充分质疑,自由表达,老师都是在做引导者,启发者,陪伴者和欣赏者。这才是真正的课堂,学生的课堂,和美的课堂! <br> <br> 黄爱华老师《“找规律”为例谈“问题导学”》的培训,引导老师们在课堂教学时立足“大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探究、完整认识知识。黄老师重视教师在学生提出浅层次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再生成;提出有效的“大问题”,离不开教师对教材的深度把握。黄老师将简单静态的主题图变化为可以使学生参与的数学活动,让课堂在“大问题”的主导下精彩纷呈。 刘松老师《认识负数》,感受最多的就是他的风趣幽默。屏幕那边的课堂是轻松愉悦的,屏幕这边的我是笑的合不融嘴的!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很高,积极性不言而喻,老师也是风趣里不忘知识提点。这是课堂的外在形式。而课堂的内容,有深度,有教师自己的思想和见解。我想,一节课上的怎么样,必须要有执教教师个人的思想在里面,然后当着学生的面演绎出来。然后再反思,思想再产生。整节课堂,都是以学生为主,由学生的认识开始,教师加以解释和引导,犹如拨云见日,这个过程中,少不了的是学生的自主思考,学生自己回答,自己反问,其实这也是学生自我反思的过程吧,把教师的反思引导到学生自己的身上:你们同意我的说法吗?我说的对吗?看似平常,实则是生生之间的对话和交流,也是学生自己的反思和自问,我想,回答给出答案的同学,在等待其他同学判断的时候,他自己必定会在心里反复咀嚼、思量问题和自己的答案吧,这无形中不就是促进了学生的思考吗?可谓:玩着学,学着玩,或许这就是传说中的“春风化雨、潜移默化”吧!<br> <br> 刘松老师的《浅谈后疫情时代教学变革及对策》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一是后疫情时代教学变革(特征)。我们将面临教育理念、教学平台、教学方式、教学关系的全面变革。二是后疫情时代教学策略(应对)。要求教师关注四点:减少教学时间浪费;增加再学习时间;增加专注学习时间;提高时间利用率。其中好课的“四点论”更是概括精准:准确把握起点;清晰定位终点;合理架构支点;恰当处理生点。刘松老师用幽默诙谐的语言和理性睿智的思维,结合自身的教学经历,让老师们认识到疫情过后课堂教学应该“教什么、怎样教”。 周老师《认识分数》以西游记八戒借饼的故事引入新课, 在课堂上老师让孩子通过撕一撕,体会一小块不是一整块,也不是半块。让孩子理解这次要研究的是一个物体的一部分。课程的后段,依然是八戒借饼的故事,这节课以故事的形式贯穿着一条主线,让孩子们感觉到故事中蕴藏的数学知识还真不少。最后一个问题“唐僧把自己分得的二分之一和沙僧把自己分得的四分之一和在一起是这块饼的几分之几”把这节课升华到了高处,学生也迸发出了思维的火花,在思维的碰撞中理解了分数“四分之三”的意义。也让学生感知到:两个分数加在一起可以产生新的分数。<br> 听完这节课,我感觉专家一定对这节课花了很多的功夫,思考的很深刻。他们敢于打破常规的教学方式,抓住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关键的知识上花时间,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操作,达到真正的理解。<br> <br> 在《“高观点”视域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的讲座中周老师提出教师在教学中应有“高观点”的视角:站在学科结构和学生认知结构的高度,立在知识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深度,处在数学知识的抽象性、概括性、包容性等宽度,使高低度、纵深度与宽窄度有机地构成知识呈现的三维空间结构,促使小学数学教学呈现出一派新的景象与新的生机。 华应龙老师 的《面积》一课,应用了大量的生活实例,把数学知识融入到学生在生活中最常接触到、最感兴趣的事物中。比如应用了动画片《白雪公主》的例子,试想作为一个三年级的小学生,谁能挡住动画片的魅力。如此怎么能不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感觉到数学是生动有趣的,和生活中的事例是息息相关的华应龙老师,在课堂上尽可能多的让学生,看一看,比一比,画一画,摆一摆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在这一节课中,提供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让学生经历了知识形成。<br> <br> 华应龙老师做了《课不润人誓不休》讲座,本次讲座,华老师指出教育是一种情怀,备课是一种修炼,用一生来备课就是用一生的修养来完善自己。华老师从“我有没有想过”、“我会不会想”、“我有没有坚持想下去”、“我想到的有没有记下来”四个方面进行阐述。最后,华老师用以古之成大事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来结束了本次的培训活动:“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深刻的话语中,让老师们明白了华老师今天成就的来之不易,也为老师们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指明了方向。 张齐华老师《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中,印象最深的是倡导“自主探究”式学习,倡导在“触摸”中学习数学,倡导自主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探究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探究正方体的特点以及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的关系等等,内容一步一步推进,使学生逐步掌握了探究这类问题的一些方法。让学生多实践、多操作,在此基础上去感悟知识,主动获取知识。在教学中曾多次让学生运用数一数、看一看、量一量等方法发现长方体(正方体)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等的特征。让学生在“触摸”中掌握知识,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内驱力。在本堂课中,安排了多次小组交流活动,让学生及时反馈获得的数学信息,表述自己独到的发现。交流是信息共享的过程,也是尝试的过程,它超越了“掌握知识”而升华为“学会生存”。<br> <br> 张齐华老师的讲座是《社会化学习:数学学习的新可能》,张齐华老师在解读过程中不时的与老师们互动,同时针对老师们的各种疑惑做了相应的解释,他的讲座,让我们铭记不忘教育初心,辛勤付出,耐心守候,静待花开! 强震球老师《分数的意义》新颖的设计、清晰的思路、灵活的教法、愉悦的情感、亲切的语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毫无保留的把自己在教学中的经验体会拿出来与大家分享,深入浅出,幽默风趣,让人久久难忘,让我深深感觉到教学技艺无止境,教学创意无极限。 学习分数的概念时,强老师设计了三个情境,借助圆,实物、线段由点及面借助第二次比较:明明单位“1”都不一样,每次表示的数量也不同,为什么都能用三分之一表示?让学生们在比较中抽象出三分之一的意义是:将单位“1”平均分成三份,表示这样的一份就是三分之一。接着又以三分之一为“点”由此展开了对整个分数家族的认识——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在沟通整数与分数的联系时,强老师设计了三种不同颜色、不同数量的花,在不断转换单位“1”的过程中让学生分析另外两种花与单位“1”之间的关系;并借此情境让学生比较“单位“1”与整数和分数有何关联?”从而沟通了倍与分数的联系——当包含有几个单位“1”时就是单位“1”的几倍,即用整数表示;当单位“1”被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时一般用分数表示。<br> 智慧的强老师在充分了解孩子们难点的基础上通过层层深入的比较让孩子们对分数的意义中最本质的内容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理解。为孩子们建构了完整的数的体系,每一个数其实都有一个比较标准,整数的比较标准是计数单位,分数的比较标准是分数单位。正因为比较标准的不同,所以才会呈现五彩缤纷的数的世界。<br> <br> 强震球老师讲座的内容是《这样教才有意思》。通过强老师的分享,我们知道了每类课都有其要点,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深入研究这类课的要点,找到不同学生学习的痛点,全面关注知识本质,关注学生体验,关注学生思维,让学生真正有所收获。 专家们的精彩阐释和真知灼见,让我实现着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思想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