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不语,静待花开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这几天,拜读了刘铁芳教授的《什么是好的教育》,受益匪浅。这是一本教育哲学的读本,但是没有一般哲学著作的晦涩难懂,而是处处洋溢着激情和诗意,使我忍不住把其中的一些语句、段落摘抄下来,反复咀嚼、回味,直到印在脑子里。</span></p> <p> 什么是教育?什么样的教育是好的教育?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教育?这是作为教师应该不断追问的问题。著名心理学家斯金纳说过这样一句名言:当所学的东西都忘掉之后,剩下的就是教育。每个人都离不开教育,教育生活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多少年后,当学生们回忆自己所亲历的教育时,或许当年老师所讲的具体知识早已忘记,但是从教育中获得的能力却沉淀了下来;当年被灌输的思想早已经忘记,但是教育的熏陶却延续了下来。真正的教育乃是深入我们的心灵,长久地留存在我们记忆之中,并且催人向善的事物。雅斯贝尔斯强调:“教育乃是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知识在教育中当然是重要的,但我们又不能仅仅止于知识技能的传授,比知识更重要的是人格,是灵魂的美善。学生不是被动的盛装知识的容器,而是活生生的知识世界自主发展,自我成长的人!</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禀赋、才能、爱好和特长不尽相同,作为教师,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激励学生,公平公正地对待学生。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可塑之才,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和特长。学生好不好,要看拿什么样的尺子去衡量和以什么样的眼光去发现。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写到这里,不禁想起了我的学生,一个阳光帅气,充满活力,博闻强识,幽默风趣的男孩。如果单纯以成绩这把尺子来衡量,他算不上多么优秀,但是,他博览群书,尤其喜欢历史,对问题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班里的同学都非常喜欢听他讲历史。而此时,作为老师,需要提供的是一方小小的讲台,一个让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于是,就有了同学们心心念念的快乐课堂。</span></p><p> </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讲汉代</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讲明史</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课堂上,“老师”声情并茂、旁征博引、多学科交叉,时不时地抛出几个问题与同学们互动,同学们都非常认真地一一作答。课堂氛围轻松愉快,同学们笑声连连,掌声不断。而此时的我,总是静静地坐在教室的后排,沉浸在这欢快热烈的气氛中,感受活力四射的青春所带来的冲击。几节课下来,我看到了孩子可喜的变化,孩子在讲课的体验、锻炼中,慢慢找到了自信,在学习和生活中变得越来越积极、主动。</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昊子哥在回答问题</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小琪子在回答问题</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必要的自信,积极的自我认同,是一个人向学之心生长的起点。孩子对自己有信心,就会精神抖擞,元气满满,就会积极努力,乐观向上。老师对孩子有信心,就会觉得孩子时时在进步,到处是优点。 </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纪伯伦曾说:我们走得太远,以至于忘了为什么而出发。正因为如此,我们需要给自己留点空间,以溯本追源,不断地返回我们出发的地方,回到最单纯的初心。</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走在教育的路上,且行且思……</span></p>