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之我见

一轮如月

<p>沐川县舟坝学校 叶军</p> <p>一、教育改革之形势。</p><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时代特色,是我们党最鲜明的时代旗帜,是中国人民最为自信和自豪的伟大创举.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时代要求进一步深化改革,经济社会发展呼唤进一步深化改革,人民群众期待进一步深化改革,改革的步伐决不能停顿,更不能倒退。</span>教育的改革也必须顺应时代的潮流,势在必行。就国际、国内的形势来讲,教育的创新是万众创新的基石。没有创新的民族是落后的,是要被挤压和制裁的,要想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国的伟大复兴,离不开教育的改革与创新,高考改革已然铺开,我们只有改革这一条路可走,教育的改革一直在路上,没有尽头,前面的实践,只是后面改革的基础,唯独我们不忘初心,方能在改革的长征路上砥砺前行。</p><p>二、教育改革之目的</p><p> 教育改革最终目标是促动学生发展。我们知道,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同时也是教育的最终成果,其在教育改革中的地位是无法比拟的,教育改革的目的最终还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只有让学生得到更全面顺利的发展,教育部门力求为社会输送更多社会人才的教育改革目标才能真正实现。这个目标应与社会实际相适合,若出现背离,教育就无法满足学生及社会的发展需求,在这样的情形下,教育制度等各方面就必须实行改革。我们能够说,教育改革的最终目标就是为了促动学生发展。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教育体制、教育方式、思想及教育理念等都仅仅为实现这个教育改革的最终目的所采取的必要手段。</p><p>三、教育改革之现状</p><p> 改革的目标是学生,而学生的现状是我们教育改革不可忽视的。</p><p><b> (一)&nbsp;&nbsp;&nbsp;&nbsp;自控能力弱</b></p><p> 自控能力不能理解为消极的自我约束,它是一种内在的心理功能,使人自觉地进行自我调控,积极地支配自身,排除干扰,使主观恰当地协调于客观,并采取合理的行为方式去追求良好的行为效果。</p><p> 常见的学生自控能力薄弱的现象有一下几点:</p><p>1.&nbsp;&nbsp;&nbsp;上课不注意听讲</p><p> 许多学生精神不易集中,往往刚上课时能够认真听讲作笔记,但持续时间并不长,有时自己都说不清刚刚在想些什么;还有些学生前一天晚上开夜车到很晚,白天上课更不能以最佳的精神面貌迎接新的学习任务,甚至因为睡眠不足而在课堂上打盹;有些学生为了完成其他学科的作业等学习任务,就利用第一节课或其他自己认为不重要的课堂上完成这些事情,也有学生干脆做学习以外的事情。 </p><p> 2.&nbsp;&nbsp;&nbsp;一心二用</p><p> 一些学生在做作业时习惯性听歌、看电视,认为自己能一心二用,或是认为这样能有助于更好学习,却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在欣赏音乐观看比赛的过程中受到影响。</p><p>3.&nbsp;&nbsp;&nbsp;易被外界事物影响</p><p> 网络让对新鲜事物感兴趣的青少年有着极强的吸引力,这让学生容易沉迷网络游戏、聊天,花费学生大量时间和精力,对学习影响很大;漫画、小说给予学生精神上的放松,流行八卦新闻让学生有了娱乐的话题,这让一些学习自制力差的学生成绩下滑。</p><p> <b style="color: rgb(51, 51, 51);">(二)&nbsp;&nbsp;&nbsp;&nbsp;学习方法不科学</b></p><p><b style="color: rgb(51, 51, 51);"> </b>以下是几种常见的不当的学习方法:</p><p>1.&nbsp;死记硬背,理论与实际脱离<b style="color: rgb(51, 51, 51);"> 。</b></p><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2.&nbsp;不注重知识点归纳总结。</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3.&nbsp;时间分配不合理——学习无计划,学习时不会科学利用时间,不注意劳逸结合,经常开夜车,上课时常常犯困。</span></p><p><b> (三)&nbsp;&nbsp;&nbsp;&nbsp;缺乏学习动机</b></p><p> 动机缺乏的学生没有学习动力,缺乏学习热情,把学习看成是一件苦差事,在学习中没有目标,得过且过,其学习行为完全是一种被动的应付。表现在方法上,必然会死记硬背、投机取巧、没有计划。一个丧失学习动机的学生,必然丧失深究学习方法的兴趣。因此,那些在学习中无精打采、大叫“没劲”的学生,十有八九方法不当。</p><p> 在现在学生的话题中关于理想的讨论比较少了,学生更原意谈谈网络游戏、明星八卦或者身边的奇闻趣事,理想有时候在他们口中变得十分可笑。有些学生说:“想这些干嘛,想了也没用,走一步算一步”,有的学生能说出未来想做什么,但是比较模糊。比如想当医生,是因为当医生能挣大钱等等。这一方面和学校教育中缺乏对学生理想的培育有关,另一方面也和家庭教育有关。当一个人缺乏理想不知道为什么要努力读书,他是很难真正努力起来的。</p><p> 现在的学生,也有许多好的方面,如学生信息量大,接触广,也是我们教育改革的契机。</p><p>四、教育改革之策略</p><p> 教育改革是一件系统的工程,涉及许多的方方面面,而我们改革的目标是学生。所谓“<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想“乐”是教和学的基础</span>,在这里我就学校改革的策略谈一点自己浅显的看法。</p><p>1、让学生乐学。</p><p> 许多人觉得改革应该从老师开始,从老师的观念革新去入手。我觉得改革该从学生入手。教育改革应该是从学生中来,回到学生中去。学生需要怎样的改革,我们就给予怎样的改革,这样的改革才有着力点,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充分的参与和体验,才能有获得感。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乐学呢?</p><p>(1)课堂还给学生。</p><p> 这正是我县生本教育改革的特色,这里我就不赘述。在生本教育改革中,全县还没有形成百花齐放的学术氛围,还需要培育一批改革的排头兵,培育一批能改革的校长,这样,生本教育改革才能落地、开花。</p><p>(2)知识由学生获得。</p><p> 许多专家都提到,学习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终身受用。所以学习知识,获得知识的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每一个学科获得知识的方法不同,不能千篇一律,在同一学科中,针对不同的学生,应该要有不同的获得方法,要让每个层次的人都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p><p>(3)能力由学生展示。</p><p> 能力是学生素质的全方位展现。能力的展示,我们老师要提供展示的平台,课堂是一个平台,但我觉得远远不够,学校要提供更大的平台,让学生成长。比如语文学科,学校层面就应该长期设置作文大赛、诗词大会、词语听写大赛等等。让学生在不同的平台能达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能力得到提升。甚至县里也应该设立与课改相适应的学生能力展示的平台,老师生本课堂展示的平台有了,学生的能力发展的怎样了?还得有平台来推进。最近几年,艺体活动的平台许多,如田径运动会,兵乓球赛,篮球赛,足球赛。从我知道,在这些平台的推动下,学生的积极性显著提高,技艺也越发精湛。反而在其他学科上看不到这样的热情了,看不到学生乐意去学的态度了。</p><p>(4)情感由学生去体验。</p><p> 不管是怎样的情感,都得由学生去体悟,化作学生自己的情感,再由这份情感去感受更多的人和事。</p><p> 让学生乐意去学,快乐学习,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的进步与发展是我们老师最大的幸福。</p><p>2、让老师乐教。</p><p> 学生的乐学,带给老师的是乐教,是学生倒逼老师进步。我们有这样的一个经验,许多老师在乡村的时候并不是出类拔萃,但是,一但进入县城,成长是非常迅速的,为什么?询问这部分老师便可知道,是城里的学生,城里的家长倒逼着他们进步,学生对老师的要求更高,家长对孩子的期望更高。老师不学习,不进步,何以立足?人有危机感,才懂得去努力。让老师乐教,其实也很简单。</p><p>(1)重温奉献精神。</p><p> 奉献精神是作为教师师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当老师时的初心。现在许多的老师或者专家教授都不谈奉献了,给教育蒙上了一层功利的外衣,这得改变,让老师们懂得奉献,点燃老师们奉献的热情,是我们教育改革的责任。</p><p>(2)满足老师知识与能力的需要。</p><p> 每一位老师,都想进步,都想要得到家长和学生的尊重和认可。可是,许多老师得不到与之相应的知识补充和能力的培养,得不到相应的培训和重视,最后就沦落到了得过且过,用过去的思维和能力去教育新时代的学生了。</p><p>(3)以各种方式激励老师,增强老师的幸福感。</p><p> 改革,不是给老师找麻烦,是给老师找幸福,这是改革的红利。只有让老师认可改革,参与改革,体验改革,改革也才会有春天,犹如雨后的春笋一样,节节高。</p><p> 让老师更有尊严的去教书。让老师更有方法去育人,是我们愿意看到的愿景。</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