喇叭声声响山城

杨五贵(耀州)

<p>那是上小学的时候,1956年冬季的一天,我家斜对门低矮的房檐下挂上了一个四四方方的“洋戏匣子”,据说这“洋戏匣子”能够定时有人在里面讲话或者唱歌,神奇极了,这一消息让闭塞的我们惊讶得合不拢嘴,也别提有多高兴了。</p><p>“洋戏匣子”响起的那天晚上,大雪纷纷扬扬,大人们都躺在热炕上,街头空荡荡的,四周白茫茫一片,我们几个十三四岁的孩子蜷缩在这个“洋戏匣子”下面,等待着一个奇妙而神圣时刻的到来。</p><p>终于,匣子里“有人”讲话了,是柔和而动听的女声,似乎讲的是有关我县一些事情。我们几个人全神贯注、聚精会神地听着,不知不觉,匣子里的人说了声“再见!”兴犹未尽的我们这才跺着冻麻了的双脚,恋恋不舍地走回家中。不过那时初闻广播。且年龄尚小,对播出的内容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尽管如此,但对广播的喜爱之情一直持续了很久很久……</p><p>随着时间推移,大约是进入上世纪六十年代,“洋戏匣子”已换成了挂在杆上的高音喇叭,一响起来,声音可以传遍全城每个角落。这时的广播,除了传播新闻外,它还成了全城居民和学生作息的信号。每次广播的开始曲是广东音乐《步步高》:335|5323|2161|5----这优美的旋律至今仍萦绕在耳畔,挥之难去。</p><p>广播这时已和人们结下了不解之缘,如果有一天因故未播音,晨起上学的学生准要迟到,人们一定会念叨:“今广播咋没响哩!”依恋之情,溢于言表。 </p><p>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又一年,优美的音乐回荡在小城上空,它传播着全县各条战线鼓舞人心的消息。它鼓动着人们大干社会主义的热情,它教化着群众一步步向文明生活走去……</p><p>后来,随着收音机的普及,人们慢慢地对广播兴趣不再那么浓烈了,尤其可悲的是,“文革”期间,昔日传送优美乐曲的喇叭竟成了两派对骂的工具,整日价噪声聒耳,令人心烦意乱。随着“四人帮”的走红,广播里假大空话连篇累犊,搅得人难以平静,甚厌其烦。</p><p>时代发展到今天,随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步步深入,尽管收音机和电视等各种音响设备已经高度普及,但是人们还是觉得传播当地新闻的喇叭依然是那样的不可缺少,它已成了人们日常生活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像人们离不开阳光、空气和水一样。</p><p>这是因为广播作为传递各种信息的媒介,是“最迅速最广泛最直接最生动最具有影响力的现代化工具”,“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人们从广播电视中获得的信息知识越来越多”,正是基于这一原因,广播才和人们如此难解难分。</p><p><br></p> <p>那年月,我常给县广播电台写新闻稿件,故我的大名也就在故乡的村村落落飞扬,甚至愈传愈远,几乎家喻户晓,极大提升了我的知名度,因此还“趾高气扬”了一阵子呢!那时的广播人特别敬业,认真负责,恪尽职守。每播我的一篇新闻稿件,都要给我5元稿费。记得那一年,很长时间我没领稿费了,电台还专程派业务人员聂学花给我送到我任教的学校,感动得我热泪盈眶。</p><p>喇叭声声响山城,已经整整六十四年了。六十四年尽管在历史的长河里只是短暂的一瞬,然而它对一个人来说,却几乎是生命的五分之四,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程,回首逝去的岁月,几多艰辛,几多甘甜,又是几多辉煌,令人心灵震颤而难以忘怀!</p><p><br></p> <p>如今,山城广播事业早已有了长足的发展,今非昔比。昔日小小的广播站已被电台、电视台融媒体所替代,广播信号和电视画面覆盖了全区及毗邻地区,抚今思昔,深感时代发展的迅猛。</p><p>耀州,我亲爱的故乡,你巨人般的脚步声正在大踏步的向前迈进,家乡巨变的画面叠出在人们的视野里,幸福的歌声无时不飘荡在山城的上空,您可知道,这是多少广播人含辛茹苦的结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