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炎炎夏日,七月流火,顶着三十几度的高温在号称火炉城市的西安培训了八天,各种专家的报告听了十几场,笔记记了差不多一本。虽说好老师不是靠培训造就的,可培训了一场,总该有些心得吧。下面结合老师的报告谈谈我的认识。</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一:当前我国“课改”的主题与特征</b></p><p>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纲要》指出,1、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学习,帮助学生学会学习。2、注重知行合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3、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位学生的优势潜能。</p><p>2014年3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提出了落实立德树人工程的十大关键领域。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p><p>2016年,提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包括一个中心(全面发展的人),三个维度,六个方面,十八个基本点。</p><p><br></p> <p>核心素养主要是作为贯通各学科的顶端设计来研究的,而发展 学生的核心素养必然要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去实现,因此,需要将核心素养在各个学科中具体体现。</p><p>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是全局与局部,共性与特性,抽象与具象的关系。 学科核心素养是经历学科学习之后学生发展的正确的价值观念,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p> <p>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四个方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品质,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p> <p><b>二、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点思考:好的课堂应该是思维深刻发生的课堂。</b></p><p>思维的定义:人用头脑进行逻辑推导的属性,能力和过程。通常意义上的思维涉及所有的认知或智力活动,它探索与发现事物的内部本质联系和规律性,是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p><p>思维的分类:1、根据思维的凭借物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可以把思维分为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2、根据思维过程中是以日常经验还是理论为指导来划分,可以把思维分为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3、根据思维结论是否有明确的思考步骤和思维过程中意识的清晰程度,可以把思维分为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4、根据解决问题时的思维方向,可以把思维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5、根据思维的创新成分的多少,可以把思维分为常规思维和创造性思维。</p> <p>当前我县中学语文课堂存在的几个误区:1、为了追求标准答案,限制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例如,有些老师讲人物形象分析,为了让同学们达到预设的标答,否定同学们自己的思考。我认为这与核心素养思维的发展和品质是相悖的。关于人物形象,可以是这样的也可以是那样的。2、为了追求所谓的课堂效果,老师常常提一些“对不对”“是不是”等简单的问题,不需要思考,也无需侯答时间,我认为这样的问题可以不问。老师应该尽量设置一些能够激发同学们深度思考的问题,在课堂上产生思想的火花。3、为了追求课堂的热闹,为了互动而互动。很多互动只停留在行为互动层面,为了互动而互动,这样的互动没有多少实在意义。</p> <p>几点建议:1、多读书,小说,教育理论,教育史,历史著作,要广泛涉猎,增加自己的知识量,比如,介绍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应该知道出自苏轼的“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样既能渗透传统文化,又让同学们容易记住。2、研读2011版的《语文课程标准》,搞清楚国家对于语文学习的总体要求。3、学习近几年国家关于新课程改革的相关文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