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暑假湘黔山水人文&长征文化之旅

谭艳斌

这是我们几家人第9次的自驾游学了,几年来我们自驾总行程已经达到3.7万公里,6年时间跨越了16个省(直辖市)。这么多年的自驾,整个团队和谐又默契,不管是策划路线还是游学过程中的路线修改都是一拍即合,团队成员互相尊重包容,听从指挥,有组织有纪律,每次都能愉快圆满,收获一路的欢声笑语。 今年暑假时间不多,加上疫情因素,不打算走太远的线路。出游行程在出发前五天才开始策划。老张大致敲定出游路线,搜集资料,制作一份详细的游学计划。原计划的线路是:桂林-衡山-韶山-凤凰古城-梵净山-黄果树瀑布-西江千户苗寨-桂林。记得每次在旅行途中,都会根据实际调整线路,都会意外收获惊喜。如那年的广元剑门关、山西运城的鹳雀楼、张家界天门山......<br> 这次在途中,团队在凤凰开会讨论决定游完梵净山后前往瓮安,住瓮安第二天参观猴场会议会址,到黄果树后又一次改变行程,决定到黎平参观古镇及黎平会议会址,参观肇兴侗寨后到通道县参观通道转兵会议会址、红军岩,就这样,促成了一段重走长征路的爱国教育游学。<br>  最终完成的行程是这样的:8.1桂林-8.1衡山-8.2韶山-8.3凤凰古城-8.4梵净山-8.5瓮安县猴场会议会址-8.6黄果树瀑布-8.7黎平会议会址-8.7肇兴侗寨-8.8通道会议会址-8.8龙胜温泉-8.9红军岩-8.9桂林。这次游学总行程2470公里,每天的驾车时长较短,最长也就半天就能到达下一目的地,是这些年来最轻松的一次自驾了。 游学第一站,南岳衡山。<br>  衡山得名于战国时期《甘石星经》,衡山位于星座二十八宿的轸星之翼,“度应玑衡”“铨德均物”,犹如衡器,可称天地。 衡山是中国著名的道教、佛教圣地,环山有寺庙庵观200多处。道教“三十六冬天,七十二福地”有四处位于衡山之中,佛祖释迦牟尼两颗真身舍利子藏于衡山南台寺金刚舍利塔中。 登衡山必登祝融峰。祝融峰是根据火神祝融氏的名字命名的,相传祝融氏是上古轩辕黄帝的大臣,管火用火的能手,当地尊称其为南岳圣帝。 因为火神的存在,一直传说去南岳衡山祈愿很灵,于是我们直达祝融峰的祝融殿去祈个愿。 祝融殿高踞祝融峰顶,构筑在一个奇石重垒、风急云涌的一百多平方米的顶隙里,可见建筑难度之大,山高风大,建筑材料均为花岗岩砌墙,铁瓦盖顶,现在所见的祝融殿已经经过多次重新修建了。 可能因为神灵很能满足达官贵人各行业人士求子求学求财求前程等各类愿望,也促成了这里的香行盛行。一下高速,道路两旁清一色红底黄字的招牌,我本还以为是饭店,心想这些饭店怎么都长一样的?仔细一看,原来是卖上山祈愿用的香,除了店名有差别,柜台摆设、颜色全一样,估计商品也不会有太大差别吧,这样的店铺连绵整条街,算是衡山一处独特景象了吧。 原计划我们要到山上观日出的,无奈山上的住宿十分紧张,没能预定到,只能登高望远了。祝融峰的高,是南岳衡山四绝之一,古人说:“不登祝融,不足以知其高”。唐代韩愈有诗写道:“祝融万丈拔地起,欲见不见青烟里”。 祝融峰的高峻、雄伟。在这里,极目四望,峰高眼阔,群山连绵不绝,脚下绿涛起伏,让人沉醉。南岳衡山还有其他“三绝”:方广寺之深,藏经殿之秀,水帘洞之奇。留下一些遗憾,以后再去。 游学第三站:凤凰古城<br>  建于明代嘉靖年间的凤凰古城,在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西南部,是少数民族聚居区。与云南丽江、山西平遥古城相媲美,有“北平遥、南凤凰”之名。 <div>  古城里有好多明清时代的特色民居,还有各种庙祠馆阁,还有古香古色的石板街道200多条,是中国西南文物建筑最多的县城。</div> 凤凰古城名气如此大,无一例外的被过度地商业化开发了,傍晚稍稍凉快就游人如织了,街两旁的店铺基本上卖的都是全国可见的旅游商品:银器牛角梳发簪吊饰....... 凤凰古城、丽江古城、平遥古城这三大古城,要是给我不专业的评判一下,我认为平遥古城最是保持了原本的古朴感觉,商业的感觉并没有太喧宾夺主。如果再评价下我们去过的名气更小的古城,巍山古城、还有这次去的翘街,更让我们心生喜爱,一副原生态的古镇生活气息。 入夜,我们泛舟沱江欣赏古城夜景,吊脚楼和各式民居装饰上了灯光,还真是好看。 两岸的吊脚楼基本上都变成了酒吧歌吧,驻场歌手此起彼伏的歌声让整个河畔显得热闹无比,没有了古城的古朴与宁静。<br><br> 庆幸我们没有住在古城里的酒店,过于喧嚣。我们住在离古城核心区2公里的一家民宿,房间不多,服务极好,可以随时接送我们到古城走走,没有一点不方便,关键是安静,还能有地下停车场。 就在这里,我们吃到了湖南曾被炒到200元一斤的辣椒中的“爱马仕”。生产这种名贵辣椒的地方叫做中堂山,也就那么一片地,有人带种子偷土企图去别的地种,均以失败告终。因为它的稀有,价格自然也是高的,哪怕现在掉下神坛也还有60元左右一斤。我们何其有幸,L老师给我们带了一袋子,让饭店的老板连同驴肉一块炒了一大盘。天啊,不愧是辣椒中的“爱马仕”,好吃到爆炸。它的口感,不是很辣口那种,微微辣,微微软,入口即化的口感,肉味与微微的辣味,夹杂着辣椒独特的口感,是一种让人亢奋而满足的感觉。 游学第四站:贵州铜仁。<br>  #云舍村#到了铜仁,云舍村是值得的,别致的一个传统村落,有六七百年历史,相信你来了就会爱上它。 在云舍村正中心,有一神龙潭,村民可以根据潭水的涨落预报天气,涨水必雨,落水则晴。 寨内青石小巷连接全村,错落有致、聚散相交。龙塘河自神龙潭顺流而成,河水蜿蜿蜒蜒穿过村寨绕过民居,最后注入太平河, 整个村落沿江沿河谷而居,有了河水,村子变得灵动起来,约三两好友,在小河边的民宿住上几天,喝茶发呆戏水都是十分美好的。 我们就沿河而行,体会这个小村落的宁静和悠然。河水清凉清澈,用河水冰镇的西瓜,清甜解渴。 这村子还因为它的古法造纸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中国土家第一村"。 #梵净山#都说五岳归来不看山,这应该是站在古人的视角去说的吧,那时的旅游资源没有像现在这样的开发程度,那时的五岳一定是原始的,险峻的,或者其他的形容词。如今山川经过开发后,有了很好的到达途径,如整齐的石阶、宽宽的路,修缮好的亭台楼阁等,还有人抬轿子(或滑竿),极大的提高了舒适度和安全度。比较了团队中小部分人去过的五岳,觉得都没有这次梵净山给人的印象深刻。<div>  (下图为网络盗图)</div> 梵净山“集黄山之奇、峨眉之秀、华山之险、泰山之雄”,古人因其“崔嵬不减五岳,灵异足播千秋”,故称梵净山为“天下众名岳之宗”。那是不是可以说“梵净归来不看岳”呢?可能只有亲自去经历的才有体会了吧。 梵净山是10至14亿年前形成、中国黄河以南最早从海洋中抬升为陆地的古老地区。它孤峰突兀、断崖陡绝,鬼斧神工的“蘑菇石”“万卷书”“老鹰岩”妙趣天成,其中的蘑菇石,更是成了梵净山所处的铜仁市的特有LOGO,这里的县城随处可见。 梵净山海拔高,红云金顶海拔2336米,老金顶2494米,云雾缭绕飘荡,山峰也是时而清晰时而模糊,一副神秘莫测的景象。梵净山上的一草一木一石,都是神奇生灵,可见梵净山的神奇与博大精深。<div>  这块岩石上,长着黄色的苔藓,极少见。</div> 点赞石。层层叠叠的岩石,很特别。 出于疫情与安全考虑,梵净山门票需要预约。因为本来我们行程就时有调整,就没有事先预约,梵净山生态旅游区的公众号也显示那天门票售罄,有点被动了。不知怎的,老王打听到要是入住那家酒店,酒店可以帮忙定到门票。原来这家酒店是当地政府复工复产的合作酒店,政府给了扶持政策的。后来我们又了解到,公众号的放票是分时段的,比如第二天8点,可能会看到有少量的票放出来发售,想碰运气的可以试试这个办法,适合人数不多的散团。不管怎样,我们入住了那家酒店,也顺利定到了门票,运气爆棚。在旺季,还有一个经验就是,最好尽早上山,正值旺季的当下,人挺多的,尤其你想要登上红云金顶,到晚了,需要分段放行,排队的人非常多,保守估计要排队1-2小时。 我们一团人,坐了观光车,坐了索道,耗时将近一小时才到达半山,我们首先登红云金顶。那时人不算太多,并没有等待太久就放行往山上爬了。<div>  (下为网络盗图)</div> 说是“爬”山,大家都应该有体会,很多时候其实都是“走”的,这次真真正正体会了手脚并用的“爬”。 狭窄之处,仅容一个人爬行,只能靠铁索平衡稳住身体。 险峻之处,将近90度垂直往上,头与前一个人的脚靠得很近,没有石阶,有的是往岩石上凿开的仅仅够放半个脚掌的小小一块地。<div>  越往险处,四周越是安静,大家小心翼翼的爬着,大气不敢出,生怕一不小心就像《隐秘的角落》里去爬山的那样。你要是后悔想退回去放弃,那是没可能的,退无可退。<br></div> 红云金顶,金刀峡将它从峰顶至山腰劈成两半,中间筑一座小桥连接,我们登顶时看到了这番奇景。被分为两半的顶上,各有一块大岩石,还有一座小小的庙,这么险峻的一小块地,都能建庙,也是大写的服了。 登山时,周围云雾缭绕,云雾减轻了几分爬山人的恐惧,无知无畏,看不清脚下的悬崖就不用害怕啊,你看天晴时显露的山形,是要吓得人腿软啊。 我们会经历很多个这样的“一线天”。 站在峰顶,千里风烟,绵延碧峰,一览无余。从红云金顶下来,我们去找那块著名的蘑菇石,也许是为了人群分流的缘故,我们从山的一侧上去找寻,同样也要经历一段险峻陡峭的山路,也需要手脚并用地攀爬,手上满满都是铁锈和铁锈味。 著名的蘑菇石其实不算大,从红云金顶望过去,感觉就是一个小小的石头。蘑菇石下小上大,错位矗立于石台,似乎风稍微大一些就会被吹倒。据说这个蘑菇石已经屹立了数亿年,在历史记载的铜仁大地震中仍能岿然挺立,真是神奇。看完蘑菇石,还有另外一个老金顶,团中仅有老张一个人去挑战了,其他人都已经两腿发抖,瑟瑟不敢再前行,我们就步行下山坐索道和观光车去了。如今的体力和老骨头,已经经不起折腾了,真不知道当年从山脚下步行一万级台阶登顶的勇气哪里来的。<div><br></div><div>游学第六站:黄果树瀑布<br> 黄果树瀑布因本地广泛分布着“黄葛榕”而得名,在贵州安顺镇宁县。<br></div> 这个瀑布的模样,就算没有去过,也是熟悉到不能再熟悉了吧,它出名于明代旅行家徐霞客,经过历代名人的游历和宣传,成为著名景点。<div>  黄果树瀑布以水势浩大著称,飞瀑溅起水雾,把游人的头发都打湿了,常年被水雾浸润的对岸山坡,长满了像竹叶菜一样的植物,像一块巨大的绿幕。<br></div> 在傍晚太阳光之下,还出现了一条美丽的彩虹,令人欣喜。 不过此行也有遗憾,水帘洞因为在进行险情排除维护,没能从瀑布后面一观大瀑布的神奇。 我想说说严重疫情过后的旅游业。黄果树地处贵州西部低洼地带,夏天凉爽,非常适合避暑,年年都有无数人慕名而来。中国在全球疫情肆虐经济严重下滑的情况下,率先实现经济增长,这非常难得,但是也不容乐观。黄果树所在的镇宁县,我们酒店所在的那条街,用杨老师的话来说,就是为黄果树而建的,因为一条街清一色的酒店和饭店,全为旅游而生,没有居民的。通过我们当天的实地观察,大概复苏了不到一半吧,更多的在严重疫情封城期间,撑不下去关闭了。我们饭后散步看到这条街的后半部的饭店酒店都黑乎乎的处于关闭状态,一副萧条景象,同样的景象在后来去的肇兴侗寨也是差不多的。在往年的这个时候,旺季的时候,这里的酒店都是爆满的,饭店的餐位更是需要抢的,我们吃饭的那个饭店,每天50桌是没有问题的,老板是不需要去路边招揽生意的。如今,处于街头几家生意还算可以,但老板却卖力的在路边招揽客人。看到这些,心中不免心酸,希望疫情带来的影响快点消除。<div><br></div><div>游学第八站:肇兴侗寨<br> 因为无数的人吐糟西江千户苗寨也非常商业化了,经过商量改到曾经举办过春晚的肇兴侗寨。<br><br></div> 其实,肇兴侗寨的名气,并非因为是其中一个春晚分会场而出名,其实它早就名声在外,是我孤陋寡闻了。2005年,它被《中国国家地理》评选为"中国最美的六大乡村古镇"之一。2007年被《时尚旅游》和美国《国家地理》共同评选为"全球最具诱惑力的33个旅游目的地"之一。<div>  大门的这块空地,就是春晚的大舞台。</div> 这里的侗族群众,尤其擅歌,有侗族大歌、蝉歌、踩堂歌、拦路歌、琵琶歌、牛腿琴歌、酒歌、情歌、山歌、河歌、叙事歌、童声歌等。侗歌声调婉转悠扬,旋律优美动听,尤以多声部混声合唱扣人心弦,我们进入停车场就耳闻啦,名不虚传。 夜晚,凉风习习,吃过侗乡食府最美味的酸汤鱼和辣子鸡,我们散步登到高处,远眺侗寨夜景,一派宁静美好的景象。 清早,我们漫步于寨子中,寨子、鼓楼、溪流、稻田,水车,捕鱼的祖孙两和扎小辫的姐妹两,恍惚间,这分明就是世外桃源嘛。 侗寨的旅游也受到疫情影响也不小,很多酒店也处于关闭状态。相对而言,我们住的花语山居,生意还是很不错的。老板是广东番禺人,清早给我们特地买来猪杂做粥,看过介绍广东的美食节目,他们擅长做猪杂粥,这美味的粥,让我们一行人大快朵颐,好不满足,而且没有收我们任何费用!老板会做生意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是无奈之举,疫情带来的影响,希望能够通过好的服务,树立好的口碑,带来更多客源。<br> <div>#游学的重头戏:红色长征路#<br> 历史学霸们和优秀的党员们看到我们去的这些会议旧址,应该能够知晓我们其中的一条游学主线了吧。我们的游学线路加入了这些会议旧址的参观,促成了一条红色游学线路——重走长征路,学红军精神。这些会议,整个长征道路上,对中央红军来说,有着不同寻常的特殊意义。<br>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长征行程约二万五千里。这些会议,就是在长征中召开的系列会议,是实现我党历史第一次伟大转折的重要会议。这一伟大的转折过程,包括了通道会议、黎平会议、猴场会议、遵义会议、“鸡鸣三省”会议、扎西会议、苟坝会议7个系列会议。<br>这次游学,就途径了前三个会议旧址,加上2015年去的遵义会议,基本上能涵盖伟大转折的大部分会议了。<br></div><div> #通道会议#旧址就在恭城书院,不要以为我们到了桂林恭城县的恭城书院,此恭城书院非彼恭城书院,这是湖南省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县溪镇的恭城书院,书院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是少数民族地区独具特色和最大的现存书院之一。<br></div><div><br></div> 入门后的一副对联,简直是俗到高雅:小学毕业的一定要升中学中学毕业的一定要升大学,家境富裕的固然要升学家境贫困的也要想方法升学。孩子们惊掉下巴:就这……。好吧,说点历史吧……<div>  1934年12月1日,中央红军突破湘江后由出发时的8万余人锐减为3万余人,损失惨重。于是12月12日紧急召开通道转兵会议,被称为是“伟大转折的开端”。因为是行军路上一次紧急会议,史书上没有详细记载,因而鲜为人知,但意义重大。<br></div> 会议主要讨论了是红军战略转移前进方向的问题,所以叫做“通道转兵会议”,会上毛泽东建议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会议是红军从失败走向胜利的起点。<div>  有个小插曲:我们从肇兴侗寨前往通道会址,选择了一条距离较近的路。一段高速之后,竟然进入了一段极破烂的县道。一路上几乎没有一块好的,坐车里头都要被颠断掉,大家都声称这是“中国最烂的路”,我们用乐观主义精神安慰自己,我们这是在重走长征路,体会当年红军比这个苦出一万倍的艰辛。</div> <div>  #黎平会议#会址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的二郎坡,旧称翘街,这条街两头是翘起来的,因而得名,无论你走哪一头,都是步步高升,寓意极好。<br></div> 这条街的房屋都是徽派建筑,灰砖白墙,在蓝天白云映衬之下,宛若一副油画。 黎平古城七十二井泉之一:大井。凿于明代。水位恒定,四季不涸,水质清冽,是可以直接喝的。当时开发古城,差点毁掉,附近居民强烈要求保留才得以留存。但是因为施工,地形变化,导致原来与井口齐平的水位下跌到如今水位。 这里井还真多,街上一处,相距不足五尺的距离,又有两口井,但是水质却截然不同,泾渭分明。乾隆年间有诗人周文郁有诗云:两道流泉共石枰,味咸味淡个中明。在山原不分同异,一出才争浊与清。 会议的旧址是一座晚清修建的民居建筑,正中有一座门楼,两边为铺面,当年是胡荣顺商号。它建筑面积近800平方米,我们参观时惊叹于它的大与富有。 这户胡氏人家,还有很精致的院子。 1934年12月15日,中央红军占领黎平后,为了确定红军的进军路线问题,中共中央政治局12月18日在黎平召开政治局特别会议,史称"黎平会议",该会议被称为“伟大转折的起点”。 黎平会议最后确定了向贵州转兵的战略决策,毛泽东的正确意见终于被党中央采纳,为红军争取了主动。12月19日,中央军委根据黎平会议将中央红军分为左、右两个纵队向以遵义为中心的黔北地区前进。黎平会议是长征以来具有决定意义战略转变的关键,为遵义会议的召开作了重要的准备。 #猴场会议#旧址位于贵州省瓮安县草塘镇猴场的下司宋家湾,这里本来是宋氏住宅,建于民国元年(1912年)。 院子四周用青砖砌成墙,内有正厅,厢房、下厅齐全,石嵌天井,为标准的四合院,俗称“一颗印”房子。草塘镇历史悠久,商贸发达,清末及民国初期即被称为“黔北四大集镇”之一,因每月申(猴)寅(虎)日赶场,故俗称"猴场"。 1934年12月31日,军委纵队到达猴场。中央政治局于1935年1月1日又在猴场召开会议,主要是确定红军进入黔北地区以后的行动方针,该会议被称为“伟大转折的前夜”。 会议重申了黎平会议的决定,决定建立川黔边新苏区根据地。猴场会议决定,红军一举突破乌江,直捣遵义,实现了红军处境的根本好转,挽救了党和红军的命运,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因为前些年去过了遵义会议旧址,那我们就顺带提一提遵义会议吧。<br>  #遵义会议#会址位于贵州省遵义市老城红旗路80号。1955年,在遵义会议会址建立了遵义会议纪念馆,纪念馆牌匾上"遵义会议会址"六个大字就是毛泽东题写的。会址是一幢砖木结构、通体用灰砖砌成的两层楼房,建于二十世纪30年代,原是贵州军阀、黔军二十五军第二师师长柏辉章的私人官邸。我想说,这些会议旧址所在,都不简单啊,不是宗祠就是会馆,要么是书院或者官邸。 1935年1月初,中央红军渡过乌江,1月7日晨,红军先头部队进占黔北重镇遵义。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这次会议是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情况下召开的,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会议确立实际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 #巴西会议# 2015年的川西行,经过了阿坝州若尔盖县的巴西乡,那就顺便提一提巴西会议吧。巴西会址旧址原为喇嘛教寺院班佑寺,如今仅存残墙。在这些会议旧址中,它应该是最破的了。 1935年8月底,右路军(中央红军)穿过茫茫草地到达班佑、巴西一带,等待与左路军会合。 但张国焘率左路军到达阿坝后,违抗中央命令,拒不与右路军会合,并要挟右路军和党中央南下,甚至企图危害党中央。针对这种情况,中共中央于1935年9月2日至9日在班佑寺内连续召开政治局会议。29日在巴西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着重研究教育与宣传问题。巴西会议又一次将红军从危机中解救了出来。 #红军岩#我们在回桂林的时候,还特地经过了龙胜的红军岩。红军岩,原名龙舌岩,位于龙胜各族自治县泗水乡周家村北白面瑶寨下。景点可以用袖珍来形容,几分钟就可以走完。但是这块称之为红军岩的大石头,横空出世,像一条从坡土中斜伸出如10多米状如龙舌的巨石。 1934年12月,在经历了长征湘江战役后,红一、三、五等三个主力军团进入龙胜境内。12月6日,红三军团某部首长在此崖下会见参加桂北瑶民起义的瑶老,向他们指出革命的道路,在石壁-写“继续斗争,再寻光明”、“红军绝对保护瑶民”。 瑶民很感动,当下顺着笔迹原样雕刻成石刻,至今清晰可见。为了纪念此次会见,瑶民将龙舌岩易名为“光明岩”,现叫红军岩。 #红色之旅之毛泽东故居系列#<br> 毛泽东故居位于韶山市韶山乡韶山村土地冲上屋场,坐南朝北,系土木结构的“凹”字型建筑。<div>  整栋房子大小房屋20间。东边是毛泽东家的房子,西边是邻居的房子,厅屋两家公用。房屋泥砖青瓦,土木结构,外观看起来就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一处农家住房,但是风水确实是极好的,是龙脉所在。(以下为盗图)<br></div> 好风水,出伟人,1893年12月26日,毛泽东诞生于此。并在此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故居前面是毛泽东少年时代种过的稻田和游泳过的池塘,后面是长满青松翠竹的小山,左边是菜地树林,右边是菜地、稻田和晒谷场。 下面要提一提毛主席铜像与其相关的神奇事件。毛泽东铜像是专为纪念毛泽东百周年诞辰而铸造。由著名雕塑大师、中国美术馆馆长刘开渠和国家一级美术师程允贤设计,航空航天工业部南京晨光机器厂铸造。毛泽东铜像重3.7吨,像高6米,基座高4.1米,通高10.1米,每个数字都有特别的含义。 铜像铸好,从南京运往毛泽东的故乡韶山。途径江西井冈山时,运送卡车竟然毫无征兆的抛锚,第二天,卡车未经任何修理,竟然又能继续前进了,大概是毛主席想在自己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停留一晚吧。在毛泽东铜像到达韶山那天,正是寒冬季节,一般在春天盛开的映山红竟然开遍漫山遍野。更为神奇的是,在毛泽东铜像揭幕到一半的时候,竟然出现了日月同辉、普照天下的奇观。这些事件都有影像资料记载,不得不说这就是了不起的“伟人的光环”。这次行程,我们还记住了两句毛主席语录:政治是什么?政治就是把朋友变得多多的,把敌人搞得少少的。什么是打仗?打仗就是打的赢就打,打不赢就跑。哈哈,多么通俗易懂。<div>  我们给敬爱的毛主席敬献了花篮。<br></div> 滴水洞不是一个洞,是一个三面环山,一面以一小山涧作为出口的狭窄谷地,由于谷深青幽,犹似一洞,山上一泉水从岩石滴下,称“滴水洞”。 1959年6月,毛泽东回到阔别32年的故乡,来到了滴水洞口的韶山水库游泳,希望能够在这里建几间房子,到时回来养老居住。1960年,滴水洞别墅开始修建,房屋建筑形式与北京中南海房屋的结构相近似,建成后,毛泽东除了在1966年6月18日至6月28日曾在这里隐居了11天,之后就再没有回来住过。所以,铸个铜像运回韶山,估计也是为了圆老人家的愿望吧。 这一路,了解了红军长征途中的许多感人故事和人物:陈树湘的断肠明志,血流成河的湘江战役,红军女战士在途中生娃……件件事情让人泪目,今天的幸福生活,无不是曾经烈士们用牺牲换来的。望孩子们珍惜当下的岁月静好,也希望孩子们努力学习,今后能有昂首前行的能力去报效祖国。 #成长篇#<br> 除了记录下游学过程中的点滴,我们还想说说我们的成长。<br>  孩子们突然就长大了。每到一处会议旧址,她们都非常认真专注地听解说员讲解红军长征的故事,有疑问也大胆地发问请教。 不管是登衡山祝融峰还是梵净山红云金顶,无论多么险要陡峭的山路,即使走到两腿发抖,三个小女孩都没有抱怨一句,而是互相鼓励互相提醒,坚持走完。<br> 孩子们坚韧的精神也鼓励了恐高力不从心的中年老母亲们。 每次吃完饭还有时间就一起玩大富翁,不管是负债累累的还是挣了几十万的都开心的笑到肚子抽筋。玩大富翁还锻炼了她们精打细算的能力。在黄果树瀑布园区,想吃冰激凌,小姑娘们想到景区的物价都高,决定出园再吃;在凤凰,觉得马迭尔冰棍太贵太不值,转吃实惠一点的其他冷饮。 <p>  家庭变和睦了。老王常常感慨:在L老师夫妇的榜样力量感召下,我们三个家庭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妈妈们变得更温和体贴,爸爸们变得更包容更大度,家庭气氛越来越和睦了。</p> 回想起2015年第一次自驾出游,那时候我们每个家庭都是一路走一路拌嘴,互不相让。这些年来的出行,一路学习一路成长,每个小家都越来越和睦美好。 感谢策划感谢领队感谢团长感谢军师感谢财政部长感谢联勤保障部队感谢艺术家摄影师感谢凌老师感谢可爱的小妞们,因为有你们每一位的参与及优秀表现,让我们更热爱自驾更热爱生活!(本游记执笔人:谭艳斌、杨世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