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房子

黎想根

<p>  老房子位于连云山下焕新村竹海,先辈观其山脉走势,形似龙爪,故得名“龙爪屋场”</p> <p>  夯土结构,青瓦白墙,那个年代典型的湘北民居风格,祖宅具体建设年代不祥(根据祖上迁徙记载约二百多年),父亲于1985重建。</p> <p>  三十多年的风雨侵蚀,好多地方已经破败不堪,走廊失去使用功能并有安全隐患,屋顶多次检修也时有漏雨。</p><p><br></p> <p>  18年9月的一天,有幸来到三市淡江蠢庐,眼前一亮,原来夯土房子可以这样玩,于是整修老房子提上日程,且在整修的路上越走越远……</p> <p>  各种思路各种设计,主要是要花最少的钱把事情办好,谢谢邻家设计师,和大家的各种建议。</p> <p>  说干就干,第一步就从准备木材开始,住在山里,就地取材,自己动手,辛苦了老爸和舅舅。</p> <p>  整个老房子的电线都已老化,必须要重新安装,一句话,政委同事一步到位😊</p> <p> 瓦工、吊顶、木工、砖工、石匠等师傅们,一步一步进入施工,主要是修旧如旧,又不能动原有结构,为了节约成本,大部分都是就地取材,所以增加不少难度。</p> <p>奶奶也到现场指导😄</p> <p>  到底是部队锻炼出来的,做起事来也是一把好手,夫妻同心,其利断金🤠</p> <p>叔叔、姑父,兄弟齐上阵,发挥所长,吊顶全包了</p> <p>要加卫生间还真的不容易</p> <p>师傅们做起事来专业又认真</p> <p>废物利用</p> <p>既要通风又要整齐,只能将就了</p> <p>看着便宜的废弃石板,铺起来造价并不低,人工伤不起</p> <p>后山的雨水必须要根大点的排水管子才能保证安全</p> <p>石磡因不堪重负只能拆了重砌</p> <p>  为了通行方便,路面及石磡不被雨水侵蚀,在骑虎难下的局面,还是决定将路面硬化,也是整修中单项投入最大的,好在天公作美,在暴雨来临前得以完工,同时感谢连云山庄余总的大力支持。</p> <p>整理过程中还发现了这些宝贝</p> <p>曾祖父用过的蓑衣</p> <p>  回归田园生活,为了吃上原汁原味的石磨豆腐,也花了不少功夫,自己动手桐油刷两遍,更耐用</p> <p>保证用上安全放心的泉水,跋山涉水,全家齐动员</p> <p>经过大家努力,厨房终于开火了</p> <p>妈妈的味道永远是最好的</p> <p>  通过整修老房子,比以前更苗条了😂虽然累,但还是蛮有成就感的,累并快乐着😜</p><p>还学会了多门手艺😎水电工、油漆工、叉车师傅、装载机师傅……</p> <p>老房不同季节的景色</p> <p>  竹林萦绕,云里雾里的老屋,在炎炎夏日,山下如蒸笼,而山上却是凉风习习,避暑胜地,天然氧吧。每逢假日,我总是迫不及待奔回老屋,在这里偷得浮生半日闲!让我拥有温暖平静的心情;拥有从容淡定的心境!偶尔约上三、五好友,可以沏茶、品酒、海阔天空……</p> <p>  人疲马乏,资金不足,整修暂告一段落,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慢慢完善。</p><p><br></p><p><br></p><p><br></p><p><b> 老房子承载着儿时的记忆,也是父亲千辛万苦用泥巴一点一点筑起来的,不想让它荒废了。整修过程中也遇到不少困难,在大家的帮助下都一一解决,在此深表感谢!特别感谢家人的支持,家庭和睦、齐心协力,没有办不成的事!</b></p><p><br></p><p><br></p><p><br></p><p><b style="font-size: 18px;">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就是我家的老房子。</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