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促的青春

朱灿铭

<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席慕蓉说: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当初读到这句话时,我正值青春年华,也刚刚释放了皓首穷经的寒窗寂苦,自由快乐得想要飞。当三年的时光,一千多个日日夜夜匆匆而过,迎来毕业季之时,我才悲伤地发现,时光竟然比翻书还要快。</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38, 38, 38);">01</span>&nbsp;&nbsp;一春犹有数行书</p><p><br></p><p>自从舜耕山下分别,转眼就是二十年之久。这二十年里,原本青涩瘦削的精神青年,已经蜕变成大腹便便的油腻大叔。最让我不能接受的是,我的发际线后移的速度竟然也赶上了那本仓促的书。</p><p><br></p><p>人到中年,正是品味人生之时。只要稍有闲暇,我喜欢独坐阳台,呷上一口清茶,眺望着猩红如血的夕阳,努力地翻开脑海里满是伤感与欣喜交织的书页,里面青春的字迹早已落满尘埃。我用思念轻轻地拂尘一看,左页是无法忘却的回忆,右页是把握不住的似水年华。</p><p><br></p><p>这些年囿于庸俗,奔波劳碌又加上冗务缠身,也仅为衣食计。每每得闲,想用笨拙的笔,尽可能完整地记录下那三年的美好,却始终未能如愿。2011年的一场意外,使我的头部受到了重创,有些人和事悄无声息地消失在疼痛与混沌里。</p><p><br></p><p>不过我感到庆幸的是,2005年在《安徽青年报》上发表的处女作《有月不懂夜的黑》,就是回忆大学里的那些人那些事。在那篇文章里,我写下月光里与大学同学、老乡倾心交流交往的故事,这应该是我对于大学时光最清晰的记录。当然,这个记录青春、留住岁月的物证,也是年初从故纸堆里翻找出来的。</p><p><br></p><p>虽然记忆有些消失,但是心还记得。有一年,一个同事去淮师参加国培,知道我是淮师学子,特意给我发了几张照片,让我猜猜是哪个地方。焕然一新的东校区校园,给人旧貌新颜的感慨之余,更多的是久别重逢的欣喜。涅槃的教学楼、热闹的篮球场、如茵的绿草地,这些很单调、很局部的场景,如星星之火,瞬间燎原了残余的记忆。</p><p><br></p><p>我翻找出同学们赠予我留念的照片,一张一张地看,一次一次地搜肠刮肚,好不容易才将沉落在心灵深处的记忆碎片,一一拾掇起连缀成文,写下一篇名为《几载淮师一世情》的文章,来表达对青春的怀念与追忆。随后,我还写过一两篇有关母校的文章,总感觉意犹未尽。让我很是遗憾,受伤过的记忆终归有些模糊。</p><p><br></p> <p><span style="color: rgb(38, 38, 38);">02 </span>酒家青纻一行书</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二十年前的高考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只有勇敢者,才能在过五关斩六将的惨烈中获胜。那年九月,一切,随着高考结束而尘埃落定。当我们背起行囊,从四面八方汇聚到淮师时,就注定在青春之书上,留下许许多多浓墨重彩的印记,串联起往日时光与今朝岁月,将我们的一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每次翻找出那本紫红色的毕业留言册时,里面的留言依然如跳动的火焰,温暖依旧,即使年代已经久远。发黄卷边的书页有些黏连,曾经用心写下的字迹也有些模糊。但是,那段被时光磨砺越久的记忆,无不昭示着如梭岁月的流连,缱绻着同学情谊的深长。</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索性从头一帧一帧翻看着,就如推开教室、寝室之门,那一张张灿烂如花的笑脸,一句句夹杂着各地方言热情的问候,一个个张开友谊的臂膀,又将我们有力地拥在一起。</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到了寝室的第一天,李元朝就领着我们一起逛过龙湖公园。那里,蔚蓝的高天、碧绿的草地、齐整的树木、曲折的小径、清澈的湖水、荡漾的轻舟,还有那匹瘦弱的马驹,颤巍巍地驼起一个个沉甸甸的梦想,从而开启了为时三年的淮师之旅。</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淮师的生活,简单而不单调,平淡而不乏味。三点一线的生活轨迹,基本上每天都在反复上演。寡淡如水的稀饭,可能是因为加了些红豆粉,才导致了米粒了了可数,甚至还可以倒映出模糊的脸庞。在饭缸的隔盖上,永远都放着两个老面馒头,尽管我极其不喜欢,但是相对于那五角钱的面条和胡辣汤,我的选择无奈而明智。</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大学的学习生活,已经没有了高中时期的紧张与残酷,毕竟那个年代进了大学,就等于拿到了分配工作的保证书。虽然每学期都有期末考试,但是形式重于实质。课任教师总在试前划定考试范围,也总有热心的同学根据考试范围梳理出一学期的学习内容,制成一份份押宝秘籍,帮助大家安然过关。</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我是属于学习不够专心的那一类人,所以时常享受这般的恩惠。想当初甫一上课之时,我的书本下面藏着的,要么是小说,要么是史书。我曾经自我安慰过,虽然上课不能用心听讲,但是我并没有不务正业。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亲近文学,就是最大的正业。</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如今,我已经记不清自己当时读过多少书,获得了多少受益,但是那时的我明显是充实的,快乐的。毕业后,我从学校带回家的文学与史学笔记,足足有厚厚的三大本,只可惜在2014年老家拆迁时,葬身在瓦砾丛中。这遗失的笔记,完全是因为我的疏忽大意,而被蹂躏、糟蹋、抛弃,着实让我很是心痛、自责。</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大学的业余时间,除了短暂地学过跳舞,就只有打球与打牌了。我的球技并不好,可能沾了中文系男生少的运气,被选入了系篮球队,以一米八的矮个子打起了中锋。运球熟稔的唐华、投篮精准的倪征,常与我一起在球场上挥汗如雨。只要他们球一出手,我就会像老鹰猎食一样专注地判断着球的落点,以便及时争抢篮板。由于我的积极,再加上我的学号是“91”,因此被队友戏称为“罗德曼”。</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打牌,我们寝室有个有趣的代称——修锁。那是源自一次真实的修锁事件,只不过我们四个人修好了锁之后,躲在寝室里打牌被抓个正着。但凡同学见不到我们的踪影,就会戏谑我们躲在寝室里“修锁”。那个年代最流行的是打升级拖拉机,或者叫打“八十分”。我与刘敏的搭档很是密切巧妙,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能享受到胜利后的喜悦。</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一个星期五下午没有课,我们赖在寝室打牌,没想到系里会组织卫生检查。当系书记带队推开虚掩的寝室门时,一个寝室八个人分成两班,一张条桌俨然成为了硝烟弥漫的阵地,扑克牌、瓜子壳、欢声笑语,到处乱飞。查寝的老师指了指地面的瓜子壳,含笑不语地走出了寝室。地面上瓜子壳有多厚,快乐就有多少。从此,359寝室会嗑瓜子的名声不胫而走。</p><p><br></p> <p>03 &nbsp;衡阳归雁几封书</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在淮师的那三年,我们都沉浸在自由、快乐里,以至于我们都忘记了要去思考未来。在我们单纯、无忧的世界里,未来遥远得没有形状。可是,现实总是残酷的。当毕业季来临之时,就意味着分别。而这一转身,也许就是一辈子。所以,珍惜余下的时光,成了在淮师最后岁月的唯一主题。我们整天地腻歪在一起,所有的恩怨情仇,都消弭在酒与祝福里。</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借酒消愁,是临近毕业的无奈之举,得到的却是愁上更愁的苦恼。于是,醉醺醺的同学三三两两地坐在操场上,背靠着背,抑或是斜身相依,沐着晚风,沐着清辉,沐着祝愿,第一次直面即将到来的未来,畅想着同学情谊能与生命同行,与天地同在,与日月同辉。</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那段时间,淮师门口的摄影楼应该是最忙碌的。每一个人都将自己最满意的照片的底片拿出冲洗,好赠送朝夕相处的同学,并将彼此心底最真诚的话语化作依依不舍的字迹,填满照片背后的空白,用最原始、最真诚的方式,不辜负我们彼此最美好的青春年华。</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离别的时刻,从不会因为不舍而有分秒的延迟。男生相对要坚强些,我们将班里女同学一一送上疾驰而去的绿皮火车,随之带走的还有女生的眼泪,那是对淮师岁月最真情的一段告白。至今还清晰地记得,我们站在楼下等着送别返乡的女生,却清清楚楚地听见女生寝室里那绕梁不绝的嚎啕着的不舍。</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从校园到社会,我原本以为一二十年的时间是多么漫长,何曾想这个间隔却短暂得难以想象。当我们再次背起行囊,一只脚踏出淮师大门的那一刻,就已经意味着在告别校园的青葱,去迎接社会的挑战。虽然我们有些畏惧、迟疑,可是,即便是幼嫩的翅膀,也要学会顶风而上,搏浪前行。</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乘淮师扶摇而上,破过往藩篱而行。鲜花和掌声,从来不会赐予守株待兔的人,而只会馈赠给那些风雨无阻的前行者。时别二十载,归来已不是少年。如今的我们,不必叹息青春留不住,时光也终不负韶华。年轻的棱角早已磨圆,但是岁月却让我们滚得越来越远:商界名流、企业高管、杏坛翘楚、政坛新秀……</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时光最是匆匆,带走的不只是青春,还有人。虽说时光不老,我们不散,但是真当告别青春、历经沧桑之后,我们都清楚地知道人终究是岁月的过客,你路过我,我路过你,然后各自向前,各自安好,以至于走着走着,冷不丁地就会有人走散。所以,我们都学会了珍惜。</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席慕蓉的那句话还有半句,就是“我们含着泪,一读再读”。二十载再聚首,我们再一次读到这本青春之书,读到的都是我们自己。这本书上,我们每个人都写下了太仓促的青春,而且还被岁月残忍地翻了过去,但是我们的青春真实可感,就在这炽热的同学情谊里,永远值得我们一读再读,甚至仍会热泪盈眶。</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