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铜鼓的历史,如果没有长林、长红,是不完整的。当年两厂人口近3万人,每天必须杀十多头猪,才能满足需要。</p><p><br></p><p>对于今天新余市头号民营企业航母信达长林来说,缺乏铜鼓这一段历史,也不完整,因为无论她走的有多久,走的有多远,铜鼓始终是她出发的地方,都是她梦开始的地方。</p><p>信达长林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兆丰感情深厚地说:我每年都要去铜鼓两三次…</p><p>亚洲富士长林电梯(新余)有限公司董事长付桂生眼含热泪说:铜鼓长林,经常做梦梦见她…</p><p>还有,梁晓鸣书记的深情眷恋……</p><p><br></p><p>这是长林厂大门,当年上下班,人流熙熙攘攘,骑自行车的工人,在门口都会自觉地下车…这就是长林人的素质。</p><p><br></p><p>今天,厂门还在,风风雨雨经过,阳光温情地从上面抚过,残垣断壁,坑坑洼洼的路面,对于我来说,只能想象当年的繁华。</p> <p>十五车间,那时,长林厂的核心,总装车间。从这里出来的是那时的国之重器一一59式57毫米高射炮,正是它守卫着祖国领空,把那一架架胆敢侵入祖国领空的敌机收拾。</p><p>而今,青山依旧,厂房无语,风烛残年里,从灰色的墙壁上,依稀可辨气壮山河的标语:</p><p><br></p><p>提高警惕,保卫祖国。</p><p>中国应当对人类有更大贡献。</p><p><br></p><p>正是在这样的使命中,从松花江畔,从泰山脚下,从渭河之域,从蒙古草原,从重庆山城,一群人汇聚到铜鼓。他们中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哈工大,南京大学,上海交大…高材生,一声号令,来到这里。</p> <p>一直听说长林有许多洞子,思绪中总有许多神奇。今天,与它亲密接触,站在洞中,昏暗的灯光下,洞子里黑黑的。我在里面走的时候,陪同的黄田村黄书记反复提醒我:脚下小心。</p><p>但是,我的思想中却充满一种信任。因为当年,那么多的长林人就是在这里,依靠车床、刨床、各种冰冷而又温热的工具,用血肉之躯,还有信念,制造强国产品。</p><p>我的耳旁仿佛听到机器的轰鸣,锤子的声响。我的目光中是那些忙碌的身影,粗糙长满老茧的手,铜黑的脸庞上一滴滴掉下的汗珠…</p><p>这些,鼓舞着我,充满信任和力量,用手轻轻抚着洞壁,感受那段苦难,创业与辉煌。</p><p>那时候,山洪暴发,涨水是常事,曾经有三位工人,就牺牲在一次山洪暴发中…</p> <p>走在当年长林的厂区,作为长林的见证人,黄书记告诉我:当年厂区上下班可以坐班车,可以骑自行车,厂区的道路平平整整,干干净净。河水清澈,潺潺而流,有许多的鱼虾螃蟹嬉戏。</p><p>而今,厂房还在,只是耄耋残年,只是破烂不堪,只是人去房空,一片寂静。很少有人往来,只有鸟声,只有燥热的蝉鸣,只有风,吹着树和叶,沙沙地响,只有我在清甜的空气中缓缓地呼吸,只有我停下脚步,用目光端祥着残存败烂的屋墙上,爬满的蔓藤。</p> <p>从岗上住宅区,到电影院,军代表住址,文化宫,子校,三厂技校,总厂部,最后我在这里停留一一黄田商店。当年这里是最热闹的地方,这里让这些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人,来自大城市的人,通过简单的物质生活,与外面的世界接近,与遥远的乡愁对话。</p><p>而今,这是为数不多保存完好的当年长林厂建筑,几个宾馆大红字招牌大概可以解释,它能够完整完好保存下来的理由。</p><p>乡愁似乎依旧浓浓地涂抹在青砖黑瓦上,只是鸦雀沉默,门口和路上空无一人,风吹过来,树叶飘飘,再也载不动那份离合悲欢。</p> <p>罗神洞水库其实我来过,那时,刚参加工作,那时,长林还在,那时,我还是翩翩少年。今天,再一次到这里,如果没有黄书记陪同,我竞忘记了来路。而我,也从花样年华,走向了年过半百。</p><p>在我三十多年的光阴里,长林走了,一走也就二十多年。罗神洞的水依旧清碧如镜,蓝天,白云,青山,倒映在水中,那么美丽,那么安详。当我的目光梳理着记忆,那时年轻的我,带着学生来到这里,沿着水库走了一圈。</p><p>一圈对于大山深处的树来说,只是一年,而对于人生,它是从青丝到白发的过程。</p><p>当年的长林人,每当回到铜鼓,都会来到罗神洞水库,饮水思源,碧波荡漾中如我一样,总会映照出她们当年激情燃烧的岁月。</p><p><br></p> <p>我三都长林之行的最后一站是一座不知名的山头,它可能有名字,我忘记了问。正如这山上安葬着240多个长林人,许多没有墓碑,只有一个土堆,长满荒草,不知地下长眠的人,来自何处,姓甚名谁。</p><p>每当看到立有墓碑的坟,我总是走过去,恭恭敬敬地弯下腰,拔去坟前杂草,怀着崇敬之情,仔细端详着墓碑上的名字,手指从他们不朽的名字中深情地抚过。脑子中突然闪现一句话来:</p><p><br></p><p>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p><p><br></p><p>此时此刻,当军工人的精神跃上我的思绪,我不禁满含热泪,深深地呼吸,这些长眠在铜鼓大山土地上的长林人,魂魄永远在这片土地上飞翔。</p><p><br></p> <p>当年,长林年轻人喜欢在三都桥上约会,共享青春时光。那时桥下水深,都清澈见底,是夏天人们游泳的好地方。而今,桥还是那桥,岁月的变迁,时代的洪流向前。当年热闹非凡的长林厂变成了三都镇老街,桥,把它和现代化的三都镇新区联在一起,让我从历史中走出,走向未来。</p> <p>长林人回铜鼓打卡的地方一一总厂部,这里现在是一家敬老院。</p> <p>长林人打卡点一一三厂技校,而今是一木材加工厂。</p> <p>长林人打卡点一一自来水厂。</p> <p>长林人打卡点一一电影院,球厂</p> <p>长林人打卡点一一军代表住址。</p> <p>长林人打卡点一一十五车间,墙上的字依稀可见。</p> <p>长林人打卡点一一岗上人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