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工兵师——人民工兵血脉传奇4

大胖子

<h1>致工程兵战友</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b>【第一个工兵师】</b></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b>1950年2月5日,成都双流,根据贺龙司令员的决定,经中央军委批准,十八兵团工兵师正式组建并授旗。</b></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b>——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的第一个工兵师。</b></span></h1> <h1>▼▲毛泽东、朱德、贺龙在交谈<br></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第十八兵团工兵师成立时,西南军区副参谋长的张经武,西南行政委员会公路总局局长穰明馨,18兵团副参谋长梁军出席了大会并讲了话。</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进军西藏支援司令部副政委胥光义,受贺龙司令员委托,前来祝贺并授旗。</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第十八兵团工兵师,师长廖述云,政委刘月生,参谋长苏旺,政治部主任吴达明。下辖工兵第10团、11团和12团,师机关和部队驻新津县城及近郊。</span></h1><p class="ql-block"><br></p><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第18兵团工兵师工兵第10团,由18兵团60军工兵营和起义的国民党军工兵第3团合编组成,后来又调入12军工兵营。1951年2月全军统一工兵序列,改番号为西南军区工兵第4团。</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第18兵团工兵师工兵第11团,由18兵团62军工兵营和起义的国民党军工兵第19团合编组成,后来又调入11军工兵营。1951年2月全军统一工兵序列,改番号为西南军区工兵第6团。</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第18兵团工兵师工兵第12团,由18兵团61军工兵营和起义的国民党军第138师工程大队、工兵(步兵)37团合编组成。1951年2月全军统一工兵序列,改番号为西南军区工兵第8团。</span></h1> <h1>▼▲贺龙在西南</h1> <h1>▼▲1949年11月 贺龙(右一)、周士第(右二)、王维舟(右一)在入川进军途中。</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b>【贺龙在西南】</b></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49年12月,贺龙率华北野战军第十八兵团等部,转战西北,进军西南,由陕入川,配合第二野战军,歼敌数十万人于成都地区。西南各省解放后,贺龙任西南军区司令员等,领导了清剿土匪,恢复生产,建设边疆,以及改造起义投诚的原国民党部队等工作,为和平解放西藏,解放大西南,建设大西南,作出了卓越的贡献。</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0年1月24日,中共中央批准了刘邓的报告。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五兵团第十八军(军长张国华,政委谭冠三)进军西藏的序幕拉开了。</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遵照毛泽东主席一面进军,一面修路的指示,第二野战军五兵团十八军组建了(进藏)支援司令部。</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0年2月1日,西南军区18军(进藏)支援司令部在重庆成立,以18军副军长昌炳桂兼司令员,胥光义任政委,谭善和、廖述云任副司令员,何雨农任参谋长,刘月生任政治部主任。</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0年2月5日,中央军委决定,以第18兵团所属各军工兵营与起义的国民党军两个工兵团(国民党军工兵第3团和工兵第19团),1个步兵团,在成都双流组建第18兵团工兵师,辖工兵10团、工兵11团、工兵12团。工兵师组建时为西南军区建制。</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贺龙笑谈西南地区</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歼敌90万,叛逃30万,剿匪85万</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0年1月,毛泽东决定:解放并经营西藏。</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0年2月9日,在重庆组建西南军区,贺龙任司令员,邓小平任政委。</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0年3月4日,第二野战军第十八军在四川乐山举行庄重的进军西藏宣誓大会,开始了进军西藏、解放西藏的光荣征程。</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0年3月14日,西南军区特种兵纵队组成工兵纵队,辖有6个工兵团,包括二野的工兵2团、工兵7团,第十八兵团工兵师的工兵10团,工兵11团,工兵12团,暂编工兵8团(即五兵团工兵团)。另外还辖有重机械工兵营、防毒大队、工程大队等。西南军区还辖有云南军区工兵团(即四兵团工兵团)。</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0年3月28日,在新津举行的西南军区工兵纵队成立大会上,同时宣布西南军区工兵学校正式建立。</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0年4月16日,工兵纵队领导机关改为西南军区工兵司令部,谭善和任司令员兼政委。第十八兵团工兵师编制撤销,所属工兵团保留。后由进军西藏支援司令部统一指挥。</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0年6月,全军组建了18个工兵团,2所工兵学校。西南军区7个工兵团,1所工兵学校。</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1年2月,全军统一了工兵部队的序列。</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size: 22px;">西南军区的7个工兵团,改番号为工兵3团至工兵9团</span></h1><h1><br></h1><h1><b style="font-size: 22px;">【初建时工兵团】┃至1951年┃</b></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二野工兵二团】┃工兵三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工兵师第十团】┃工兵四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五兵团暂八团】┃工兵五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工兵师十一团】┃工兵六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二野工兵七团】┃工兵七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工兵师十二团】┃工兵八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四兵团工兵团】┃工兵九团┃</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同时西南工程大队,调华东军区工兵大队,组建为工兵12团。</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5年,西南军区7工兵团和西南工程大队组建的工兵团,重新规定番号和序列,为1个工兵团,2个舟桥团,5个建筑团。 </span></h1><div><span style="font-size: 22px;"><br></span></div><h1><b style="font-size: 22px;">(一九五五年)┃-1951年┃</b></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工兵第一团)┃工兵七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舟桥第81团)┃工兵三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舟桥第82团)┃工兵四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工建103团)┃工兵五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工建104团)┃工兵六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工建105团)┃工兵八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工建106团)┃工兵九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工建107团)┃工兵12团┃</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49年9月,人民解放军发展到8个工兵团,其中二野有2个工兵团,</span>二野工兵二团、工兵七团,1955年为<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size: 22px;">舟桥第一团、工程兵工兵第一团。</span></h1> <h1>▼▲贺龙、刘伯承、邓小平等</h1> <h1>▼▲二野第五兵团18军进军西藏</h1><h1>1950年3月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在四川乐山举行了进军西藏誓师大会。军长张国华带领全体官兵宣读誓言。开始了进军西藏、解放西藏的光荣征程。</h1><div><br></div><h1>刘伯承说:进军西藏是一件非常光荣也非常艰巨的任务,就其政治意义的重大、自然条件的艰苦等各个方面讲,都可以称作是我军历史上的第二次长征。</h1> <h1>▼▲贺龙检查武器</h1> <h1>▼▲二野第五兵团18军进军西藏</h1><div><br></div><h1>1950年3月底,十八军主力部队进军甘孜。海拔3400多米的二郎山位于进入甘孜地区的必经之路,也是进藏部队翻过的第一座雪山。</h1><div><br></div><h1>1950年10月6日至24日,正式发起昌都战役。南北两线部队同时渡过金沙江,经历大小战斗20余次,打开了解放西藏的大门。 <br><br>从昌都到拉萨进藏部队,需要翻越14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和4座海拔6000米以上的雪山。</h1><h1> <br>十八军进藏部队严格遵守“进军西藏,不吃地方”的规定,面临三次断粮,一在甘孜,二在昌都,三在拉萨,其中昌都断粮最为艰难。</h1><div> </div><h1>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阿沛·阿旺晋美等,在北京签订了《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宣告西藏和平解放。</h1><h1><br></h1><h1>1951年5月25日,毛泽东以中央军委主席的名义颁布进军西藏训令,决定从西康、云南、青海、新疆分4路向西藏进军, 十八军开始向拉萨前进。</h1><h1> </h1><h1>1951年5月,新疆军区独立骑兵师一部在安子明率领下从新疆进入西藏,向被称为“世界屋脊上的屋脊”的阿里高原进军。 <br><br>1952年7月17日,解放军进驻藏南边境重镇亚东。</h1><h1><br></h1><h1>回顾艰难历程,进藏主力部队行军2000多公里,四路大军总行程达8000多公里,横穿“世界屋脊上的屋脊”阿里高原,走过高耸入云的横断山脉,跨越横亘数千里的唐古拉山,一路跋山涉水、铺路架桥,用血肉之躯筑成进藏之路。</h1><div><br></div><h1>解放军从西至东,沿着喜马拉雅山脉在4000多公里的漫长国境线上建立哨所,铸成了保卫祖国西南边防的钢铁长城,将西藏和祖国紧紧地连结在了一起。</h1><div><br></div><h1>至此,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藏部队胜利完成了将五星红旗插到喜马拉雅山的神圣使命。</h1> <h1>▼▲二野第五兵团18军进军西藏</h1> <h1>▼▲第18兵团周士第、王新亭<br></h1><div><br></div><h1><b>【第18兵团周士第】</b></h1><h1>周士第(1900-1979)广东乐会人。黄埔一期,开国上将。<br>1924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革命生涯中,参加北伐战争、南昌起义、长征、百团大战,指挥晋北战役,协助徐向前指挥晋中战役、太原战役,参与指挥扶郿战役和秦岭战役,率兵团进军西南和成都战役等。曾任铁甲车队队长,叶挺独立团参谋长,独立团(后改称25师第73团)团长,所部敢打硬仗,屡建奇功,被称为“铁军”。1927年8月1日,周士第率部参加南昌起义,任第25师师长。1936年12月,任红二方面军参谋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120师参谋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华北军区第一兵团副司令员兼副政治委员、第18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西南军区副司令员等。参与领导剿灭匪特和改造起义部队工作,并组织部队进军西藏。</h1><div><br></div><h1><b>【第18兵团王新亭】</b><br>王新亭(1908-1984)湖北孝感人。开国上将。<br>1930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革命生涯中,先后参加了鄂豫皖苏区历次反“围剿”斗争 ,开辟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和红四方面军长征,参与指挥长生口、神头岭和响堂铺战斗,参与指挥漳南战役,参加了临汾战役、晋中战役、太原战役、扶郿战役、兰州战役、秦岭战役、成都战役等。1935年,随红四方面军主力长征,在四川懋功与红一方面军会师后,调任红军大学政治部主任。1936年7月,红四方面军在甘孜与红2、红6军团会合后,任红四方面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第31军政治部主任。抗日战争时期,先后任八路军第129师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第386旅政治委员,太岳军区司令员,晋冀鲁豫军区政治部副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8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所部第23旅被中央军委命名为“临汾旅”。<br>1949年起,王新亭任第18兵团第60军军长兼政治委员,第18兵团第一副司令员兼副政治委员,西南军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参与领导剿灭匪特和改造起义部队工作,并组织部队进军西藏。 </h1> <h1>▼▲工兵师长廖述云、政委刘月生<b><br></b></h1><div><br></div><h1><b>【工兵师师长廖述云】</b></h1><h1>廖述云(1915-1994)湖北石首人。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原军委工程兵副司令员。<br>1929年 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红三军,军长贺龙)。1934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湘鄂西、湘鄂川黔苏区反“围剿”和红二方面军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0师参谋,科长。1941年后入延安军政学院、中央党校学习。1943年后,任120师三五八旅八团参谋长,晋绥野战军独立第二旅参谋长,西北野战军第三纵队旅参谋长。参加了延安保卫战和青化砭、蟠龙、宜川等战役。<br>新中国成立后,任第十八兵团工兵师师长,西南军区工兵纵队及(进藏)支援司令部副司令员。率部参加了康藏公路、成渝铁路的修筑。<br>1952年后,调工兵司令部,军委工程兵工作。1957年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h1><div><br></div><h1><b>【工兵师政委刘月生】</b></h1><h1>刘月生(1917-2008)湖南茶陵人。1961年晋升为少将,原军委工程兵副政治委员。<br>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参加红军(红二军团,总指挥贺龙)。1933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湘赣、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红二方面军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0师干事,后任第714团政治处主任、政委。参加了绥包、卓资山、集宁、保卫延安、转战陕北、解放大西北等战役战斗。<br>新中国成立后,任第十八兵团工兵师政委,西南军区工兵纵队及(进藏)支援司令部政治部主任。率部参加了康藏公路、成渝铁路的修筑。<br>1952年后,调工兵司令部,军委工程兵工作。1965年,任援越修路工程指挥部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h1> <h1><b style="font-size: 22px;">【第十八兵团】</b></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兵团,组建于解放战争时期。其前身是华北军区第一兵团,华北军区司令员聂荣臻,第一副司令员徐向前兼任第一兵团司令员和政治委员。第一兵团发起了晋中战役,歼灭阎锡山军10万余人。</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49年2月,华北军区第一兵团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兵团,直属中共中央军委,所辖第8、第13、第15纵队依次改称第60、第61、第62军。1949年4月,太原战役结束后,第十八兵团转隶第一野战军建制,彭德怀任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第十八兵团参加解放大西北的作战,周士第任十八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王新亭任第一副司令员兼副政治委员,陈漫远任第二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第60军,军长张祖谅,政委袁子钦,辖第178、179、180师和补训师。第61军,军长韦杰,政委徐子荣,辖第181、182、183师。第62军,军长刘忠,政委鲁瑞林,辖第184、185、186师和补训师。</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第十八兵团参加了扶郿、兰州等战役,在秦岭地区牵制国民党军胡宗南集团,掩护第二野战军主力由湘西入川。</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49年11月,第十八兵团由陕南入川,转隶第二野战军建制,刘伯承任第二野战军司令员、邓小平任政治委员。</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49年11月30日第二野战军进驻重庆</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49年12月30日第十八兵团开进成都</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0年2月9日,在重庆组建西南军区。中央军委任命:贺龙任军区司令员,邓小平任政治委员,陈赓、周士第、李达任副司令员,宋任穷、张际春、李井泉任副政治委员,李达兼参谋长、张际春兼政治部主任,张经武任副参谋长,张子意、王新亭任政治部副主任,段君毅任后勤司令员兼政治委员。</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0年4月,第十八兵团番号撤销,所辖各军分别组成川西、川北、西康军区。</span></h1><p class="ql-block"><br></p><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第十八兵团先后受到聂荣臻,徐向前,彭德怀,刘伯承,贺龙等元帅的领导或指挥,先后转战华北、西北、西南三大战略区,共歼敌匪45万余人,立下显赫战功。</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b>【第十八兵团工兵部队】</b></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inherit;">解放军第十八兵团,在兵团司令部内编有工兵组,</span><span style="font-size: 22px;">军训科苏旺(团级干部),工兵参谋邢大珠,负责工兵工作。各师都编有工兵连,待命入川时,还开办了培养干部的</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size: 22px;">工兵训练队。进军四川前,组建了</span><span style="font-size: 22px;">兵团工兵大队,苏旺任大队长。</span></h1><p class="ql-block"><br></p><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临汾战役</span></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inherit;">1948年3月7日至5月17,在临汾战役历时72天中,工兵部队挖掘的大小坑道、暗道、支坑道等,总数近百条,作业时间之长、规模之大都是空前的。发起总攻时,东关城墙爆破口宽57米,本城城墙爆破口下宽34米,上宽39米,战斗部队携带武器可以自行上下。临汾战役结束后,总结汇编了《临汾战役坑道作业经验总结》小册子,作为重要参考资料。</span></p><p class="ql-block"><br></p><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解放太原</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49年 4 月,解放太原的战役中,60军几个工兵连队,由军统一组织,实施了远距离的坑道作业爆破,主体坑道长达200多米。由于时间较充裕,技术和装备得到了相应的加强,掘进速度大大提高。攻击开始,随着爆破的成功,部队迅速地攻占了敌阵地。</span></h1><p class="ql-block"><br></p><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工兵集训大队</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在向四川进军途中渭河之滨,18兵团集中几个工兵分队,开办了培养干部的工兵训练队。</span></h1><p class="ql-block"><br></p><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兵团工兵大队</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49年11月中旬,在宝鸡市组成了兵团工兵大队,大队负责人苏旺,工兵参谋邢大珠。兵团抽调几个工兵连队,加上陕西省公路局工程队和其他一些分队,还调来原西北军区干校工兵队。担负着抢修川陕公路、清除地雷爆破障碍物等任务。大队配有电台,探雷设备,装备汽车等,直接归兵团司令部指挥。</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49年最末的一天,18兵团工兵大队一部和兄弟部队一起,参加了解放成都的入城式。</span></h1> <h1>▼▲西南工兵司令部谭善和<br></h1><div><br></div><h1><b>【工兵司令部谭善和】</b></h1><h1>谭善和(1915-1991)湖南茶陵人。开国少将。原军委工程兵司令员。<br>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红六军团)。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湘赣、湘鄂川黔苏区反“围剿”和红二方面军长征。先后入陕北红军大学、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抗战时期,在八路军总部、冀鲁豫军区工作。解放战争时期,参加了进军大别山、渡江战役、西南战役等。<br>1949年任第二野战军特种兵纵队副政委。1950年任西南军区工兵纵队、工兵司令部司令员兼政委。率领部队修筑康藏公路,参加成渝铁路建设。1952年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工兵指挥所司令员。1955年任高级工兵学校校长。后任工程兵参谋长、副司令员。1973年重新工作后,历任新疆军区副司令员、中央军委工程兵司令员、乌鲁木齐军区政委。1985年退居二线。 </h1> <h1>▼▲贺龙授旗:开路先锋</h1> <h1>▼▲从成都到西藏</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b>【一路向西】</b></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0年5月16日,西南军区工兵司令部与(进藏)支援司令部合并,组成新的支援司令部,由18军军长张国华任司令员兼政委,谭善和、廖述云任副司令员,胥光义为副政委,陈明义为参谋长,刘月生任政治部主任,吴达明为副主任。</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8军党委决定,把部队分成前方部队和后方部队两部分。后方部队由陈明义任司令员兼政委,带领筑路大军,逢山开路,遇河架桥,担起补给运输、抢修康藏公路和修建飞机场等任务。</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0年4月,支援司令部下达工程命令后,工兵司令部六个工兵团便陆续由泸定出发,分段筑路前进。后方部队带领筑路大军,还包括十八军有关部队共计18000人,与西南公路工程大队等单位投入施工。</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0年4月13日,康藏公路修复工程在雅安破土动工。6月25日雅安至康定段通车。8月26日康定至甘孜通车。经过四个半月奋战,自雅安、康定至甘孜公路就修复通车了。筑路大军继续向马尼干戈、昌都进发。从雅安到海子山段公路,在昌都战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康藏修路部队克服高山缺氧、施工条件极差的困难,战胜了大渡河,打通了海拔3600多米的二郎山和海拔4200多米的折多山。享誉全国的《歌唱二郎山》,就是一支反映修路部队打通二郎山英雄业绩的歌曲。</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与此同时,青海、新疆、云南等入藏的几条公路,通车里程都向西藏推进了几百公里,形成了多路进兵的态势。</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50年10月6日至10月24日,进行了昌都战役。10月19日,解放昌都,打开了进军西藏的大门,为和平解放西藏奠定了基础。</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十八军历时一年零九个月的漫长艰难行军,走过了二郎山、雀儿山、色季拉山等14座大山,跨过了岷江、大渡河、金沙江、怒江等大江大河,以十八军为主力的解放军各路部队先后进入拉萨。</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1年9月9日,十八军先遣部队到达拉萨,五星红旗飘扬在雪域高原上。</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1年10月26日,十八军军长张国华、政委谭冠三带领部队,进入拉萨并举行庄严的入城式,受到拉萨各界群众的热烈欢迎。 </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1年11月20日,经过七个月的艰苦奋战,甘孜机场试航成功。为开辟康藏的空中交通,解决部队给养难题,西南军区工兵司令部的工兵第5团(原五兵团工兵暂8团,后为工兵第5团、工建103团)、工兵第8团(原工兵师12团,后为兵第8团、工建105团)和工兵第6团(原工兵师11团,后为工兵第6团、工建104团)1个营参加修抢修甘孜机场。完成可供军用飞机起落的3200米的跑道,试航时4架飞机平稳降落,首飞成功。</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4年12月25日,康藏、青藏公路通车典礼在拉萨隆重举行。300多辆汽车载着筑路功臣的代表们由两条公路缓缓开进了布达拉宫前的广场。</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参加康藏公路建设的西南军区工兵第5团(原五兵团工兵暂8团,后为工兵第5团、工建103团)、工兵第8团(原工兵师12团,后为工兵第8团、工建105团),与参加青藏公路建设的西北军区工兵第2团(原一兵团工兵团,后为工兵第2团、工建102团),乘车前往拉萨市广场参加庆典大会,两路工兵建设部队在拉萨胜利会师了。</span></h1><div><span style="font-size: 22px;"><br></span></div><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h1><h1><b style="font-size: 22px;">1984年,为庆祝两路通车30周年建立了纪念碑。</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碑文上写道:建国之初,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增进民族团结,建设西南边疆,中央授命解放西藏,修筑川藏、青藏公路。川藏公路东自成都,始建于一九五零年四月;青藏公路北起西宁,动工于一九五零年六月。两路全长四千三百六十余公里,一九五四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同时通车拉萨。</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十一万藏汉军民筑路,三千志士英勇捐躯,天堑变通途,一代业绩永垂青史。</b></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0年9月,同样是为了进军西藏、巩固西南,滇藏公路的建设工程开工上马。</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四兵团工兵团(即云南军区工兵团,后为工兵9团、工建106团),参加滇藏公路建设。</span></h1> <h1>▼▲西南军区部队参加修筑成渝铁路</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b>【成渝铁路】</b></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0年6月至1952年7月,仅两年时间,新中国第一条铁路——成(成都)渝(重庆)铁路建成通车。</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0年6月15日,在重庆复兴关西南军区司令部隆重举行的开工典礼仪式上,西南军区政委邓小平致词,司令员贺龙亲手将一面绣有“开路先锋”的锦旗授予筑路大军。 </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0年7月10日,西南军政委员会决定成立西南铁路工程委员会,领导铁路设计、施工及运营工作。李达任主任委员,孙志远、赵健民任副主任委员。西南地区十万军民参加了成渝铁路j建设工程。</span></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此段工兵团为初建时番号)</span></p><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0年10月2日,西南军区命令,调工兵司令部工兵部队,参加成渝铁路建设工程。工兵司令部谭善和司令员等领导研究决定:工兵8团、工兵12团继续执行修筑昌都至拉萨的公路任务。工兵2团、工兵7团、工兵10团、工兵11团等4个团马上收拾行装,东返参加成渝铁路的修建。</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1年元旦前后,西南军区工兵司令部4个工兵团及工兵学校工程部队,全部进驻到施工地点。工兵10团等承担永川段工程,工兵7团等负责资中段工程,工兵11团等负责资阳段工程,工兵司令部直属队等负责简阳段工程,工兵2团等承担成都段工程。</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1年春节前,工兵司令部召开了为期8天的西南工兵首届英模大会。</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1年2月1日,参加施工的各部队全部开工。西南工程委员会交给的主要任务是修筑路基、架设钢筋混凝土桥,打隧道,都是一些难度较大的工程。</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西南军区司令员贺龙曾几次到工地视察,他对战士们说:当工兵就是要吃苦,不吃苦还算得什么工兵,还有什么光荣。</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2年初,经过将近一年的奋战,西南军区工兵部队超额14%完成了施工任务,修筑路基335公里,占成渝铁路总长的66%。</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西南军区工兵团,留下2个工兵团继续修筑川藏公路,其他工兵团陆续开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2年7月1日,成渝铁路正式通车。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为成渝铁路通车题词。</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成渝铁路是完全由中国自行设计施工,采用国产材料修建的中国西南地区第一条铁路干线,是新中国成立后建成的第一条铁路。该路全长505公里,西起成都,进入简阳市,经资阳市、内江市,过永川区,沿长江北岸东到重庆。</span></h1> <h1>▼▲成渝铁路通车庆典活动</h1><h1>成渝铁路完成之后,曾拍了一部新闻纪录片,名叫《四十年的愿望实现了》。这部片子中有我工兵部队不少感人的镜头,历史是记住西南工兵的贡献的。<br>1951年2月,全军工兵部队统一番号,西南军区7个工兵团,依次为工兵第3团至工兵第9团。</h1> <h1><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size: 22px;">解放战争时期,是人民解放军工兵迅速壮大的时期。从解放战争开始时的数十个工兵连,到1949年9月,发展到8个工兵团,步兵军大多建立了工兵营。</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同时以战养军,用缴获国民党军的汽车、机械、舟桥和爆破、排雷等工兵器材,逐步改善了自己的装备。</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经过战争锻炼和专业训练,造就了大批工兵干部和技术人才,积累了工兵作战和建设的经验。</span></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b style="color: inherit; font-size: 22px;">【工兵领导机关】</b></h1><h1><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size: 22px;">在解放战争后期和建国初期,由于作战需要,工兵部队有较大发展,但没有全军的工兵领导机关。</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0年3月,中央军委代总参谋长聂荣臻,给毛泽东写信,就筹建炮兵、装甲兵、工兵司令部及其领导,提出建议。 毛泽东看后批示转呈军委其他领导。 </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0年12月5日,朱德总司令写信给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信中说三野调来李迎希任工兵副司令已到京,请你即组织工兵司令部。</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0年12月25日,在北京西单报子胡同59号建立了工兵领导机关,直属中央军委领导,初建时只有20来个工作人员。</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1年3月1日,成立军委工兵司令部。</span></h1><h1><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size: 22px;">1952年9月和11月,中央军委先后下达两个命令:一个是任命陈士榘为中央军委工兵司令员,一个是任命陈士渠兼中央军委军事建筑部部长。</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工兵司令部先后有5位领导。1951年开始有李迎希副司令员、唐哲明参谋长,开展初期工作。1952年陈士榘司令员到来,主持全面工作。1953年黄志勇任副政委,唐哲明调离任南京工兵学校校长。1955年胡奇才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3年9月23日,陈士榘和李迎希,黄志勇向中央军委彭德怀副主席写报告,提出将28个工兵团按照任务划分为工程工兵团,舟桥工兵团、建筑工兵团的建议。当日彭德怀便签署同意并“请主席审核批示”的意见。9月28日,毛泽东主席作了“退彭副主席照办”的批示。</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5年8月,军委工兵司令部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司令部。</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陈士榘在王兵当司令员一干就是23年,后为军委顾问,成为任期最长的工兵主要领导人。</span></h1> <h1><b style="font-size: 22px;">【军委工兵司令部领导名录】</b></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1-1955)</span></h1><h1><b style="font-size: 22px;">李迎希少将副司令(1951.1-1955)</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唐哲明少将参谋长(1951.4-1953)</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陈士榘上将司令员(1952.9-1975)</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黄志勇中将副政委(1953.4-1957)</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胡奇才中将副司令(1955.3-1975)</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胡奇才兼任参谋长(1955.3-1957)</b></h1><h1><br></h1><h1><b style="font-size: 22px;">【工程兵领导机关】</b></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0年12月 25日,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工兵领导机关。从此,人民工程兵正式作为一个兵种,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行列。</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2年9月,陈士榘任工兵司令员(上将),主抓健全兵种领导机关的工作。此前,李迎希副司令员(少将)、唐哲明参谋长(少将),开展了前期工作。</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2年10月,原二野12军34师副政委罗洪标(61年少将),调任干部部副部长。</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2年11月,原西南军区工兵政治部主任刘月生(61年少将),调任工兵政治委员办公室主任。 </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2年11月,原华北军区空军司令员徐德操(少将),调任军事建筑部副部长,</span><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inherit;">陈士榘兼任部长。</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3年4月,原湖南军区副政委、中南军区工程兵部队政委黄志勇(中将),调任工兵副政委。唐哲明参谋长调离任南京工兵学校校长。</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3年10月,唐健伯(少将)任工兵器材部副部长。</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5年3月,原东野四纵司令员、塔山阻击战指挥员胡奇才(中将),调任工兵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李迎希副司令员调离。</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5年8月11日,工兵司令部改称工程兵司令部。</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6年2月,军事建筑部并入工程兵司令部。</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6年4月,徐德操(少将)任工程兵副司令员。</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7年2月,黄志勇(中将)任工程兵政治委员。</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7年8月,原第二高级步兵学校政治部副主任李良汉(少将),调任工程兵政治部主任。</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7年10月,徐德操任参谋长,胡奇才副司令不再兼参谋长。</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60年8月,原沈阳军区公安部队司令员谭友林(少将)、原华北军区防空军司令员孙超群(少将),调任工程兵副司令员。</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60年11月,原总后勤部营房管理部副部长李基(少将),调任工程兵后勤部部长。</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61年4月,原装甲兵副司令员聂鹤亭(中将),调任工程兵副司令员。</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62年12月,工程兵特种工程指挥部政治委员黄文明(少将),任工程兵副政治委员。</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62年12月,谭善和(少将)任参谋长,徐德操不再任参谋长</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63年4月,原广州军区政治部主任谢明(少将),调任工程兵副政治委员。</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65年8月,原武汉军区副政治委员、第二政治委员谭甫仁(中将),调任工程兵政治委员。</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65年10月,原济南军区公安军政治委员,工程兵科学研究设计院政治委员严庆堤(少将),任政治部主任。</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在组建工兵领导机关的过程中,陈士榘几乎没有任何可以参考的资料和先例,军委也没有什么具体的指示,这些都需要司令员来操持。</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4年5月,工兵机关下设司令部、国防工程建筑部、干部部、器材部、政委办公室和工兵杂志社。</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8年2月,工程兵机关设司令部、政治部、干部部、器材部和科学研究会。</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60年11月,工程兵领导机关形成三大部的体制。</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62年11月,工程兵领导机关设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工程部4个部和科学设计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65年7月,工程兵领导机关设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三大总部,工程部撤消。</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inherit;">工程兵逐步完善了组织领导机构,在领导全军工程兵部队建设、国防工程、战斗保障任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span></h1><h1><br></h1><h1><b style="font-size: 22px;">——1950年12月,成立军委工兵领导机关,标志着工程兵成为一个兵种。</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1982年8月,工程兵机关改为总参工程兵部。标志着工程兵走完32年的光辉历程。</b></h1><h1><br></h1><h1><b style="font-size: 22px;">【军区工程兵机关】</b></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从1950年到1958年,军区工程兵机关逐步建立健全。经过多次调整,机构相对统一,编制只趋合理,在组织领导军区工程兵的建设和完成各项任务中,发挥出重要作用。</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华北军区特种兵司令部</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49年5月26日,高存信司令员,李呈瑞政委</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中南军区工兵司令部</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0年2月3日,唐哲明司令员,李福尧政委</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西南军区工兵司令部</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0年4月16日,谭善和司令员兼政委</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华东军区工兵指挥部</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0年12月15日,谢忠良主任</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志愿军工兵指挥所</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0年10月,陈正峰主任、马骏驰参谋长</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志愿军工兵指挥部</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2年7月,谭善和司令员</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1年3月,考虑工兵部队参加抗美援朝、紧急战备等情况,鉴于各大军区缺乏工兵干部的情况,不设工兵司令部,各军区都建立健全了工兵处,东北为工兵指挥部</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2年2月,东北军区工兵指挥部,</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1年3月,中南军区工兵处</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2年5月,华北军区工兵处</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2年9月,华东军区工兵处</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2年9月,西南军区工兵处</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3年3月,西北军区工兵处</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工兵处团级,主官有正师)</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2年8月,组建国防工程建筑相关机构</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中央军委作出建设国防工程的决定后,华北、华东、东北、中南等沿海军区先后组成国防工程建筑指挥机构,组织领导本军区国防工程建设工作。 </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军委军事建筑部(1956年改称国防工程建筑部)</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inherit;">华北国防工程建筑指挥部</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华东国防工程建筑指挥部</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东北国防工程建筑指挥部</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中南国防工程建筑指挥部</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国防工程建筑指挥部配属有工兵团,还有海军、陆军、空军的工程团等部队。</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4年至1956年,华东、华北、东北、中南4大军区工兵处与工程指挥部合并为工程兵部。1955年后,沈阳、北京、济南、南京、广州、济南、福州7大军区设工程兵司令部,其他武汉、成都、昆明、兰州、新僵、西藏、内蒙古军区,所设工兵处改称工程兵处。</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华北军区工程兵部</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北京工程兵司令部</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4年3月,杜文达任主任,廖鼎琳任政治委员。</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华东军区工程兵部</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南京工程兵司令部</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4年5月,曾旭清任主任,梁辑卿任政治委员。</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东北军区工程兵部</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沈阳工程兵司令部</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4年7月,王良太任主任,季铁中任政治委员。</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中南军区工程兵部</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广州工程兵司令部</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4年8月,廖种符任主任,李士才任政治委员。</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济南军区工程兵司令部</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5年7月,杨介人任主任、李建良任政治委员。</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福州军区工程兵司令部</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6年7月,谢忠良任主任、邱勇前任政治委员。</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沈阳、北京、济南、南京、广州、济南、福州军区设工程兵司令部</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武汉、成都、昆明、兰州、新僵、西藏、内蒙古军区设工程兵处。</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军区工程兵机关归军区建制领导,又是军区直属工程兵部队的领导机关。</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以后,军区工程兵领导机关进行了多次调整变动。</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工兵部队发展】</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建国后工兵向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方向发展。</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49年9月,人民解放军发展有8个工兵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0年6月,全军西北、西南、华东、中南等4大军区组建了18个工兵团。还有华北、东北工兵部队。</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1年2月,全军统一了18个工兵团的番号序列,后沿用于28个工兵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2年12月,全军发展有28个工兵团,工兵总兵力达7万人。</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2年12月5日,军委第6次例会决定,同意在5年内建40个工兵团。随着任务的加重,工程兵部队迅速发展。</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5年10月15日,重新规定工兵团、舟桥团、建筑团的番号和序列。全军28个工兵团改为10个工兵团,4个舟桥团,14个建筑团(含101工区工兵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5年底,解放军复转500万人。全军兵力350万人,工程兵约6万人,比例仅占1.6%。</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8年4月11日,决定成立特种工程指挥部,代号为7169部队,兵团级单位。陈士榘兼任司令员和政委,10万大军先后参加两弹基地建设。</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8年底,解放军复转100万人。全军兵力240万人,工程兵约10万人,比例增为4.4%。</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60年至1962年,中央军委批准工程兵组建4个建筑师和1个工兵技术总队,批准武汉等9个军区各组建1个工程兵团。工程兵担负了指挥防护工程,沿海国防工程和北线设防工程任务。</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63年底,工程兵在此前五年内增加约一倍,兵力达20万人。(陈士榘说法,4年多就实现了)</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64年9月18日和1965年6月29日,中央军委两次批准扩编工程兵部队,增加员额23万人,担负国防工程工任务。</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65年6月,工程兵在此前两年内共增加33万人。除充实原有部队外,新组建了一批建筑部队。</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65年,是我军工程兵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从1959年至1965年,工程兵部队发展到4个建筑师、3个支队、19个工区、1个工程技术总队,连同工兵部队、舟桥部队、建筑部队共114个团,总人数达54万余人。在7年时间内,工程兵的建筑部队增加7倍多,国防工程施工能力大大加强。工程兵的舟桥部队装备有了较大的改善,克服江河障碍的能力有一定的提高。工程兵的工兵部队专业配套,野战能力加强。同时,海军、空军工程兵工程部队也配套发展。总后勤部工程部队开始组建发展。</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以上资料来自</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陈士榘(1994年)</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建国后工程兵建设的回顾》</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周培根(1990年)</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工程兵的光辉历程》</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b>【解放战争特种兵】</b></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45年12月15日,中共中央发出《一九四六年解放区工作的方针》。指出:应尽一切可能建立和扩充各地的炮兵和工兵。(这是毛泽东起草的对党内指示)</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46年6月,解放军实行军事战略转变,作战形式转变为运动战为主。同时,把特种兵(主要是炮兵和工兵)的建设作为军事建设方面的中心任务。</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46年10月,组建东北民主联军炮兵司令部。</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这是东北最早的特种兵司令部。</span></h1><h1><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size: 22px;">1947年1月21日,《关于加强工兵建设的指示》.指出:为适应战争发展需要,增加攻坚夺城的条件,弥补炮兵弹药的缺乏,必须加强工兵建设。</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47年2月1日,党中央指示:今后军事建设方面的中心任务,是用一切努力加强炮兵和工兵的建设。</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47年3月,组建华东野战军特种兵纵队。</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这是我军第一个特种兵纵队。</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47年9月1日,《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指出:加强炮兵、工兵建设,以便广泛地夺取敌人据点和城市。(这是毛泽东起草的对党内指示) </span></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49年7月,周恩来宣布:战争已进入第四年,在我们四百万以上的大军中,二百二十多万的野战部队正在前进,扫荡着已经只剩八十多万并丧失了战斗力的敌人的残余部队。解放战争进入第四年,人民解放军已有了强大的炮兵和工兵。</span><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inherit;">特种兵部队有3个炮兵师,65个炮兵团,7个工兵团,1个战车师,4个战车团,2个战车队。强大的炮兵和工兵,成为人民解放军取得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正如毛泽东在《将革命进行到底》一文里所说那样:不要忘记,人民解放军是没有飞机和坦克的,但是自从人民解放军形成了超过国民党军的炮兵和工兵以后,国民党的防御体系,连同他的飞机和坦克就显得渺小了。</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0年6月,全军西北、西南、华东、中南等4大军区组建了18个工兵团。还有华北、东北工兵部队等。</span></h1><h1><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size: 22px;">——第一野战军(</span><span style="font-size: 22px;">西北)2个工兵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第二野战军(西南)7个工兵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第三野战军(华东)4个工兵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第四野战军(中南)5个工兵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华北军区编有1个特种兵工兵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东北军区编有1个 工兵教导团</span></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各大军区还组建有工兵整训团,重机械营,国防工程团等工兵部队</span></p><p class="ql-block"><br></p><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0年11月17日,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后,毛泽东主席指示华东局、中南局,加强东南沿海战备。</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font-size: 22px;">【西北军区工兵】</b></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第一野战军所辖的6个军,除第7军为师属工兵营以外外,其余5个军建有工兵营,隶属军炮工团。在西北作战中组建了2个工兵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第一野战军(西北军区)先后组建了2个工兵团。</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1年2月,全军统一了工兵部队的序列。西北军区的2个工兵团,改番号为工兵1团至工兵2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5年,西北军区2个工兵团,重新规定番号和序列,为2个建筑团。</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初建时工兵团】┃至1951年┃</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二兵团工兵团】┃工兵一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5━━>(工建101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一兵团工兵团】┃工兵二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5━━>(工建102团)</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西北军区2个工兵团,1951年全军统一工兵部队的序列时,一野第1个工兵团也称为西北军区(新疆)工兵1团——改为工兵2团,一野第2个工兵团也称为西北军区(甘肃)工兵2团——改为工兵1团。这两个工兵团都很出名。</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解放军工兵第一团(1949)</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第一野战军第一个工兵团。前身为1949年3月陕西合阳,一野第一兵团二军工兵团,也称为西北军区(新疆)工兵一团。1949年4月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工兵第一团,即中国人民解放军工兵第一团。1951年为工兵2团,1955年为工建102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中国人民解放军工兵第一团-1949)</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志愿军)工兵第一团(1951)</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工建第一团(1955)</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第一野战军第二个工兵团。前身为1949年10月甘肃酒泉,一野第二兵团工兵团,也称为西北军区(甘肃)工兵2团。1951年为工兵一团,即(志愿军)工兵第一团。1955年为工建101团,即工建第一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我军第一个建筑团-1955)</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font-size: 22px;">【二野特种兵纵队】</b></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49年2月12日,商丘曹庄,成立第二野战军(中原)特种兵纵队。野战军参谋长李达兼任司令员和政治委员,孔从洲任副司令员,谭善和任副政治委员。</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49年8月6日,二野特纵,赵章成任参谋长,巫金峰由参谋长改任第二参谋长,张力雄任政治部主任。 </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0年3月14日,西南特纵所属3个工兵团与第十八兵团工兵师合并,组成西南军区工兵纵队。</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0年4月16日,西南军区工兵纵队改为称西南军区工兵司令部,谭善和任司令员兼政委。 。</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0年5月16日,西南军区工兵司令部与第18军支援司令部合并,组成新的支援司令部,张国华任司令员兼政委,谭善和、廖述云任副司令员,胥光义为副政委,陈明义为参谋长,刘月生任政治部主任,吴达明为副主任。</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h1><h1><b style="font-size: 22px;">【西南军区工兵】</b></h1><h1><br></h1><h1><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size: 22px;">1951年2月,全军统一了工兵部队的序列。西南军区的7个工兵团,改番号为工兵3团至工兵9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同时西南工程大队,调华东军区工兵大队,组建为工兵12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5年,西南军区7个工兵团和西南工程大队组建的工兵团,重新规定番号和序列,为1个工兵团,2个舟桥团,5个建筑团。</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初建时工兵团】┃至1951年┃</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二野工兵二团】┃工兵三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5━━>(舟桥第81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工兵师第十团】┃工兵四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5━━>(舟桥第82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五兵团暂八团】┃工兵五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5━━>(工建103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工兵师十一团】┃工兵六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5━━>(工建104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二野工兵七团】┃工兵七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5━━>(工兵第一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工兵师十二团】┃工兵八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5━━>(工建105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四兵团工兵团】┃工兵九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5━━>(工建106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西南工程大队】┃工兵12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5━━>(工建107团)</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舟桥第一团(1955)</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第二野战军第一个工兵团。前身为1949年2月商丘曹庄,第二野战军(中原野战军)特种兵纵队工兵团。1949年4月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工兵第二团。1951年为工兵3团,全团经过换装训练入朝参战,装备两套恩二波舟桥器材,成为我军第一个工兵舟桥团。1955年为舟桥81团,即舟桥第一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我军第一个舟桥团-1955)</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工程兵工兵第一团(1955)</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第二野战军第二个工兵团。前身为1948年11月山东渤海军区部队。1949年7月江苏南京,华东后备兵团第三师八团,转为二野特纵工兵七团。按1949年4月特种兵部队规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工兵第七团。1955年为工兵第一团,即工程兵工兵第一团。</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font-size: 22px;">【三野特种兵纵队】</b></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47年3月,山东沂南,组建华东野战军特种兵纵队。陈锐霆任司令员兼代政委,张藩任政治委员,钟国楚任参谋长,刘述周任政治部主任、副政委,喻新华任政治部主任。4月,韩联生任华野特纵参谋长。</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49年2月,华野特纵改称第三野战军特种兵纵队。陈锐霆任司令员,张凯任政委(后为何克希),刘述周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后为刘春),叶超任参谋长。</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第三野战军(华东军区)建有全军第一个工兵团,先后组建了4个工兵团,建有1个工兵学校。</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1年2月,全军统一了工兵部队的序列。华东军区的4个工兵团,改番号为工兵10团至工兵13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5年,华东军区4个工兵团,重新规定番号和序列,为2个工兵团,1个舟桥团,1个建筑团。</span></h1><h1><br></h1><h1><b style="font-size: 22px;">【华东军区工兵】</b></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初建时工兵团】┃至1951年┃</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南京工兵三团】┃工兵10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5━━>(工兵第二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上海工兵三团】┃工兵11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5━━>(舟桥第83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西南工程大队】┃工兵12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5━━>(工建107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十兵团工兵团】┃工兵13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5━━>(工兵第三团)</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5年,华东军区工兵第二团,保留有工兵红一连。</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b>——我军第一个工兵团</b></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第三野战军建有全军第一个工兵团。前身为</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size: 22px;">1947年3月18日山东沂南,华东野战军特种兵纵队工兵团。1947年6月1日山东掖县,工兵团召开庆祝誓师大会。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第一个工兵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我军第一个工兵团-1947)</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font-size: 22px;">【四野特种兵司令部】</b></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第四野战军特种兵司令部由东北炮兵司令部发展而来。</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46年10月,哈尔滨,组建东北民主联军炮兵司令部。朱瑞任司令员,邱创成任政委,贾陶任副司令员(后苏进),匡裕民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刘登瀛任政治部主任。</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48年1月,东北联军炮司改称东北解放军炮兵司令部。</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48年8月,成东北炮兵纵队。苏进兼任司令员,邱创成兼任政委,吴涛后任政治部主任。</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48年11月,组成东北工兵指挥所。唐哲明任主任。</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48年12月,东北炮兵司令部改为东北野战军特种兵司令部。萧华任司令员,钟赤兵任政委,苏进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匡裕民、贾陶任副司令员,邱创成任副政委,唐凯任政治部主任。</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49年4月,东野特司改为第四野战军特种兵司令部。万毅任司令员,匡裕民兼任参谋长,其他领导人任职未变。</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第四野战军(中南军区)建有全军第一个工兵学校,先后组建了5个工兵团。</span></h1><h1><br></h1><h1><b style="font-size: 22px;">【中南军区工兵】</b></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1年2月,全军统一了工兵部队的序列。中南军区的5个工兵团,改番号为工兵14团至工兵18团</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初建时工兵团】┃至1951年┃</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四野工兵四团】┃工兵14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5━━>(舟桥第84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四野工兵五团】┃工兵15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5━━>(工兵第四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61━━>(工建127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四野工兵六团】┃工兵16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5━━>(工兵第五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5━━>工建123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四野工兵八团】┃工兵17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5━━>(工兵第六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中南重机械团】┃工兵18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5━━>(工建108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7━━>(舟桥85团)</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5年,中南军区的5个工兵团变化规律</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初建时工兵团】┃至1955年┃</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四野工兵四团】(舟桥第84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四野工兵五团】(工兵第四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四野工兵六团】(工兵第五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四野工兵八团】(工兵第六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中南重机械团】(工建108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工建108团)━━>(舟桥85团)</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49年4月至8月,四野4个工兵团,需要注意番号变化情况。</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工兵第四团为四野组建的第1个工兵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48年11月东野特司工兵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四野工兵1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49年4月解放军工兵第四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1年为工兵14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5年舟桥84团</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工兵第八团为四野组建的第2个工兵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48年11月东野炮纵工兵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四野工兵2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49年4月解放军工兵第五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49年8月改番号工兵第八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1年工兵17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5年工兵6团</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工兵第六团为四野组建的第3个工兵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49年6月四野工兵6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49年6月解放军工兵第六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1年工兵16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5年工兵5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61年工建123团</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工兵第五团为四野组建的第4个工兵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49年8月四野工兵5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49年8月解放军工兵第五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1年工兵15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5年工兵4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61年工建127团</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工兵第五团(新)组建,包括有三个部分。四野第二个工兵团(原工兵第五团,已改为工兵第八团)一个建制营,为工兵第五团一营。四野第三个工兵团(工兵第六团)一个建制营,为工兵第五团二营。四野十二兵团工兵部队组成工兵第五团三营。</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四野工兵第二团第3营,曾奉命到北京香山修建防空工事。这个工兵二团第3营,整建制调到新组建的工兵第五团为第1营,工兵第五团后改番号为工兵四团,曾在香山修建防空工事的四野工兵第二团第3营,最终保留在工建127团。</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为了取得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担负抗美援朝作战工程保障任务,以及国防工程建设任务,工兵部队要有更大的发展。</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从1949年10月到1952年12月的3年多时间里,工兵团由8个发展到28个,总兵力达7万余人。</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在继18个工兵团之后,接着又发展了10个</span><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inherit;">工兵团(工兵19团至28团),逐步做到编制装备统一,有利正规化建设,适应现代作战的要求。</span></h1><h1><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size: 22px;">为适应紧急战备要求,工兵第13团,19团,20团,24团即配属海军和步兵在一些重要地域修建了海防要塞工事,工兵第8团,13团,25团,26团,27团等先后修建了7座飞机场,以保障空军应急作战</span><span style="font-size: 22px;">。</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size: 22px;">华北军区特种兵工兵第九团,后为工兵20团,为中央领导机关修建了防空坑道工事。</span></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b style="color: inherit; font-size: 22px;">【新增的</b><b style="font-size: 22px;">10个工兵团</b><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inherit;">】</b></h1><p class="ql-block"><br></p><h1><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size: 22px;">——工兵19团至工兵22团,为重装机械工程团,由中南、华北、华东、东北区组建,前期主要配合各地国防工程建筑指挥部等。</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初建时工兵团】┃至1951年┃</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中南区工程团】┃工兵19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5━━>(工建109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华北工兵九团】┃工兵20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5━━>(第101工区)</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华东区工程团】┃工兵21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5━━>(工建111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东北区教导团】┃工兵22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5━━>(工兵第七团)</span></h1><h1><br></h1><h1><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size: 22px;">——工兵23团至工兵24团,为华东军区组建,以适应东南沿海战备需要等。</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初建时工兵团】┃至1951年┃</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华东工程一团】┃工兵23团┃ </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5━━>(工建112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华东工程二团】┃工兵24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5━━>(工建113团)</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工兵第八团原为工兵25团,是中南军区组建的战备值班团,军委工兵直属。</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中南工程兵团】┃工兵25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5━━>工兵第八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61━━>(工建122团)</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陆军62军步兵团改特种兵工兵团,后为华北军区2个工兵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初建时工兵团】┃至1951年┃</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陆军五五一团】┃工兵26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5━━>工兵第九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81━━>(工建124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陆军五五四团】┃工兵27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5━━>(工兵第十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第554团由陆军改为工兵部队,后为沈阳军区工兵第10团,60年代诞生培育了我军著名英模雷锋。</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中南军区海南岛工程团,混编成工兵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海南岛工程团】┃工兵28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5━━>(工建114团)</span></h1><h1><br></h1><h1><b style="font-size: 22px;">【部队番号序列问题】</b></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49年4月,军委规定特种兵部队6个工兵团番号。此后组建的工兵团,大都由各军区自行编排序列,全军出现了若干个番号相同的工兵团。</span></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当时的情况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中南军区(四野)</span></p><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四野首长决定,鉴于部队进入江南山地河川作战,工兵不敷使用,为适应作战需要,需要新组建工兵团。按序列科排为工兵4团至工兵9团。</span></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工兵第七团,第八团</span></p><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由于华东后备兵团第3师8团转二野为工兵第七团,因此四野工兵团序列只好将工兵五团改番号为工兵第八团,留下三个多月时间就另组建新的工兵第五团。注意到四野后来几个工兵团,都是拆分再组建,特别是干部,互为补充调整。</span></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工兵第九团</span></p><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华北军区有特种兵工兵第九团,东北军区有工兵教导团,六大军区18个工兵团排序,实际没有华北军区、东北军区这2个军区工兵团。</span></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工兵暂八团,暂九团</span></p><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inherit;">当时,西南军区五兵团工兵团为工兵暂八团,即贵州军区工兵团,四兵团工兵团为工兵暂九团,即云南军区工兵团。这样十八兵团工兵师3个团,接着排序为工兵10团至12团。</span></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size: 22px;">——华东军区(三野)</span></p><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同时,华东军区将工兵第三团拆分以及将工兵学校工程大队分离等,扩建4个工兵团,按序排列为工兵10团至工兵13团。同四野工兵团一样,出现番号相同情况,最后才确定下来。</span></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四大军区顺序排序</span></p><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当时出现问题,解决方案是按西北、西南、华东、中南等四个大军区工兵团,顺序排序为18个工兵团,华北、东北军区工兵团另行处理。</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军委工兵司令部建立后,即着手整编部队,继18个工兵团之后,完成了28个工兵团排序。</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2年12月完成28个工兵团排序如下:</span></h1><h1><b style="font-size: 22px;">【初建时工兵团】┃至1951年┃</b></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二兵团工兵团】┃工兵一团┃ </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一兵团工兵团】┃工兵二团┃ </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二野工兵二团】┃工兵三团┃ </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工兵师第十团】┃工兵四团┃ </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五兵团暂八团】┃工兵五团┃ </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工兵师十一团】┃工兵六团┃ </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二野工兵七团】┃工兵七团┃ </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工兵师十二团】┃工兵八团┃ </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四兵团工兵团】┃工兵九团┃ </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南京工兵三团】┃工兵十团┃ </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上海工兵三团】┃工兵11团┃ </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西南工程大队】┃工兵12团┃ </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十兵团工兵团】┃工兵13团┃ </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四野工兵四团】┃工兵14团┃ </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四野工兵五团】┃工兵15团┃ </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四野工兵六团】┃工兵16团┃ </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四野工兵八团】┃工兵17团┃ </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中南重机械团】┃工兵18团┃ </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中南区工程团】┃工兵19团┃ </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华北工兵九团】┃工兵20团┃ </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华东区工程团】┃工兵21团┃ </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东北区教导团】┃工兵22团┃ </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华东工程一团】┃工兵23团┃ </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华东工程二团】┃工兵24团┃ </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中南工程兵团】┃工兵25团┃ </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陆军五五一团】┃工兵26团┃ </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陆军五五四团】┃工兵27团┃ </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海南岛工程团】┃工兵28团┃ </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大胖子制作)</span></h1><p class="ql-block"><br></p><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5年,全军28个工兵团改为10个工兵团,4个舟桥团,14个建筑团(含101工区工兵团)。其中:工兵团序号从工兵一团开始排列,舟桥团序号从舟桥81团开始排列,工建团序号从工建101团开始排列。</span></h1><h1><b style="font-size: 22px;">【一九五五年】┃1951年┃</b></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工兵第一团)┃工兵七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工兵第二团)┃工兵10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工兵第三团)┃工兵13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工兵第四团)┃工兵15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工兵第五团)┃工兵16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工兵第六团)┃工兵17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工兵第七团)┃工兵22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工兵第八团)┃工兵25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工兵第九团)┃工兵26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工兵第十团)┃工兵27团┃</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舟桥第81团)┃工兵三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舟桥第82团)┃工兵四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舟桥第83团)┃工兵11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舟桥第84团)┃工兵14团┃</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工建101团)┃工兵一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工建102团)┃工兵二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工建103团)┃工兵五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工建104团)┃工兵六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工建105团)┃工兵八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工建106团)┃工兵九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工建107团)┃工兵12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工建108团)┃工兵18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工建109团)┃工兵19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第101工区)┃工兵20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工建111团)┃工兵21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工建112团)┃工兵23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工建113团)┃工兵24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工建114团)┃工兵28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大胖子制作)</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备注1:</span><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inherit;">工建108团不久转为舟桥第85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备注2:工建108团、工建110团番号形成空缺,以及工建118团番号,后改用于工程兵52师3个团的番号。</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抗美援朝、保家卫国</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b>【参加抗美援朝作战】</b></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6月27日,美国政府宣布出兵朝鲜。8月,朝鲜人民军攻至半岛南部的釜山地区。9月15日,联合国军7万人在仁川登陆,切断了朝鲜人民军的补给。战局就此改变,联合国军开始向北推进。10月7日,美国政府竟打着联合国军的旗号,越过三八线,向中朝边境逼近,严重威胁着中国的安全与世界和平。10月8日 毛泽东发布关于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命令,东北边防军正式改名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命令任命彭德怀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第13兵团改组为志愿军司令部。</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人朝参战,执行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崇高使命。</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志愿军第42军率先入朝</span></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b style="font-size: 22px;">【第42军秘密入朝】</b></h1><h1><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size: 22px;">1950年10月13日,彭德怀、高岗紧急飞回北京,原来,斯大林突然变卦,被寄予厚望的苏军空中掩护落空了。毛泽东问彭德怀能不能打,彭德怀说也能打。</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当天,毛泽东致电周恩来,并转告斯大林。电文中明确提出:总之,我们认为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0年10月15日深夜,第13兵团42军军长吴瑞林接到志愿军司令部发来的一封加急电报:同意第42军先头部队16日夜渡过鸭绿江,迅速向长津湖地区集结。</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0年10月16日晚,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2军先头部队在副师长肖剑飞的带领下,率先从辑安(今集安)秘密渡江,进入朝鲜。</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志愿军第42军是第一支入朝部队。</span></h1><h1><br></h1><h1><b style="font-size: 22px;">【水面下桥】</b></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其实,早在三个月前,第42军刚集结于中朝边境时,吴瑞林就秘密带领作战处长、侦察处长,装扮成火车司机,到朝鲜境内侦察地形。在疾驰的火车上,吴瑞林发现江面上居然有人涉水过江,这让他萌发了在鸭绿江辑安(今集安)口岸铺设水下桥的想法。吴瑞林军长到江里头去蹚,有一天发现了大条石,青石头堆得像小山似的,就把所有的石头条子都拉到鸭绿江,铺了水面下桥。经过工兵的反复试验,全长375米的水下桥顺利完工,吴瑞林亲自驾驶中型吉普车通过并成功验收。水面下桥的建成既能保证部队顺利过江,又能防止美军空袭。</span></h1><h1><br></h1><h1><b style="font-size: 22px;">【向毛主席汇报工兵】</b></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1年5月,第42军军长吴瑞林等随邓华前往北京,向毛泽东主席汇报志愿军入朝以来的作战情况。关于 42军迅速跨过鸭绿江,关于各次战役情况,毛泽东主席问的很详细,还有在黄草岭战斗中,应用爆破战术,利用山石崩塌,一举掩埋了美军十几辆坦克等。毛泽东主席兴致勃勃地听取汇报,对工兵所取得的突出战绩表示赞许。</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吴瑞林向朝鲜金日成首相汇报后,还派去朝鲜人民军师以上干部集训班,介绍了这些经验。</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b>【鲁中工兵爆破运动】</b></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40年起,吴瑞林在山东纵队第一旅第二团任团长,这支队伍是以1938年1月伹徕山起义的队伍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成员多数是铁路工人,少数来自煤矿。在坚持鲁中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斗争中,受115师政委罗荣桓启迪,要求各部队普遍学习工兵技术。吴瑞林团长和李伯秋政委,王凤麟副团长一商量,成立了一个工兵班,调刘厥兰当工兵班长,由王凤麟组织爆破训练。而1团团长李福泽,硬是把王凤麟“暂时”调到一团去当副团长,传授经验。而3团团长王吉文,只好让二团爆破骨干过去手把手的教。当时炸药奇缺,就袭击煤矿活捉了日本经理作人质,逼着交出了1000多公斤炸药。这样,鲁中的工兵建设便开始了它的第一步。根据罗荣桓的指示,团里组建了工兵排,调爆破手李鸾举当排长。工兵排在王凤麟副团长直接领导下,加强爆破训练。吴瑞林团长和李伯秋政委、于松江参谋长不时去听课,也都钻研起爆破来,而且对工兵越来越感兴趣。后来,鲁中地区的工兵爆破运动经验,由中央军委向全军作了推广。</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抗美援朝里打出威风的吴瑞林,是在战争中认识了工兵,重视了工兵建设,注意发挥工兵的作用,使部队打起仗来如虎添翼。</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42军怀念工兵专家王凤麟</span></h1><p class="ql-block"><br></p><h1><b style="font-size: 22px;">【工兵专家王凤麟】</b></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王凤麟经历非常丰富,山东纵队广泛运用工兵技术,首先得力于王凤麟爆破专家这个播种人。</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王凤麟(1911-1942)黑龙江宁安人。</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31年参加抗日斗争,1933年为东北抗日联军军直特务连连长。1935年赴莫斯科东方大学工兵班学习,跟德国教师钻研爆破技术。1937年七七事变后回到延安转为中共党员。1938年8月,随张经武等来到山东抗日根据地,调八路军山东纵队司令部工作。在山东纵队开办第一个爆破训练班,各部队派顶尖的爆破手们参加,爆破英雄马立训、刘炳坤、肖春波、王作思、刘厥兰、李鸾举等,都是他的学生。后调任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一旅二团副团长,在二团硬是培养出了刘厥兰、李海启等山东著名的爆破英雄,屡建功绩,被授予战斗英雄。1942年8月王凤麟在战斗中腿部负伤,截肢失去了右腿,后安装了一个枣木假腿。</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42年11月9日,日寇向沂蒙山区扫荡的部队返回途中,得汉奸密报称,马鞍山上有个八路军大官和兵工厂,正因找不到我军主力而心急如焚的敌人,做出了疯狂的举动。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向山上不停冲击。而守山八路军伤病员及家属加起来不过30余人,利用山地险道优势,坚持了两天一夜,并毙伤敌人100多人。最后,27人壮烈牺牲,剩下数人跳崖后,只有刘厥兰等4人负伤生还。敌人发现以如此代价夺得一座空山后,恼怒将汉奸当即处死。战斗中王凤麟临危不惧,用一支从沂水王庄教堂得来的德国产带瞄准具的狙击步枪,以抗联战士枪法,一发命中击毙了敌师团参谋长山田大佐。战斗到最后,王凤麟壮烈殉国,时年31岁。</span></h1><h1><br></h1><h1><b style="font-size: 22px;">【寻访烈士人生】</b></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王凤麟在山东是妇孺皆知、英名灼灼的抗日英雄,但他的家人、家乡政府都不知他离开家乡后的情况。直到1985年,王凤麟烈士牺牲43年之后,在多方人士帮助下,他的58岁女儿李淑兰等来到马鞍山祭奠亲人。李淑兰说:看到山东人民这样尊敬我父亲,我们感到十分欣慰。回去后,我一定到坟上告诉母亲。</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寻访王凤麟烈士悲壮人生是一种责任,这个故事是苏少田讲述的,当时他是淄博市烈士事迹搜集编写办公室主任。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淄博市决定为历次革命战争近百名知名烈士立传,王凤麟是著名烈士,定在《英名千古》第二卷头篇。办公室人员转遍了大半个中国,寻找王凤麟的首长、战友、部下,先后访问了原山东纵队老二团团长吴瑞林,政委李伯秋,参谋长于松江,四支队司令员廖容标,四支队政委胡奇才,四县联办主任冯毅之,马鞍山保卫战中幸存者刘厥兰等几十个人。在李伯秋等人的关心帮助下,沈阳军区、黑龙江省通过军地报纸刊登重要启事、广播里寻找,一切努力均告无果。这过程中出现了一个难题,就是王凤麟来山东之前的历史知之甚少,他故乡、遗属在哪里。就在大家一筹莫展之时,王凤麟莫斯科东方大学的同学、山东纵队老二团政治处主任、驻外大使孟英回国述职。孟英说:王凤麟的家乡可能是黑龙江宁安县一个叫卧龙河的村子。本姓李,叫李芳,赴苏时改名为傅合,回国后又改名王凤麟。根据这一重要线索,再去黑龙江,很快在镜泊湖畔的宁安县找到了一个叫卧龙河的村子。在县、村干部的帮助下,几经辗转,终于找到了王凤麟女儿李淑兰和他的弟弟。在调查中得知,王凤麟的妻子,在望眼欲穿的思念中贫病而逝。</span></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inherit;">1987年,老二团李伯秋政委(沈阳军区副政委)不顾年迈体衰,重返故地马鞍山。这位白发苍苍的八路军老战士迎着飒飒秋风,老泪常涕,连声呼唤:凤麟同志,凤麟同志,,,</span></p><p class="ql-block"><br></p><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在马鞍山东峰战斗指挥所附近有一处石刻,这是原八路军115师教导一旅二团团长吴瑞林,在1984年冬为纪念王凤麟烈士所题。</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题词石刻如下:</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b>忆昔同志中,凤麟足称猛,</b></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b>初战东三省,美名扬齐鲁,</b></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b>呕心研爆破,沥血保民孺,</b></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b>壮哉马鞍山,永展烈士容。</b></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吴瑞林甲子年冬为悼念烈士而作</span></h1><p class="ql-block"> </p><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这是对一个老工兵专家的怀念</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0年12月彭德怀、金日成等在朝鲜玉泉站志愿军总部</span></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inherit;">志愿军总部在朝鲜的八年间,多次迎来国内外的社会团体与知名人士:有祖国人民派出的赴朝鲜慰问团,有来自苏联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军事代表团,还有实地调查美军细菌战的国际法律与科学调查团。</span><br></p><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朱德总司令、周恩来总理、贺龙元帅等领导人都来到桧仓郡志愿军总部看望志愿军官兵,朝鲜领导人金日成也亲临桧仓郡视察访问。</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志愿军首长曾赴平壤市大同江畔的牡丹峰拜会金日成,领袖住地牡丹峰下隐藏的庞大地下城,战时的朝鲜政府、人民军最高司令部等首脑机关以及相关配套设施医院、学校、一些居民都住在这个地下城。</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志愿军舟桥过鸭绿江(唯一)</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2志愿军迅速过鸭绿江(经典)</span></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鸭绿江边架桥】</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0年10月2日,东北军区司令部急电在吉林市整训的工兵教导团,10月5日工兵教导团2营赶到长甸河口,抢修被炸坏的公路大桥。</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0年10月11日,东北军区工兵教导团(后为工兵22团),在安东东北60公里的长甸河口抢修桥梁,修复被炸坏的公路大桥1座,并架设了一条长270余米的舟桥1座。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size: 22px;">1950年10月13日,工兵4团(后为工兵14团)在鸭綠江在辑安铁路桥上加铺了汽车道板,修了进出路。又秘密抢架了长300多米浮桥1座,还在辑安、临江两个渡口架设了载重60吨水面下桥2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0年10月,工兵在鸭绿江边架设了五座桥。</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inherit;">1950年10月19日,第一批中国人民志愿军开始在安东(今丹东)、长甸河口、辑安(今集安)越过鸭绿江,入朝作战。</span><br></p><p class="ql-block"><br></p><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1年6月,工兵第3团奉命开赴鸭绿江边的辑安、长甸、马市台、安东等渡口,接替工兵22团原来负责的鸭绿江的渡江工程保障任务。工兵第3团经过3个多月的换装训练,装备两套恩二波舟桥器材,成为我军第一个工兵舟桥团。</span></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b style="font-size: 22px;">【首战告捷】</b></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size: 22px;">1950年10月19日,彭德怀、邓华分别率领志愿军跨过了鸭绿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0年10月19日黄昏,第13兵团先头部队40军的一个师跨过鸭绿江,正是这支部队打响了出国第一仗,揭开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第40军118师在向温井急行军途中巧遇彭德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彭德怀告诫:要注意侦查和警戒,到了北镇后要准备随时与敌人遭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彭德怀说道:出国第一仗要打得漂亮,要打出威风,打掉敌人的嚣张气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0年10月25日,118师埋伏在山上的354团堵住了敌人,仅两个多小时即全歼南朝鲜6师2团一个加强营,击毙敌人325名,俘虏161人,缴获火炮12门,汽车38辆,各种枪163支,还活捉了美军顾问赖勒斯。两水洞到大榆洞仅20公里,两水洞战斗解除了对中朝军事首脑机关的威胁,极大地鼓舞了志愿军的气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当夜118师和120师还攻占了温井,将南朝鲜伪七团大部歼灭,歼敌3000余人,缴获100多辆汽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彭德怀</span><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inherit;">连连称赞道:118师打得好!并赶快令人将这个好消息报告给毛主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这次战斗,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的第一场战斗,也是志愿军出国后打响的第一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毛主席发来了“祝你们首战告捷”的电报,表扬了40军的全体指战员。</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1951年,党中央决定把10月25日,确定为“抗美援朝纪念日”。</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0年11月夜,9兵团的三个军十多万人经两个渡口过江入朝。工兵战士手挥红旗,指挥着浩浩荡荡的千军万马和铁流滚滚的重型装备,分别从各座桥梁和水下公路通过,一切井然有序,比第一批部队过江时更加快速。</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抗美援朝中,第一批入朝的志愿军第13兵团有6个军,即第38、第39、第40、第42军、第50、第66军,此外还有炮兵第1、第2、第8师及一个高射炮团、工兵六团、工兵五团两个工兵团等。</span></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志愿军总部在朝鲜六个驻地:大榆洞、玉泉站、君子里、上甘岭、空寺洞和桧仓郡</span></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b style="font-size: 22px;">【志愿军总部】</b></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0年10月至12月上旬,大榆洞</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0年12月中旬十天内,玉泉站</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0年12月至1951年1月,君子里</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1年2月至4月,上甘岭</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1年4月9日至9月上旬,空寺洞</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1年9月至1958年10月,平安南道的桧仓郡是志愿军总部最后一处驻地,住了长达七年之久。</span></h1><p class="ql-block"><br></p><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0年11月25日上午,在美军轰炸中,担任俄语翻译的毛岸英在作战室光荣牺牲。</span></h1><p class="ql-block"><br></p><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在第四次战役中,工兵6团(16团)5连在君子里,将大藏矿山的巷道进行清理,为志司构筑了一座坑道指挥所。这座指挥所遭到了敌机两次轰炸,坑道口被炸毁,但坑道内的工作人员无一伤亡。彭老总大为满意,称赞道:住在工兵修建的工事里,我很放心。</span></h1><p class="ql-block"><br></p><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工兵5连从第四次战役中期开始,在玉泉站、君子里、上甘岭、空寺洞和桧仓郡,为志愿军领导机关修建指挥所。在桧仓志愿军总部,由工兵5连和总部警卫部队,利用旧矿巷道,先后构筑了能抗重磅炸弹的坑道作战室、地下礼堂等工程,获得了志愿军领导机关和祖国赴朝慰问团的高度赞扬。</span></h1><p class="ql-block"><br></p><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1年10月,鉴于祖国和朝鲜艺术团的慰问演出,决定修个地下礼堂,由工兵5连和志愿军总部的警卫部队负责施工,建成能容纳七八百名观众的礼堂。整个作业场上,洋溢着一片热火朝天的气氛。一天,精神抖擞的李成贵,创造了抡锤一千次的最高记。彭德怀司令员亲眼见证,热情而又慈祥地说:你真能干! 工兵指挥所的干事李清濂介绍了打锤大王李成贵入朝参战情况,彭司令员高兴地说:那就应功上加功,给他记个一等功。在场的工兵战士一齐热烈鼓掌。</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工兵领导在大榆洞工指前留影</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左起:胡天兰干部部长,谭善和司令员,苏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马振远政治部主任。</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志愿军工兵领导机关</span></h1><h1><br></h1><h1><b style="font-size: 22px;">【志愿军工兵指挥所】</b></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0年10月29日,四野工兵司令部抽调人员组织工指机关入朝。入朝前期组织了鸭绿江紧急架桥工程。</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0年10月31日,志愿军工兵指挥所,陈正峰任主任,马骏驰任参谋长,统一指挥入朝工兵部队协同各兵种作战。</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1年7月,苏旺任工兵指挥所副主任。同时将带来的西南军区工兵指挥所与志愿军工兵指挥所合并。</span></h1><h1><br></h1><h1><b style="font-size: 22px;">【工兵前方指挥所】</b></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1年底,志愿军工兵前方指挥所,苏旺副主任主持工作。陈正峰主任奉命率工指机关多数人员回国。</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根据苏旺参谋长战时记录,工兵指挥所含指挥所机关、政治部、干部部以及直属一处、一所。 </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指挥所机关设办公室(含首长)及作教、工程、通讯、军务、机要、器材、运输、供给、随军银行、护士、管理等11个科,共计347人,有短枪110支、冲锋枪30支、步枪26支、轻机枪2挺。指挥所政治部设办公室(含首长)及组织、保卫、宣教等3个科,共计75人,有短枪24支、步枪2支。指挥所干部部,共计15人(含首长),有短枪7支、步枪2支。指挥所还直属有一处、一所,共计9人,有短枪3支、步枪1支。工兵指挥所合计446人(含首长),机关有电台3部、电话总机1个、分机20个以及小车5辆、大车12辆、三轮摩托车、两轮摩托车等设备。</span></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苏旺参谋长战时记录,包括工作,训练、作战笔记,还有手绘的军事地图、作战态势图、数据表格等,其精细工整程度,令人震撼,体现了优秀素质、良好作风,是一份珍贵的历史资料。</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志愿军工兵指挥部】</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2年7月,工兵指挥所原回国人员入朝,改为工兵指挥部,隶属志愿军总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谭善和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苏旺任参谋长,严宗三任政治部主任,负责全面指导志愿军的工程保障工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3年7月,朝鲜停战以后,志愿军工兵部队奉命协助朝鲜人民重建家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4年,谭善和司令员奉命回国,苏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接替谭善和主持工作。</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志愿军工程兵部】</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7年4月,苏旺副司令员奉命祖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第19兵团副参谋长薛克忠,任志愿军工程兵司令员,直到1958年10月志愿军全部撤回祖国。</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抗美援朝期间,志愿军工兵完成了交通工程保障、战斗工程保障,以及建筑仓库、营房等工程保障任务,对保障作战和交通运输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span></p>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志愿军工兵入朝参战</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抗美援朝中,先后有18个工兵团和25个步兵军所属的工兵分队参战。</span></h1><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inherit;">工兵指挥所,15个工兵团</b></p><h1><b style="font-size:22px;">志愿军空军,2个工兵团</b></h1><h1><b style="font-size:22px;">志愿军总部,1个工程团</b></h1><p class="ql-block"><br></p><h1><b style="font-size:22px;">【1950年 4个团入朝参战</b><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inherit;">】</b></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一个人朝参战的工兵团是四野工兵6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先按原番号,后按全军统一番号)</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50年10月至12月——4个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工兵六团(16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50年10月24日至1952年11月16日</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工兵五团(15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50年11月28日至1952年8月</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工兵八团(17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50年12月11日至1952年11月</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工兵四团(14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50年12月至1953年11月</span></h1><p class="ql-block"><br></p><h1><b style="font-size:22px;">【1951年 8个团入朝参战</b><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inherit;">】</b></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按1951年全军统一番号)</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51年2月至6月——8个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工兵10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51年2月23日至1953年7月</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工兵22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51年3月至1953年7月</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工兵七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51年5月5日至1953年12月</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工兵18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51年3月至1954年6月</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工兵21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51年4月至1954年3月4日</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工兵一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51年5月至1951年11月</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工兵三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51年6月至1953年10月</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58年7月)</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工兵四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51年8月23日至1957年3月</span></h1><p class="ql-block"><br></p><h1><b style="font-size:22px;">【1952年 5个团入朝参战</b><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inherit;">】</b></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按1951年全军统一番号)</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52年8月至9月——5个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工兵九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52年9月5日至1954年2月28日</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工兵六团(工建104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52年9月至1958年3月</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工兵12团(工建107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52年9月至1958年7月</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工兵24团(工建113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52年9月至1958年7月</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工兵26团(工建124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52年9月至1958年7月</span></h1><p class="ql-block"><br></p><h1><b style="font-size:22px;">【1个工程团入朝援建</b><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inherit;">】</b></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志愿军工程兵工程第八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入朝前为工兵25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5X年至1958年3月</span></h1><h1><br></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inherit;">朝鲜停战以前,志愿军工兵部队担负交通工程保障、战斗工程保障和修建仓库、医院、营房、机场等大量繁重的工程保障任务,对保障作战和交通运输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span></p><p class="ql-block"><br></p><h1><span style="font-size:22px;">朝鲜停战以后,工兵部队协助朝鲜人民重建家园,重建朝鲜首都平壤。工兵部队参加了在机场、交通要道等处排除定时炸弹与其他爆炸物,修复清川江大桥、大宁江公路桥,临津江永久性公路桥,以及帮助朝鲜人民重建住房和恢复工农业生产。</span></h1><p class="ql-block"><br></p><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53年冬,中国人民第三届赴朝慰问团在赠给工兵指挥所的锦旗上,以四句话高度概括了志愿军工兵部队的历史功绩。</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四句话是:</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扫除部队前进的障碍</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建设伟大的军事工程</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保障交通线的畅通</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修建英雄的钢铁阵地</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志愿军工兵</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h1><h1><b style="font-size: 22px;">【抗美援朝第一阶段】</b></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0年10月25日至1951年6月10日,为抗美援朝战争第一阶段。</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入朝初期,采取以运动战为主的作战方针,连续进行了五次战略性战役,将敌人从鸭绿江边赶回到“三八线”附近。</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0年10月25日至11月5日,第一次战役。将敌人从鸭绿江边驱逐到清川江以南。</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0年11月7日至12月24日,第二次战役。将敌人驱逐至“三八线”以南。</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0年12月31日至1951年1月8日,第三次战役。突破敌军“三八线”阵地,占领汉城。</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1年1月25日至4月21日,第四次战役。抗击敌人反扑,将敌人阻止于“三八线”附近地区。</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1年4月22日至6月10日,第五次战役。粉碎了敌人的登陆计划,歼灭了敌人有生力量。</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五次战役后,双方转入战略防御。</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第一次战役</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0年10月25日至11月5日,第一次战役。将敌人从鸭绿江边驱逐到清川江以南</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0年10月25日,抗美援朝的第一战,在东、西两线战场同时打响。这一天也因此被确定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纪念日。</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由于联合国军北进速度很快,志愿军未能到达预设的防御阵地便已遇敌,于是将战术灵活改变为运动战。根据“东顶西打”的作战意图,东部黄草岭一带的志愿军依托山地地形,在交通沿线对经过的联合国军进行防御阻击,保证西部温井地区的主力军侧翼安全。</span></h1><h1><br></h1><h1><b style="font-size: 22px;">【工兵6团首先入朝参战】</b></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0年7月,工兵第6团(16团)奉命从湖北黄陂出发,车运东北,进驻凤凰城(今凤城),2000多指战员随即进行了强化军政训练。</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0年10月24日,工兵6团(16团)先行入朝。抢修清水面经朔州至昌城的公路67公里,保障了第一次战役我军炮兵的开进和物资的前运。</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这一役历时12天,志愿军成功将联合国军从鸭绿江畔驱至清川江以南,打破了敌人在感恩节前占领全朝鲜的意图。</span></h1><h1><br></h1><h1><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size: 22px;">第二次战役发起前,到清川江东岸的熙川、宁远之间,开辟17公里五岭山急造军路,保障中央突破部队穿插到敌后作战。</span></h1><h1><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size: 22px;">第三次战役中,完成了北起德川经顺川、成川、阳德、伊川、金化、南至华川的342公里道路的抢修任务。</span></h1><h1><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size: 22px;">在准备第四次战役中,工兵6团(16团)5连突击抢修在春川北的昭阳江便桥,受到通令全军嘉奖。</span></h1><h1><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size: 22px;">工兵6团(16团)8连配属66军在夜间雪地中,埋设了地雷200多个、炸药30公斤、手榴弹90多个,一次起爆即杀伤进攻之敌200多名。在此期间,还捕捉俘虏56名,缴获枪支26支,自己无一伤亡。</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联合国军试探性地进攻,志愿军则采取了诱敌深入的战术。20天后,联合国军进入志愿军预定战场。</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第二次战役</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0年11月7日至12月24日,第二次战役。将敌人驱逐至“三八线”以南。</span></h1><h1><br></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0年11月至12月,工兵5团(15团)、工兵8团(17团)、工兵4团(14团)相继入朝。</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第二次战役发起,工兵6团(16团)、工兵5团(15团)、工兵8团(17团)等3个工兵团以3路并进、逐段推进的方式。抢修清川江至“三八线”之间两条纵贯干道和沿“三八线”北侧的1条横贯干道。修复了清川江、大同江、礼成江等大桥。使各长200至300多公里的交通干道基本通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在朝鲜东北部的长津湖,平均海拔达1300多米。11月普降大雪,气温低至-40℃,冻死、饿死的志愿军战士占了伤亡减员的三分之二。</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size: 22px;">17天的长津湖血战,志愿军痛击联合国军,迫使其向南部港口撤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整个第二次战役过后,联合国军全线退至三八线南,中朝军队成功收复了平壤。</span></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第三次战役</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0年12月31日至1951年1月8日,第三次战役。突破敌军“三八线”阵地,占领汉城。</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第三次战役发起,工兵4团(14团)、工兵5团(15团)、工兵6团(16团)、工兵8团(17团)分散展开在鸭绿江至汉江的漫长战线上保障交通。</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三次作战后,战线南移,志愿军已是极度疲劳,后勤也难以跟上。联合国军开始谋划反攻。李奇微接任第八集团军的指挥,开始了对志愿军的反击。</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第四次战役</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1年1月25日至4月21日,第四次战役。抗击敌人反扑,将敌人阻止于“三八线”附近地区。</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2年1月27日,志愿军连续在多地发现大批苍蝇、跳蚤和蜘蛛等,防疫专家经过化验后,认为这些昆虫所带有的病菌,属于霍乱、伤寒、鼠疫、回归热等病菌。至1952年冬,志愿军共确诊和疑似与美军细菌战有关的传染病患者384人,死亡126人。由于防控及时,措施有力,很好地控制了疫情的发生和发展。</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1年2月至4月,工兵10团、22团、7团、18团、21团先后入朝。 在朝的工兵部队已有9个团了。</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工兵10团2月22日和23日夜,分两批在辑安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冒着风雪向前线开进,奉命配属9兵团。到达永兴附近,抢修由永兴到平康的公路,以保障兵团主力到平康地区集结。全团艰苦奋斗,按期完成了长达186公里公路的维修任务,其中修复桥梁21座(长408米),水下便道10条(长148米。</span></h1><h1><br></h1><h1><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size: 22px;">志愿军在汉城一带防御联合国军的进攻,东部部队翻山越岭,对横城、砥平里地区的敌人进行反击,联合国军集中20万兵力向北追击,志愿军转入运动防御。</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第五次战役</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1年4月22日至6月10日,第五次战役。粉碎了敌人的登陆计划,歼灭了敌人有生力量。</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第五次战役期间,工兵指挥所以3个团维护战略后方的交通要道,以4个团在第一线协同各兵种作战,以1个团抢修机场。工兵4团(14团)任务改为配合坦克部队作战,;在纵横200余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开辟了坦克部队所需的道路。工兵6团(16团)主要配属炮兵,共构筑了各种火炮掩体、弹药库、指挥所、观察所、包扎所、掩蔽部等共2316个,有效地保障了战斗的需要。工兵第6团(16团)后配属志愿军后勤部第2分部,转赴东线。工兵10团配属在9兵团,分散在金化至平康、平康至铁原、金化至金城、金城至山阳里等6条共长186公里的接敌通道上,抢修沿途被破坏的道路和桥梁,并排雷100个。9兵团隐蔽到达华川地区,为保障这次行动,在北汉江同时架3座桥。当第9兵团在重创敌军后因粮弹不济向后转移时,工兵10团奋战三昼夜,在三八线附近,修复了昭阳江桥和修建了水下便道,为部队北撤打开通路。最后留下了9连连长率领12名战士,与敌军摩托化步兵、坦克特遣队展开激战,阻止敌军前进约半小时,使我军医院伤病员得以安全转移,最后全部壮烈牺牲。</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先期入朝的这几个团,在敌机狂轰滥炸和生活、施工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较好地完成了五次战役的交通工程保障和战斗工程保障任务。</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1年7月底,朝鲜北部发生了30年来最大的洪水灾害,美方对运输线实行大规模的绞杀战,为确保公路交通畅通,以8个工兵团负责12个主要渡口的洪期交通保障。指战员舍生忘死地抢修道路和抢架桥梁,做到随炸随修,并想方设法组织漕渡,及时清除敌机扔下的定时炸弹,蝴蝶雷、四角钉等,使公路运输线基本没有中断,保障了前方的物资供应和兵力机动。</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在此期间,工兵1团、4团入朝,工兵3团接替22团担负鸭绿江渡江工程保障任务。</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1年8月底,朝鲜北部的雨季结束后,以7个工兵团为骨干,同在二线的步兵部队等共10万人,展开了全面加修改造公路的斗争。</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1年10月以后,出现了一个在前沿阵地上构筑坑道工事的热潮,工兵部队担负起了大型坑道工事的构筑任务。</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在此后不久,部分工兵团开始先后回国休整。</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第五次战役历时50天,打破了联合国军在平壤至元山一线建立新防线的企图,迫使对手不得不转入战略防御并接受停战谈判。此役,志愿军战斗减员7.5万人,特别是在部队后撤阶段中遭到重大损失。</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抗美援朝战争一至五次战役,历时7个半月,中朝军队共歼敌23万人,将联合国军由鸭绿江边驱至三七线,最后将战线稳定在三八线南北地区,为抗美援朝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重要基础。</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五次战役后,双方转入战略防御。从这时开始,战线逐渐稳定,双方进入相持状态。之后,没有发生大规模、大兵团的运动战,对峙与谈判成为关键。</span></h1> <h1><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size: 22px;">▼▲在朝鲜桧仓郡志愿军总部。</span></h1><h1><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size: 22px;">左4起谭善和(工兵司令员)、高存信(炮兵司令员)、李志民(志愿军政委)、江涛(情报处长)、丁甘如(办公室主任)、肖建飞(作战处长)</span></h1><h1><br></h1><h1><b style="font-size: 22px;">【抗美援朝第二阶段】</b></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1年6月11日至1953年7月27日,为抗美援朝战争第二阶段。</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1年7月10日,第一次停战谈判开始。开始长达10个月“反绞杀”斗争。</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size: 22px;">三八线附近,联合国军的防线由火炮、坦克群及步兵组成,空军支援,火力强大。志愿军的防线上,建设了庞大的地下防御工程,这些坑道和交通壕在此后的战役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span></h1><h1><br></h1><h1><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size: 22px;">为了粉碎美军的“绞杀战”,确保公路交通畅通,志愿军工兵指挥所集中工兵1团、4团、7团、10团、15团(原5团)、22团等7个团,作为抢修公路和桥梁的骨干力量,在公路沿线与敌人展开了艰苦激烈的斗争。首先是全面整修公路桥梁,改善交通条件。继续开辟新的道路,扩大了行车的机动范围,减少了车辆物资的损失。</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为保障后方交通运输,彭德怀命令解决长期以来公路线上交通梗塞,运转不灵的状况。志愿军司令部组织工兵4团、7团、10团、15团(原5团)、16团(原6团)、17团(原8团)、18团和步兵、工程大队等参加修整公路,每天24小时都有开山筑路的人群,风雨无阻。工兵4团接受了三登至成川75公里道路和三登至南阳一段道路的加宽任务。11月中旬,工兵4团又接受了成川、顺川、价川间长达135公里道路的维护任务,以及朝阳面至三所里长12公里道路加宽和在价川修建地下仓库的任务。 </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size: 22px;">至12月底,工兵团加固加宽公路2158公里,新修公路292公里,在沿途增设了大量的汽车待避所,设置对空监视哨棚1308个。工兵在公路沿线排除各种定时炸弹两干多枚,有力地保障了人员车辆的安全,使车辆的运输效率提高了1倍多,车辆损失率减少到百分之六。</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从1951年5月开始至年底,工兵18团、21团在敌机的轮番轰炸下,参加抢修了永柔、南阳里和顺川等3座机场。</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从1951年7月开始,工兵15团(原5团)、17团(原8团)便开始修建野战仓库,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修建了能容纳800余节火车皮物资的地下仓库,大型储备库。工兵4团、7团、16团(原6团)、18团抽调10多个连队,为各野战医院修建了263个地下病室。</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1年8月18日至10月22日,进行防御作战。</span></h1><h1><br></h1><h1><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size: 22px;">1951年11月6日,第50军渡海收复朝鲜西部沿海大和岛、小和岛等10多个岛屿。在战斗中,工兵3团、14团(原4团)、22团各一部,派出汽艇驾驶员和操舟机手,携带渡河器材,配合步兵渡海作战,拔除敌人骚扰志愿军后方的海上据点。</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1年12月至1952年8月,继续巩固阵地作战。</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2年2月,美军改变战术,每日出动飞机100多架次,对清川江安州渡口、价川、顺川、三登、阳德、伊川,平壤等地实行重点轰炸。在粉碎敌人“绞杀战”的斗争中,公路越修越多,路况越来越好,各式备用桥梁日益增多、更加牢固。在清川江上,桥梁多达12座。</span></h1><h1><br></h1><h1><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size: 22px;">1952年4月26日至5月1日,志愿军司令部召开军参谋长会议,工兵指挥所系统地提出了以屯兵坑道和战斗坑道为骨干,结合各种地面重型掩盖工事,组成绵密的阵地防御体系的建议。</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h1><h1><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size: 22px;">为完成这一任务,工兵6团、9团于1952年9月入朝,加上在朝工兵部队中抽出的4个营,作为修建坑道工程的骨干力量。从1951年7月至1952年9月,调了两个工兵团和9个工兵营修建地下仓库和医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2年春,工兵4团为三登医院修建了能防空又保暖的地下或半地下休养员住的房间,扩建了1座能开进汽车去,并能在里面错车的大洞库。</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2年春,美军对平壤大规模轰炸,工兵18团2个连经半年施工,在牡丹峰下修建了坑道掩蔽部。 </span></h1><h1><br></h1><h1><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size: 22px;">工兵指挥所做了大量工作,仅1952年春,就供应锹镐30多万把,钢钎10多万根,炸药200多吨,雷管200多万发,以后又陆续筹集供应各种器材、工具3万多吨。同时,组织工兵部队分片分批开办训I练班,为各兵种培训坑道施工的技术骨干,并定期出版《工兵通报》,及时传播坑道施工的先进经验和技术知识。到8月底,第一梯队6个军构筑坑道约300公里,堑壕交通壕约1000公里,各种工事掩体2万多个,初步形成了以坑道工事为骨干的支撑点式的阵地防御体系。</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2年6月6日,志愿军在桧仓召开兵团干部会议,研究了构筑纵深防御工事等问题。</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2年8月17日,志愿军在桧仓召开工程会议,为防敌在东西海岸登陆,将构筑永久工事。工兵指挥部全面负责,调工兵第6团、9团入朝,再从工兵7团、10团、18团、21团各调1个营,分别配属个军,在东西海岸和平康郡地区构筑永备工事。经1个多月突击,完成各种水备工事134个。</span></h1><p class="ql-block"><br></p><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近10个月的斗争,工程兵与铁道兵、高射炮兵、空军等部队一起,建成“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基本保证了作战物资的运输补给。 </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上甘岭防御战</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2年9月18日至10月31日,秋季战术反击作战。</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上甘岭位于五圣山南麓,附近有两个无名山头,分别命名为597.9高地和537.7高地。两个高地总面积只有3.7平方公里,双方在此鏖战了43个昼夜。</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2年10月14日至11月25日,进行上甘岭防御战役。敌人集中6万多人,以空前猛烈的火力,向志愿军上甘岭阵地发起攻击,火力之猛甚至将山头削低了2米。11月8日,工兵22团第1营奉命日夜兼程赶到上甘岭战区,修复和加宽了德山涧至529兵站的道路,使汽车能够快速并行。又在529兵站至五圣山之间这段被叫作死亡地带的3.5公里地区,舍生忘死、连续突击,开山劈崖,平均每人每天挖填土石高达7立方米,高速度地筑成了一条盘山公路,使大量作战物资送到了前沿坑道。在欢庆上甘岭防御战胜利时,一位步兵师长特地来到这个营为他们庆功,高呼工兵万岁!上甘岭防御战役,彻底粉碎了敌人的“金化攻势”,创造了依托坑道工事进行坚守防御作战的光辉范例。</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2年12月18日和1953年2月,在桧仓召开了军以上干部会议,部署了反登陆作战。工兵指挥部调工兵6团、9.团、18团和21团第2营,配属各军,在东西海岸构筑钢筋混凝土工事,加强清川江:大同江的渡口桥梁建设。工兵24团、26团奉命配属志愿军空军担负抢修机场任务。在工兵指挥所的指导下,工兵与步兵、炮兵部队4万多名施工人员经过3个多月的奋战,在东西海岸和正面防线上建成了以坑道为骨干、支撑点式的防御体系。至1953年4月,完成反登陆作战准备的各项工作,迫使敌人放弃了登陆冒险企图。</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3年4月12日晚,50军司令部驻地正在进行轮训班汇报会,突遭美机轰炸,防护掩体被炸塌。副军长蔡正国被弹片击中,不幸牺牲。工兵13团副团长李俊德、工兵指挥部作教科副科长林晶等牺牲,部分团营职干部伤亡111人。</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金城战役</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3年5月13日,开始夏季反击战役的第一、第二进攻作战。7月13日,发起第三次进攻作战(金城战役),这是决定朝鲜战争是打是停的关键一仗。</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我军对联合国军进行了三次不同规模的进攻。</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在夏季反击作战中,工兵指挥部以13个工兵营担任交通工程保障任务,以9个工兵营配属前线作战部队担负战斗工程保障任务。直接参战的工兵部队有工兵3团、4团、10团、12团、14团(原4团)、18团、22团的8个营又两个连和14个步兵属工兵营。 工兵部队还以一部兵力配合炮兵、坦克部队作战。集中19个工兵营,反复抢修10余个渡口的桥梁。在战役第三阶段(金城反击战),架设桥梁72座,总长1312米,修缮道路513公里,保障了几十万吨作战物资运往前线。工兵10团1营配合60军作战,主要任务是在敌炮火封锁下,抢架和维护金刚川下游的岩里、新村、光丽山这3个渡口的桥梁,是敌人固定的重点封锁区。团指挥所将抢架的岩里大桥命名为“英雄战斗桥”,新村大桥命名为“和平钢铁桥”,光丽山大桥命名为“战地光荣桥”。</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size: 22px;">工兵10团1连,其前身是全军闻名的工兵红一连,在接受抢架“和平钢铁桥”的任务后,冒着敌机轰炸,很快抢架了1座中水位桥,接着又架了1座便桥、1座炮兵运送炮弹的吊桥,并修了1条水下便道。为了加快水中运输,又在两岸植桩拉上钢丝绳把装有滑轮的运输船挂在钢丝绳上,只要拉动预先拴在运输船头或船尾上的另一根钢丝绳,船就可以往返活动,目标小,敌机不易发现,且节省人力,在保障运输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工兵10团1营在金刚川的3个渡口采用架设低水桥、高水桥、车行吊桥、人行吊桥和吊斗等多种手段,保障了前送后运的车辆畅通无阻。战后,60军赠送“战胜金刚川的英雄工兵”锦旗一面。工兵10团2营配属67军参加了金城反击战,圆满完成了道路和渡河保障任务。工兵10团3营完成了龟城至价川段公路的维护任务,保障了这条跨越清川江、大宁江和九龙江,全长90多公里的公路干线,一直都没有长时间中断过。 </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经第一、第二次进攻作战,迫使联合国军方面作出妥协。此时,从板门店停战谈判处获取重要情报,美军有意接受停战协议条款,但李承晚仍在破坏停战。为此,部署了第三次进攻作战,金城战役即抗美援朝的最后一战。</span></h1><h1><br></h1><h1><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size: 22px;">为迫使韩国接受停战,中朝方面策划了一场规模空前的金城战役,重点打击韩国军队。1953年6月下旬至7月上旬,中国人民志愿军集中第20兵团第21军、第54军、第60军、第67军和第68军以及第9兵团第24军共计6个军、24万余人的优势兵力和1360门火炮的强大地面火力,准备向韩国军队驻守的金城以南地区发起强大攻势。</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负责守卫的韩国军队为韩陆军第3师团、第6师团、第8师团和第9师团,总兵力约8万余人。此战,志愿军在人数上形成三比一的优势,在炮火上形成近二比一的优势。7月13日晚21时,志愿军一线10余万部队在25公里的正面向韩军阵地发起全面攻击,地面火炮在半小时内向韩军阵地倾泻数十万发炮弹,韩军表面阵地工事被大量摧毁,随后志愿军步兵发起冲锋,攻占韩军阵地。截止16日,当面韩军4个师团全部被打残,损失惨重,志愿军将战线向南最远推进了14公里。16日开始,美韩军队发起大规模反击,但千余次反击均被志愿军击退。到7月27日,美韩军队停止反击,金城战役结束。</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整个夏季战役共毙伤俘敌12.3万人,扩展土地面积240平方公里,有力地配合了谈判斗争,促进了停战的实现。</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b>【停战协定】</b></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3年7月27日,金城战役结束当天,战争双方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李承晚未派代表签字。至此,历时2年零9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宣告结束。</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此时,入朝作战已过去33个月,197653名战士埋骨异乡。(数据源自民政部、总政治部于2014年统计) </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朝鲜停战协定》它不是国与国之间签署的条约,也不是正式的和平条约,只是一个由交战双方将领签署的停战协定且没有约定停战有效期。</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停战条约签定后,美国与韩国签订了《韩美相互防御条约》,正式确立韩美同盟与驻韩美军地位。朝鲜至今未与韩国、美国签署正式的和平条约,从法理上讲,朝鲜半岛依然处于战争状态。</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停战协议签订后,联合国军第三任司令官克拉克将军承认,自己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没有签订胜利的停战条约的陆军司令官。</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彭德怀总司令说:西方侵略者在几百年来在东方的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以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我们热爱和平,志愿军是最可爱的人</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在抗美援朝期间,抗美援朝总会先后组织了三届大规模的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的活动。</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1年4月初第一届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赴朝,5月29日回到北京。全团设8个分团,共575人。总团长是廖承志,副总团长是陈沂、田汉。</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2年9月18日第二届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赴朝,12月5日回到北京。全团设9个分团,共1097人。总团长是刘景范,副总团长是陈沂、李明灏、周钦岳。慰问团除第9分团留在国内慰问志愿军伤病员外,其余8个分团赴朝鲜各地进行慰问活动。</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3年10月4日第三届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赴朝,12月18日回到北京。全团设8个总分团,共5448人。总团长是解放军西南军区司令员贺龙。</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贺龙在平壤市举行的慰问朝鲜党政军民大会上,代表中国人民、毛泽东主席向英雄的朝鲜人民、金日成首相致崇高的敬礼和亲切的慰问,转达中国人民对朝鲜人民的热爱、敬意和感谢。</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贺龙在志愿军总部的慰问大会上,热烈赞扬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所取得的光辉业绩,鼓励志愿军官兵继续努力,同朝鲜人民军一起,坚决维护停战协定,为和平解决朝鲜问题而奋斗。</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慰问团带去了大量的慰问金、慰问品和慰问信,向亲人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表达尊敬和热爱之情。随团的文艺工作者,不辞辛苦,不避艰险,在敌机的经常袭扰下,为指战员们做精彩的表演。有三位团员因遭敌机轰炸扫射不幸光荣牺牲,他们是:</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size: 22px;">第二分团副团长廖亨禄,天津市著名相声艺术家常宝坤,天津市著名琴师程树棠 。</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通过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的各种慰问活动,大力宣传党和祖国人民对志愿军的关怀和热爱,组织官兵座谈讨论,订措施,表决心,进一步激发了部队的士气和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及革命英雄主义精神。</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工兵团重建工程</span></h1><h1><br></h1><h1><b style="font-size: 22px;">【重建平壤】</b></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3年8月初,志愿军发出《关于帮助朝鲜人民恢复与重建工作的指示》。号召志愿军指战员要象建设自己的祖国一样帮助朝鲜人民建设朝鲜。</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志愿军所属的13个工兵团,在开城海州、沙里院泖元山、阳德、成川、安州、博川、熙川等地区,到处都可以见到工兵指战员忙碌的身影。停战后4介多月,工兵部队新架永久性桥梁32座,修复永久性桥梁18座,整修公路176公里。又协同朝鲜人民军工兵部队新架桥梁10座,修补桥梁10余座。这些桥梁的及时通车,对便利物资运输和繁荣朝鲜的城乡经济,起了良好的作用。工兵第24团、26团,突击排除了新义州机场的定时炸弹,填平了飞机跑道上一个接一个的弹坑。迅速修复了飞机场,保障飞机按时起降。</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3年8月,志愿军参谋长李达向谭善和布置工兵部队帮助朝鲜人民重建平壤的光荣任务。强调指出:一定要挑选素质好、干劲大的部队去重建平壤。受领任务后,决定派刚参加过金城反击战的工兵12团去完成这一光莱任务。为加强施工力量,从国内调来750名技术工人组成工程大队隶属该团领导,并为该团补充新兵900名。</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工兵12团担负了38项工程的新建和修复任务,其中重点工程是:修复大同江公路铁桥,修复平壤市中心的斯大林路,新建朝鲜内阁联合办公大厦,修复平壤市综合医院,兴建牡丹峰剧场等。</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工兵12团因在平壤重建工作中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受到朝鲜劳动党和政府,志愿军领导机关的表彰。</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5年8月15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解放10周年,应金日成首相的邀请,朱德总司令率领我国党政代表团到朝鲜。在志愿军司令部机关,接见了工兵指挥所主持工作的副司令员苏旺,以及炮兵指挥所司令员赵章成、政委刘春,装甲兵指挥所司令员赵杰等。朱德总司令特地看望了工兵第12团的指战员。</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朱总司令说:你们工程兵不是提出要把平壤建设得和北京一样吗!这是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世界上还有哪个国家的军队能有此壮举呢。</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b>【重建工程】</b></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工兵四团、工兵九团、工兵六团、工兵12团、工兵24团一部、工兵26团一部等,分别在平壤、开城、海州、沙里院、泖元山、阳德、成川、安州、博川、熙川等地区参加了重建工程。</span></h1><div> </div><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朝鲜停战后,</span>工兵3团(舟桥81团)回国修整后,继续入朝参加重建工程。工兵4团<span style="color: inherit;">(舟桥82团)先后修复了三登以南的南江支流上各长120米的9座桥梁,三登的长120米、高26米的高水位永久性桥梁。</span></h1><div><span style="color: inherit;"><br></span></div><h1>工程第八团(工建122团)入朝参加专项工程,在朝鲜成川完成援建工程后,1958年3月回国。</h1><p class="ql-block"><br></p><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8年3月至7月,最后回国有6个工兵团:第一批有工兵6团(工建104团)、</span>工程第8团(工建122团),第二批有工兵3团(舟桥81团),工兵12团(工建107团),随后勤归国有工兵24团(工建113团)、工兵26团(工建124团)。</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志愿军工程兵工程第八团</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抗美援朝中,工兵指挥所先后有15+2个工兵团入朝参战,总部有1个工程团入朝参加援建专项工程,在志愿军工兵指挥所报道中基本没有相关信息,只有一些老兵零星回忆。工程8团入朝参战,在抗美援朝大事记中,得到确认。</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53年7月,周恩来致电彭德怀。电文说:朝鲜政府希望在停战后,能从中国派3000包括技术工人在内的修建工人入朝,帮助其从事战后恢复工作,时间为三年。建筑工程部提出拟以一支建设工程部队为基础,再从东北抽调300技工加入该团,组成一支建制部队去担任此项任务。</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中国人民志愿军工程兵工程第八团,在朝鲜援建专项工程中出现。</span></h1><h1><br></h1><h1><b style="font-size:22px;">【工程第八团】</b></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工程第八团(志愿军工程兵工程第八团),团长苏润海,在朝鲜成川完成援建工程后归国。1958年3月28日午夜,从成川出发,列车走了九天九夜,行程近万公里,终于在4月5日到达了甘肃山丹,整编一个多月后,为工程兵特种工程指挥部工兵八团。1958年5月,工兵八团是第一个进入工区的工兵团,代号松江部,团部设在“凯旋村”,主要任务是修建试验基地发射场地。1959年4月,工兵八团团长刘万通,政委于焕新。</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工兵八团前身是中南军区工程团,全军统一番号序列为工兵第25团,曾是军委战备值班团,志愿军工程兵工程第八团,后为工程兵建筑51师第122团。工建122团从此番号没有改变,后隶属广州军区,一直从事国防工程建设,鼎盛时期人员达5千余人,相当一个加强团或旅的编制。</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朝鲜军用机场</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朝鲜战争前,工兵第8团,13团,25团,26团,27团等先后修建了7座飞机场。</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从1951年5月开始至年底,工兵18团、工兵21团在敌机的轮番轰炸下,参加抢修了永柔、南阳里和顺川等3座机场。工兵18团为第一批装备苏式装备的工兵团,在朝鲜期间,一直担负着机场建设和场站防空任务,后又修建三八线开城板门店谈判中立国营房。</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由西南交通大学(时称北方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派出的一支抗美援朝工程队,编入志愿军空军第六工程大队。1951年4月至7月,抵达朝鲜顺川修建机场。8月至11月,奔赴价川修建机场。工兵18团、工兵21团参加了机场建设。</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2年8月,工兵第27团,西南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工程队,修建了阜新机场。 </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西南交通大学工程队到1953年,一共参与修建四个机场,包括用于前线作战的顺川机场和价川机场,非军事区供谈判开城机场,以及国内军用机场阜新机场,顺利完成了这一国防任务。</span></h1><h1><br></h1><h1><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size: 22px;">1952年9月至1958年7月,工兵第24团、工兵第26团各2个营,配属志愿军空军工程大队 ,在朝鲜参加建设、维护机场。1953年</span><span style="font-size: 22px;">朝鲜停战后</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size: 22px;">,突击排除了新义州机场的定时炸弹,填平了飞机跑道上一个接一个的弹坑。迅速修复了飞机场,保障飞机按时起降。</span></h1><h1><br></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志愿军最后一列撤军列车归国</span></h1><h1><br></h1><h1><b style="font-size: 22px;">【撤军归国】</b></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4年4月,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在日内瓦举行的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的国际会议。</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7年11月,毛泽东率中国代表团访问苏联,与金日成谈了志愿军从朝鲜撤出问题。 </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7年12月16日和25日,金日成从苏联回国后给毛泽东写信,对志愿军撤出朝鲜问题提出两个方案。</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7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和书记处专门进行研究,在讨论的基础上由张闻天拟订关于《从朝鲜撤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方案》。12月31日,毛泽东批示同意。 </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8年1月13日,中央军委举行例会,专门研究志愿军撤军问题。总参谋部作战部和志愿军总部对志愿军撤军工作作了部署安排。</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8年1月24日,毛泽东关于中国人民志愿军撤出朝鲜问题的考虑电告金日成。</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8年1月28日,志愿军司令员杨勇给国防部长彭德怀写信,提出了意见建议。 </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8年2月5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政府就撤退一切外国军队与和平统一朝鲜问题发表声明。 </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8年2月7日,中国政府发表声明,表示完全赞同并且全力支持朝鲜政府的和平倡议。 </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8年2月13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杨勇、政治委员王平颁发训令,制定十二条规定,要求全军在撤军过程中严格遵守。</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8年2月14日,应朝鲜政府邀请,周恩来率中国政府代表团到达平壤,对朝鲜进行友好访问。代表团成员有:副总理兼外交部部长陈毅、外交部副部长张闻天、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粟裕,以及总理办公室副主任张彦、外交部亚洲司司长章文晋和中国驻朝鲜大使乔晓光等。访朝期间,就中国人民志愿军撤出朝鲜问题与朝鲜达成一致意见。为了达到有序撤兵,中央军委确定“先前沿,再西海岸,后中间”的方针,边撤边观察三八线以南的反应,最后撤出的中间部队随时准备应变。</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8年2月16日晚,中国政府代表团来到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机关驻地桧仓。周恩来在志愿军团级以上干部大会上讲话。</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8年2月1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政府发表《联合声明》。 </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8年2月20日,苏联政府发表声明,完全支持朝中两国政府关于中国人民志愿军全部撤出朝鲜的建议。</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8年2月21日,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部发出《关于志愿军撤出朝鲜的政治工作的指示》。 </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8年2月25日,志愿军司令员杨勇上将和人民军总参谋长李权武上将在双方防务交接联合命令上签字。</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8年2月27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发布命令,将志愿军情报、通信、军训、工程器材以及营房、营具、仓库和各种弹药等移交给朝鲜人民军。 </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8年3月15日至10月26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分三批相继撤出朝鲜回国。</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3月15日至4月25日撤出第一批,六个师共8万人。</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7月11日至8月14日撤出第二批,六个师和其他特种兵部队共10万人。</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9月25日至10月26日撤出第三批,志愿军总部、三个师和后勤保障部队共7万人。</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至此中国人民志愿军回国撤完。</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b>【1958年回国工兵团】 </b></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8年3月工程兵8团(工建122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8年3月工兵第6团(工建104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8年7月工兵第12团(工建107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8年7月工兵24团(工建113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8年7月工兵第26团</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size: 22px;">(工兵9团)</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8年6月,志愿军制定《撤军工作三十条》。强调军队撤出,友谊长存。</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8年10月17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杨勇上将和朝鲜民族保卫相金光侠大将在志愿军总部和朝鲜民族保卫省联合公报上签字。 </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8年10月,朝鲜方面举行最隆重的仪式欢送中国人民志愿军归国,684万多朝鲜人在致中国人民志愿军官兵和中国人民的感谢信上签名。</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根据志愿军总部指示,各部队把前沿的坑道、战壕、掩体和其他各种工事、道路,进行了彻底修整、清扫和加固,组织力量将一切未完成的工事全部突击完成。各级指挥员和指挥机关对防御地区的地形、作战方案重新进行了研究,修正了战斗文书和各种图表,细致地向朝鲜人民军接防部队办理移交,把敌情、地形、工事和作战方案交得一清二楚。</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8年10月21日,中国人民志愿军政委王平上将率领志愿军总部全体军官到志愿军烈士陵园,向牺牲战友作最后悼念。 </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8年10月24日晚,朝鲜内阁首相金日成在平壤举行盛大国宴,欢关即将离返国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部部官兵。</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8年10月25日,为抗美援朝纪念日。杨勇司令员向热情送别志愿军的平壤市人民致告别词。金日成主席率朝鲜党政军民30万人,从金日成广场到平壤火车站广场,夹道欢送志愿军总部的官兵。 </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8年10月26日,驻新义州的中立国视察小组视察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归国部队的最后一次列车。他们视察了每一节车箱,清点和核对了全部人员、武器和弹药。视察后,执行主席宣布所有数字与朝中方面联络官事先提供的数字完全一致。在中立国视察小组人员看着这列火车开过鸭绿江桥后,朝中方面联络官向中立国视察小组宣布:中国人民志愿军归国部队最后六个师的人员、装备全部撤离朝鲜。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撤销,伟大的抗美援朝运动正式结束。</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8年10月26日,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发表公报宣布:中国人民志愿军已全部撤出朝鲜回国。</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留在朝鲜军事停战委员会内的志愿军代表,将同朝鲜人民一道,执行监督朝鲜停战协商实施的任务。</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据时任志愿军政委的王平将军回忆:志愿军在战后的五年多,共帮助朝鲜人民修建公共场所881座,民房45000多间,恢复和新建各种桥梁4260座;修建堤坝4096条,全长近430公里;修建大小水渠2295条,长达1200多公里;植树3600多万棵,运送各种物资63000多吨,为群众治病188万多人次。志愿军全体指战员遵照中共中央和毛主席的指示,为参加朝鲜人民重建家园,流了血,流了汗……志愿军指战员节衣缩食,节省出粮食700多万斤,衣物、用品10万多件捐赠给朝鲜人民,帮助朝鲜人民渡过灾荒。</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王平将军回忆,根据周总理的指示,志愿军党委向全军发出了“不骄不懈,善始善终;军队撤出,友谊长存”的号召,要求部队“交好,走好,到好”。交好,是除武器装备和个人物品外,其余所有东西全部无偿移交给朝鲜人民军;走好,是要安全撤出;到好,是回国后不居功,戒骄戒躁,服从祖国需要。</span></h1> <h1>▼▲工兵团汇总表(1951年)</h1> <h1>▼▲工兵团汇总表</h1> <h1>▼▲工兵团汇总表(1955年)</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65年12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签署命令,授予某团十连(原八连)“劈山开路先锋连”的荣誉称号。</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某团即工兵第8团(原工兵师12团,后为工兵第8团、工建105团)</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68年8月1日,中央军委下达命令,授予某团十连“风雪高原工程兵好十连”的光荣称号。</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某团即工兵第5团(原五兵团工兵团,后为工兵第5团、工建103团)</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p>【二兵团工兵团】┃工兵一团┃(工建101团)</p><b><h1><b><br></b></h1>【简要历程】</b><br></h1><h1>二兵团工兵团为第一野战军第2个工兵团,为全军首批18个工兵团之一。</h1><h1><br></h1><h1>1949年10月,甘肃酒泉,组建第一野战军第二兵团(后兼甘肃军区)工兵团。1951年2月,全军统一了工兵部队的序列,原二兵团工兵团改为西北军区(直属)工兵1团。1951年5月至1951年11月入朝参战,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工兵第1团。1955年10月,军委工程兵重新规定工兵部队番号和序列,工兵1团完成整编后为工程兵建筑第101团,简称工建101团。1958年3月,中央军委决定组建工程兵特种工程指挥部(代号7169部队),为7169部队工建101团。1962年10月,为工程兵建筑第五十四师101团,是工程兵五十四师初建时6个工兵团之一。 </h1> <h1>【一兵团工兵团】┃工兵二团┃(工建102团)</h1><h1><br><b>【简要历程】</b><br>——中国人民解放军工兵第一团(1949)<br>一兵团工兵团为第一野战军第1个工兵团,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批6个工兵团之一。</h1><h1><br></h1><h1>1949年3月,陕西合阳,组建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二军)工兵团。1949年4月,按军委特种兵部队番号的规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工兵第一团。1951年2月,全军统一了工兵部队的序列,第一兵团工兵团改番号为西北军区(新疆军区)工兵2团。在西北地区参加川藏公路,应急机场等国内紧急战备工程。1955年10月,军委工程兵重新规定工兵部队番号和序列,工兵2团完成整编后为工程兵建筑第102团,简称工建102团。</h1> <h1>【二野工兵二团】┃工兵三团┃(舟桥第81团)</h1><h1><br><b>【简要历程】</b></h1><h1>——中国人民解放军工兵第二团(1949)<br>——工程兵舟桥第一团(1955)<br>工兵二团为第二野战军第一个工兵团,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批6个工兵团之一。</h1><h1><br></h1><h1>1948年10月,组建中原野战军工兵团。1949年2月,商丘曹庄,组建第二野战军特种兵纵队工兵团。1949年4月,按军委特种兵部队番号的规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工兵第二团。1951年2月,全军统一了工兵部队的序列,工兵第二团改番号为西南军区工兵3团。1951年6月至1953年10月入朝参战,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工兵3团。全团经过换装训练入朝参战,装备两套恩二波舟桥器材,成为我军第一个工兵舟桥团。1955年10月,军委工程兵重新规定工兵部队番号和序列,工兵3团完成整编后为(沈阳军区工程兵)舟桥第81团,即工程兵舟桥第一团。<br></h1> <h1>【工兵师第十团】┃工兵四团┃(舟桥第82团)</h1><h1><br><b>【简要历程】</b><br>工兵师第十团,为第十八兵团工兵师工兵第十团,是全军首批18个工兵团之一。</h1><h1><br></h1><h1>1950年2月,四川双流,组建第十八兵团工兵师,下辖工兵10团。后为西南军区工兵纵队工兵10团。1951年2月,全军统一了工兵部队的序列,工兵10团改番号为西南军区工兵4团。1951年8月至1957年3月入朝参战,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工兵4团,停战后参加援助工程,在朝期间原番号不变。1955年10月,军委工程兵重新规定工兵部队番号和序列,工兵4团完成整编后为(沈阳军区工程兵)舟桥82团,简称舟桥82团。<br></h1> <h1><p> 【五兵团暂八团】┃工兵五团┃(工建103团)</p><p><br></p><b>【简要历程】 </b><br>五兵团暂八团,为第二野战军五兵团工兵团,是全军首批18个工兵团之一。</h1><h1><br></h1><h1>1949年10月,为进军大西南,成立五兵团工程总队,是五兵团工兵团的前身。1950年5月,贵州贵阳,组建五兵团工兵团,番号为暂编工兵第8团(简称五兵团暂八团)。1951年2月,全军统一了工兵部队的序列,暂编工兵第8团改番号为西南军区工兵5团。连续多年奋战在康藏高原,参加川藏公路,应急机场等国内紧急战备工程。1955年10月,军委工程兵重新规定工兵部队番号和序列,工兵5团完成整编后为工程兵建筑103团,简称工建103团。1961年4月,为工程兵建筑第五十四师103团,是工程兵五十四师初建时6个工兵团之一。1968年8月1日,中央军委授予工程兵建筑第103团第10连"无限忠于毛主席的风雪高原十连“荣誉称号,1973年12月,中央军委批准其称号改为“风雪高原工程兵好十连“。<br></h1> <h1>【工兵师十一团】┃工兵六团┃(工建104团)</h1><h1><br><b>【简要历程】</b><br>工兵师第十一团,为第十八兵团工兵师工兵第十一团,是全军首批18个工兵团之一。</h1><h1><br></h1><h1>1950年2月,四川双流,组建第十八兵团工兵师,下辖工兵11团。后为西南军区工兵纵队工兵11团。1951年2月,全军统一了工兵部队的序列,工兵11团改番号为西南军区工兵6团。1952年9月至1957年3月入朝参战,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工兵6团,停战后参加援助工程,在朝期间原番号不变。1955年10月,军委工程兵重新规定工兵部队番号和序列,工兵6团完成整编后为后为工程兵建筑104团,简称工建104团。1961年6月,为工程兵建筑第五十一师104团,是第五十一师首建工兵团。<br></h1> <h1>【二野工兵七团】┃工兵七团┃(工兵第一团)</h1><h1><br><b>【简要历程】</b></h1><h1>——中国人民解放军工兵第七团(1949)<br>——工程兵工兵第一团(1955)<br></h1><h1>二野工兵7团,为第二野战军第2个工兵团,是全军首批8个工兵团之一。</h1><h1><br></h1><h1>1949年7月,江苏南京,华东后备兵团第三师八团改编为第二野战军工兵团,前身为1948年11月山东渤海军区部队。按军委特种兵部队番号的规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工兵第七团。1951年2月,全军统一了工兵部队的序列,二野工兵7团改番号为西南军区工兵7团。1951年5月至1953年12月入朝参战,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工兵7团。1955年10月,军委工程兵重新规定工兵部队番号和序列,工兵7团完成整编后为(福州军区工程兵)工兵第1团,简称工兵1团,即工程兵工兵第一团。</h1> <h1>【工兵师十二团】┃工兵八团┃(工建105团)</h1><h1><br><b>【简要历程】</b><br>工兵师第十二团,为第十八兵团工兵师工兵第十二团,是全军首批18个工兵团之一。</h1><h1><br></h1><h1>1950年2月,四川双流,组建第十八兵团工兵师,下辖工兵12团。后为西南军区工兵纵队工兵12团。1951年2月,全军统一了工兵部队的序列,工兵12团改番号为西南军区工兵8团。连续五年奋战在康藏高原,参加川藏公路,应急机场等国内紧急战备工程。1955年10月,军委工程兵重新规定工兵部队番号和序列,工兵8团完成整编后为后为工程兵建筑105团,简称工建105团。1965年12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签署命令,授予工建105团团10连(原8连)“劈山开路先锋连”的荣誉称号。<br></h1> <h1>【四兵团工兵团】┃工兵九团┃(工建106团)</h1><h1><br></h1><h1><b>【简要历程】</b><br>四兵团工兵团,为第二野战军第四兵团工兵团,是全军首批18个工兵团之一。</h1><h1><br></h1><h1>1949年9月,江西池成,为进军大西南,成立四兵团工程大队,是四兵团工兵团的前身。1950年1月,广西南宁,组建第二野战军四兵团直属工兵团,5月,改番号为云南军区工兵团,分散执行修筑滇藏公路。1951年2月,全军统一了工兵部队的序列,四兵团(兼云南军区)工兵团改番号为西南军区工兵9团。1952年9日至1954年2月入朝参战,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工兵9团。1955年10月军委工程兵重新规定工兵部队番号和序列,工兵9团完成整编后为工程兵建筑106团,简称工建106团。</h1> <h1>【南京工兵三团】┃工兵十团┃(工兵第二团)</h1><h1><br><b>【简要历程】</b><br>——我军第一个工兵团(1947)</h1><h1>——中国人民解放军工兵第三团(1949)<br>第三野战军建有全军第一个工兵团。前身为1947年3月18日,山东沂南,成立华东野战军特种兵纵队工兵团。1947年6月1日,山东掖县,华东野战军特种兵纵工兵团召开庆祝誓师大会。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第一个工兵团。</h1><h1><br>南京工兵三团(工兵10团), 即原华野特种兵纵队工兵三团南京一部,源自我军第一个工兵团,为第三野战军(华东军区)新建的第1个工兵团,是全军首批18个工兵团之一。<br>1949年10月,第三野战军特种兵纵队撤编,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工兵第三团在南京一部组建新的工兵团(含工兵红一连部分)。1951年2月,全军统一了工兵部队的序列,南京工兵三团改番号为华东军区工兵10团。1951年2月至1953年7月入朝参战,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工兵10团。1955年10月,军委工程兵重新规定工兵部队番号和序列,工兵10团完成整编后为(南京军区工程兵)工兵第2团,简称工兵2团。<br></h1> <h1>【上海工兵三团】┃工兵11团┃(舟桥第83团)</h1><h1><br><b>【简要历程】</b><br>——我军第一个工兵团(1947)</h1><h1>——中国人民解放军工兵第三团(1949)<br>第三野战军建有全军第一个工兵团。前身为1947年3月18日,山东沂南,成立华东野战军特种兵纵队工兵团。1947年6月1日,山东掖县,华东野战军特种兵纵工兵团召开庆祝誓师大会。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第一个工兵团。</h1><h1><br>上海工兵三团(工兵11团), 即原华野特种兵纵队工兵三团上海一部,源自我军第一个工兵团,为第三野战军(华东军区)新建的第2个工兵团,是全军首批18个工兵团之一。<br>1949年10月,第三野战军特种兵纵队撤编,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工兵第三团在上海一部组建新的工兵团。1951年2月,全军统一了工兵部队的序列,上海工兵三团改番号为华东军区工兵11团。在华东地区参加海防要塞工事,应急机场等国内紧急战备工程。1955年10月,军委工程兵重新规定工兵部队番号和序列,工兵11团完成整编后为(南京军区工程兵)舟桥第83团,简称舟桥83团。 <br></h1> <h1>【西南工程大队】┃工兵12团┃(工建107团)</h1><h1><br><b>【简要历程】</b><br>工兵12团,为第三野战军(华东军区)新建的第3个工兵团,是全军首批18个工兵团之一。</h1><div><br></div><h1>1949年10月,华东野战军特种兵纵队撤编,以原特科工兵大队为基础,后补充西南工程大队等组建工兵团。1951年2月,全军统一了工兵部队的序列,为华东军区工兵12团。1952年9月至1958年7月入朝参战,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工兵12团,停战后参加援助工程,主要参加朝鲜首都平壤的重建工作,在朝期间原番号不变。1955年10月军委工程兵重新规定工兵就部队番号和序列,工兵12团完成整编后为工程兵建筑第107团,简称工建107团。1958年3月,中央军委决定组建工程兵特种工程指挥部(代号7169部队),为7169部队工建107团。1961年6月,为工程兵建筑第五十一师107团,是工程兵五十一师初建时工兵团之一。<br></h1> <h1><p> 【十兵团工兵团】┃工兵13团┃(工兵第三团)</p><p><br></p><b>【简要历程】</b><br>十兵团工兵团,为第三野战军(华东军区)新建的第4个工兵团,是全军首批18个工兵团之一。</h1><div><br></div><h1>1949年10月,华东野战军特种兵纵队撤编,以原华东特纵训练团为基础,后补充十兵团工兵大队等组建工兵团。1951年2月军委工兵领导机关成立后,全军统一了工兵部队的序列,为华东军区工兵13团。在东南地区参加海防要塞工事,应急机场等国内紧急战备工程。1955年10月军委工程兵重新规定工兵就部队番号和序列,工兵13团完成整编后为(南京军区工程兵)工兵第3团,简称工兵3团。<br></h1> <h1>【四野工兵四团】┃工兵14团┃(舟桥第84团)</h1><h1><br></h1><h1><b>【简要历程】</b></h1><div>——中国人民解放军工兵第四团(1949)<b><br></b></div>四野工兵四团,为东北野战军(四野)第1个工兵团,是全军首批6个工兵团之一。<div><br></div><h1>1948年11月,辽林铁岭,组建东北野战军(直属)工兵团,也称为东北野战军工兵一团、四野特种兵司令部(工兵指挥所)工兵一团。1949年4月18日,按军委特种兵部队番号的规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工兵第四团,是全军首批6个工兵团之一。1951年2月,全军统一了工兵部队的序列,工兵第四团改为中南军区工兵14团。1950年12月至1953年11月入朝参战,番号先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工兵第4团,后为工兵第14团。1955年10月军委工程兵重新规定工兵部队番号和序列,工兵14团完成整编后为工程兵舟桥84团,简称舟桥84团。<br></h1> <h1> 【四野工兵五团】┃工兵15团┃(工兵第四团)<br>(工建127团)</h1><h1><br><b>【简要历程】</b></h1><h1>——中国人民解放军工兵第五团(1949)<br>四野工兵五团(新),为第四野战军(中南军区)第4个工兵团,是全军首批8个工兵团之一。</h1><div><br></div><h1>1949年8月,湖南湘潭,组建第四野战军十二兵团工兵团,按军委特种兵部队番号的规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工兵第五团(新),原第四野战军工兵第五团(老)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工兵第八团。1951年2月,全军统一了工兵部队的序列,工兵第五团(新)改为中南军区工兵15团。1950年11月28日至1952年8月入朝参战,番号先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工兵第5团,后为工兵第15团。1955年10月,军委工程兵重新规定工兵部队番号和序列,工兵15团完成整编后为工兵第4团,简称工兵4团。1958年3月中央军委决定组建工程兵特种工程指挥部(代号7169部队),为7169部队工兵4团。1961年,为工程兵建筑第五十二师127团,为第五十二师首建工兵团。<br></h1> <h1>【四野工兵六团】┃工兵16团┃(工兵第五团)<br>(工建123团)</h1><h1><br><b>【简要历程】</b></h1><h1>——中国人民解放军工兵第六团(1949)<br>四野工兵六团,为第四野战军(中南军区)第3个工兵团,是全军首批6个工兵团之一。</h1><div><br></div><h1>1949年1月,四野(辽南军区)整训第5师南下,途中第2团改编为工兵团。1949年4月,按军委特种兵部队番号的规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工兵第六团,是全军首批6个工兵团之一。1949年6月,湖北黄陂,举行工兵团授旗誓师大会。1951年2月,全军统一了工兵部队的序列,工兵第六团改番号为中南军区工兵16团。1950年10月至1952年11月入朝参战,番号先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工兵第6团,后为工兵第16团。1955年10月,军委工程兵重新规定工兵部队番号和序列,工兵16团完成整编后为工兵第5团,简称工兵5团。1958年3月中央军委决定组建工程兵特种工程指挥部(代号7169部队),为7169部队工兵5团。1961年为工程兵建筑第五十四师123团,是第五十四师首建工兵团。<br></h1> <h1><p> 【四野工兵八团】┃工兵17团┃(工兵第六团)</p><p><br></p><b>【简要历程】</b></h1><h1>——中国人民解放军工兵第五团(1948)</h1><h1>——中国人民解放军工兵第八团(1949)<br></h1><h1>四野工兵八团,前身是四野工兵五团,为东北野战军(四野)第2个工兵团,是全军首批6个工兵团之一。</h1><h1><br></h1><h1>1948年11月,辽林沈阳,组建东北野战军炮兵纵队工兵团,简称东野炮纵工兵团,也称为东北野战军工兵二团、四野特种兵司令部(工兵指挥所)工兵二团。1949年4月,按军委特种兵部队番号的规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工兵第五团,是全军首批6个工兵团之一。</h1><h1><br></h1><h1>1949年8月,第四野战军工兵第五团改番号为工兵第八团(老五团),新组建第四野战军第十二兵团工兵团,番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工兵第五团(新五团)。1951年2月,全军统一了工兵部队的序列,工兵第八团改番号为中南军区工兵17团。1950年12月11日至1952年11月入朝参战,番号先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工兵第8团,后为工兵第17团。1955年10月,军委工程兵重新规定工兵部队番号和序列,工兵17团完成整编后为工兵第6团,简称工兵6团。1958年3月中央军委决定组建工程兵特种工程指挥部(代号7169部队),为7169部队工兵6团。后为沈阳军区、昆明军区工程兵工兵6团。</h1> <h1>【中南重机械团】┃工兵18团┃(工建108团)<br>(舟桥85团)</h1><h1><br><b>【简要历程】</b><br></h1><h1>中南重机械团,为第四野战军(中南军区)第5个工兵团,是全军首批18个工兵团之一。</h1><div><br></div><h1>1950年4月,湖南长沙,组建中南军区工兵重机械第一团。1951年2月,全军统一了工兵部队的序列,工兵重机械团改番号为中南军区工兵18团。1951年3月至1954年6月入朝参战,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工兵第18团。1955年10月,军委工程兵重新规定工兵部队番号和序列,工兵18团完成整编后为工程兵建筑第108团,简称工建108团。1957年5月,天津杨柳青,工建108团改编为(北京军区工程兵)舟桥第85团,简称舟桥85团。(注:工建108团番号暂时空缺)</h1> <h1>【中南区工程团】┃工兵19团┃(工建109团)</h1><h1><br><b>【简要历程】</b><br>中南军区工兵19团,原为中南区工程团,是全军组建18个工兵团之后,新组建的10个工兵团之一。</h1><h1><br>1951年5月,湖南湘潭,中南军区工兵重机械团(组建前为工兵整训团)改番号为中南军区工兵19团。在东南地区参加海防要塞工事,应急机场等国内紧急战备工程。1955年10月,军委工程兵重新规定工兵部队番号和序列,工兵19团完成整编后为工程兵建筑第109团,简称工建109团。1958年3月中央军委决定组建工程兵特种工程指挥部(代号7169部队),为7169部队工建109团。1961年4月,为工程兵建筑第五十四师109团,是工程兵第五十四师首建工兵团之一。<br></h1> <h1>【华北工兵九团】┃工兵20团┃(第101工区)</h1><h1><b><br></b></h1><h1><b>【简要历程】</b><br>工兵20团,原为华北工兵九团,为华北军区组建的第一个工兵团,是全军组建18个工兵团之后,新组建的10个工兵团之一。</h1><h1><br>1949年12月,河北保定,以原晋察冀军区(冀中)工兵部队为基础,以华北军区特种兵司令部北京特种兵工兵营,以及华北军政大学工兵大队等,组建华北军区工兵团,番号为华北军区工兵第9团。1951年2月,全军统一了工兵部队的序列,工兵9团改番号为华北军区工兵20团。新中国成立后,工兵20团为中央领导机关修建了防空坑道工事。1952年至1955年,工兵20团担负山东沿海设防工程初建时期的试点施工,继续参加了海防要塞工事等国内紧急战备工程。1954年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在杨尚昆等陪同下,视察了工兵第20团第1营施工的设防工程,看望了部队,参观了机械作业表演。1955年8月,开始组建工程兵司令部直属工区,后为工程兵101工区。调工兵20团,公安内卫3团执行施工任务,不久撤销这两个团的编制,为工区直属6个工兵营。1955年10月军委工程兵重新规定工兵部队番号和序列,工区工兵部队对外番号为工建110团(实际编制空缺)。1960年中,工程兵直属工区部队等改编为工建115团、工建116团。1961年5月26日,总参谋部批准工程兵组建4个建筑师。1961年6月20日,总参授予工程兵直属部队番号, 工程兵101工区指挥部改编为工程兵建筑五十一师,辖工建104团、工建115团、工建116团,不久增加工建107团,工建师扩编为4个团。1962年12月10日,国防部通令嘉奖工程兵建筑第五十一师,该师经过7年顽强奋战,建成了一个设备完善的指挥防护工程。彭德怀,贺龙,叶剑英等军委领导人赞扬他们为国家做了一件大好事。1965年8月17日和10月10日,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人在人民大会堂接见工程兵建筑第五十一师第104团,115团的干部战士,并合影留念。<br></h1> <h1>【华东区工程团】┃工兵21团┃(工建111团)</h1><h1><br><b>【简要历程】</b><br>华东军区工兵21团,原为华东区工程团,是全军组建18个工兵团之后,新组建的10个工兵团之一。</h1><h1><br>1951年3月,江苏南京,华东区工程团(重机械化营)扩建为华东军区工兵21团。1951年4月至1954年3月4日入朝参战,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工兵第21团。1955年10月军委工程兵重新规定工兵部队番号和序列,工兵21团完成整编后为(济南军区)工程兵建筑第111团,简称工建111团。<br></h1> <h1>【东北区教导团】┃工兵22团┃(工兵第七团)</h1><h1><br></h1><h1><b>【简要历程】</b></h1><h1>东北军区工兵22团,原为东北区教导团,是全军组建18个工兵团之后,新组建的10个工兵团之一。</h1><div><br></div><h1>1951年3月,东北吉林,东北区工兵教导团改番号为东北军区第22团。1951年3月至1953年7月入朝参战,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工兵第22团。1955年10月,军委工程兵重新规定工兵部队番号和序列,工兵22团完成整编后为(沈阳军区工程兵)工兵第7团,简称工兵7团。<br></h1> <h1>【华东工程一团】┃工兵23团┃(工建112团)</h1><h1><br><b>【简要历程</b>】<br>华东军区工兵23团,原为华东工程一团,是全军组建18个工兵团之后,新组建的10个工兵团之一。</h1><h1><br></h1><h1>1951年5月,江苏南京,华东工程一团改建为华东军区工兵23团。在华东地区参加海防要塞工事,应急机场等国内紧急战备工程。1955年10月军委工程兵重新规定工兵部队番号和序列,工兵23团完成整编后为(济南军区)工程兵建筑第112团,简称工建112团。</h1> <h1> 【华东工程二团】┃工兵24团┃(工建113团)</h1><h1><br><b>【简要历程】</b><br>华东军区工兵24团,原为华东工程二团,是全军组建18个工兵团之后,新组建的10个工兵团之一。</h1><h1> <br>1952年9月,湖北武汉,华东工程二团改建为华东军区工兵24团。1952年9月至1958年7月入朝参战,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工兵24团,参加机场工程,归空军指挥部,停战后参加援助工程,在朝期间原番号不变。1955年10月军委工程兵重新规定工兵部队番号和序列,工兵24团完成整编后为(南京军区)工程兵建筑第113团,简称工建113团。<br></h1> <h1>【中南工程兵团】┃工兵25团┃(工兵第八团)<br>(工建122团)</h1><h1><br><b>【简要历程】</b><br>中南军区工兵25团,原为中南工程兵团,是全军组建18个工兵团之后,新组建的10个工兵团之一。</h1><h1><br>1951年3月,中南军区工程兵(工程)团改建为工兵25团。1955年10月,军委工程兵重新规定工兵部队番号和序列,工兵25团完成整编后为工程兵工程第8团,简称工兵8团。1957年11月至1958年3月入朝参加援助工程,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工程兵工程第八团。1958年3月,中央军委决定组建工程兵特种工程指挥部(代号7169部队),为7169部队工兵8团。1961年6月,为工程兵建筑五十三师122团,是工程兵第五十三师首建工兵团之一。工建122团后为广州军区工兵团,工建122团至撤编番号一直没有变。<br></h1> <h1><p>【陆军五五一团】┃工兵26团┃(工兵第九团)</p>(工建124团)</h1><h1><br><b>【简要历程】</b><br>华北军区工兵26团,原为陆军五五一团,是全军组建18个工兵团之后,新组建的10个工兵团之一。</h1><h1><br>1952年5月,步兵551团改编为华北军区工兵26团。1952年9月至1958年7月入朝参战,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工兵26团,参加机场工程,归空军指挥部,停战后参加援助工程,在朝期间原番号不变。1955年10月,军委工程兵重新规定工兵部队番号和序列,工兵26团完成整编后为工程兵工兵第9团,简称工兵9团。1958年3月中央军委决定组建工程兵特种工程指挥部(代号7169部队),为7169部队工兵9团。1961年4月,为工程兵建筑五十四师124团,简称工建124团,是工程兵第五十四师首建工兵团。<br></h1> <h1>【陆军五五四团】┃工兵27团┃(工兵第十团)</h1><h1><br></h1><h1><b>【简要历程】</b><br>华北军区工兵27团,原为陆军五五四团,是全军组建18个工兵团之后,新组建的10个工兵团之一。</h1><h1><br>1952年5月,步兵554团改编为华北军区工兵27团。1955年10月,军委工程兵重新规定工兵部队番号和序列,工兵27团完成整编后为(沈阳军区)工兵第10团,简称工兵10团。</h1><h1><br>沈阳军区工兵10团为雷锋生前所在团。团长吴海山,政委韩万金。</h1> <h1>【海南岛工程团】┃工兵28团┃(工建114团)</h1><h1><br><b>【简要历程】</b><br>中南军区工兵28团,原为海南岛工程团,是全军组建18个工兵团之后,新组建的10个工兵团之一。</h1><h1><br>1952年11月,海南岛(海南军区)工程团改编为中南军区工兵28团。1955年10月,军委工程兵重新规定工兵部队番号和序列,工兵28团完成整编后为工程兵建筑第114团,简称工建114团。<br></h1> <h1>大胖子,工程兵108团三连战士<br>1968年入伍,年过七十居北京</h1> <h1>谢谢战友们分享</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